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预防压力性溃疡的护理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0112发布日期:2018-11-02 21:22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护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预防压力性溃疡的护理垫。



背景技术:

压力性溃疡又名压疮、褥疮,主要发生的对象是昏迷或危重患者。临床的护理措施是对易发生压疮的患者使用气垫褥、水垫褥、海绵垫褥等进行压疮预防。但上述护理产品均存在不足之处:

1)气垫褥:气垫褥虽然对预防压疮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产品一般都是床垫式的整体结构设计,采取整体减压的模式。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患者身体的各部位没有高度差,垫褥的主要功效仅仅是改善了柔软度,并未有效的对骨隆突处进行压力分散,预防效果并不理想;同时该产品在临床应用中的灵活性较差,而且产品价格昂贵,一般患者难以承受。

2)水垫褥:水垫褥的结构与气垫褥类似,也是床垫式的整体结构设计,采取整体减压的模式,通过使用水作为减压的介质,使其预防压疮的效果要好于气垫;但受整体减压结构的限制,该产品的缺点与气垫褥类似,预防压疮的效果仍并不理想;同时,水垫褥的另一缺点就是冬季的保温效果极差,患者体温受其影响较大,产品同样存在价格昂贵,一般患者难以承受的问题。

3)海绵垫褥:海绵垫褥用于压疮预防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而且产品价格低廉。但海绵垫褥对压力的释放性能较差,存在压力分布不均匀、透气性能极差、受压部位潮气不易散发的缺点;同时,接触面的压力分布不均匀和潮湿为压疮形成创造了条件,这些缺点限制了海绵垫褥的临床应用。

除了上述护理产品之处,有的医院还采用自制的简易注水密封胶袋来预防压疮,但该产品无法标准化,且在实际操作中水的灌注量难以控制,如果水的灌注量过少则承压不够,压疮的预防效果差;如果水的灌注量过多则承压部位过高,体位不易固定。在实际应用中,还容易出现移位、破裂及水变质的问题,造成院感不达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预防压力性溃疡的护理垫,该护理垫能够大大降低压疮的发生率,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封闭的储液袋,所述储液袋的内部设有截面呈蜂巢型的骨架,所述骨架的顶部及底部分别开设有导流槽,所述的导流槽呈纵向贯通,所述的储液袋内填充有减压缓冲介质,所述的减压缓冲介质为微胶凝液。

所述的储液袋包括上盖面及下底面,所述的上盖面及下底面的四周通过热熔方式压合在一起,所述的上盖面上设有用于注入减压缓冲介质的注液密封塞组件。

所述的注液密封塞组件由塞体与塞杯两部分组成,所述的塞杯通过热熔方式与上盖面压合成一体,所述的塞体在注液完成后嵌入至塞杯内完成密封。

所述的储液袋由无毒PVC塑胶材料制成,所述的骨架由硅胶制成。

所述导流槽的截面呈半圆形。

所述储液袋的体积为400mm×380mm×30mm。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储液袋内放置蜂巢结构的骨架,并注入微胶凝液,同时在骨架的顶部及底部开设纵向贯通的导流槽,使护理垫产生静态支撑与动态支撑两种状态,不仅可以在患者的受压部位形成良好的空气通道,还能减少受压部位重复受压的几率,减少了压疮的发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骨架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注液密封塞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所示的一种用于预防压力性溃疡的护理垫,包括封闭的储液袋1,储液袋1的内部设有截面呈蜂巢型的骨架2,骨架 2的顶部及底部分别开设有导流槽21,导流槽21呈纵向贯通,储液袋 1内填充有减压缓冲介质,减压缓冲介质为微胶凝液3。即在储液袋1 的内部放置蜂巢结构的骨架2,再注入微胶凝液做为减压缓冲介质,通过蜂巢结构骨架的每一个单元所提供的柱形独立支撑面来支撑受压的骨隆突处,利用微胶凝液较好的流动性和特有的阻尼特性,产生静、动态两种工作方式将受压部位的压力均匀释放掉;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采用微胶凝液3充当减压缓冲介质,是为了克服传统气垫褥、水垫褥、海绵垫褥等产品减压缓冲介质阻尼特性不理想的缺陷;微胶凝液与单纯气体、单纯液体或柔软固体的减压缓冲介质相比具有阻尼系数大、状态平衡相对缓慢、阻尼特性十分理想的优点,利用微胶凝液特有的流动性和阻尼特性,使得患者翻身后受压部位的位移变化明显,可以有效地对骨隆突处进行了压力分散。

