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位急救背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54556发布日期:2019-07-13 08:48阅读:1863来源:国知局
新型工位急救背囊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急救背囊,具体说涉及一种新型工位急救背囊。



背景技术:

随着战伤急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对各种用于战场救护的设备的集成度要求越来越高。在新时期高技术条件下战场救护任务中,由于交通、道路、通信、电力等破坏严重,医务人员、车辆及各种大型医疗设备无法及时到达现场展开救治。即便少量的急救人员能徒步、翻山、空运等途径到达现场,但到达时效性方面的因素,导致现场伤员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必须的紧急救治,因此降低了现场救治率。

现代战场急救重点放在战场的首次急救上。资料显示气道梗阻在伤死中比例从越战时的1%上升到伊拉克战争的11%、另外10%有张力性气胸,失血、昏迷、吸入性烧伤、化学伤、严重冲击伤以及直接气道损伤所引起的呼吸障碍都需要紧急通气,约占整个伤员的5—10%。这些都证明了旋压式止血带、口(鼻)咽通气管、胸(腹)腔穿刺针等设备器材在战现场首次救治中的重要性。

工程部队常年担负繁重的战场建设任务,经常处于大跨度转进、满负荷工作、超强度施工的紧急状态,其工作具有任务强度大、危险性高、环境艰苦、信息闭塞等特点。工程部队在各工作单元相对独立、点多面广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很难做到伴随保障。官兵们在工作点位中突发紧急医疗救治事件后,往往需要通过自救、互救和快速后送等方式来进行保障。

现有技术中的背囊仅借鉴了传统双肩背包的形式,将不同药品、绷带、简单急救物资分别放置在背囊中,达到轻装简行,快速处理伤员的目的。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急救的需求,但是也存在不可避免的缺点,主要包括:(1)急救药品包括各种液体和固体的药液和药粉,每种药品只能携带少量,有必须分门别类放置,使用传统背囊,各种物资放置时混乱不堪,特别是经过行军后,很难快速找到所需药品。(2)医治伤员时需要建立病例档案,以便后续治疗时,医生能了解前期病史及用药史,传统背囊没有专门放置相关文件的位置。(3)传统背囊空间固定,当具备条件多携带一些药品时,没有扩展空间。(4)药品药剂大多使用玻璃瓶存放,传统背囊没有减震和缓冲装置,容易造成玻璃瓶碎裂,药品药剂浪费,甚至个别具有腐蚀性药剂还可能造成携带背囊的医护的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工位急救背囊。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工位急救背囊,包括携行包,携行包上设有双肩携行带,在携行包中设有上底板、中底板、下底板,上底板、中底板、下底板的大小与携行包的大小尺寸基本相当,其中下底板与携行包背面固定连接,中底板与携行包的顶部固定连接,且中底板可以绕携行包的顶部旋转,上底板与携行包的底部固定连接,且上底板可以绕携行包的底部旋转,在上底板的边缘设置连接装置,在携行包的边缘设置与上底板连接装置匹配的连接装置。连接装置可以是粘扣、拉链或其他能够实现固定连接的装置。

如上所述的一种新型工位急救背囊,其中,所述的下底板与携行包固定连接的一面为下底板外层,另一面为下底板内层,在下底板内层上设置若干连接条,连接条上根据需要设置不同药品,下底板内层上还可设置粘扣,在下底板外层上设置文书袋。

如上所述的一种新型工位急救背囊,其中,急救背囊闭合状态下,中底板朝向下底板的一面为中底板内层,另一面为中底板外层,中底板内层和中底板外层表面覆盖一层棉毛样材料,可与粘扣粘合,所述内层的粘扣可与所述下底板的粘扣粘合;所述内层通过粘扣粘有多个储物包和连接条,所述储物包和所述连接条与所述内层活动连接,所述储物包和所述连接条的大小可根据所需储存急救物资的大小和多少进行选择;所述外层通过粘扣粘有多个储物包和连接条,所述储物包和所述连接条与所述内层活动连接,所述储物包和所述连接条的大小可根据所需储存急救物资的大小和多少进行选择。

