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闭式引流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31631阅读:1459来源:国知局
胸腔闭式引流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护理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瓶。



背景技术:

病人的胸腔内存在积气和积液时,可能会导致肺塌陷,呼吸功能下降,甚至危及生命,对该类病人通常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胸腔闭式引流瓶是一种常用的医疗器械,是将胸腔内积液、积气引流排出体外的一种装置,胸腔闭式引流瓶主要包括引流瓶体、密封盖以及引流管。气胸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拔管前常规采用双钳夹闭法,双钳夹闭引流管,闭管观察24小时,之后复查胸部X线片,如胸膜腔内无气体,引流瓶中未见气体溢出24小时后,或者24小时引流量不足50ml,即满足拔管指征,可拔除胸腔引流管。此常规方法存在如下不足:闭管过程中如再次发生气胸易引起患者临床症状、皮下气肿和管路移位脱出等,夹闭引流管后胸腔中新溢出的气体进一步影响了破裂面的愈合,延缓了拔管时间;但是,如果每小时开放一次胸腔引流管,又会增加护理负担;除此之外,引流管间断有气体逸出时医护人员难以观察到。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瓶,在胸腔闭式引流拔管前,该胸腔闭式引流瓶可观察和估算胸腔引流管逸出的气体量,判断拔管指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胸腔闭式引流瓶,包括瓶体、放置在所述瓶体上方的盖体和气体接收装置,所述盖体上形成有排泄口,所述气体接收装置安装在所述排泄口上,用于收集所述排泄口排出的气体。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泄口为向上凸起的中空圆柱体形,所述气体接收装置套装在所述排泄口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气体接收装置为橡胶手套。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气体接收装置包括:环形胶皮套、透明管体、塑料片和橡胶袋,所述橡胶袋放置于所述透明管体内,且橡胶袋开口的周边与所述透明管体的内周壁密封连接,所述透明管体的下端口与所述环形胶皮套的上端密封连通,所述环形胶皮套套装在所述排泄口的外部;其中,在所述透明管体的内壁上形成有多条竖直的凹槽,所述塑料片位于所述橡胶袋上方的透明管体内,所述塑料片的边缘形成有与所述凹槽相适的凸起,所述凸起伸入至所述凹槽内;所述透明管体的侧壁上设置有体积的刻度,排泄口排出的气体排入所述橡胶袋内,所述橡胶袋体积增大并在所述透明管体内向上膨胀顶起所述塑料片,所述塑料片顺沿所述凹槽向上移动且塑料片高度对应的所述刻度的数值与此时该橡胶袋内气体的体积相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橡胶袋与所述透明管体的内腔的形状相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塑料片上形成有小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透明管体的上端形成有限位块,用于防止所述橡胶袋将所述塑料片从该透明管体内顶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气体接收装置的外部安装有卡箍,以使气体接收装置紧固套装在所述排泄口的外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泄口的外壁上围成有环形凸起,用于增加气体接收装置与所述外壁的密封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盖体上形成有负压口和2个引流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气体接收装置容积为500ml。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胸腔闭式引流瓶的有益效果为:

1.无需定时夹闭与开放引流管,减轻了医务工作者工作量,方便、快捷。

2.可以避免因双钳夹闭引流管导致气体不能排出而再次形成胸膜腔积气或产生皮下气肿,提高医疗安全性,避免医疗隐患。降低因双钳夹闭管路重力牵拉导致管路移位脱出的风险,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3.即时监测气体溢出情况,气体接收装置有较大空间储备,不会引起胸腔中气体潴留,降低胸膜腔积气程度。

4.可以通过气体接收装置的刻度或者膨起程度判断气体溢出量、脏层胸膜愈合程度,具有直观性和有效性;

5.减少了胸部X线复查肺复张情况的频次,减少了相关费用的花费以及对人体造成的不必要的辐射危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胸腔闭式引流瓶的结构示意图(未示出气体接收装置);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胸腔闭式引流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胸腔闭式引流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胸腔闭式引流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负压口 2:瓶体 3:盖体 4:排泄口

5:引流口 6:卡箍 7:气体接收装置

7-1:环形胶皮套 7-2:透明管体 7-3:橡胶袋 7-4:塑料片

7-5:限位块 8:环形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包括瓶体2、放置在瓶体2上方的盖体3和气体接收装置7,盖体3上形成有排泄口4、负压口1和2个引流口5,排泄口4为向上凸起且上端开口的中空圆柱体形,用于收集排泄口4排出的气体,气体接收装置7套装在排泄口4上。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是否安装气体接收装置7。气体接收装置7为橡胶手套。气体接收装置7的外部安装有卡箍6,以使气体接收装置7紧固套装在排泄口4的外部,如不需要使用气体接收装置7时可不安装,可将气体接收装置7从排泄口4取下,气体直接排出引流瓶外。排泄口4的外壁上围成有环形凸起8,用于增加气体接收装置7与外壁的密封性。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包括瓶体2、放置在瓶体2上方的盖体3和气体接收装置7,盖体3上形成有排泄口4、负压口1和2个引流口5,排泄口4为向上凸起且上端开口的中空圆柱体形,用于收集排泄口4排出的自患者胸腔内引流出的气体,气体接收装置7可套装在排泄口4上。