储液袋内放置蜂巢结构的骨架,可以让护理垫产生静态支撑和动态支撑两种状态。静态支撑时将微胶凝液固定在每一个蜂巢内形成相对独立的单元分别支撑受压面,因为每一个蜂巢提供独立支撑,所以受压面的支撑力非常大,这时灌注少量的微胶凝液便能产生较大的支撑力,因此护理垫的厚度可以大大减小。在患者翻身过程中护理垫又形成动态支撑,由于采用的减压缓冲介质是微胶凝液,其主要特点是阻尼系数较大,状态平衡相对缓慢,在蜂巢结构骨架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导流槽,平衡状态由导流槽完成。患者翻身后受压部位的位移变化很大,因此减少了受压部位重复受压几率,因为蜂巢结构的骨架在支撑面上形成了多点支撑,为患者的受压部位形成良好的空气通道,使受压部位保持空气流通,皮肤表面保持干燥,所以进一步减少了压疮的发生。

进一步的,储液袋1包括上盖面11及下底面12,上盖面11及下底面12的四周通过热熔方式压合在一起,上盖面11上设有用于注入减压缓冲介质3的注液密封塞组件4。上盖面11及下底面12可采用具有柔韧性较好、机械强度高、耐酸碱等特性的PVC高分子材料的面料;上盖面11上设有一个直径为40mm的圆孔,用于安装注液密封塞组件。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注液密封塞组件4由塞体41与塞杯42 两部分组成,塞杯42通过热熔方式与上盖面11压合成一体,塞体41 在注液完成后嵌入至塞杯42内完成密封。优选的,为了防止护理垫在使用过程中因操作不当造成漏液,可将注液密封塞组件4设计成一次性、嵌入式结构,即塞体41一旦嵌入塞杯42后将再也无法取出,以提高注液密封塞组件4的密闭性和安全性。

进一步的,储液袋1由无毒PVC塑胶材料制成,骨架2由硅胶制成。即先采用柔软无毒的PVC塑胶材料料制作储液袋1,然后再将硅胶材料制作的骨架2放置于储液袋1内部,向储液袋1内注入微胶凝液3,最后对储液袋进行整体密封。

进一步的,导流槽21的截面呈半圆形。

进一步的,储液袋1的体积为400mm×380mm×30mm。也就是该护理垫相对于传统的气垫褥、水垫褥等来说体积较小,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病情需要将护理垫灵活分散布置于患者的枕部、肩胛部、骶尾部等部位,使患者身体不同的部位产生合适的高度差,正由于产生了合适的高度差,才使患者身体各部位的空气流动性也更好,护理垫才能更有效地对骨隆突处进行压力分散,提高压疮预防的效果。

进一步的,微胶凝液为胶凝剂与水的混合物,胶凝剂由聚丙酸钠与高分子吸水树脂混合而成。即将聚丙烯酸钠和高分子吸水树脂按比例混合在一起,形成胶凝剂,再取一定量的胶凝剂溶解到纯净水中制成微胶凝液,具体地说,是按照聚丙烯钠1%、高分子吸水树脂0.5%的比例溶解到1000毫升的纯净水中制成微胶凝液。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依据蜂巢特定的结构力学原理,蜂巢结构的骨架将储液袋内的微胶凝液分割在蜂巢的每个单元内,形成单点柱状独立支撑,且骨架各单元之间柱状点的缝隙与支撑面能形成良好的空气通道,因此可以使受压面保持皮肤干燥。同时,蜂巢结构的骨架还可以利用流体力学原理,使护理垫兼具静态及动态两种工作状态。1)静态过程:由于微胶凝液被固定在蜂巢的每个单元内,这时注入较少的微胶凝液便能产生较大的静态支撑力,使得护理垫的厚度大大降低,患者躺卧时的稳定度和舒适度都得到很大的提高;2)动态过程:骨架的顶部和底部均开有导流槽,每个蜂巢单元的导流槽是纵向相通的,当护理人员帮助患者翻身时,患者的体位发生了变化,微胶凝液通过导流槽进行交换,此刻形成的湍流打破了原来的静态平衡状态,转入动态平衡状态,由于微胶凝液的阻尼系数比水大很多,所以状态转换的时间相对较长,两次平衡状态的转换使得支撑点发生了很大的位移,支撑点位置的改变能较好地改善骨隆突处的血液循环,降低了压疮发生率。

本实用新型的制作方法如下:

1)采用柔软无毒PVC塑胶材料料制作储液袋,再将硅胶材料制成的骨架放置在上盖面与下底面之间,再将上盖面与下底面热熔压合做成护理垫的储液袋部分;

2)将配制好的微胶凝液注入到储液袋内;

3)最后将塞体嵌入塞杯内对储液袋进行整体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依据蜂巢特定的结构力学原理,将储液袋内的微胶凝液分割在蜂巢型骨架的每个单元内,以形成单点柱状独立支撑;且各单元之间柱状点的缝隙与支撑面能形成良好的空气通道,可以使受压面保持皮肤干燥;2)利用蜂巢结构骨架特定的流体力学原理,将护理垫设计成静态和动态两种工作状态;3)护理垫的体积较小,使用时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分布式模式;4)本实用新型性能优良,使用方便,价格低廉,临床应用能够大大降低压疮的发生率,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