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可控扁平发热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54534发布日期:2018-11-16 21:11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柔性可控扁平发热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康复用品,具体说是一种柔性可控扁平发热体。



背景技术:

发热贴敷理疗是传统医学的瑰宝,对于某些内服药物难以快速治愈的病痛,往往可以起到内服药物和其他方式无法到达的快速康复作用。通常的发热贴敷仅仅是整体发热,且发热面积较小,对于大面积的循经脉热按摩的需要则难以达到,对于人体各脉络整体协同理疗效果更无法达到。另外,由于人体对于发热的作用有适应性,难以在初始热敷后持续一段时间仍起到初期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柔性可控扁平发热体,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定发热规律,可以大面积地循经脉进行热按摩,且可尽量避免人体对热源的适应性。

所述柔性可控扁平发热体,其特征在于:设有柔性发热层,面积为9~9000平方厘米;所述柔性发热层的背侧设有控制每个发热元件电流通断或电流大小的控制器;在柔性发热层的背面设有电源元件或者用于连接电源元件的电源接口;所述柔性发热层固定设有多个发热元件;在每个发热元件的第一连接端与电源元件之间以电流调节器件或电子开关连接,所述电流调节器件或所述电子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的接口端连接,发热元件的第二连接端直接或间接连接电源元件形成回路。

一种发热元件的连接方式实施例为,各发热元件之间以电子开关间隔串联连接,且发热元件分别通过电子开关与电源公共端连接;或者各发热元件的第二连接端通过电子开关间隔连接,使得多段发热元件在电子开关的控制下可实现并联、串联或独立的连接模式。

另一种发热元件的连接方式实施例为,各发热元件的第二连接端相互连接,并连接到电源公共端,使得多段发热元件在电流调节器件或电子开关的控制下被独立控制,可脉宽调制调温,或者发热元件之间实现串、并组合变换发热模式。

进一步地,各发热元件均通过电子开关与电源连接,通过电子开关的有序控制下实现设定方向环状循环式、由中心向边缘扩散式、由边缘向中心收缩式或条状热移动式的发热模式。

一种发热元件分布方式的实施例为,所述发热元件分组连接为多个发热组,每一发热组的发热元件环状分布,其中内圈发热组嵌套于外圈发热组内。

另一种发热元件分布方式的实施例为,所述发热元件为条状且并列成排分布。

所述的柔性可控扁平发热体设有附着体,所述附着体为粘贴层、捆绑带或袋状物,用于将柔性发热层直接或间接附着于体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控制板上设有无线接收器,所述无线接收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连接,与无线接收器配套设有手持的遥控发射器。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接收器为wifi模块或蓝牙模块,所述手持的遥控发射器为智能手机。

进一步地,所述附着体设于所述柔性发热层的背面,所述柔性发热层设有多处附着孔,使背面的附着体内侧在去掉保护层后在附着孔处暴露。

本实用新型设置发热元件可组合或独立控制的可控发热贴,可以灵活地控制各发热点,可以直接或内衬衣物使用,起到促进活血、疏通经络、调动激发体内脉络活力的温热、理疗的作用。通过对各发热元件的有序控制,可以通过脉宽调制调节发热温度,还可起到回旋、雀琢灸疗、多头或单头寻经热按摩和潮汐式热浪理疗的作用,以增加温热刺激、提高疗效。通过无线遥控或手机控制使得控制方便而多样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分布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右视图示意图,

图4是电路结构实施例一示意图,

图5是电路结构实施例二示意图。

图中:1—第一连接端,2—发热组,3—发热元件,4—电子开关,5—保险元件,6—电源组件,7—控制器,8—无线接收器,9—遥控发射器,10—控制钮,11—控制板,12—附着体,13—柔性发热层,14—电源接口,15—电源公共端,16—附着孔,17—保护层,18—第二连接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1、2、3中所示柔性可控扁平发热体,设有柔性发热层13、保护层17和附着体12,面积可小到9平方厘米,大到覆盖整个躯体的9000平方厘米。保护层17用于在使用前对附着体内侧和发热层的保护作用,附着体用于附着于内衬衣物或皮肤上;柔性发热层和附着体的设置相对位置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可以将附着体设于内侧,可以在去掉保护层后直接附着于皮肤或内衬衣物表面,也可以将附着体贴附于柔性发热层的背面,利用未被柔性发热层遮挡的部分来粘贴到内衬衣物或皮肤表面。发热贴的形状为可贴敷于背脊处的长条状,长度可达1~1.3米,或者是敷贴于整个背部或腹部的矩形,或沿四肢贴敷的条状,起到沿经脉进行热按摩的作用。

