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吸式医用导管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43345发布日期:2019-02-12 21:45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磁吸式医用导管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管固定器,尤其是一种磁吸式医用导管固定器,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医疗活动中,会使用各种各样的导管。置入患者体内的导管种类极其繁多,固定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大部分是非创伤置入患者体内的,多为置入患者体内原本存在的腔道中,如:胃管、导尿管、肛管、鼻泪管、十二指肠营养管等等。这些导管不慎拔出脱落后,能无创下再次置入,虽然给患者带来痛苦,但仍可勉强接受。

一些创伤下置入患者体内的导管则不同,置入极为不便,甚至只能在手术中才能置入,一旦拔出后果严重,甚至必须再次手术置入。这类导管固定十分重要,要求即为稳妥,一般外力下难以拔出,目前临床多采用缝线固定或专用固定器固定。

缝线固定缺点十分明显:首先有创伤,伤口愈合后会留下缝线的疤痕,因为线体受力,疤痕较明显,呈抓痕样;其次,缝线固定时,在皮肤表面缝针,组织受力面积小,容易切割造成线结脱出;再次,缝线固定时,线体本身能承受的力量有限,受力较大时可能造成线体断裂导致固定失败;最后,导管出切口附近被缝线线结包绕固定,导管消毒时形成死区,影响消毒效果,容易导致感染。

目前的导管固定器虽然无创伤,但其要么固定不够牢靠,要么固定后难以脱卸,各有各的缺点。临床急需一种固定时牢固稳妥不会轻易脱出,需要对导管消毒时能轻易脱开消毒后再次稳妥固定的医用导管固定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磁吸式医用导管固定器,在固定医用导管时效果可靠而稳定不会轻易脱落,需要时能轻松将导管管壁暴露便于消毒,结构简单,取材及制作成本低廉,实用性强,值得推广。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磁吸式医用导管固定器,包括用于粘结在患者皮肤表面的粘结基体,粘结基体上固定设置磁吸底座,磁吸底座对应位置活动设置磁吸盖体,磁吸底座和磁吸盖体能互相吸引。磁吸底座和磁吸盖体相对侧面分别设置第一软胶体和第二软胶体,磁吸底座和磁吸盖体互相吸附时能压缩第一软胶体和第二软胶体变形并锁紧套置在第一软胶体和第二软胶体之间的医用导管。

所述磁吸底座和磁吸盖体之间设有衔接机构,所述衔接机构包括若干设置在磁吸底座上部和磁吸盖体下部互相匹配的凸起体和凹陷体。所述凸起体和凹陷体设置在磁吸底座和磁吸盖体边缘互相对应的位置,凸起体能嵌置在凹陷体中。

所述磁吸底座上侧中部位设置有贯通两对侧的导管嵌置缺口一,磁吸盖体下侧中部位对应导管嵌置缺口一设置有贯通两对侧的导管嵌置缺口二,导管嵌置缺口一和导管嵌置缺口二的缺口总面积大于医用导管横截面面积。所述导管嵌置缺口一和导管嵌置缺口二横截面外形包括对称的半圆形、矩形、梯形和三角形。

所述磁吸底座上侧中部设有软胶凹陷一,第一软胶体嵌置在软胶凹陷中。所述磁吸盖体下侧中部设有软胶凹陷二,第二软胶体嵌置在软胶凹陷二中。所述第一软胶体设置在软胶凹陷一的中部,所述第一软胶体体积小于软胶凹陷一的容积。所述第二软胶体设置在软胶凹陷二的中部,所述第二软胶体体积小于软胶凹陷二的容积。

所述第一软胶体上侧设有嵌置槽一,对应的,第二软胶体下侧设有嵌置槽二。所述嵌置槽一和嵌置槽二的走向与导管嵌置缺口一及导管嵌置缺口二的走向一致,所述嵌置槽一和嵌置槽二的横截面之和小于医用导管横截面面积,所述嵌置槽一和嵌置槽二的横截面外形包括对称的半圆形。

