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式血管阻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5824发布日期:2019-02-19 18:57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可调节式血管阻断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式血管阻断器。



背景技术:

传统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手术在分离肾实质和肾周脂肪之间的间隙后,需分离肾门处脂肪组织,然后循着肾动脉的搏动来寻找并定位肾动脉,并在进一步打开血管鞘之后,使用超声刀、分离钳、直角钳等工具以充分游离暴露肾动脉,再将血管阻断器放入。

然而,由于肾动脉周围小血管丰富,游离动脉需进行精细的操作,上述操作步骤无意会延长手术时间,并增加出血风险。

再者,目前用于夹持血管的阻断器的夹持力无法进行调节,若术中血流量大,则需再添加一个或多个的阻断器,而添加动脉阻断夹则需要游离更长的肾动脉,从而提供更大的空间,此举会导致手术风险增加,且不易操作。

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血管阻断夹,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即为本申请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式血管阻断器,可用于夹持血管或同时夹持血管及其周围的组织,减少游离血管所花费的时间,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并降低手术风险。

本申请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式血管阻断器,可按需求调节血管阻断器所施加的夹持力,阻断血管至微量的血流,组织切除时,既不造成大量出血,又保证了适当的血供,防止组织热缺血坏死。

本申请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式血管阻断器,可在体外通过推拉装置调节血管阻断夹的夹持力,无需反复进出手术器械,亦无需增加血管阻断夹的使用数量。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调节式血管阻断器,用于夹持血管或所述血管及其周围的组织,其特征在于,包括夹持本体与夹持套件,其中,夹持本体包括夹持部,其用于夹持所述血管或所述血管及其周围的组织,所述夹持部的相对两侧分别具有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且于所述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的至少一者上设有多个第一定位部;以及致动部,其连接所述夹持部,且所述致动部具有弹性件以提供弹性回复力,其中,当所述致动部受力时,所述夹持部处于预夹持状态,当所述夹持部的受力解除时,藉由所述弹性件所提供的所述弹性回复力以使所述夹持部处于夹持状态而夹持所述血管或所述血管及其周围的组织;夹持套件具有第二定位部;其中,当所述夹持部夹持在所述血管或所述血管及其周围的组织上时,所述夹持套件可沿着所述夹持部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而套设于所述夹持部上,通过使所述第二定位部与多个所述第一定位部中的任一者相配合,以使所述夹持套件定位于所述夹持部上,其中,并通过使所述第二定位部与不同的所述第一定位部相配合,以调整所述夹持套件与所述夹持部的相对位置,进而调节所述夹持部所施加的夹持力。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夹持套件具有第一套持部与第二套持部,且所述第一套持部的长度大于第二套持部的长度。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夹持本体还具有第一穿设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的其中一者上,所述第一穿设部具有第一穿设孔,以供所述第一套持部穿设于所述第一穿设孔中并相对于所述第一穿设孔进行轴向移动,以调整所述夹持套件与所述夹持部的相对位置。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穿设孔还用于限制所述夹持套件相对于所述夹持本体进行周向转动。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致动部还具有结合部,用于结合作用力施加器,以通过所述作用力施加器为所述致动部施加作用力。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包括推拉杆,其固定连接所述夹持套件,通过对所述推拉件施加作用力,以使所述推拉杆带动所述夹持套件相对于所述夹持本体移动。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致动部还具有第二穿设部,所述第二穿设部具有第二穿设孔,以供所述推拉杆穿设于所述第二穿设孔中。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推拉杆具有外鞘,其固定穿设于所述第二穿设孔中;内芯,所述内芯的近端套设于所述外鞘内,所述内芯的远端固定连接所述夹持套件;以及手柄,其固定连接所述内芯的近端,并外露于所述外鞘的表面,通过对所述手柄施加作用力,以使所述内芯相对于所述外鞘移动,并带动所述夹持套件相对于所述夹持本体移动。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夹持部包括第一夹臂与第二夹臂,所述第一夹臂与所述第二夹臂相互配合以夹持所述血管或所述血管及其周围的组织,且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第一夹臂的外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第二夹臂的外表面。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致动部包括第一致动单元与第二致动单元,所述第一夹臂自所述第一致动单元的一端延伸,所述第二夹臂自所述第二夹臂的一端延伸,所述弹性件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致动单元与所述第二致动单元。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见,本申请的血管阻断器的夹持本体可用于夹持在血管上,或夹持在血管及其周围的组织上,而无需进行血管游离,以有效减少手术时间并降低手术风险。