所述柔性发热层的背侧设有带控制器7的控制板11,在柔性发热层的背面设有电源元件,通常为可充电池。或者控制板11上设有连接电源元件6的电源接口14,而电源可为随身携带的电池盒或市电电源适配器。

所述柔性发热层13固定设有多个发热元件3,典型地每厘米长度可设两条发热元件,发热元件可为条状、块状或颗粒状,如条状的发热元件并列排列,或成环形排列。如图1为多圈环形排列的布置结构,图2为条状排列的布置。选定某一个或多个发热元件通电发热,可以设定为不同频率和占空比的脉冲式发热,还可以依次正、反向轮流通电,并可控制轮流通电间隔时间。以此模拟了动态施灸过程,实现回旋灸、雀啄灸或温灸的效果,以不同的热刺激加强理疗疗效。

如图4、5,在每个发热元件3的一端与电源元件6之间以电子开关4连接,所述电子开关4的控制端与所述控制器7的接口端连接。

如图5的电连接实施例,各发热元件以电子开关间隔串联连接,发热元件分别通过电子开关与电源公共端连接,或者各发热元件的第一连接端通过电子开关间隔连接,使得多段发热元件在电子开关的控制下可实现并联、串联的连接模式,也可以同时实现各发热元件独立控制,可以任意实现设定发热规律的治疗模式。多个发热元件的并联连接可以加大发热功率,而串联连接可减小发热功率,可根据需要控制连接。

图4是另一种电连接实施例,每个发热元件3的一端与电源元件6之间以电子开关4连接,各发热元件的另一端相互连接,并连接到电源公共端15,使得多段发热元件在电子开关的控制下可独立控制发热,控温方式可以通过占空比可变的脉宽调制实现,可以实现向设定方向环状循环式、由中心向外扩散式、由四周向中心收缩式或条状热移动式的发热治疗模式。例如如图2的长条状发热贴,可沿脊柱贴敷于脊背处,可以控制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的反复依次发热,可以单个或分组依次发热,或者多只发热元件一组,边缘的发热元件逐个依次移动通电,发热点可以设置为一处移动式发热,或两处同步移动发热。形成移动的热浪,可以沿经脉进行热按摩,激发人体经脉的活力。

可见所需的控制可以是简单的开关信号或脉冲信号控制,可以由简单的控制逻辑电路组合而成,例如控制器直接控制输出电平即可控制电子开关,当然也可以由较为复杂的组合逻辑电路构成。

如图1的发热元件布置方式实施例为,所述发热元件分组连接为多个发热组1,每一发热组的发热元件环状分布,其中内圈发热组嵌套于外圈发热组内。这种布置方式可以设置为单只或多只集中为一组沿着环形顺时针或逆时针移动,可以控制移动的速度,可以多圈协同移动发热,形成回旋灸的效果。还可以分为对称的两组成为两个发热头,两发热头共同向一个方向循环旋转,成为太极式旋转,以此调动体内的能量的活动。

控制器利用对发热元件的1~100Hz较高频率可调脉宽式通电,通过调节占空比可实现可调温的发热效果,对各发热元件依次向不同方向循环通电可实现类似回旋灸的发热效果;对发热元件以0.1~0.5Hz的较低频率通电,可实现确凿灸的热脉冲效果,以不同的热刺激加强理疗疗效。

如图1,附着体12设于所述柔性发热层13的背面,所述柔性发热层13设有多处附着孔16,使背面的附着体12内侧在去掉保护层17后在附着孔处暴露。以设置附着孔的方式进行贴附,可以有贴附均匀、使发热元件贴附紧密的优点。

作为优选的控制方案,如图4所示,所述控制板上设有无线接收器8,所述无线接收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连接,与无线接收器配套设有手持的遥控发射器9,可以方便地通过手持的遥控器对发热方式和强度、时间进行设定。进一步地,所述无线接收器为wifi模块或蓝牙模块,所述手持的遥控发射器为智能手机。可以通过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和配套的控制app对加热伴侣进行方便的控制,通过控制界面操作连接和发热过程,并监控电池的电力消耗。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