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从侧部来逐渐封堵的气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33298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一种从侧部来逐渐封堵的气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侧部来逐渐封堵的气管。



背景技术:

气管切开术系切开颈段气管后连接外置气管,以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机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的一种常见手术。当俟喉阻塞或下呼吸道分泌物解除,病人全身情况好转后,即可考虑拔掉气管。而拔管前需先逐渐堵管来观察确认病人是否能适应拔管。一般最开始封堵气管的三分之一一段时间,观察病人是否适应,若病人无意外症状则继续封堵气管到二分之一,以此类推直到最后将气管完全封堵。

目前有专门的气管(如专利号为201620677121.4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从侧部来逐渐封堵的气管)实现了后续的逐渐封堵,但是这类气管都存在同样的一个缺陷:气管顶部的端口朝上且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空气中的颗粒等异物很容易从端口进入气管,进而污染病人的呼吸道,对病人的危害极大。



技术实现要素:

综上所述,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从侧部来逐渐封堵的气管。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从侧部来逐渐封堵的管体,包括连接病人呼吸道用于辅助呼吸的管体,所述管体的一端处于病人体内并与呼吸道连通,所述管体的另外一端延伸到病人体外并封闭,在所述管体封闭端的侧壁上设有通气孔用于逐渐封堵所述通气孔来观察病人是否适应拔除管体的封堵部,并且在所述管体的外侧壁且对应所述通气孔的位置处设有保湿过滤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气管的封堵通过管体封闭端的侧壁上的通气孔实现,由于管体的顶部封闭,且通气孔设置在其侧部,降低空气中的颗粒等异物从管体顶部的端口进入病人体内的几率;通气孔设有保湿过滤膜,通过保湿过滤膜净化进入管体内的空气,防止管体内壁干燥形成痰痂将其堵塞,造成病人窒息,极大的保护病人的身体健康。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通气孔包括第一通气孔、第二通气孔和第三通气孔,所述第一通气孔的大小为所述管体内孔的六分之一,所述第二通气孔的大小为所述管体内孔的三分之一,所述第三通气孔的大小为所述管体内孔的二分之一。

进一步,所述封堵部为挡片,所述挡片与所述通气孔一一对应的,所述管体侧壁内且对应所述通气孔的上下位置处设有与相应的挡片相匹配的插槽,并且所述插槽上端穿出所述管体的顶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合病人的症状,向插槽内插入挡片,前后对管体依次进行六分之一的封堵、三分之一的封堵以及全部的封堵,从而做出是否为病人拔管的正确决定,同时中途挡片不发生位置变化或者脱落,保证管体封堵的可靠性。

进一步,所述挡片的高度大于与其对应的插槽的高度。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如观察病人当前不适合封堵管体,便于抽出挡片保证病人的呼吸。

进一步,所述挡片上设有用于提示其下端到达与其对应的插槽的底部的标识。

进一步,所述标识为以横线,并且当所述挡片的下端到达与其对应的插槽的底部时,所述标识与所述插槽的上端对齐。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向插槽内插入挡片封堵管体的时候,便于把握挡片插入插槽的深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气管,2、第一通气孔,3、第二通气孔,4、第三通气孔,5、挡片,6、插槽,7、保湿过滤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和2所示,一种从侧部来逐渐封堵的气管,包括连接病人呼吸道用于辅助呼吸的气管1,所述气管1的一端处于病人体内并与呼吸道连通,所述气管1的另外一端延伸到病人体外并封闭,在所述气管1封闭端的侧壁上设有通气孔以及用于逐渐封堵所述通气孔来观察病人是否适应拔除气管1的封堵部,并且在所述管体1的外侧壁且对应所述通气孔的位置处设有保湿过滤膜6,保湿过滤膜6具有过滤空气以及湿润管体1内壁的作用,通过保湿过滤膜6净化进入管体1内的空气,防止管体1的内壁干燥形成痰痂将其堵塞,造成病人窒息。所述通气孔包括第一通气孔2、第二通气孔3和第三通气孔4,所述第一通气孔2的大小为所述气管1内孔的六分之一,所述第二通气孔3的大小为所述气管1内孔的三分之一,所述第三通气孔4的大小为所述气管1内孔的二分之一。

所述封堵部为与所述通气孔一一对应的挡片5,所述气管1侧壁内且对应所述通气孔的上下位置处设有与相应的挡片5相匹配的插槽,并且所述插槽上端穿出所述气管1的顶部。所述挡片5的高度大于与其对应的插槽的高度,所述挡片5上设有用于提示其下端到达与其对应的插槽的底部的标识,具体如下:所述标识为以横线,并且当所述挡片5的下端到达与其对应的插槽的底部时,所述标识与所述插槽的上端对齐。

在实际临床封堵管体1的过程中,一般最开始封堵管体1的三分之一一段时间,观察病人是否适应,若病人无意外症状则继续封堵管体1到二分之一,以此类推直到最后将管体1完全封堵。遵循上述原则,首先通过对应的挡片5将第二通气孔3封堵,由于第二通气孔3的大小为气管1内孔的三分之一,因此,封堵了第二通气孔3也就封堵了管体1的三分之一。封堵第二通气孔3的操作为:取得与第二通气孔3相对应的挡片5,并将该挡片5插入到第二通气孔3的插槽内,插入挡片5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其上的标识,待标识与插槽的上端对齐时,证明挡片5已插到插槽的底部即第三通气孔6的封闭完成。之后,再通过观察病人的呼吸状况决定下一步是否增加管体1的封堵大小:

如果病人呼吸状况良好,便可以继续封堵管体1到二分之一,第一通气孔2与第二通气孔3大小之和刚好为管体1的二分之一,此时,按照上述方法将第一通气孔2封堵即可。继续观察病人的呼吸状况,将第三通气孔4也封堵,使管体1为完全封堵状态为止,如果病人最终呼吸状况依然正常,则可进行气管的摘除。

在上述通气孔封堵的过程中,任一环节如果观察到病人呼吸状况异常,则需要对封堵的通气孔进行疏通,通过抽出对应的挡片5来实现。由于挡片5在插入到插槽的底部时,其顶部露出一段在插槽外,医疗工作人员通过手指捏住挡片5的顶部就能将其从插槽中抽出,以解除对通气孔的封堵,保证病人呼吸的正常。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