如上所述的一种新型工位急救背囊,其中,急救背囊闭合状态下,上底板朝向中底板的一面为上底板内层,另一面为上底板外层,上底板内层和上底板外层表面覆盖一层棉毛样材料,可与粘扣粘合,所述内层通过粘扣粘有多个储物包,所述储物包与所述内层活动连接,所述储物包的大小可根据所需储存急救物资的大小和多少进行选择;所述外层上设有文书袋,用于放置医疗文书、急救病例等;所述外层上缝制有多个连接条,用于套挂外挂包。

本申请的显著效果是:(1)本申请的急救背囊通过上底板、中底板、下底板设置了三个功能区,可以将不同类型的药物分别存放;(2)在上底板、中底板、下底板上设置粘扣,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调配携带的药品,而不必改变背囊的结构,使用方便;(3)将上底板、中底板展开后,背囊可以作为小型药箱,一物多用;(4)设置了专门的文书袋,用于存放药品和档案,避免相关档案随手乱放;(5)设置了外挂包,可以在背囊容纳空间之外,额外再增加携带药品的空间,具备较大的扩展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新型工位急救背囊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新型工位急救背囊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种新型工位急救背囊功能区的展开示意图;

图4是携行包展开图;

图5是中底板闭合,上底板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携行包、2.双肩携行带、3.上底板、4.中底板、5.下底板、7.粘扣、8.储物包、9.连接条、10.外挂包、11.文书袋、12.提把、13.安全带。31.上底板内层、32.上底板外层、41.中底板内层、42.中底板外层、51.下底板内层、52.下底板外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1~3所示,一种新型工位急救背囊,包括携行包1,携行包1上设有双肩携行带2,在携行包1中设有上底板3、中底板4、下底板5,上底板3、中底板4、下底板5的大小与携行包1的大小尺寸基本相当,其中下底板5与携行包1背面固定连接,中底板4与携行包1的顶部固定连接,且中底板4可以绕携行包1的顶部旋转,上底板3与携行包1的底部固定连接,且上底板3可以绕携行包1的底部旋转,在上底板3的边缘设置连接装置,在携行包1的边缘设置与上底板3连接装置匹配的连接装置。连接装置可以是粘扣、拉链或其他能够实现固定连接的装置。

下底板5与携行包1固定连接的一面为下底板外层52,另一面为下底板内层51,在下底板内层51上设置若干连接条9,连接条9上根据需要设置不同药品,下底板内层51上还可设置粘扣7,在下底板外层52上设置文书袋11,用于放置医疗文书或急救病例等。

急救背囊闭合状态下,中底板4朝向下底板5的一面为中底板内层41,另一面为中底板外层42,中底板内层41和中底板外层42表面覆盖一层棉毛样材料,可与粘扣粘合,所述内层41的粘扣可与所述下底板5的粘扣7粘合;所述内层41通过粘扣粘有多个储物包8和连接条9,所述储物包8和所述连接条9与所述内层41活动连接,所述储物包8和所述连接条9的大小可根据所需储存急救物资的大小和多少进行选择;所述外层42通过粘扣粘有多个储物包8和连接条9,所述储物包8和所述连接条9与所述内层42活动连接,所述储物包8和所述连接条9的大小可根据所需储存急救物资的大小和多少进行选择。

急救背囊闭合状态下,上底板3朝向中底板4的一面为上底板内层31,另一面为上底板外层32,上底板内层31和上底板外层32表面覆盖一层棉毛样材料,可与粘扣粘合,所述内层31通过粘扣粘有多个储物包8,所述储物包8与所述内层31活动连接,所述储物包8的大小可根据所需储存急救物资的大小和多少进行选择;所述外层32上设有文书袋11,用于放置医疗文书、急救病例等;所述外层32上缝制有多个连接条9,用于套挂外挂包10。

一种新型工位急救背囊的使用方法大致如下:工作人员通过双肩携行带2背负新型工位急救背囊到达指定地点,将急救背囊放下使下底板5作为底面,根据需要取用上底板3的上底板外层32的各种药品,如果需要取用急救背囊内部的药品,那么解开急救背囊的连接装置,将上底板3和中底板4旋转开,取用急救背囊内部的药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