此外,通过夹持套件以调节夹持本体所施加的夹持力,阻断血管至微量的血流,组织切除时,既不造成大量出血,又保证了适当的血供,防止组织热缺血坏死,以确保手术安全。

另外,通过设置推拉杆以在体外调节夹持套件与夹持本体之间的相对位置,无需反复进出手术器械,亦无需增加阻断夹的使用数量,以方便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至图1F为显示本申请的可调节式血管阻断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各实施例示意图;

图2A至图2D为显示本申请的可调节式血管阻断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各实施例示意图;以及

图3为本申请的夹持套件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元件标号

1 可调节式血管阻断器

11 夹持本体

111 夹持部

1111a 第一表面

1112a 第一定位部

1113a 第一夹臂

1111b 第二表面

1112b 第一定位部

1113b 第二夹臂

112 致动部

1121 弹性件

1122 结合部

1123 第二穿设部

11231 第二穿设孔

1124a 第一致动单元

1124b 第二致动单元

113 第一穿设部

1131 第一穿设孔

12 夹持套件

121 第二定位部

122a 第一套持部(固定臂)

122b 第二套持部(非固定臂)

1221 凸台

1222 凹槽

13 推拉杆

131 外鞘

132 内芯

133 手柄

2 作用力施加器

21 定位部

22 操作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图1A至图1F为显示本申请的可调节式血管阻断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各实施例示意图。本申请的可调节式血管阻断器1可用于夹持血管,也可用于同时夹持血管及其周围的组织,此设计可使得医生在术中无需完全游离和暴露肾动脉血管,因此,可以减少分离组织和游离血管所花费的时间。

如图1A所示,其为显示本申请的可调节式血管阻断器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申请的可调节式血管阻断器1主要包括夹持本体11和夹持套件12。

请配合参阅图1B与图1C,其分别显示了本申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夹持本体11的立体图与侧视图。如图所示,夹持本体11具有夹持部111与致动部112,夹持部111用于提供夹持作用,例如夹持于血管或者血管及其周围的组织上。再者,于夹持部111的相对两侧分别具有第一表面1111a与第二表面1111b,且于所述第一表面1111a以及第二表面1111b的至少一者上设有多个第一定位部1112。于本实施例中,夹持部111包括第一夹臂1113a与第二夹臂1113b,第一夹臂1113a与第二夹臂1113b相互配合以夹持所述血管或所述血管及其周围的组织,其中,第一表面1111a为第一夹臂1113a的外表面,第二表面1111b为第二夹臂(1113b的外表面。具体而言,第一夹臂1113a与第二夹臂1113b各具有第一表面及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是指第一夹臂1113a与第二夹臂1113b的接触面,也就是在夹持状态下接触被夹持物的两个表面,而第一表面1111a和第二表面1111b是指第一夹臂1113a与第二夹臂1113b的第二表面(即外侧表面)。

于第一表面1111a或第二表面1111b的至少其中一者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部1112。于本实施例中,如图1C所示,于第一表面1111a上设有多个第一定位部1112a,于第二表面1111b上亦设有多个第一定位部1112b。所述第一定位部1112可以连续设置在第一表面1111a或第二表面1111b上,以形成波浪形的横纹。

致动部112连接夹持部111,致动部112还具有弹性件1121,用以提供弹性回复力,其中,当致动部112受力时,夹持部111处于预夹持状态,而当夹持部111的受力解除时,可借由弹性件1121所提供的弹性回复力而使夹持部111处于夹持状态,以夹持所述血管或所述血管及其周围的组织。

于本实施例中,致动部112包括第一致动单元1124a与第二致动单元1124b,其中,第一夹臂1113a自第一致动单元1124a的一端延伸,第二夹臂1113b自第二夹臂1113b的一端延伸,而弹性件1121分别连接第一致动单元1124a与第二致动单元1124b。于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121分别连接在第一致动单元1124a与第二致动单元1124b远离第一夹臂1113a与第二夹臂1113b的一端,但并不以此为限。此外,弹性件1121可设置为C型或扭簧形式,然并不以此为限,其他结构的弹性件1121亦可适用。

于另一实施例中,致动部112还具有结合部1122(如图1B所示),其可分别设置在第一致动单元1124a以及第二致动单元1124b上,用于结合一作用力施加器2。请配合参阅图1E,透过将作用力施加器2的定位部21套合于致动部112的结合部1122上,使用者可通过操作部22为致动部112施加作用力,以使第一致动单元1124a与第二致动单元1124b受力,而令夹持部111处于预夹持状态。再者,作用力施加器2的定位部21可相对于致动部112的结合部1122进行转动,以调节作用力施加器2与夹持本体11之间的夹角,从而方便使用者找到最佳位置进行操作。

