人体穴位仿生自动按摩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37085发布日期:2018-06-08 19:50阅读:938来源:国知局
人体穴位仿生自动按摩仪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按摩仪器,特别是涉及一种人体穴位仿生自动按摩仪。



背景技术:

中医穴位按摩的历史悠久,在远古代时期,中国就有按摩医疗的活动,按摩师在患者身体的特定部位或某个穴位通过按、揉等手法技巧做功,从而缓解患者的病情,这种功也可以转换成各种能量,渗透到人体,改变系统机能,达到治疗效果。但是,现有的按摩都是靠人用手按摩,不但费力,而且长时间按摩由于体力消耗,很难达到按摩强度,也达不到保健治疗的效果。目前市面上虽也有不同类型的按摩仪,但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按摩效果差强人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人体穴位仿生自动按摩仪。

本发明的人体穴位仿生自动按摩仪,是由圆锥形机壳、驱动电机、按摩杆、电源控制器和绑带构成。在圆锥形机壳上部的外侧固定了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齿轮由同轴的小齿轮和大齿轮重叠构成,圆锥形机壳的上口座有机帽,小齿轮与机帽下沿的齿盘相啮合,大齿轮与齿盘下部嵌在圆锥形机壳内的旋转驱动齿轮相啮合;置于圆锥形机壳中心的垂向按摩杆与旋转驱动齿轮相配合,在机帽的上顶内同轴心地设有倒V形豁口轨道管,按摩杆的上顶与倒V形豁口轨道管的下口相抵,按摩杆下部穿过圆锥形机壳下底。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旋转驱动齿轮的中心设有长方形透槽,长方形透槽下口纵向设有固定于旋转驱动齿轮上的固定夹持辊辐。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按摩杆的顶头设有垂直与杆体的滚筒,在长方形透槽的边缘固定有弹簧拉杆,弹簧拉杆与按摩杆拉线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机帽内壁均布间隔设有二道以上的纵向槽,纵向槽一侧的内壁设有上三个以上纵向排布的横向定位槽。横向定位槽深度与纵向槽深度相同,且其一侧与纵向槽相相通,另一侧由机帽内壁封堵。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倒V形豁口轨道管的外周设有环形支架,环形支架外壁与机帽内壁相配合;环形支架下底外周设有定位卡键,定位卡键与机帽上的纵向槽相匹配、且数量相同,定位卡键高度略小于横向定位槽的高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倒V形豁口轨道管上固定有舌簧片,舌簧片与环形支架上的定位孔配合。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按摩杆是由旋转杆和定位套杆构成;旋转杆的杆头设有凹槽,套于旋转杆杆头的定位套杆的端头设有定位孔。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圆锥形机壳的下部与机座固定连接,机座通过横梁与底座支架支撑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机座两侧各有一个绑扣与绑带相连。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按摩杆端头设有三层垫片。

本发明人体穴位仿生自动按摩仪,结构设计合理,外形小巧,按摩时间长短可控、力度大小可调、按摩效果好,配有底座支架和绑带可用于身体各个部位,按摩杆的底部插在套管内,按摩杆的上顶沿着轨道管的波浪形下口轨道做周期运动,从而把中医的点按、滚揉完美结合,省时省力,将医务人员从按摩工作解放出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人体穴位仿生自动按摩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附视图;

图3是机帽结构示意图;

图4是倒V形豁口轨道管及其外部环形支架的立体图;

图5是带有环形支架的倒V形豁口轨道管与机帽配合分解图;

图6是按摩杆分解图;

图7是绑带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的人体穴位仿生自动按摩仪,是由圆锥形机壳2、驱动电机3、按摩杆4、电源控制器5和绑带6构成。在圆锥形机壳2上部的外侧固定了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3的动力输出齿轮由同轴的小齿轮8和大齿轮9重叠构成,圆锥形机壳2的上口座有机帽10,小齿轮8与机帽10下沿的齿盘11相啮合,大齿轮9与齿盘11下部嵌在圆锥形机壳2内的旋转驱动齿轮12相啮合;置于圆锥形机壳2中心的垂向按摩杆4与旋转驱动齿轮12相配合,在机帽10的上顶内同轴心地设有倒V形豁口轨道管14,按摩杆4的上顶与倒V形豁口轨道管14的下口相抵,按摩杆4下部穿过圆锥形机壳2下底。

实施例2

本发明的人体穴位仿生自动按摩仪,是由圆锥形机壳2、驱动电机3、按摩杆4、电源控制器5和绑带6构成。圆锥形机壳2的下部与机座30固定连接,机座30通过横梁7与底座支架1支撑连接。在圆锥形机壳2上部的外侧固定了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3连接了电源控制器5,控制电机正反转,实现正反补泄自选。驱动电机3的动力输出齿轮由同轴的小齿轮8和大齿轮9重叠构成,圆锥形机壳2的上口座有机帽10,小齿轮8与机帽10下沿的齿盘11相啮合,机帽10下沿收口置于齿盘11内口中,大齿轮9与齿盘11下部嵌在圆锥形机壳2内的旋转驱动齿轮12相啮合,见图1、图2。在齿盘11和旋转驱动齿轮12、旋转驱动齿轮12和机壳2的接触面均设有滚珠,即能减少摩擦、又能降低噪音。在旋转驱动齿轮12的中心设有长方形透槽19,长方形透槽19下口纵向设有固定于旋转驱动齿轮12上的固定夹持辊辐15,夹持辊辐15的四周固定有挡片通过螺栓将其与旋转驱动齿轮12下底相固定。

