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单向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71310发布日期:2019-03-22 19:44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单向牵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可以进行牵拉病灶、帮助充分暴露手术视野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的单向牵引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ESD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内镜下消化道黏膜切除技术,由于可以达到黏膜下剥离,在垂直切缘及水平切缘两个方向上均可实现较高的可控性,特别适合较大(直径超过2cm)的早期肿瘤性病变切除,与其他黏膜切除技术相比,其病灶完整切除率更高。

然而,由于普通内镜仅有单个工作通道,在手术中较难实现理想的局部黏膜下暴露,影响手术视野,增加了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风险。对此问题的传统解决方法包括注射抬举法和重力法。前者通过反复黏膜下注射抬举,充分利用每次抬举提供的有限手术视野,但反复注射显著增加手术时间,并增加麻醉不良事件风险;后者通过调整患者体位,利用重力使已切除的黏膜下垂,从而在剥离面获得较好的操作视野,但在很多情况下,患者可选择体位有限,限制了其使用效果。为此,各种内镜牵引辅助技术应运而生。

牵引辅助技术是通过一些特殊装置牵拉病灶,暴露病灶黏膜下层,从而便于术者内镜下剥离。目前已有的牵引辅助技术包括金属夹丝线联合牵引技术、金属夹弹力圈联合牵引技术、S-O金属夹牵引技术、磁力锚技术等。

现有专利申请号CN201120282508.7的实用新型,设有连接重物的连接器械,在已切开的病变组织上,用该连接器械连接重物,利用重力牵拉;专利申请号CN201620953579.8的实用新型,设置剥离夹,拉动牵引绳带动剥离夹和黏膜边缘脱离胃壁,均为金属夹丝线联合牵引技术的变体,丝线张力小,在操作过程中常发生金属夹脱落,且丝线为体外牵引需重复进镜,对下消化道病灶十分不便;金属夹弹力圈联合牵引技术对手术可操作空间有一定限制,对于胃食管连接处、幽门管等部位的病变应用困难;S-O金属夹牵引装置虽无需重复进镜,但装置制作复杂,长度难以调节;磁力锚技术和钳牵引技术目前仅在动物实验阶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单向牵引装置,以解决现有牵引辅助装置,牵引效果差、易脱落以及调节操作困难的问题。

具体方案如下:一种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单向牵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金属夹、橡胶块以及尼龙线;该橡胶块固定于该第一金属夹上,且该橡胶块具有一贯穿的通过缝隙,该尼龙线穿设于该通过缝隙内并贯穿该橡胶块;该尼龙线上设有多个止回部,相邻止回部之间的间距大于橡胶块厚度;该通过缝隙能在橡胶块自身弹性的作用下闭合,以限位该止回部的通过。

进一步的,该第一金属夹包括两夹臂,每一该夹臂的底端均套设有一弹力套环;两该弹力套环分别设于该橡胶块的相对两侧,以将该橡胶块固定于两夹臂之间。

进一步的,该弹力套环为橡胶材质,且两该弹力套环与该橡胶块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的,该止回部为大致呈球体状的串珠件,该串珠件固定于该尼龙线上。

进一步的,该串珠件等间距均布设置于该尼龙线上。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二金属夹;该尼龙线的一端固定于该第二金属夹上,进而成为固定端,另一端为游离端;该固定端以及该游离端分别设于该橡胶块的两侧。

进一步的,该尼龙线的固定端设有一连接套,以用于固定连接该第二金属夹。

本实用新型的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单向牵引装置,通过设置固定于第一金属夹上的橡胶块,由带有止回部的尼龙线穿过橡胶块;在橡胶块自身弹力的作用下,通过缝隙封闭以加紧该尼龙线,进而阻止该止回部的回复通过。在实际使用中,第一金属夹固定在可与病灶形成牵引的胃肠管腔对侧或邻近黏膜,同时将尼龙线连接于已切开边缘的病灶上。拉动尼龙线游离端,产生牵引力,使病灶切开侧的黏膜充分暴露。橡胶块与尼龙线的止回部构成单向制动结构,使牵引力保持单向持续。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牵引稳定,效果好,解决了咸鱼有牵引辅助装置,牵引效果差、易脱落以及调节操作困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1所示,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单向牵引装置,该单向牵引装置包括第一金属夹1、橡胶块3以及尼龙线8;该橡胶块3固定于该第一金属夹1上,且该橡胶块3中央位置具有一贯穿的通过缝隙4,该尼龙线8穿设于该通过缝隙4并贯穿该橡胶块3。

该第一金属夹1包括两夹臂11,该两夹臂11镜像共面设置,其顶端配合形成一个夹口,且每一该夹臂11的底端均套设有一橡胶材质的弹力套环2;两该弹力套环2分别设于该橡胶块3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侧,且该弹力套环2与该橡胶块3为一体式结构,以将该橡胶块3固定于两夹臂之间。

该通过缝隙4设于该橡胶块3的中央位置,且该橡胶块3由中央位置至外缘处厚度逐渐增大,以在中央位置形成一橡胶膜片。该尼龙线8通过该通过缝隙4贯穿该橡胶膜片,且尼龙线8上均布设有多个止回部,在该实施例中,该止回部为大致呈球体状的串珠件5,该串珠件5可以是粘合固定于尼龙线上的附加结构,也可以是由尼龙线自身打结形成的类似球体状结构,且任意两个相邻的串珠件5之间的间距大于通过缝隙4处的橡胶块3的厚度。

开通过缝隙4为间隙小于尼龙线8直径的缝隙结构,由于橡胶块3自身存在弹性,该通过缝隙4能在橡胶块3自身弹性的作用下闭合,以限位该串珠件5的通过,只有人为拉动该尼龙线8,才可使串珠件5通过该通过缝隙4,而后病灶对尼龙线8产生较小拉力,而串珠件5无法复位穿过该通过缝隙4。

该尼龙线8设于橡胶块3两端的分别为固定端6以及游离端7,该固定端6设有一个连接套(图中未示出),以用于固定连接另一个普通的金属夹(图中未示出),该普通金属夹定义为该第二金属夹,以将该尼龙线8固定于该第二金属夹上。拉动该游离端7,即可单向调整第一金属夹1与第二金属夹之间的间距。

该实施例工作原理为:

将第一金属夹1固定于可与病灶形成牵引的胃肠管腔对侧或邻近黏膜上,而后将第二金属夹固定于已切开边缘的病灶上。拉动尼龙线8的游离端7,产生牵引力,拉动第二金属夹,使病灶切开侧的黏膜充分暴露。通过间隙4缝隙状开口,与尼龙线8的串珠件5构成单向制动结构,使牵引力保持单向持续。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