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发热针灸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9116发布日期:2019-02-10 23:35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发热针灸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发热针灸针。



背景技术:

针灸疗法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具有“简验廉”等特点,且无毒副作用,属绿色疗法,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选择针灸治疗,一些美容机构为了占领市场,也开展了针灸业务。目前针灸已在18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针灸针的制造商除中国外,还包括日本、韩国、德国、越南等国家。全球针灸针使用量已突破40亿支,并以每年5%-10%的速度递增。然而在进行针刺治疗过程中,单纯的针刺功能单一,疗效不佳,常需配合其他辅助方法(一段艾条点燃插在针柄上、TDP烤灯等)才能达到良好的疗效,这给操作者和患者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如何让针灸治疗变得更加便捷而又有效,是我们目前研究的重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发热针灸针,集传统针灸针与自发产热装置为一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发热针灸针,包括针体4,针体4下端为针尖6,在针体4的上端设置有外固定钢丝圈1,在外固定钢丝圈1内设置有隔热保温包装壳2,隔热保温包装壳2中有产热装置3,所述产热装置3为电热丝,或者,所述产热装置3包括导热片以及粘附在导热片上的自发产热体,所述固定钢丝圈1中在导热片的顶部设置有水囊,所述固定钢丝圈1的顶端设置用于向下按压水囊的按压装置,所述外固定钢丝圈1的轴向、隔热保温包装壳2的轴向、导热片的轴向均与所述针体4的轴向平行,且所述固定钢丝圈1和所述导热片的下端通过密封固定环5与所述针体4的上端连接。

所述自发产热体可为氧化钙柱体,贴附在导热片上。

所述自发产热体可为铁粉柱体和氧化钙柱体,分别贴附在导热片的两侧。

所述自发产热体可为氧化钙与铁粉混合后的柱体,贴附在导热片上。

所述氧化钙、还原铁粉与水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混合产生化学反应,产生热量,温度达80-135℃。其化学式为:CaO+Fe2O3+H2O+O2=Ca(OH)2+Fe(OH)3+热量。

所述导热片顶端为下凹的容纳腔,容纳腔的侧面带有泄流孔,所述水囊位于该容纳腔中,在按压装置的作用下,挤破水囊,水从泄流孔流出。

所述按压装置为直接按压的按钮结构7或旋钮的帽状结构8。所述按钮结构7和帽状结构8的底端设置有朝下的尖刺。所述水囊位于该尖刺结构下方,在按压装置的作用下,刺破水囊。

所述隔热保温包装壳2采用硅化物纤维材料,基于其低导热率、低比热、保温隔热特性,制成具有自动控温性能的功能高分子材料与自发产热体构成温度控制在80-135℃自发产热装置。

所述硅化物纤维材料在常温下25℃导热系数可达到0.015w/m.k,耐受最高600℃—1000℃的高温,低温使用范围接近绝对零度,且可长时间承受火焰直接灼烧,耐受除氢氟酸、强碱外的大部分酸碱环境,不分解不变质,耐受各种热辐射紫外光、红外光、可见光及电磁辐射,性能不退化,有着极长的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与温针灸(传统的针刺配合艾条燃烧或TDP烤灯仪)相媲美的效果,甚至更佳。自发产热体在催化液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释放热量,利用外包装优质隔热材料控制热气的透过量,从而控制热量流失的速度,来调节发热温度和时间,针柄发热后通过针体传热到针尖,温度适中,起到温灸的效果。其具体优点如下:

(1)有广泛的适应症,可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2)治疗疾病的效果比较迅速和显著,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

(3)操作方法简便易行;

(4)医疗费用经济;

(5)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基本安全可靠,又可以协同其他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采用按钮结构)。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采用帽状结构)。

图3是本实用新型制作使用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装置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下端传统针灸针尖6和针体4以及创新部分的上端。

具体地,上端为由三层组成,外层为常规不锈钢丝缠绕的固定钢丝圈1,中间层为使用隔热材料制成的隔热保温包装壳2,内层为由氧化钙、铁粉制成的自发产热体粘附在导热片上形成的产热装置3。

当产热装置3为电热丝,需要时接通外界电源即可。或者,采用内置纽扣电池或小型锂电池实现加热。

当产热装置3由导热片以及粘附在导热片上的自发产热体,则固定钢丝圈1中,在导热片的顶部设置有下凹的容纳腔,容纳腔的侧面带有泄流孔,该容纳腔中有水囊。固定钢丝圈1的顶端设置用于向下按压水囊的按压装置,外固定钢丝圈1的轴向、隔热保温包装壳2的轴向、导热片的轴向均与针体4的轴向平行,固定钢丝圈1和所述导热片的下端通过密封固定环5与所述针体4的上端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按压装置可为按钮结构7或帽状结构8,在按压装置的作用下,可挤破水囊,水从泄流孔流出。按压装置的底端可设置朝下的尖刺,尖刺位于水囊上方,在按压装置的作用下,刺破水囊。

自发产热体可为氧化钙柱体,或氧化钙与铁粉混合后的柱体,或者分别贴附在导热片的两侧的铁粉柱体和氧化钙柱体,氧化钙、还原铁粉与水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混合产生化学反应,产生热量,温度达80-135℃。其化学式为:CaO+Fe2O3+H2O+O2=Ca(OH)2+Fe(OH)3+热量。

本实用新型装置在常规中医辨证论治选穴针刺的基础上,通过打开新型针灸针包装进行针刺操作时,将针柄上的该尖刺结构上方往下一按或拎动一圈(视其为按钮结构7或帽状结构8,对应相关操作),顶端的催化液(即水囊中的水)流入针柄内,与自发产热体相混合发生化学反应,释放热量,在隔热保温包装壳2中,利用硅化物纤维材料的低导热率、低比热、保温隔热特性控制热气的透过量,从而控制热量流失的速度,来调节发热温度和时间。

对流导热仅跟气体性质和孔隙大小有关,而硅化物纤维材料制作的隔热壳具有很多孔隙,占了整体积的90%以上,因而材料密度极低,仅为水的四分之一左右,可通过减小孔隙直径的办法来降低孔隙中空气的热导率,例如选择其孔隙平均直径仅为50—60纳米的硅化物纤维材料时,由于空气分子的平均自由程为70纳米左右,在如此之小的空隙中,空气几乎无法流动,从而抑制了空气的对流导热,且空隙中的孔壁多为辐射的反射面和折射面,一毫米的本材料就含有上万层的反射面和折射面,很好的阻隔了辐射导热,同时在本材料中添加了一些纳米级的反辐射物质,可以很好的反射/吸收热辐射,从而维持导热片的最高温度109.3℃、针身平均温度35.5℃、产热维持时间15min。本实用新型装置适用于慢性疾病治疗和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使用便捷、自发产热、安全性高、产品智能化等特点,避免了艾条灰烬掉落烫伤的隐患,减少了TDP烤灯的治疗时间,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在临床工作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