所述嵌置槽一和嵌置槽二凹陷的内表面设置若干防滑纹路。

进一步的,所述磁吸式医用导管固定器,还包括能临时抵消磁吸底座和磁吸盖体之间作用力的消磁体。

更进一步的,所述磁吸底座通过可脱卸活动关节设置用于收纳医用导管的容器盒。所述磁吸底座邻近容器盒一端设置两个关节臼,容器盒临近磁吸底座一端对应部位设置两个匹配的关节头。所述关节头通过弹性杆和容器盒连接,通过弹性杆弹性变形能使关节头卡入关节臼内并能从关节臼内脱出。

所述容器盒腔内底部设置用于排布医用导管的突起柱。

所述容器盒设置有匹配的盖体,盖体能临时密封容器盒口部或脱卸后暴露容器盒内腔。

该实用新型通过在下壳体下设置粘结体将固定器固定在患者皮肤,通过上下磁性壳体间磁性吸引力将上下软胶体挤压变形压迫锁定医用导管,需要时使用消磁体抵消磁性吸引力打开上下磁性壳体对导管及软胶体消毒,导管不使用时能收纳在容器盒内减少污染,不会因为导管固定产生新的疤痕,设计精妙,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横断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粘结保护膜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粘结基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磁吸底座内设置第一软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磁吸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软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磁吸盖体内设置第二软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磁吸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软胶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在磁吸底座连接设置容器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容器盒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粘结基体、11-粘结保护膜、12-保护膜手柄、2-磁吸底座、20-嵌置槽一、21-第一软胶体、22-导管嵌置缺口一、23-软胶凹陷一、3-磁吸盖体、30-嵌置槽二、31-第二软胶体、32-导管嵌置缺口二、33-软胶凹陷二、4-医用导管、5-衔接机构、51-凸起体、52-凹陷体、6-防滑纹路、7-容器盒、70-缺口、71-关节臼、72-关节头、73-弹性杆、74-突起柱、75-盖体、76-密封软膜和77-裂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能实现医用导管的无创固定,主要是有创伤的医用导管的无创固定,同时便捷的实现医用导管脱卸并消毒,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磁吸式医用导管固定器,包括用于粘结在患者皮肤表面的粘结基体1,粘结基体1上固定设置磁吸底座2,磁吸底座2对应位置活动设置磁吸盖体3,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能互相吸引。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相对侧面分别设置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互相吸附时能压缩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变形并锁紧套置在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之间的医用导管4。

粘结基体1为软的医用材料制成,一侧表面与磁吸底座2固定连接为一体,另一侧表面涂设了医用黏结材料,能与皮肤稳固的粘结。为了保护粘结基体1表面涂设医用黏结材料的时效,避免医用黏结材料接触灰尘或其他物质后粘结效力下降,在医用黏结材料表面设置了粘结保护膜11,粘结保护膜11完整覆盖整个医用黏结材料。粘结保护膜11选用不能被医用黏结材料粘结的材料制成,或虽然能被医用黏结材料粘结但粘结力较小材料制成。使用时便于从医用黏结材料上将粘结保护膜11撕脱,且撕脱时不会导致医用黏结材料涂层被破坏。确保粘结保护膜11撕脱后,医用黏结材料涂层仍能均匀的保留在磁吸底座2底部。

为了便于操作者将粘结保护膜11撕脱,如图2所示,在粘结保护膜11撕脱一侧设置了保护膜手柄12,医护人员手持保护膜手柄12能轻易的将粘结保护膜11从磁吸底座2下表面撕脱,将设置在磁吸底座2下表面的粘结基体1涂设医用黏结材料涂层一侧暴露,粘结于医用导管4附近的患者皮肤表面。进而通过粘结基体1将磁吸底座2粘结固定在患者皮肤表面。

