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引流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60330发布日期:2019-03-08 17:59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引流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外引流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外引流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外引流是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液体导引至体外,防止术后感染、影响伤口愈合或降低压力等,常常应用于脑室出血、颅内感染、胸腔积液引流等,目前已广泛应用。在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脑血管病,复杂颅内肿瘤术后等情况下,脑室外引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有的外引流技术存在如下的一些缺点:

(1)临床需要观察滴瓶中引流液的体积,用于获取引流量和判断引流速度,而滴瓶容量较小,需要医护人员经常开闭引流开关,以关闭或打开引流瓶,精确控制单位小时的引流速度,保证患者压力的稳定,如处理不当,可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此外,持续引流期间,需要观测引流液的颜色、性状,以便及时获悉病情变化。目前常规外引流装置均凭借肉眼观察,必要时进行取样检测。此过程掺杂许多人为因素,比如医护人员疲劳程度、技术水平等,还将造成人力损失。

(2)外引流时经常需要往引流部位注射药物,由于每个病人的病征不同,且注入药物时间及引流时间也不同,现有技术由手工操作,增加了操作过程中的污染机会,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

(3)现有脑室外引流,通过调整脑室外引流瓶的高度来控制引流量。其不足之处在于,脑脊液的引流量需要通过不断调整脑室外引流瓶的高度来控制,容易出现引流不足或过度引流。 并且一旦引流过度,容易导致裂隙脑室综合征, 严重的可出现远隔部位血肿。

