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关节护理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4869发布日期:2018-09-25 20:24阅读:33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支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骨科关节护理床。



背景技术:

护理床,分为电动护理床及手动护理床,是行动不方便的病人在住院或居家护理时使用的病床。其主要目的是便于护工人员进行护理,便于病人康复的一种常见的医疗设备,针对骨科护理床,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它不仅能够帮助骨科患者早日康复,而且能够为患者减轻不必要的病痛之苦。现有的骨科护理床通常只设有一个床板,由于骨折患者某些关节不能活动,给护士对患者的床铺进行更换带来不便,同时骨折患者在治疗期间会不断的进行对身体的各项检查,部分骨折患者行动不便,在床上修养时,容易触碰床板或护栏等部件,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受疼痛之苦,不利于病情的早日康复。

骨关节骨折后,需要对骨骼进行固定,帮助其尽快的恢复和愈合。目前临床上,经常通过石膏或其它固定装置对骨外科骨折患者的骨折部位进行固定。而这种方式是采用外固定器进行固定,患者躺卧时间久了,容易影响患者患肢的血液循环,从而产生水肿现象。没有专门针对骨关节患者设计相应的床体,为此,如何研发一种新型骨科关节护理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没有专门针对骨关节患者设计相应的床体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骨科关节护理床。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骨科关节护理床,床体两侧对称设置有可拆卸的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包括底座、支撑架、支撑板和挡板,所述支撑架设置为圆柱筒a和圆柱筒b垂直连接而成的“L”形结构,沿着支撑架的外侧向外延伸设置有圆柱筒c,圆柱筒c与圆柱筒b呈水平平行排布设置,圆柱筒c的外侧壁相切且紧密连接有底座,底座设置为截面呈倒“L”形的棱柱体结构,底座的内侧壁设置为与圆柱筒c的外径曲率一致的圆弧形结构,底座上端正对圆柱筒a的侧壁上嵌设有滑轨凹槽,支撑板和挡板平行排布设置在与支撑架的内侧面相同的平面上,支撑板和挡板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形成夹紧腔,支撑板的背部中心位置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的末端通过滚珠卡合在底座的滑轨凹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与圆柱筒a之间预留设置一间隙,该间隙的宽度小于支撑柱的长度。该间隙的设置为支撑柱提供了一定的安装空间,使支撑柱将支撑板与底座紧密的卡合在一起,为支撑柱提供了足够的移动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高度小于圆柱筒b的高度,底座的长度与圆柱筒b、圆柱筒c的长度一致。

进一步的,通过移动支撑柱在滑轨凹槽中的位置控制支撑板的左右移动。

支撑板和支撑架的内侧面处于同一水平面,水平支撑作用稳定性强,支撑板沿着滑轨凹槽左右移动的过程中,由于滑轨凹槽呈水平设置,滚珠的嵌设大大降低了滑动阻力,使支撑板沿水平方向移动快速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从内到外依次为内板、碗状吸盘和外板连接而成的结构。

