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儿童骨科创伤测量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20057发布日期:2018-09-01 02:51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儿童骨科创伤测量尺。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临床上,医生首先需要对骨科的创伤进行测量,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而现在市场上还没有专用的较为理想的测量用具,多是采用普通的直尺进行测量。这种测量用具对于一般的创伤表面的测量效果比较好,使用简单,操作方便,但对于具有一定深度的创伤面,尤其是进行骨折深度的测量和深部骨折长度的测量时极为不便,不仅操作繁琐,而且所测量的骨折深度数值精确度低,影响治疗效果,给医务人员增加了工作难度,也不能有效防止交叉感染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的儿童骨科创伤测量尺,它将测量骨折深度和皮肤表面创伤集为一体,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测量数据准确,有效提高治疗质量,降低医生的工作强度,也能有效防止交叉感染问题。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它包括尺本体、定位柱、定位夹具、套环一、刻度一、刻度二、连接端部、连接块、测量探针、套环二、夹臂;所述尺本体的右端可旋转连接有定位柱,定位柱的顶部安装有定位夹具,尺本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端部,连接端部的上方可旋转连接有连接块,连接块顶部设有插孔,插孔内插接有测量探针,测量探针上套设有套环二,套环二的下方两侧均连接有夹臂,夹臂与套环二为可旋转连接,尺本体上套设有套环一,尺本体上方设置刻度一,尺本体下方设置刻度二,刻度一的起始刻度设在尺本体的中间,测量探针旋转至与尺本体平行时,测量探针的顶部正好对应刻度一的起始刻度,套环二的侧边正好与尺本体相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刻度二的起始刻度设在尺本体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测量探针的顶部为圆头。

进一步的,所述夹臂的一端设有夹块,夹块上设有粘贴部。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块与连接端部通过螺钉连接,定位柱与尺本体通过螺钉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它将测量骨折深度和皮肤表面创伤集为一体,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测量数据准确,有效提高治疗质量,降低医生的工作强度,也能有效防止交叉感染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测量探针旋转至与尺本体平行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尺本体1、定位柱2、定位夹具3、套环一4、刻度一5、刻度二6、连接端部7、连接块8、测量探针9、套环二10、夹臂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括尺本体1、定位柱2、定位夹具3、套环一4、刻度一5、刻度二6、连接端部7、连接块8、测量探针9、套环二10、夹臂11;所述尺本体1的右端可旋转连接有定位柱2,定位柱2的顶部安装有定位夹具3,尺本体1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端部7,连接端部7的上方可旋转连接有连接块8,连接块8顶部设有插孔,插孔内插接有测量探针9,测量探针9上套设有套环二10,套环二10的下方两侧均连接有夹臂11,夹臂11与套环二10为可旋转连接,尺本体1上套设有套环一4,尺本体1上方设置刻度一5,尺本体1下方设置刻度二6,刻度一5的起始刻度设在尺本体1的中间,测量探针9旋转至与尺本体1平行时,测量探针9的顶部正好对应刻度一5的起始刻度,套环二10的侧边正好与尺本体1相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刻度二6的起始刻度设在尺本体1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测量探针9的顶部为圆头。

进一步的,所述夹臂11的一端设有夹块,夹块上设有粘贴部。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块8与连接端部7通过螺钉连接,定位柱2与尺本体1通过螺钉连接。

使用时,将定位夹具3夹住儿童未受伤的地方,使得尺本体1得到固定,不用医生用手提着,通过测量探针9测量骨折的深度,圆头可以防止测量探针9刺伤到伤者,通过移动套环二10确定骨折的深度,确定后通过夹臂11夹住测量探针9使得套环二10固定不会滑动,夹臂11通过其上的粘贴部紧紧与测量探针9贴合,测量完成后取出测量探针9,旋转连接块8至套环二10正好抵到尺本体1上方,此时测量探针9与尺本体1平行,测量探针9的顶部与刻度一5的起始刻度对应,根据套环二10的指示可直接读出读数,皮肤表面的创伤可通过尺本体1下方的刻度二6直接读得,通过套环一4可准确读出读数,测量探针9是插接在连接块8上的,用完可直接更换,防止交叉感染。

本具体实施方式将测量骨折深度和皮肤表面创伤集为一体,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测量数据准确,有效提高治疗质量,降低医生的工作强度,也能有效防止交叉感染问题。

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