自动控制引流过程是临床上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同时,引流量测定、药物灌注、压力检测及引流液的性状分析也是引流过程中重点关注的事项,而现有技术中的外引流系统功能都比较单一,一种同时具备药物灌注、压力监测、外引流自动控制功能的外引流管理系统还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外引流管理系统。该管理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实现外引流自动控制,实时监测外引流量、控制外引流速度,同时监测外引流颜色、浑浊程度,并具备报警功能。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提升医疗精准化水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外引流管理系统,其中,包括控制系统、外引流管、第一三通阀门、压力测定装置、第一导管、调节瓶、引流量监测装置、流体检测装置、第二导管、第二三通阀门和集液袋,所述外引流管通过所述第一三通阀门与所述第一导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导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调节瓶,所述调节瓶通过所述第二导管与所述集液袋连接,所述压力测定装置设在所述外引流管或第一导管上,所述压力测定装置内设有能测定引流液压力变化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引流量监测装置设在所述调节瓶上,所述第二三通阀门设在所述第二导管上,所述流体检测装置设在第二三通阀门和调节瓶之间的第二导管上,所述控制系统分别与所述第一三通阀门、压力测定装置、引流量监测装置、流体检测装置以及第二三通阀门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外引流管开始引流时,所述控制系统控制第一三通阀门将第一导管与外引流管导通,同时控制第二三通阀门关闭,外引流管从需引流组织内将液体引流至调节瓶中。所述引流量监测装置能够判断出调节瓶中液面的高度,并将该数据反馈给控制系统,然后根据预先确定的液面位置与液体体积的对应关系,就可以直接获得调节瓶中引流液的体积;当引流量监测装置监测到调节瓶中液面达到一定值后(一般为调节瓶即将收集满引流液时),控制系统就会控制第一三通阀门将第一导管通路关闭,然后控制第二三通阀门开启,使调节瓶中的引流液排到集液袋中,排液之后控制系统再关闭第二三通阀门,打开第一三通阀门将第一导管通路打开,重新开始引流;控制系统通过计算排液的次数以及滴瓶中的引流液体积,即可得到累计的引流量,并提醒医护人员及时更换集液袋;通过控制系统计算一段时间内的引流量,还可以得到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引流速度。引流量监测装置在监测引流量的同时还可以实时检测引流液颜色和引流液的浑浊程度。第二导管上的流体检测装置能够在排液时检测调节瓶内的液体是否排尽,并把结果反馈给控制系统,当流体检测装置检测到调节瓶中的引流液已排尽,控制系统将发出指令关闭第二三通阀门,并打开第一三通阀门将第一导管通路打开,重新开始引流。流体检测装置的反馈结果有助于控制系统更精准的控制重新开始引流的时机。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压力测定装置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在引流过程中实时监测引流液的压力波形,根据引流液的压力波形的变化可以判断引流系统是否出现堵塞并报警;当压力测定装置监测的引流液的压力波形趋于直线时,则引流管路可能堵塞,需进行更换或进行冲洗操作;实现这一作用时,所述压力测定装置既可以设在所述外引流管上,也可以设在第一导管上。另外,所述压力测定装置还能够监测引流部位的实际压力大小,并将结果发送给控制系统,当监测到压力不在预设范围则触发报警,避免因压力过大或过小对患者造成危害;实现这一作用时,所述压力测定装置优选设在所述外引流管上,这样,在进行压力监测时,就可以通过控制系统控制第一三通阀门,将第一导管通路关闭,以消除引流液流动带来的压力的波动,保证压力监测的准确性。优选地,所述压力测定装置为微型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的,该外引流管理系统还包括灌注装置,所述灌注装置与所述第一三通阀门连接,且所述灌注装置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灌注装置可以实现对创面部位的药物输注,利用控制系统控制灌注装置的输出功率、输出时间以及输出周期,从而定速、定时以及定量的输注,实现自动输注目的,可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并可减少频繁操作可能带来的污染。所述灌注装置包括注射器以及用于驱动注射器的泵送装置,所述泵送装置与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需要对创面部位进行药物灌注时,控制系统控制第一三通阀门打开灌注装置通路,关闭第一导管通路,形成灌注装置到外引流管通路;然后利用控制系统设定好的输出功率、输出时间以及输出周期,控制系统控制泵送装置推动注射器将药物定速、定量以及定时的注入外引流管内,实现药物灌注功能。当药物灌注结束后,控制系统控制第一三通阀门关闭灌注装置通路,打开第一导管通路,切换为外引流模式,将引流液引走。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三通阀门包括三通阀A和电传动阀门系统A,所述电传动阀门系统A能够控制所述三通阀A的开闭,并且还能够检测及自动调整所述三通阀A的转动位置;所述第二三通阀门包括三通阀B和电传动阀门系统B,所述电传动阀门系统B能够控制所述三通阀B的开闭,并且还能够检测及自动调整所述三通阀B的转动位置。所述三通阀A包括阀座、设在阀座内的阀芯、与阀芯相连的手柄以及设在阀座上用于检测三通阀A开闭状态的光电检测装置,所述光电检测装置包括光源、光信号接收装置以及与阀芯上的通路相平行的光通路,光通路设在阀芯的底端并能够随阀芯一起转动,光源设在光通路内部正中,光信号接收装置设在阀芯上的通路导通时光信号接收装置能够与光通路的出光口正对的位置。这样,阀芯上的通路导通时,光信号接收装置就可以接收到光通路内光源发射出来的光;阀芯上的通路关闭时,光信号接收装置就接收不到光通路内光源发射出来的光,这样光电检测装置就实现了阀门开启和关闭状态的检测,当阀门未按指令开启或关闭时,则触发报警功能,避免因阀门开闭故障而造成的危害。所述电传动阀门系统A包括依次连接的电驱动装置、传动装置以及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电传动阀门系统A能够驱动三通阀A的手柄转动,从而控制三通阀A的开闭,以及调整三通阀A的不同开闭角度;所述三通阀B与所述三通阀A结构相同,所述电传动阀门系统B与所述电传动阀门系统A结构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引流量监测装置包括第一光源系统和光电检测系统,所述第一光源系统和光电检测系统相对设置在调节瓶腔体两侧。优选的,第一光源系统为线光源,光电检测系统为点阵光电传感器件组成的线阵或者面阵的光电检测系统,通过线阵或者面阵排列的光电传感器件检测到调节瓶垂直方向的系列光强度,通过判断光强度发生变化的位置,从而就能够得到引流液的液面位置。透射过液体的光强会因液体中固体或絮状物的随机分布阻挡出现不均匀的现象,因此引流量监测装置还可以实时监测引流液的浑浊程度。由于引流液变浑浊代表引流部位有感染或者其他病变情况,只要检测到引流液浓度发生变化,控制系统便可初步判断引流部位的病征并报警。不同颜色的液体对其自身颜色以外的光有吸收作用,所以第一光源系统发出的光经过有引流液体的调节瓶后,光电检测系统检测到的颜色就是引流液的颜色。由于不同颜色的引流液代表引流部位不同病征,只要检测到引流液有颜色的变化,控制系统便可初步判断引流部位的病征并报警。

进一步的,所述流体检测装置包括相对设置在第二导管两侧的第二光源系统和光信号接收装置。光信号接收装置通过检测由第二光源系统发出的光强度的变化就可以确定调节瓶内的引流液体是否排尽。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具有数据运算和处理能力的核心芯片以及与所述核心芯片连接的输入系统和输出系统。所述输入系统为按键、旋钮、驻极体和触摸屏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所述输出系统为显示屏、声光报警、数码管、扩音器和显示灯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外引流系统的药物灌注模式,通过灌注装置、三通阀A、外引流管形成的输液通路,可以实现对创面部位的药物输注,还可以利用控制系统控制灌注装置的输出功率、输出时间、输出周期,从而定速、定时、定量输注,实现自动输注目的,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减少频繁操作可能带来的污染。