当磁吸底座2被固定在患者皮肤表面后,能通过较强的磁吸作用力将磁吸盖体3吸附固定在磁吸底座2表面。具体实施时,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宜选用能互相吸引的磁性材料或具有吸引铁磁性物质,如:磁吸底座2上侧设置为北磁极,磁吸盖体3下侧设置为南磁极;或磁吸底座2上侧设置为南磁极,磁吸盖体3下侧设置为北磁极;或磁吸底座2设置为磁性材料材料,磁吸盖体3设置为能被磁性材料吸引的金属材料;或磁吸盖体3设置为磁性材料材料,磁吸底座2设置为能被磁性材料吸引的金属材料。为了确保医用导管4固定的牢度,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之间的磁场强度应较强,能为医用导管4固定时上下侧分别提供较强的压力。具体实施时,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的磁吸力至少要为医用导管4提供大于10N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常见的磁性材料材料和具有吸引铁磁性物质多为硬质金属成分物质,其弹性较差,不易变形,若在其对应部位分别设置缺口直接压迫在医用导管4表面,很容易因缺口设置大小不适出现两种情况。或者导致医用导管4被压瘪甚至压折,导致医用导管4管路堵塞;或者导致医用导管4受力较小或不受力,导致医用导管4固定不牢,甚至脱落。

使用时,既要确保医用导管4不会被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压瘪,导致管腔闭塞影响使用;又要确保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能为医用导管4提供足够的压力,固定时转化为足够的摩擦力;还要避免硬质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对昂贵的医用导管4压迫时造成损伤,导致医用导管4破损甚至泄露。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磁吸底座2上部设置第一软胶体21,同时磁吸盖体3下部设置第二软胶体31。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选用强度较小,弹性十足的医用材料制成,如硅胶、乳胶、海绵、泡沫等等。当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互相吸引时,医用导管4套置在柔软的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之间,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能将强大的压力传导给医用导管4上下侧表面;同时,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较强的弹性变形能力能将多余的压力转化为弹性变形力量,使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向医用导管4两侧变形,避免医用导管4被压瘪;这样,医用导管4承受了较强压力,能为医用导管4固定提供足够的摩擦力,又能彻底避免医用导管4被压瘪。选用柔软的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实施对医用导管4的压迫,能确保医用导管4不受损伤,不会破裂或泄漏,不会因此导致医用导管4无法使用而影响患者治疗。

为了确保磁吸底座2上部设置第一软胶体21和磁吸盖体3下部设置第二软胶体31能完善实施对医用导管4的压迫固定,所述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的厚度之和应大于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互相吸引固定时的间隙宽度。唯有如此,才能确保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对医用导管4充分接触并压迫在医用导管4上下侧。才能确保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压迫医用导管4时变形,并向医用导管4两侧延展。向医用导管4两侧延展的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能向医用导管4提供来自环绕向医用导管4整个表面方向的压力,进而实现了对向医用导管4的握持固定作用,确保向医用导管4稳定的固定效果。

如图1、图4、图5、图7及图8所示,所述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之间设有衔接机构5。所述衔接机构5包括若干设置在磁吸底座2上部和磁吸盖体3下部互相匹配的凸起体51和凹陷体52。所述凸起体51和凹陷体52设置在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边缘互相对应的位置,凸起体51能嵌置在凹陷体52中。

为了进一步加强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之间固定吸引时的作用力,确保当受力时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之间不会侧滑位移,确保固定在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之间医用导管4的安全,在磁吸底座2上部和磁吸盖体3下部互相对应的位置设置互相匹配的凸起体51和凹陷体52。由于磁吸底座2粘结于患者皮肤表面,不便于清理消毒,也不便于更换,实施时优选将凸起体51设置在磁吸底座2的上侧。凸起体51暴露在磁吸底座2表面,便于清洁和消毒。对应的,优选将凹陷体52设置在磁吸盖体3下部,凹陷体52凹陷于磁吸盖体3下部,不便于清洁和消毒,必要时,可以整体更换磁吸盖体3及设置在其中的第二软胶体31,确保伤口附近医用导管4的清洁度,减少医用导管4污染的机率,减少伤口感染机率。

凸起体51和凹陷体52之间存在较强的磁吸力,通过凸起体51嵌置在匹配的凹陷体52中,凸起体51和凹陷体52之间能产生极为强大的固定作用,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之间的侧滑偏移,为医用导管4提供安全可靠的保护作用。

由于医用导管4要从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中间部位穿过,凸起体51和凹陷体52优选设置在对应医用导管4两侧的边缘部位。凸起体51和凹陷体52应成对分布,一一对应设置,至少应设置两对。凸起体51和凹陷体52的数目可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若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两侧面积较大,可设置较多的数量,提供更为可靠的固定作用。但考虑到成本和实施时的便捷性,凸起体51和凹陷体52的数目设置在2-6对之间较为适宜。较小的医用导管4选用的磁吸式医用导管固定器面积较小,设置在医用导管4两侧的2对凸起体51和凹陷体52足以满足使用。较大的医用导管4,如胸腔引流管,选用的磁吸式医用导管固定器面积较大,可适当增设凸起体51和凹陷体52。