在机帽10内壁均布间隔设有三道、或四道的纵向槽18(根据装置大小,纵向槽数量可任选),纵向槽18一侧的上内壁设有三个以上纵向排布的横向定位槽28,横向定位槽28深度与纵向槽18深度相同,且其一侧与纵向槽18相相通,另一侧由机帽内壁封堵,见图3。

倒V形豁口轨道管14是在管壁上开有倒V形豁口,其外周固定了环形支架20,环形支架20外壁与机帽10内壁相配合,且其同轴心设置,倒V形豁口轨道管14上固定有舌簧片22,舌簧片22与环形支架20上的定位孔23配合,见图4所示。

环形支架20下底外周设有定位卡键21,定位卡键21与机帽10上的纵向槽18相匹配、且数量相同,定位卡键21厚度略小于横向定位槽28的高度,见图5所示。使用时,收回舌簧片22,将环形支架20的定位卡键21顺着纵向槽18插入机帽10内,根据需要按摩力度的大小,将环形支架20的定位卡键21从纵向槽18旋转至横向定位槽28内,同时放开舌簧片22,使其通过定位孔21与机帽10固定。本装置是通过调整环形支架20在机帽内横向定位槽28的位置,达到按摩力度大小的调节。

旋转驱动齿轮12的槽口下底固定夹持辊辐15,夹持辊辐15与长方形透槽19的长边方向一致,旋转杆24穿过长方形透槽19、夹持辊辐15的两辊之间,且在夹持辊辐15工作区间的旋转杆24为矩形。

按摩杆4是由旋转杆24和定位套杆25构成。旋转杆24顶头一端设有垂直与杆体的横轴,在横轴上套有滚筒13,在长方形透槽19的边缘固定有弹簧拉杆16,弹簧拉杆16与按摩杆4用拉线30连接,连接位置可以是按摩杆4的顶端、亦可以是横轴的一端。旋转杆24的另一端杆头设有凹槽26,套于旋转杆24杆头的定位套杆25的端头设有定位孔27,固定销穿过定位孔27和凹槽26将旋转杆24和定位套杆25活动连接,见图6。定位套杆25下部穿过圆锥形机壳2下底,其端头设有三层垫片28,第一层是橡胶,有圆孔,起固定作用,使其与按摩头固定;第二层是橡胶,缓冲作用;第三层是毛绒软垫,接触皮肤,固定于穴位上,从而避免皮肤长时间按摩造成的疼痛感。。

使用时,机座30两侧的绑扣17可连接绑带6,便于固定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底座支架1的两侧支臂可通过弹簧销调节不同高度,见图7所示。

本装置是小齿轮8驱动齿盘11旋转,齿盘11带动机帽10旋转,机帽10旋转的同时环形支架及轨道管同时旋转,使其与倒V形豁口轨道管下口相抵的按摩杆滚筒13上下动作,同时,由于驱动电机3的动力输出同时驱动小齿轮8和大齿轮9,大齿轮9带动旋转驱动齿轮12和夹持辊辐15旋转,夹持辊辐15夹持按摩杆4转动;由齿盘11和旋转驱动齿轮12转速不同,使得各部件转速一快一慢,从而实现了相对每一轮次较长时间的连续工作。

弹簧拉杆16置于长方形透槽一侧,改变工作方式时,上提按摩杆带动拉线30将弹簧销抽出后,按摩杆上端滚筒与轨道管相抵,向一侧移动按摩杆在此方位向下推送按摩杆,此时弹簧恢复至初始位置,弹簧销和齿轮的一侧边缘将按摩杆控制在要求的角度,按摩杆倾斜于齿盘,此时与轨道管相抵的是圆筒(与点按功能相抵的圆筒处)的另一侧,而相对的一侧也悬空于轨道管的内空心中,实现滚揉功能;当按摩杆与齿轮的平面垂直时,滚筒的一侧与轨道相扺,另一侧悬空于轨道管的内空心中,实现点按功能。

滚筒13与倒V形豁口轨道管14的下口相抵,滚筒13使其在轨道管内下边缘滚动,产生上下深浅运动,产生按摩的作用。滚筒13位于倒V形豁口轨道管14的豁口顶端时,按摩杆离开按摩穴位,使穴位得到恢复血运状态,当保持一定时间,经倒V形豁口轨道管14斜坡29滚动至下边缘实现滚揉或点按工作状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