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监测及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50098发布日期:2018-07-17 22:21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器械,尤其是涉及一种输液监测及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病人在输液时需要对输液过程进行监测,以及时更换液体;由于医院病人较多、护士较少,无法做到全面实时监测,经常会出现液体已滴完而医护人员未能及时更换新液体或拔掉输液装置,尤其是在夜间,病人自己有时也无法及时发现并提醒医护人员,此时就需要一种能够实时监测液体是否输完并及时报警的装置。

现有临床上所使用的输液监测装置是通过卡槽夹住输液管并对输液管内液体进行监测,当液体快要输完时输液监测装置会报警和闪灯。卡槽夹住输液管一是卡夹过程相对繁琐,且输液管管径尺寸不同,适配性交低;二是卡夹过程中,输液管是硬性卡入卡槽内,操作时容易牵拉输液管,导致输液管上端插入输液瓶内的穿刺针头脱落,安全性差;三是卡槽往往只能夹住莫非氏滴管上部或下部的输液管管体,监测装置从发出报警到医护人员赶来这段时间,容易出现液体已经滴完或更换新液体时莫非氏滴管内还有未滴完的液体,造成浪费。

另外,由于输液瓶内的液体通常为室温,因此液体输入到病人体内时往往低于病人自身体温,对于体质较差的病人输入大量低于体温的液体容易导致体温下降等不良反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液监测及加热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输液监测及加热装置,包括夹子,在所述夹子的左夹臂夹持端垂直固连有左弧形夹片,在夹子的右夹臂夹持端垂直固连有右弧形夹片,所述左、右弧形夹片扣合形成与莫非氏滴管相适配的圆柱状夹持部;所述左、右弧形夹片下端向下延伸并向内收紧形成过渡段,两所述过渡段扣合后形成上大下小的锥台型结构,过渡段下端垂直向下延伸设置有弧形软管夹持段,两所述软管夹持段扣合形成与输液软管相适配的圆柱状结构;在所述左、右弧形夹片的内侧设置有与外部的控制主机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电加热丝和光电式液位传感器,所述光电式液位传感器的光线发射端和光线接收端分设于左、右弧形夹片上,所述光线发射端和所述光线接收端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在所述控制主机上设置有显示屏、电源开关和蜂鸣报警灯,在控制主机内设置有无线信号发射模块;所述控制主机的信号输入端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光电式液位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控制主机的控制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电加热丝和所述蜂鸣报警灯的控制输入端电连接,控制主机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无线信号发射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光线发射端和所述光线接收端位于所述左、右弧形夹片的夹持部底部。

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实时准确监测输液情况。夹子夹持端连接的左、右弧形夹片能够轻松夹于莫非氏滴管上,监测位置更准确,操作更简便,适配性广,同时避免牵拉输液管,防止输液管上端插入输液瓶内的穿刺针头脱落,提高输液的安全性;通过与控制主机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和电加热丝实现对莫非氏滴管内液体温度实时监测并及时加热,使输入到病人体内的液体与其体温相近或一致,避免病人体温下降;通过与控制主机电连接的光电式液位传感器和蜂鸣报警灯实现对输液过程的监测,并且当莫非氏滴管内的液位低于光电式液位传感器的光线发射端和光线接收端时及时发出报警,便于医护人员及时更换;通过设置在控制主机内的无线信号发射模块实现外接无线设备(如手机、电脑等),从而能够对输液病人实施远距离监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左、右弧形夹片的展开图。

图3是激光传感器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输液监测及加热装置,包括由左夹臂1和右夹臂2组成的夹子(夹子在操作时更加简便,适配性更广),在左夹臂1夹持端垂直固连有左弧形夹片3,在右夹臂2夹持端垂直固连有右弧形夹片4,左弧形夹片3和右弧形夹片4扣合形成与输液管上连通的莫非氏滴管相适配的圆柱状夹持部;左弧形夹片3和右弧形夹片4下端向下延伸并向内收紧形成过渡段5,两过渡段5扣合后形成上大下小的锥台形结构,过渡段5下端垂直向下延伸设置有弧形软管夹持段6,两软管夹持段6扣合形成与输液软管相适配的圆柱状结构。

在左弧形夹片3和右弧形夹片4的内侧设置有与外部的控制主机7电连接的温度传感器8、电加热丝9和光电式液位传感器,由于输液时莫非氏滴管内的液体一般保持在中部,因此温度传感器8和电加热丝9设置在左弧形夹片3和右弧形夹片4的下半部即可;光电式液位传感器的光线发射端10和光线接收端11分别设置于左弧形夹片3和右弧形夹片4上,且应保证光线发射端10和光线接收端11位于同一水平线上;另外,为尽可能的使莫非氏滴管内的液体流完,光线发射端10和光线接收端11位于左弧形夹片3和右弧形夹片4的夹持部底部位置处。在控制主机7上设置有显示屏12(用于显示当前液体的温度信息)、电源开关13(用于开启本装置)和蜂鸣报警灯14(用于声、光报警),在控制主机7内设置有无线信号发射模块。

控制主机7的一信号输入端与温度传感器8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控制主机7的一控制输出端与电加热丝9的控制输入端电连接,即温度传感器8将监测到的莫非氏滴管内液体温度传输给控制主机7,控制主机7通过其内的PLC控制器将加热指令传输给电加热丝9,从而使电加热丝9工作,通过热传递对液体加热;由于人体体温一般在37℃左右,即使高烧病人的体温最多也就40℃左右,因此电加热丝9的加热温度范围控制在36℃~41℃之间即可,加热温度太高反而会熔化莫非氏滴管壁。

控制主机7的另一信号输入端与光电式液位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电连接,控制主机7的另一控制输出端与蜂鸣报警灯14的控制输入端电连接。光电式液位传感器为现有市售的激光传感器,此时光线发射端10为激光发射装置,光线接收端11为光敏二极管(也可采用灵敏度更高的光敏三极管);由于液体与空气的折射率不同,使得同一光源的光在有、无液体时产生不同角度的折射,通过光敏二极管接收光信号的强弱来判定液体是否在设定液位之下,若莫非氏滴管内的设定液位处只有空气则将报警信号传输给控制主机7,控制主机7再控制蜂鸣报警灯14报警。激光传感器的原理如图3所示,激光发射装置和光敏二极管与莫非氏滴管的横截面平行,为尽可能使莫非氏滴管内的液体流完,激光发射装置和光敏二极管位于左弧形夹片3和右弧形夹片4的夹持部底部,当激光发射装置射入有液体的莫非氏滴管内时,莫非氏滴管与液体形成了一个凸透镜,激光发生折射,光路改变,而使光敏二极管接收到的光照强度大大降低,甚至没有;当激光发射装置射入无液体的莫非氏滴管内时(即莫非氏滴管内的液体落于激光传感器已下),由于激光的直线传播,接收端的光敏二极管可以接收到强光照信号,根据信号的突变情况,控制主机7内的PLC控制器确定输液装置内的液体即将输完,从而控制蜂鸣报警灯14报警。当然,光电式液位传感器也可为红外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等。

为实现远距离监测,控制主机7的信号输出端与无线信号发射模块的信号输入端电连接,当控制主机7控制蜂鸣报警灯14报警时,同时将报警信号经无线信号发射模块传送给外部的无线设备(如手机、电脑等),从而使医护人员在远距离就能监测到报警信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