更进一步的,所述碗状吸盘和内板之间夹设有纵横交错的弹性筋。

更进一步的,所述吸盘和外板的四周之间设置有海绵条,海绵条沿纵向等间距循环排布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挡板的顶部向支撑板方向延伸弯曲呈半圆弧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中的固定装置未可拆卸式,根据不同的病人情况进行适当安装,适用性广泛,底座结构稳固可靠,承载力大,支撑板和支撑架的内侧面处于同一水平面,水平支撑作用稳定性强,支撑板沿着滑轨凹槽左右移动的过程中,滚珠的嵌设大大降低了滑动阻力,使支撑板沿水平方向移动快速稳定,支撑板和挡板的协同作用,使肢体夹紧松紧度适中,支撑板具有一定的缓震作用,减轻了骨折患者的疼痛之苦,操作简便、省时省力,增强了消毒效果,有效的促进了患者的康复,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底座;2、圆柱筒c;3、滑轨凹槽;4、圆柱筒a;5、支撑柱;6、支撑板;7、圆柱筒b;8、海绵条;9、碗状吸盘;10、弹性筋;11、内板;12、外板;13、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骨科关节护理床,床体两侧对称设置有可拆卸的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包括底座1、支撑架、支撑板6和挡板13,所述支撑架设置为圆柱筒a4和圆柱筒b7垂直连接而成的“L”形结构,沿着支撑架的外侧向外延伸设置有圆柱筒c2,圆柱筒c2与圆柱筒b7呈水平平行排布设置,圆柱筒c2的外侧壁相切且紧密连接有底座1,底座1设置为截面呈倒“L”形的棱柱体结构,底座1的内侧壁设置为与圆柱筒c2的外径曲率一致的圆弧形结构,结构稳固可靠,承载力大,无零散易丢失扣件,将构件丢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底座1上端正对圆柱筒a4的侧壁上嵌设有滑轨凹槽3,支撑板6和挡板13平行排布设置在与支撑架的内侧面相同的平面上,支撑板1和挡板13之间间隔一定距离形成夹紧腔,支撑板6的背部中心位置设置有支撑柱5,支撑柱5的末端通过滚珠卡合在底座1的滑轨凹槽3中。通过可调节滑轨凹槽3的左右移动位移位置关系,调节支撑板6的位置,方便快捷,有效减少工作量,提高施工效率。

挡板13的顶部向支撑板6方向延伸弯曲呈半圆弧形结构,挡板13和支撑板6之间的夹紧腔用于固定待夹紧的肢体,避免肢体随意活动。

底座1与圆柱筒a4之间预留设置一间隙,该间隙的宽度小于支撑柱5的长度。该间隙的设置为支撑柱5提供了一定的安装空间,使支撑柱5将支撑板6与底座1紧密的卡合在一起,为支撑柱5提供了足够的移动空间。

底座1的高度小于圆柱筒b7的高度,底座1的长度与圆柱筒b7、圆柱筒c2的长度一致。

具体使用时,将底座1和支撑架安装在床体上合适的位置,根据受伤者的身高和受伤关节、肢体的位置进行放置,安装好固定装置的位置后,将受伤者待固定的肢体放置在挡板13和支撑板6之间的夹紧腔,通过移动支撑柱5在滑轨凹槽3中的位置控制支撑板6的左右移动。支撑板6和支撑架的内侧面处于同一水平面,水平支撑作用稳定性强,支撑板6沿着滑轨凹槽3左右移动的过程中,由于滑轨凹槽3呈水平设置,滚珠的嵌设大大降低了滑动阻力,使支撑板6沿水平方向移动快速稳定,当固定好支撑板6的位置后,通过绑带对夹紧腔内的肢体进行辅助捆绑,支撑板6和支撑架的协同作用,使待固定的肢体夹紧的更加严密,对肢体起到稳定支撑和限位的作用,能有效保证患者(尤其是儿童)在病床上修养时的康复,防止肢体发生乱动,造成二次损伤的现象,同时便于护士更换膏药,操作方便,省时省力。从而大大的提高康复效果。可以重复利用,适用性广泛,具有很好的临床实用性和经济意义。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不同于实施例1,如图2所示,支撑板6从内到外依次为内板11、碗状吸盘9和外板12连接而成的结构。

碗状吸盘9和内板11之间夹设有纵横交错的弹性筋10。

吸盘和外板12的四周之间设置有海绵条8,海绵条8沿纵向等间距循环排布设置。

支撑板6的特殊结构,具有支撑稳定性和缓冲性的双重效果,中部的碗状吸盘9有利于降低支撑板6内部的填充密度,同时碗状吸盘9与内板11、外板12的卡合稳定性强,使支撑板6轻盈,内部的弹性筋10具有一定的弹性作用,有利于提高缓震性能;吸盘四周的海绵条8起到密封和恢复弹性形变作用,同时防止内、外板12之间的开裂现象,间接延长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质范围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