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充填用给药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6568发布日期:2018-06-08 17:57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树脂充填用给药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树脂充填用给药棒,其属于口腔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光固化树脂充填材料及相应的粘结系统飞速的发展,已经广泛地运用到全球范围的口腔医疗当中。在树脂充填术的粘接面处理中,医生会利用蘸有处理剂和粘接剂的小毛刷依次对粘接面进行处理。传统的小毛刷需要反复在公用的试剂瓶中蘸取试剂,因此,该操作增加了患者交叉感染的机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传统试剂涂药刷存在交叉感染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避免交叉感染的树脂充填用给药棒。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树脂充填用给药棒,包括两端分别固定有推盘甲和推盘乙的固定杆,在所述推盘甲和推盘乙上分别设有穿刺针甲和穿刺针乙,在所述固定杆两端分别设有处理剂的给药组件甲和粘接剂的给药组件乙;所述给药组件甲包括带有涂药刷头甲的筒体甲,在涂药刷头甲与筒体甲结合处的筒体甲内部设有阻隔膜甲;所述给药组件乙包括带有涂药刷头乙的筒体乙,在涂药刷头乙与筒体乙结合处的筒体乙内部设有阻隔膜乙;所述筒体甲和筒体乙的尾部与固定杆螺纹连接、且分别与推盘甲和推盘乙密闭连接,所述固定杆的外表面覆盖螺纹,所述穿刺针甲与阻隔膜甲之间、穿刺针乙与阻隔膜乙之间均有间隙。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穿刺针甲与阻隔膜甲之间的距离为d1、穿刺针乙与阻隔膜乙之间的距离为d2、筒体甲尾端与筒体乙尾端的距离为D,则d1+d2<D。

进一步,所述筒体甲内的处理剂为37%磷酸酸蚀剂,所述筒体乙内的粘接剂为自酸式粘接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进行树脂充填时,一颗牙齿所用分量的酸蚀剂和粘接剂注入筒体甲和筒体乙内,使用时,只需要轻轻旋转所需材料一侧的筒体,即可将筒体内的试剂释放到前端的涂药刷头内,直接操作给药即可,实现了一人一用一抛弃,有效避免了交叉感染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在图中,1、涂药刷头甲;2、阻隔膜甲;3、筒体甲;4、处理剂;5、穿刺针甲;6、推盘甲;7、固定杆;8、推盘乙;9、穿刺针乙;10、粘接剂;11、筒体乙;12、阻隔膜乙;13、涂药刷头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一种树脂充填用给药棒,包括两端分别固定有推盘甲6和推盘乙8的固定杆7,在所述推盘甲6和推盘乙8上分别设有穿刺针甲5和穿刺针乙9,在所述固定杆7两端分别设有处理剂4的给药组件甲和粘接剂10的给药组件乙;所述给药组件甲包括带有涂药刷头甲1的筒体甲3,在涂药刷头甲1与筒体甲3结合处的筒体甲3内部设有阻隔膜甲2;所述给药组件乙包括带有涂药刷头乙13的筒体乙11,在涂药刷头乙13与筒体乙11结合处的筒体乙11内部设有阻隔膜乙 12;所述筒体甲3和筒体乙11的尾部与固定杆7螺纹连接、且分别与推盘甲6 和推盘乙8密闭连接,所述固定杆7的外表面覆盖螺纹,所述穿刺针甲5与阻隔膜甲2之间、穿刺针乙9与阻隔膜乙12之间均有间隙。

本实用新型在制作时,所述穿刺针甲5与阻隔膜甲2之间的距离为d1、穿刺针乙9与阻隔膜乙12之间的距离为d2、筒体甲3尾端与筒体乙11尾端的距离为D,则d1+d2<D;所述筒体甲3内的处理剂4为37%磷酸酸蚀剂,所述筒体乙11内的粘接剂10为自酸式粘接剂。

在树脂充填术中处理粘接面的过程中:

需要涂布处理剂4时,旋转筒体甲3,则固定杆7推进推盘甲6于筒体甲3 内前行并推进穿刺针甲5,直至穿刺针甲5扎破阻隔膜甲2,则筒体甲3内的处理剂4-37%磷酸酸蚀剂自行流入涂药刷头甲1内,进行涂布操作即可。

同理,需要涂布粘接剂10时,旋转筒体乙11,则固定杆7推进推盘乙8于筒体乙11内前行并推进穿刺针乙9,直至穿刺针乙9扎破阻隔膜乙12,则筒体乙11内的粘接剂10-自酸式粘接剂自行流入涂药刷头乙13内,进行涂布操作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