本实用新型外引流系统的压力监测模式,可以实时有效监测引流系统是否出现堵塞并报警,当压力测定装置监测的引流液的压力波形趋于直线时,则可能是引流管路堵塞,需进行更换或进行冲洗操作。

本实用新型外引流系统的压力监测模式,当压力测定装置设在外引流管上时,可监测引流部位的实际压力大小,并将结果发送给控制系统,压力不在预设范围则触发报警,避免因压力过大或过小对患者造成危害。

本实用新型外引流系统的外引流模式,经由控制系统控制电传动阀门系统A和电传动阀门系统B,进而控制三通阀A和三通阀B的开闭及三通阀A的开闭角度,可实现自动引流、自动流速控制,更适合于未来智能化发展趋势。装配于三通阀A和三通阀B上的光电检测装置通过检测接收光强度的变化,可检测阀门开闭状态,当阀门未按指令开启或关闭时,则触发报警功能,避免因三通阀开启关闭故障而造成的危害。

本实用新型外引流系统的调节瓶腔体上装配了引流量监测装置,包括装配线光源及光电检测系统,在外引流模式下,通过检测光强变化,从而判断液面高度,控制系统可分析计算一定时间内的引流总量,并提醒医护人员及时更换集液袋;可实时检测引流液颜色、引流液浑浊程度,有助于医护人员或者医疗设备根据引流液颜色、浑浊程度判断患者引流部位的病征。

本实用新型外引流系统的流体检测装置配置光源及光信号接收装置,可检测调节瓶内的液体是否排尽,反馈结果有助于控制系统更精准控制三通阀开闭时机。

本实用新型外引流系统通过电传动阀门系统A和电传动阀门系统B控制三通阀A和三通阀B的开闭状态,可以在药物灌注模式、压力监测模式、外引流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且药物灌注模式、压力监测模式均可与外引流模式组合,进行程序性治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灌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三通阀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引流量监测装置及调节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一种外引流管2理系统,其中,包括控制系统1、外引流管2、第一三通阀门3、压力测定装置4、第一导管5、调节瓶6、引流量监测装置7、流体检测装置8、第二导管9、第二三通阀门10和集液袋11,所述外引流管2通过所述第一三通阀门3与所述第一导管5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导管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调节瓶6,所述调节瓶6通过所述第二导管9与所述集液袋11连接,所述压力测定装置4设在所述外引流管2上靠近所述第一三通阀门3的位置,所述压力测定装置4内设有能测定引流液压力变化的压力传感器,所述引流量监测装置7设在所述调节瓶6上,所述第二三通阀门10设在所述第二导管9上,所述流体检测装置8设在第二三通阀门10和调节瓶6之间的第二导管9上,所述控制系统1分别与所述第一三通阀门3、压力测定装置4、引流量监测装置7、流体检测装置8以及第二三通阀门10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外引流管2开始引流时,所述控制系统1控制第一三通阀门3将第一导管5与外引流管2导通,同时控制第二三通阀门10关闭,外引流管2从需引流组织内将液体引流至调节瓶6中。所述引流量监测装置7能够判断出调节瓶6中液面的高度,并将该数据反馈给控制系统1,然后根据预先确定的液面位置与液体体积的对应关系,就可以直接获得调节瓶6中引流液的体积;当引流量监测装置7监测到调节瓶6中液面达到一定值后(一般为调节瓶6即将收集满引流液时),控制系统就会控制第一三通阀门3将第一导管5通路关闭,然后控制第二三通阀门10开启,使调节瓶6中的引流液排到集液袋11中,排液之后控制系统1再关闭第二三通阀门10,打开第一三通阀门3将第一导管5通路打开,重新开始引流;控制系统1通过计算排液的次数以及滴瓶中的引流液体积,即可得到累计的引流量,并提醒医护人员及时更换集液袋11;通过控制系统1计算一段时间内的引流量,还可以得到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引流速度。引流量监测装置7在监测引流量的同时还可以实时检测引流液颜色和引流液的浑浊程度。第二导管9上的流体检测装置8能够检测调节瓶6内的液体是否排尽,并把结果反馈给控制系统1,反馈结果有助于控制系统1更精准的控制重新开始引流的时机。

本实施例中,所述压力测定装置4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在引流过程中实时监测引流液的压力波形,根据引流液的压力波形的变化可以判断引流系统是否出现堵塞并报警;当压力测定装置4监测的引流液的压力波形出现趋于直线时,则引流管路可能堵塞,需进行更换或进行冲洗操作;实现这一作用时,所述压力测定装置4既可以设在所述外引流管2上,也可以设在第一导管5上。另外,所述压力测定装置4还能够监测引流部位的实际压力大小,并将结果发送给控制系统1,当监测到压力不在预设范围则触发报警,避免因压力过大或过小对患者造成危害;实现这一作用时,所述压力测定装置4优选设在所述外引流管2上,这样,在进行压力监测时,就可以通过控制系统1控制第一三通阀门3,将第一导管5通路关闭,以消除引流液流动带来的压力的波动,保证压力监测的准确性。

