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81155发布日期:2019-06-22 00:07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脊椎骨的植入物,属于椎间融合内固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颈椎融合器。



背景技术:

脊柱融合是脊柱外科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主要通过建立脊柱即刻稳定及植入物骨生成作用、骨诱导作用、骨传导作用来促进脊柱骨性融合。

颈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常见的脊柱疾病之一。目前的治疗方法通常为融合器和钢板组合使用,手术伤口大,操作步骤多,给病人带来痛苦,而且术后愈合所需时间长,容易引发并发症。

中国专利文献CN206198104U(申请号201620882381.5)公开了一种颈椎融合器。由第一融合器本体和第二融合器本体装配组成,所述颈椎融合器中央设有植骨孔,植骨孔中设有定位针,所述颈椎融合器的上下表面还设有防滑块,所述植骨孔的两侧还设有辅助定位孔。本实用新型的颈椎融合器由2块融合器本体装配构成,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融合器的性状和大小进行微调,更加适应实际需要,设有2个辅助定位孔,使得融合器与骨之间结合更加牢固,设置定位针,使得植入的骨量容易控制,并且植入顺利。该实用新型公开的融合器能够一定程度上的满足颈椎部位的需求,但是由于是两个融合器本体的装配结构,其实际整体结构的力学性能并不理想,弹性模量较低也不适于颈椎间的长期存在,可能会对颈椎间的骨质造成一定的应力损伤,其次该融合器的植骨孔只有一个,并不能完全满足骨质生长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用于颈椎椎间的强度较好且在术后对骨质等的生长效果较好的颈椎间融合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为通过3D打印机将钛合金材料一体打印成型的结构件。该椎间融合器由上下贯通的融合器本体以及被融合器本体包围所形成的植骨区组成,即融合器本体是由壁厚基本相同的环形壁构成,从而使得融合器本体的横截面是厚度基本相同的环形。融合器本体的孔隙率达到50%至80%。融合器本体的环形壁可分为前壁、右壁、后壁和左壁。融合器本体的外表面可分成植骨区表面和非植骨区表面,非植骨区表面可分为上表面、下表面以及前后左右的四周表面。融合器本体的内表面为由前壁、右壁、后壁和左壁的各自的内侧表面依次相连、且右壁的内侧表面与前壁内侧表面相连而构成。融合器本体的内表面为植骨区表面。

所述融合器本体的环形壁上设有密集设置的通孔,包括前后向通孔和上下向通孔。其中上下向通孔沿上下方向设置在融合器本体的环形壁上,各上下向的通孔均为圆形通孔,所有上下向通孔均匀分布,各上下向通孔的上端口设置在上表面上,各上下向通孔的下端口设置在下表面上。所述的前后向通孔沿前后方向设置在前壁上和设置在后壁上,左右向通孔沿左右方向设置在右壁上和设置在左壁上,各前后向通孔和各左右向通孔均为菱形植骨孔。

所述融合器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各自分别设有多个防退的固定齿。

所述融合器本体的环形壁上设有数条齿面切槽,分布于环形壁的下表面与上表面上;在下表面上,沿左右方向设置有3条齿面切槽,其中2条分别位于下表面的前壁部分上和后壁部分上,另外一条位于下表面的中部,且位于右壁部分上和左壁部分上;在下表面上,还沿前后方向设置有2条齿面切槽,分别位于下表面的前壁部分上和后壁部分上。

在上表面上,分别沿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设有4条齿面切槽,与下表面相比,仅少一条位于中部的齿面切槽。这样的设置主要是用于增加齿面和脊柱骨的接触的,防止融合器的松动和脱落。

所述融合器本体是由壁厚基本相同的环形壁构成,壁宽H为2-5mm。

所示的融合器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设有多个防退的固定齿。

所述的右壁设有一个器械槽,器械槽内的中央部位设设有一个器械孔,所述的器械孔为贯通右壁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积极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颈椎椎间融合器的融合器本体具有与颈椎椎间相匹配的生理弧度外形,用于颈椎椎间融合器植入初期的力学支撑,具有优异的抗疲劳力学性能;而植骨区在植入后期配合在融合器本体上设置的各个方向的植骨孔,能够更好的完成骨质的再生与重建,与融合器本体结构一起共同承担颈椎部位的生理载荷。