所述磁吸底座2上侧中部位设置有贯通两对侧的导管嵌置缺口一22,磁吸盖体3下侧中部位对应导管嵌置缺口一22设置有贯通两对侧的导管嵌置缺口二32,导管嵌置缺口一22和导管嵌置缺口二32的缺口总面积大于医用导管4横截面面积。

使用时,医用导管4从导管嵌置缺口一22和导管嵌置缺口二32之间穿行,只有导管嵌置缺口一22和导管嵌置缺口二32的缺口总面积大于医用导管4横截面面积才能确保医用导管4穿行时不会被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卡住或嵌顿。导管嵌置缺口一22设置在磁吸底座2上侧中部,导管嵌置缺口二32设置磁吸盖体3下侧中部,两者位置相互对应,确保医用导管4穿行时顺畅,加上设置在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之间的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避免硬质的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压迫或接触医用导管4表面,确保医用导管4的安全。所述导管嵌置缺口一22和导管嵌置缺口二32横截面外形包括对称的半圆形、矩形、梯形和三角形。无论采用那种外形,均要求在固定医用导管4时不能对医用导管4形成压迫,最好能保持导管嵌置缺口一22和导管嵌置缺口二32的边缘不与固定医用导管4接触。

为了确保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压迫医用导管4时能向医用导管4两侧延展,必须给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预留有足够的变形后延展空间,也就是说,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变形延展后仍能容纳在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之间的空间内,这就要求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及医用导管4的横截面面积之和等于或略小于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之间空间的横截面面积。否则,必然会导致医用导管4固定后管腔被部分或全部压瘪;或者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无法正确的盖合,医用导管4固定效果大打折扣。

如前文所述,只有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高度和大于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互相吸引固定时的间隙宽度才能实现固定效果较好的握持效果,在这个前提下,为了实现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及医用导管4的横截面面积之和等于或略小于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之间间隙的横截面面积,就必须要求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的长度小于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之间间隙的宽度。

进一步的,所述磁吸底座2上侧中部设有软胶凹陷一23,第一软胶体21嵌置在软胶凹陷一23中。所述磁吸盖体3下侧中部设有软胶凹陷二33,第二软胶体31嵌置在软胶凹陷二33中。所述第一软胶体21设置在软胶凹陷一23的中部,所述第一软胶体21体积小于软胶凹陷一23的容积。所述第二软胶体31设置在软胶凹陷二33的中部,所述第二软胶体31体积小于软胶凹陷二33的容积。

通过在磁吸底座2设置软胶凹陷一23及磁吸盖体3设置软胶凹陷二33,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能稳妥的固定在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之间的间隙内,避免因受压后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变形后偏移原来位置,甚至与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底部脱离。软胶凹陷一23对第一软胶体21有限位作用,使第一软胶体21受压变形时以原来位置为中心向周围延展,确保第一软胶体21受压变形后仍保持在软胶凹陷一23内,不至于脱出软胶凹陷一23。同理,软胶凹陷二33对第二软胶体31有限位作用,使第二软胶体31受压变形时以原来位置为中心向周围延展,确保第二软胶体31受压变形后仍保持在软胶凹陷二33内,不至于脱出软胶凹陷二33。通过软胶凹陷一23和软胶凹陷二33对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的限位作用,确保产品能正常工作,发挥稳定的固定效果。

为了使外观不至于比例过于失调,第一软胶体21体积小于软胶凹陷一23的容积,第二软胶体31体积小于软胶凹陷二33的容积,这样磁吸固定的两个主件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比较匹配,大小比例适当的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分别压迫医用导管4两侧,能起到最稳定的固定效果。当然,只要能保证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的体积和小于软胶凹陷一23和软胶凹陷二33的容积和,也能达到固定效果,只是比例不协调,固定效果较差。

