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虚拟造瘘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31999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虚拟造瘘辅助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可降解虚拟造瘘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吻合口漏是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波动于3.5%~13.7%,平均发生率在10%左右。一旦发生吻合口漏,那么就需要重新手术,这对病人的康复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为了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及再手术率,减少医患纠纷,临床上越来越多的采用预防性造瘘术,其可有效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但其有造口感染,坏死,脱垂、造口回缩、造口旁疝或造口旁瘘、造口狭窄、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可能,且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及难以适应性,需再手术回纳,增加住院费用。但由以上统计结果可知,有90%的病人是不会发生吻合口漏的,因此这种做法对90%的病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不仅增加了社会资源的浪费,还对这90%的病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针对这一问题,医界又提出一种做法——虚拟回肠造瘘,直肠癌术中将末端回肠放置在腹壁上,如果发生了吻合口漏,就在预防性肠管旷置处实施回肠造瘘;若无吻合口漏发生,就在预防性肠管旷置处将小肠放回腹腔中即可。该方法的优点在于:避免了相当大一部分不必要的造瘘,因而减少患者身体及精神负担,减轻患者医疗负担。但在临床应用中经常发现下列情况:(1)当吻合口漏发生需要造瘘时,小肠分离及拖出都存在困难,局麻下无法完成手术。(2)在术后两周未发生吻合口漏还纳小肠时,旷置肠壁已于腹壁之间广泛粘连,分离过程中极易导致肠管损伤,且手术需要全麻。由于上述情况,这种方式并没有使患者真正受益,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使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申请人之前申请了预防性回肠造瘘保护装置,解决了小肠和腹壁粘连的,但是受回肠造瘘保护装置的影响,患者小肠会受装置挤压而导致梗阻,回肠造瘘保护装置主体有可能会发生翘边而伤害患者肠壁,固定腹壁固定部分容易发生脱落,也不利于病情的恢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降解虚拟造瘘辅助装置,防止小肠和腹壁黏连同时不会出现梗阻的情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降解虚拟造瘘辅助装置,包括主体和小肠固定带,小肠固定带设置在主体的端部,还包括腹壁固定带,腹壁固定带的中心通过芯轴与主体的一面连接,主体为椭圆形且主体为网格状,椭圆形两长轴端方向各设置有小肠固定带,腹壁固定带的两端边缘为圆弧形状,主体和小肠固定带的材料为可降解糖酸聚合物。

进一步的,所述的腹壁固定带有两条,两条腹壁固定带中间通过连接带连接并通过芯轴与主体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主体在非使用状态下两短轴方向向着腹壁固定带设置相反的方向卷曲。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椭圆形主体两长轴端方向分别设置有两个小肠固定带,与小肠固定带水平位置相同的主体上开设有两个穿孔。

进一步的,所述的穿孔边缘为锯齿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设有独立腹壁固定带,能与腹壁固定牢固;腹壁固定带的中心通过芯轴与主体的一面连接,可360°旋转,防止压迫肠管、肠扭转等情况发生;主体为椭圆形且主体为网格状,椭圆形,与肠管贴合更为确切;两长轴端方向各设置一对小肠固定带,随肠管直径长度可调,防治压迫造成肠管缩窄;装置主体和小肠固定带的材料为可吸收糖酸聚合物,在90-110天左右可自行降解,无需再次手术取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腹壁固定带,2、主体,3、小肠固定带,4、芯轴,5,连接带,6、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主体2和小肠固定带3,小肠固定带3设置在主体2的端部,还包括腹壁固定带1,腹壁固定带1的中心通过芯轴4与主体2的一面连接,主体2为椭圆形且主体2为网格状,椭圆形两长轴端方向各设置有小肠固定带3,腹壁固定带1的两端边缘为圆弧形状,主体2和小肠固定带3的材料为可降解糖酸聚合物。

手术时,先将小肠贴合在主体2上,然后用主体2上两端的小肠固定带3将小肠固定在主体2上,再把腹壁固定带1缝合在患者腹壁的筋膜层中,最后再缝合腹壁上的刀口,这时,小肠固定在主体2上,主体2通过条状的腹壁固定带1固定在腹壁上,固定效果牢固不易脱落,椭圆形的网格状的主体2能够更好的与小肠壁贴合且不会出现翘边的情况,不会对肠壁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腹壁固定带1通过芯轴4与主体2连接,主体2可以绕芯轴4转动,即使患者在活动的情况下,小肠也不会因为主体2的限制作用而出现梗阻的情况;主体2和小肠固定带3的材料采用可吸收糖酸聚合物631,在90-110天左右可自行降解,无需再次手术取出,只需从腹壁缝合口中抽出腹壁固定带1即可。

腹壁固定带1有两条,两条腹壁固定带1中间通过连接带5连接并通过芯轴4与主体2连接,两条腹壁固定带1适合配合面积较大的主体2使用,主体2在非使用状态下两短轴方向向着腹壁固定带1设置相反的方向卷曲,主体2贴合小肠壁效果更好且更不容易翘边。

为了便于调节小肠固定贴合在主体2上的力度,在椭圆形主体2两长轴端方向分别设置有两个小肠固定带3,与小肠固定带3水平位置相同的主体2上开设有两个穿孔6,左侧的小肠固定带3绕过小肠后从右侧的穿孔6穿出,右侧的小肠固定带3绕过小肠后从左侧的穿孔6穿出,穿出后的小肠固定带3粘贴在一起,这种结构的小肠固定带3调节松紧性更加简单,便于手术操作,为了防止小肠固定带3松劲,穿孔6边缘为锯齿状,小肠固定带3穿过穿孔6后,锯齿会限制小肠固定带3的移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