(2)本实用新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的融合器本体的孔隙率达到50%至80%,这使得融合器本体有各个方向都有植骨孔的存在,实际上融合器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结构,具有了能够让骨质在后期生长上向各个方向延伸的可能,能够更好的让颈椎椎间融合器融入椎间。

(3)本实用新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的融合器本体由于有朝向多个方向的植骨孔,使得由钛合金为材质的融合器具有一定的弹性,弥补了原本钛合金材料弹性模量过高会给骨质带来损伤的缺陷。

(4)本实用新型的颈椎椎间的融合器本体的环形壁上设有数条齿面切槽,这样的设置增加了齿面和脊柱骨的接触的,防止融合器的松动和脱落。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一种立体示意图。

图2 为图1的右视示意图。

图3 为图1的左视示意图。

图4 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5 为图1的后视示意图。

图6 为图1所示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安放在颈椎间的立体示意图。

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融合器1,上表面11,下表面12,前壁13,右壁14,器械槽14-1,器械孔14-2,后壁15,左壁16,植骨区17,植骨孔18,菱形植骨孔18-1,圆形植骨孔18-2,固定齿19,壁宽H。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颈椎间融合器为通过3D打印机将钛合金材料一体打印成型的结构件。该椎间融合器由上下贯通的融合器本体1以及被融合器本体1包围所形成的植骨区17组成,也即融合器本体1是由壁厚基本相同的环形壁构成,从而使得融合器本体1的横截面是厚度基本相同的环形。融合器本体1的孔隙率达到50%至80%。融合器本体1的环形壁可分为前壁13、右壁14、后壁15和左壁16。融合器本体1的外表面可分成植骨区表面和非植骨区表面,非植骨区表面可分为上表面11、下表面12以及前后左右的四周表面。融合器本体1的内表面为由前壁13、右壁14、后壁15和左壁16的各自的内侧表面依次相连、且右壁14的内侧表面与前壁13内侧表面相连而构成。融合器本体1的内表面为植骨区表面。

融合器本体1的环形壁上设有密集设置的通孔,包括前后向通孔18-1、左右向通孔18-1和上下向通孔18-2。其中上下向通孔18-2沿上下方向设置在融合器本体1的环形壁上,各上下向的通孔18-2均为圆形通孔,所有上下向通孔18-2均匀分布,各上下向通孔18-2的上端口设置在上表面11上,各上下向通孔18-2的下端口设置在下表面12上。所述的前后向通孔18-1沿前后方向设置在前壁13上和设置在后壁15上,左右向通孔18-1沿左右方向设置在右壁14上和设置在左壁16上,各前后向通孔18-1和各左右向通孔18-1均为菱形植骨孔。

如图3和图5所示,融合器本体1的环形壁上设有数条齿面切槽20,分布于环形壁的下表面11与上表面12上。

在下表面12上,沿左右方向设置有3条齿面切槽20,其中2条分别位于下表面12的前壁部分上和后壁部分上,另外一条位于下表面的中部,且位于右壁部分上和左壁部分上;在下表面12上,还沿前后方向设置有2条齿面切槽20,分别位于下表面的前壁部分上和后壁部分上。

在上表面11上,分别沿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设有4条齿面切槽20,与下表面12相比,仅少一条位于中部的齿面切槽20。这样的设置主要是用于增加齿面和脊柱骨的接触的,防止融合器的松动和脱落。

如图4所示,融合器本体1是由壁厚基本相同的环形壁构成,壁宽H为3mm。

如图5所示,融合器本体1的上表面11和下表面12上各自分别设有多个防退的固定齿19。

如图2所示,所述的右壁14还设有器械槽14-1,这两个器械槽14-1的中央部位设有一个器械孔14-2,所述的器械孔14-2为贯通右壁14的通孔。这样的设置是为方便配合输送工具将融合器1送入椎间指定位置。

如图5所示,所述的颈椎椎间的融合器本体的右壁的外侧面是一个具有一定曲率的曲面,且该曲面与颈椎的前后侧的相应一侧的曲面相对应。

图6为本实施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在椎间(C2-C7间)的装配示意图,实际在装配过程中,首先将椎间残余的软骨和碎骨打磨适宜至融合器的尺寸,然后将残余的软骨和碎骨装入颈椎椎间融合器的植入区17以及植骨孔18,接着用输送器械将颈椎椎间融合器输送至指定位置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