如图1和图2所示,该外引流管2理系统还包括灌注装置12,所述灌注装置12与所述第一三通阀门3连接,且所述灌注装置12与所述控制系统1电连接。灌注装置12可以实现对创面部位的药物输注,利用控制系统1控制灌注装置12的输出功率、输出时间以及输出周期,从而定速、定时以及定量的输注,实现自动输注目的,可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可减少频繁操作可能带来的污染。所述灌注装置12包括注射器121以及用于驱动注射器121的泵送装置122,所述泵送装置122与所述控制系统1电连接。需要对创面部位进行药物灌注时,控制系统1控制第一三通阀门3打开灌注装置12通路,关闭第一导管5通路,形成灌注装置12到外引流管2通路;然后利用控制系统1设定好的输出功率、输出时间以及输出周期,控制系统1控制泵送装置122推动注射器121将药物定速、定量以及定时的注入外引流管2内,实现药物灌注功能。当药物灌注结束后,控制系统1控制第一三通阀门3关闭灌注装置12通路,打开第一导管5通路,切换为外引流模式,将引流液引走。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三通阀门3包括三通阀A31和电传动阀门系统A32,所述电传动阀门系统A32能够控制所述三通阀A31的开闭,并且还能够检测及自动调整所述三通阀A31的转动位置;所述第二三通阀门10包括三通阀B101和电传动阀门系统B102,所述电传动阀门系统B102能够控制所述三通阀B101的开闭,并且还能够检测及自动调整所述三通阀B101的转动位置。所述三通阀A31包括阀座、设在阀座内的阀芯、与阀芯相连的手柄以及设在阀座上用于检测三通阀A31开闭状态的光电检测装置311,所述光电检测装置311包括光源、光信号接收装置以及与阀芯上的通路相平行的光通路,光通路设在阀芯的底端并能够随阀芯一起转动,光源设在光通路内部正中,光信号接收装置设在阀芯上的通路导通时光信号接收装置能够与光通路的出光口正对的位置。这样,阀芯上的通路导通时,光信号接收装置就可以接收到光通路内光源发射出来的光;阀芯上的通路关闭时,光信号接收装置就接收不到光通路内光源发射出来的光,这样光电检测装置311就实现了阀门开启和关闭状态的检测,当阀门未按指令开启或关闭时,则触发报警功能,避免因阀门开闭故障而造成的危害。所述电传动阀门系统A32包括依次连接的电驱动装置、传动装置以及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电传动阀门系统A32能够驱动三通阀A31的手柄转动,从而控制三通阀A31的开闭,以及调整三通阀A31的不同开闭角度;所述三通阀B101与所述三通阀A31结构相同,所述电传动阀门系统B102与所述电传动阀门系统A32结构相同。

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引流量监测装置7包括第一光源系统71和光电检测系统72,所述第一光源系统71和光电检测系统72相对设置在调节瓶6腔体两侧。优选的,第一光源系统71为线光源,光电检测系统72为点阵光电传感器件组成的线阵或者面阵的光电检测系统72,通过线阵或者面阵排列的光电传感器件检测到调节瓶6垂直方向的系列光强度,通过判断光强度发生变化的位置,从而就能够得到引流液的液面位置。透射过液体的光强会因液体中固体或絮状物的随机分布阻挡出现不均匀的现象,因此引流量监测装置7还可以实时监测引流液的浑浊程度。由于引流液变浑浊代表引流部位有感染或者其他病变情况,只要检测到引流液浓度发生变化,控制系统1便可初步判断引流部位的病征并报警。不同颜色的液体对其自身颜色以外的光有吸收作用,所以第一光源系统71发出的光经过有引流液体的调节瓶6后,光电检测系统72检测到的颜色就是引流液的颜色。由于不同颜色的引流液代表引流部位不同病征,只要检测到引流液有颜色的变化,控制系统1便可初步判断引流部位的病征并报警。

如图1所示,所述流体检测装置8包括相对设置在第二导管9两侧的第二光源系统和光信号接收装置。光信号接收装置通过检测由第二光源系统发出的光强度的变化就可以确定调节瓶6内的引流液体是否流尽。

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1包括具有数据运算和处理能力的核心芯片以及与所述核心芯片连接的输入系统和输出系统。所述输入系统为按键、旋钮、驻极体和触摸屏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所述输出系统为显示屏、声光报警、数码管、扩音器和显示灯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合。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