为了进一步增强医用导管4的固定效果,如图1、图4、图6、图7及图9所示,所述第一软胶体21上侧设有嵌置槽一20,对应的,第二软胶体31下侧设有嵌置槽二30。所述嵌置槽一20和嵌置槽二30的走向与导管嵌置缺口一22及导管嵌置缺口二32的走向一致。所述嵌置槽一20和嵌置槽二30的横截面之和小于医用导管4横截面面积。所述嵌置槽一20和嵌置槽二30的横截面外形包括对称的半圆形。

所述嵌置槽一20和嵌置槽二30的走向与导管嵌置缺口一22及导管嵌置缺口二32的走向一致,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医用导管4的弯曲,保持医用导管4最大通畅程度。避免由于嵌置槽一20和嵌置槽二30的走向和导管嵌置缺口一22及导管嵌置缺口二32的走向不一致导致的医用导管4弯曲甚至打折。

通过在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对应部位设置嵌置槽一20和嵌置槽二30,能在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固定医用导管4时形成稳定区,避免医用导管4受压时在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之间滑移,防止医用导管4受压时部分或全部滑脱到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之间的间隙外。固定医用导管4时,将医用导管4时套置在第一软胶体21的嵌置槽一20和第二软胶体31的嵌置槽二30之间,嵌置槽一20和嵌置槽二30对医用导管4形成环保的握持作用,当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受压变形时,嵌置槽一20和嵌置槽二30对医用导管4的环保握持力逐渐加强,能一定程度上将医用导管4稳定在嵌置槽一20和嵌置槽二30内,避免医用导管4向侧方滑脱

若所述嵌置槽一20和嵌置槽二30的横截面之和应小于医用导管4横截面面积,这样,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受压时嵌置槽一20和嵌置槽二30的内表面和医用导管4外表面能充分接触,并将部分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挤压上移环绕在医用导管4的侧面,在医用导管4横断面上无死角的实现环绕握持的固定效果。应为医用导管4断面多为圆形,所述嵌置槽一20和嵌置槽二30的横截面外形优选对称的半圆形。以达到最佳的固定效果。

为了进一步加强嵌置槽一20和嵌置槽二30对医用导管4的固定效果,所述嵌置槽一20和嵌置槽二30凹陷的内表面设置若干防滑纹路6。防滑纹路6包括与嵌置槽一20和嵌置槽二30长轴垂直的横纹、方格纹、米字纹。具体实施时,也可在第一软胶体21临近嵌置槽一20附近设置防滑纹6,在第二软胶体31临近嵌置槽二30附近设置防滑纹6。当第一软胶体21和第二软胶体31受压并变形时,嵌置槽一20和嵌置槽二30附近设置的防滑纹6都能接触到医用导管4的表面。防滑纹6的设置能进一步增加医用导管4和嵌置槽一20、嵌置槽二30、及其临近软胶块的摩擦系数,增强对医用导管4固定效果。

为了方便实现将磁吸盖体3从磁吸底座2上脱离,所述磁吸式医用导管固定器,还包括能临时抵消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之间作用力的消磁体7。消磁体7的材质优选为磁性材料,其磁场方向与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之间的磁场方向相反;其磁场强度与磁吸底座2和磁吸盖体3之间的磁场强度相当。当消磁体7贴紧磁吸盖体3外表面时,消磁体7的磁场和磁吸底座2及磁吸盖体3之间的磁场相互抵消,磁吸底座2及磁吸盖体3之间的磁性吸引力大大减弱,近乎消失,就可以轻松的将磁吸盖体3从磁吸底座2上脱出。

磁吸盖体3从磁吸底座2上轻松脱出的临床意义在于可以方便便捷的实现对医用导管4的清洁和消毒,保持医用导管4的洁净度,避免由此导致的污染和感染发生,实现对患者切口的最大保护效果。

如图10所示,所述磁吸底座2通过可脱卸活动关节设置用于收纳医用导管4的容器盒7。所述磁吸底座2邻近容器盒7一端设置两个关节臼71,容器盒7临近磁吸底座2一端对应部位设置两个匹配的关节头72。所述关节头72通过弹性杆73和容器盒7连接,通过弹性杆73弹性变形能使关节头72卡入关节臼71内并能从关节臼71内脱出。