气体接收装置7包括:环形胶皮套7-1、透明管体7-2、塑料片7-4和橡胶袋7-3,橡胶袋7-3放置于透明管体7-2内,透明管体7-2体积的量程为0~500mL,橡胶袋7-3开口的周边与透明管体7-2的内周壁密封连接,橡胶袋7-3与透明管体7-2的内腔的形状相适。透明管体7-2的下端口与环形胶皮套7-1的上端密封连通,环形胶皮套7-1套装在排泄口4的外部;其中,在透明管体7-2的内壁上形成有多条竖直的凹槽(图中未示出),塑料片7-4水平的位于橡胶袋7-3上方的透明管体7-2内,塑料片7-4的边缘形成有与凹槽相适的凸起,凸起伸入至凹槽内。透明管体7-2的侧壁上设置有体积的刻度,排泄口4排出的气体排入橡胶袋7-3内,橡胶袋7-3体积增大并在透明管体7-2内向上膨胀顶起塑料片7-4,塑料片7-4顺沿凹槽向上移动且塑料片7-4高度对应的刻度的数值与此时该橡胶袋7-3内气体的体积相同。为了保持透明管体7-2内气压的流通,塑料片7-4上形成有小孔。为了防止橡胶袋7-3将塑料片7-4从该透明管体7-2内顶出,透明管体7-2的上端形成有限位块7-5,限位块7-5可以为与透明管体内壁相贴合的圆环形,且能够从透明管体上拆卸。其中,为了增加塑料片在竖直方向的稳定性,可设置多条凹槽,例如在透明管体7-2的内壁均布5条凹槽。通过观察塑料片7-4高度所对应透明管体7-2的刻度来判断该橡胶袋7-3内部气体的体积,同时,为了提高观察的便捷性,可使塑料片7-4具有显著和醒目的颜色,例如荧光绿色或红色。

气体接收装置7的外部安装有卡箍6,以使气体接收装置7紧固套装在排泄口4的外部。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加密闭性,排泄口4的外壁上围成有环形凸起8,可增加气体接收装置7与外壁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的胸腔闭式引流瓶的工作过程为:

1.正确连接胸腔闭式引流瓶,待胸腔闭式引流瓶停止或减少逸出气体,考虑是否有拔管指征;

2.检查气体接收装置7密闭性,将其紧套在排泄口4的外部,用卡箍拧紧,防止漏气,与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形成密闭系统。

3.护士定时观察气体接收装置7充气情况,判断胸腔闭式引流管排出的气体量,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为医生提供判断拔管时机的客观数据支持。

本实用新型的胸腔闭式引流瓶的观察要点:

⑴气体接收装置7未充气:持续24小时观察气体接收装置7内没有气体充盈,提示胸膜腔内没有气体排除,在排除引流管堵塞、打折的前提下,判断符合拔管指征。

⑵气体接收装置7充气:

①气体接收装置7接收的气体为50~200mL时:说明胸膜腔内仍逸出少量气体,需要继续引流、观察。

②气体接收装置7接收的气体为200~500mL时,说明胸膜腔内仍有较多气体产生,需要取下气体接收装置7,用无菌纱布覆盖胸瓶大开口,继续行胸腔闭式引流。

当气体接收装置7为医用手套时,可进行模糊判断,医用手套未完全充盈时说明胸膜腔内仍逸出少量气体,需要继续引流、观察。医用手套充气饱满时,说明胸膜腔内仍有较多气体产生,需要取下气体接收装置7,用无菌纱布覆盖胸瓶大开口,继续行胸腔闭式引流。

通过对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入住我院重症监护室(ICU)的8例闭合式气胸并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者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胸腔闭式引流瓶,于患者胸腔闭式引流瓶开口处密闭连接一只无残余气体的橡胶手套——医用手套,观察24小时若未见手套膨起则初步判断符合拔管指征,复查胸部X线片,符合拔管指征予以拔管,结果发现手套指示法组患者未见一例发生皮下气肿,一次性拔管率为87.5%。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示例性的描述,应该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核心的情况下,任何简单的变形、修改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不花费创造性劳动的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