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可持续吸引伸缩隆突钩的双腔支气管插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38375发布日期:2018-09-04 21:52阅读:6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呼吸内科和胸科临床治疗中的插管装置,具体地指一种带可持续吸引伸缩隆突钩的双腔支气管插管。



背景技术:

双腔支气管导管(DLT,double lumen tube)是实现肺隔离技术的基础,为胸科手术顺利操作提供条件,避免血液痰液污染健康肺脏,保护患者生命安全。双腔支气管导管源于20世纪50年代,为减少湿肺患者(临床上习惯把患侧肺的浓痰或者血液可能进入健侧肺,引起严重通气障碍的患者称作湿肺,如肺脓肿、支气管扩张)手术、麻醉中的意外发生。1953年Carlens设计了有舌状小勾的Carlens DLT(简称Carlens管),随后英国人Frank Robertshaw也设计出无舌状小勾的Robertshaw DLT(简称Robertshaw管),由矿化红橡胶制成。后经过David Sheridan改良,并在导管边上刻上厘米标识,以便知晓导管插入深度。DLT的发明成功及应用,是世界麻醉史上的重要事件。

目前广泛应用的Robertshaw管由聚乙烯材料制成,故生产成本下降、生产商增多,导管使用日趋普及。在我国随着胸科外科手术的普及,Robertshaw DLT插管技术已成为麻醉医生的基本技能之一。Robertshaw管具有插管容易操作的特点,往往成为麻醉医生的首选,但在临床应用中会出现插管深度过深或者过浅的情况,影响对位、通气和吸引。如果遇到大咯血的病人,尤其随着现在纤支镜气管支气管内操作、CT引导下经皮肺组织活检术等操作的普及,操作后大咯血发生量越来越大,迅速插管、定位、吸引以保证通气意味着与死神赛跑。

Carlens管由于其材质较硬,且具有特征性的隆突舌状小勾,在通过声门之后对位不会出现过深的情况,对位更加方便容易,因此更适用于大咯血病人的急救。但是,正由于Carlens管的隆突小勾存在,使得其通过声门成为一个难题,往往需要特殊的插管技巧,对于存在困难气道的病人难度更大,未经专业训练非麻醉科的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医生或者急诊医生紧急进行快速插管操作几乎不可能,难度增加意味着插管对位通气需要更多的时间,而在急救处理时容不得我们慢慢处理对位,因此可能会错失抢救最佳时机。此外,Carlens管带有隆突钩,插管时容易损伤声带和气管粘膜。

因此,开发一种结合以上两种经典双腔气管插管优点的新型双腔支气管导管很有必要,为临床麻醉医生、ICU医生工作提供新的选择,更好更快地抢救病人患者生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带可持续吸引伸缩隆突钩的双腔支气管插管,该插管不仅可以实现快速的通过声门,而且可以凭借插管手感轻松对位,同时还可以在插管过程总可以实现持续吸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带可持续吸引伸缩隆突钩的双腔支气管插管,包括插管本体,所述插管本体的外壁上设置有可充放气的气管套囊,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插管本体的内腔分隔为沿其轴向延伸的吸引管腔、气管腔和支气管腔;所述吸引管腔位于插管本体的内腔中部,所述气管腔与支气管腔分别位于吸引管腔的轴向两侧;

所述吸引管腔的内部穿设有可沿其内壁轴向滑动的吸引管,所述吸引管用于插入患者气管内的一端设置有呈舌状且具有吸引口的隆突钩,所述隆突钩在吸引管的轴向牵引下可伸出或者缩入吸引管腔;

所述插管本体靠近隆突钩的一端为导向端,另一端为操作端;所述气管腔靠近隆突钩的一端为敞开端,另一端与设置在插管本体操作端的第一通气管连通;所述支气管腔靠近隆突钩的一端与设置在插管本体导向端的支气管导管连通,另一端与设置在插管本体操作端的第二通气管连通;所述支气管导管上设置有可充放气的支气管套囊。

进一步地,所述吸引管腔的内壁与吸引管的外壁之间涂覆有润滑剂层。这样,有利于减少吸引管腔的内壁与吸引管的外壁之间的摩擦力,有利于吸引管在吸引管腔内灵活滑动,同时防止漏气。

进一步地,所述吸引管远离隆突钩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外界吸引设备连接的三通接头。

进一步地,所述气管套囊与设置在插管本体外壁上的第一充放气导管连通,所述支气管套囊与设置在插管本体外壁上的第二充放气导管连通。这样,气管套囊可以封闭气管,支气管套囊可以封闭支气管,以此来实现左右肺的隔离。