图中,容器盒7临近磁吸底座2一端在两侧分别固定设置了弹性杆73,在弹性杆73的末端设置了关节头72。关节头72的方向与弹性杆73的方向垂直,偏斜指向中央部。关节头72的形状可选择为球形、柱状。对应的,在磁吸底座2邻近容器盒7一端设置两个关节臼71,关节臼71的位置与关节头72相匹配。关节头72外形和关节臼71相匹配,关节头72的尺寸比关节臼71稍小,关节头72能嵌置在关节臼71内,关节头72能在关节臼71内转动。弹性杆73作为连接容器盒7和磁吸底座2的载体,可选择为有一定弹性的硬质材料,如ABS、PVC等。

容器盒7的设置目的是在医用导管4使用间歇时,可以将医用导管4收纳在容器盒7中,减少游离晃荡的医用导管4到处摆动,可能牵挂在某物,进而受力拉扯,导致医用导管4被拔出。使用适应症主要包括:静脉置管、膀胱造瘘管、肾造瘘管、经皮胆囊造瘘管等等。即:导管使用为间歇性,又需要保护导管减少导管被拔出和被污染机率的。

为了方便医用导管4进入所述容器盒7,在容器盒7临近磁吸底座2一端侧壁应设置医用导管4导入容器盒7的缺口70,缺口70应设置在磁吸底座2导管嵌置缺口一22的一侧,也就是第一软胶体21设置嵌置槽一20的一侧。使用时,要把容器盒7通过活动关节临时连接在医用导管4远离出患者皮肤切口的一侧。为了方便使用,可以在磁吸底座2设置缺口一22和嵌置槽一20的两端对应位置分别设置匹配的关节臼71,这样,磁吸底座2固定在患者皮肤表面时无需做方向选择,无论哪一端远离导管出患者皮肤切口部位,均能通过活动关节连接容器盒7。

为了确保医用导管4导入容器盒7时不至于受力弯曲,缺口70应优选设置在容器盒7侧壁的中央位置,且缺口70的最低位置应低于导管嵌置缺口一22,且缺口70上侧设置为豁口,便于医用导管4导入容器盒7内。

如图11所示,为了减少外界对容器盒7的污染,可以在缺口70内设置密封软膜76,密封软膜76在缺口70上侧豁口处设置裂隙77,便于医用导管4的置入和脱卸。密封软膜76柔软的材质能环形包绕在医用导管4的外壁,减少容器盒7外的物质经缺口7进入容器盒7内。裂隙77为医用导管4置入密封软膜76的入口,在裂隙77的底部可设置孔径大于医用导管4的圆形开口,便于密封软膜76形成对医用导管4的包绕效果。

同时,为了方便医用导管4有序容纳在所述容器盒7腔内,在容器盒7腔内底部设置用于排布医用导管4的突起柱74。通过突起柱74的分隔作用,可以避免医用导管4较长时互相缠绕导致的打结或弯折过度导致的管壁受损。突起柱74的材质可选用橡胶材质的柔性材料,突起柱74的高度应小于容器盒7腔内的高度。所述容器盒7可选用有一定硬度的柔性材料制成,避免硬度太高给患者带来不适。容器盒7的材质以橡胶材料首选,硬度适宜,成本低廉又能满足医用需求。

所述容器盒7设置有匹配的盖体75,盖体75能临时密封容器盒7口部或脱卸后暴露容器盒7内腔。通过盖体75的设置能对置入容器盒7内腔的医用导管4形成全方位的保护,最大限度避免医用导管4被污染。医用导管4使用间歇期间,有序容纳排布在容器盒7内腔,盖上盖体75形成全面保护;使用时,打开盖体75,取出医用导管4的端部,即可使用,如:静脉置管的补液,膀胱置管的排尿,等等。

总之,该实用新型通过在下壳体下设置粘结体将固定器固定在患者皮肤,通过上下磁性壳体间磁性吸引力将上下软胶体挤压变形压迫锁定医用导管,需要时使用消磁体抵消磁性吸引力打开上下磁性壳体对导管及软胶体消毒,导管不使用时能收纳在容器盒内减少污染,不会因为导管固定产生新的疤痕,设计精妙,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