进一步地,所述插管本体和吸引管腔的横截面均呈圆形状,所述气管腔和支气管腔的横截面均呈半环形状,所述吸引管腔的横截面半径为插管本体的横截面半径的1/6~1/2。

进一步地,所述隆突钩为由橡胶或者聚乙烯材料制备而成的舌状构件。

进一步地,所述插管本体、吸引管、第一通气管、支气管导管、以及第二通气管均为由聚乙烯材料制备而成的管状构件。

再进一步地,所述插管本体、第一通气管、支气管导管、以及第二通气管为一体成型的构件。

更进一步地,所述吸引管与隆突钩为一体成型的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其一,本实用新型的双腔支气管插管中设计有吸引管腔,吸引管腔内穿设有吸引管,该吸引管可以在吸引管腔内轴向滑动,吸引管的导向端设计有舌状隆突钩,隆突钩缩入吸引管腔内则变为Robertshaw管,方便导管快速通过声门,不需要特殊插管技巧;通过声门后,伸出隆突钩则变成Calens管,可以通过传统的插管动作将其骑跨在隆突上,位置到位即可固定,操作简单、对位准确,从而可以大大缩短插管对位通气的时间,为抢救成功赢得时间,对于呼吸道内大量浓痰、积血的病人具有重大意义。

其二,本实用新型的吸引管导向端的隆突钩具有吸引口,吸引管的末端连接外界的吸引设备后可实现插管的同时吸出积血和积脓,无需助手帮助,可独立完成手术操作,具有现有的可控隆突钩气管插管所不具备的功能。

其三,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简单合理,临床操作方便,应用价值大,适用于心胸外科(肺、气管、支气管手术后)、呼吸内科(纤支镜支气管内操作后、CT引导肺组织穿刺术后观察)等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带可持续吸引伸缩隆突钩的双腔支气管插管在隆突钩伸出吸引管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带可持续吸引伸缩隆突钩的双腔支气管插管在隆突钩缩入吸引管腔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沿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插管本体1、气管套囊2、吸引管腔3、气管腔4、支气管腔5、吸引管6、隆突钩7、第一通气管8、支气管导管9、第二通气管10、支气管套囊11、润滑剂层12、三通接头13、第一充放气导管14、第二充放气导管15。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中所示的一种带可持续吸引伸缩隆突钩的双腔支气管插管,包括插管本体1,插管本体1的外壁上设置有可充放气的气管套囊2,插管本体1的内腔分隔为沿其轴向延伸的吸引管腔3、气管腔4和支气管腔5;吸引管腔3位于插管本体1的内腔中部,气管腔4与支气管腔5分别位于吸引管腔3的轴向两侧;吸引管腔3的内部穿设有可沿其内壁轴向滑动的吸引管6,吸引管6用于插入患者气管内的一端设置有呈舌状且具有吸引口的隆突钩7,隆突钩7为由橡胶或者聚乙烯材料制备而成的舌状构件,吸引管6与隆突钩7为一体成型的构件。隆突钩7在吸引管6的轴向牵引下可伸出或者缩入吸引管腔3,吸引管6远离隆突钩7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外界吸引设备连接的三通接头13。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在气管插管时收起隆突钩,通过声门后再伸出隆突钩,带有隆突钩的双腔支气管插管可以刚好骑跨到隆突处,阻止双腔管进一步深入,可以通过手感定位,避免反复对位。此外,吸引管的后端可以连接吸引器的,在插管过程中可以持续吸引痰液或者血液,隆突钩是吸引导管的延伸,在插管过程中,吸引在自然地同步进行,为抢救成功赢得时间,这对于呼吸道内大量浓痰、积血的病人具有重大意义。

上述技术方案中,插管本体1靠近隆突钩7的一端为导向端,另一端为操作端;气管腔4靠近隆突钩7的一端为敞开端,气管腔4远离隆突钩7的一端与设置在插管本体1操作端的第一通气管8连通;支气管腔5靠近隆突钩7的一端与设置在插管本体1导向端的支气管导管9连通,支气管腔5远离隆突钩7的一端与设置在插管本体1操作端的第二通气管10连通。吸引管腔3的内壁与吸引管6的外壁之间涂覆有润滑剂层12。这样,有利于减少吸引管腔3的内壁与吸引管6的外壁之间的摩擦力,有利于吸引管6在吸引管腔3内灵活滑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气管导管9上设置有可充放气的支气管套囊11,气管套囊2与设置在插管本体1外壁上的第一充放气导管14连通,支气管套囊11与设置在插管本体1外壁上的第二充放气导管15连通。这样,气管套囊可以封闭气管,支气管套囊可以封闭支气管,以此来实现左右肺的隔离。插管本体1和吸引管腔3的横截面均呈圆形状,气管腔4和支气管腔5的横截面均呈半环形状,吸引管腔3的横截面半径为插管本体1的横截面半径的1/6~1/2。插管本体1、吸引管6、第一通气管8、支气管导管9、以及第二通气管10均为由聚乙烯材料制备而成的管状构件。插管本体1、第一通气管8、支气管导管9、以及第二通气管10为一体成型的构件。本实用新型可以制成一次性制品,有利于降低成本、推广使用。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