此外,如图1E所示,由于作用力施加器2具有延长的操作部,因此,使用者可通过作用力施加器2在患者的体外来对夹持本体11进行操作。

请配合参阅图1D,其为显示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夹持套件12的侧视图。如图所示,夹持套件12上具有第二定位部121,其中,当夹持部111夹持在血管或血管及其周围的组织上时,夹持套件12可沿着夹持部111的第一表面1111a与第二表面1111b而套设于夹持部111上,且通过使夹持套件12的第二定位部121与夹持部111的多个第一定位部1112中的任意一个相配合,以使夹持套件12定位在夹持部111上,其中,可通过使第二定位部121与不同的第一定位部1112相互配合,以调整夹持套件12与夹持部111的相对位置,进而调节夹持部111所施加的夹持力。

请配合参阅图1A,于本实施例中,当第二定位部121定位于夹持部111上越远离致动部112的第一定位部1112上时,则夹持部111在夹持套件12的作用下,所施加的夹持力越小;反之,当第二定位部121定位于夹持部111上越靠近致动部112的第一定位部1112上时,则夹持部111所施加的夹持力越小,由此,使用者可以按照实际需求,通过调节夹持套件12与夹持部111的相对位置,来调节夹持部111夹持在血管或血管及其周围的组织上的夹持力。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定位部121可设计为与第一定位部1112的相配合的横纹形状。通过第一定位部1112与第二定位部121的横纹交错,而可相对滑动或锁止。此外,夹持套件12可以由可变形材料所制成,夹持套件12可设计为U型夹、扭簧、或弹性片(如图3所示)。

请继续参阅图1D,于一实施例中,夹持套件12具有第一套持部122a与第二套持部122b,且第一套持部122a的长度大于第二套持部122b的长度。请配合参阅图1B,相对应的,于夹持本体11上还设有第一穿设部113,其可设置于第一表面1111a或第二表面1111b的其中一者之上,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穿设部113为设置在第一表面1111a上靠近致动部112的一端的一凸台,于第一穿设部113上还设有第一穿设孔1131,以将夹持套件12上的较长的第一套持部122a作为固定臂,而穿设于第一穿设孔1131中并相对于第一穿设孔1131进行轴向移动(如图1A所示),借以调整夹持套件12与夹持部111的相对位置,并通过第一穿设部113可将夹持套件12连接在夹持本体11上,以方便使用者进行操作。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穿设孔1131可设置为矩形、三角形、椭圆形等非圆形的形状,此举是为了使第一套持部122a在穿设于第一穿设孔1131之中后,可以限制夹持套件12相对于夹持本体11进行周向转动,也就是仅允许夹持套件12沿着夹持本体11的轴向进行移动,但无法相对于夹持本体11进行周向转动,以使得夹持套件12与夹持本体11之间可保持相互正交的位置,因此使用者在操作本器械时,只需前后推拉夹持套件12即可,而无需旋转夹持套件12来调整位置,以方便操作。

请配合参阅图1F,于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可调节式血管阻断器1还包括推拉杆13,其固定连接至夹持套件12,通过对推拉件13施加作用力,而使推拉杆13带动夹持套件12相对于所述夹持本体11移动,借此,使用者可以通过推拉杆13而在患者的体外对夹持套件12进行操作。

请配合参阅图1A与图1B,于一实施例中,夹持本体11的致动部112上还具有第二穿设部1123,且第二穿设部1123上还设有第二穿设孔11231,以供所述推拉杆穿设于所述第二穿设孔中。可以使得推拉杆13与夹持套件12的相对位置得到固定,以方便通过推拉杆13而间接操作夹持套件12。

具体而言,如图1E所示,推拉杆13还具有外鞘131、内芯132、与手柄133。其中,外鞘131可固定穿设于所述第二穿设孔11231中,且外销131不可相对于第二穿设孔11231进行周向转动,借此以限制推拉杆13仅可相对于第二穿设孔11231进行轴向移动。内芯132的近端(即靠近操作者的一端,也就是远离夹持套件12的一端)套设于外鞘131内,而内芯132的远端则固定连接至夹持套件12上,以使推拉杆13与夹持套件12固定连接。而手柄133则固定连接至内芯132的近端,并外露(突出)于外鞘131的表面,使用者可通过对手柄133施加作用力,以使内芯132在外鞘131内部相对于外鞘131进行移动,并带动夹持套件12相对于夹持本体11移动。

综上,当在使用本申请的可调节式血管阻断器1时,使用者可首先借由作用力施加器2将调节式血管阻断器1送入患者体内,并在调整好角度,且使夹持本体11夹持在血管或血管及其周围的组织上之后,撤出作用力施加器2,然后通过推拉杆13在患者的体外进行操作,以调整夹持套件12与夹持本体11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实现力臂的调节。

图2A至图2D为显示本申请的可调节式血管阻断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各实施例示意图。

本申请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可调节式血管阻断器1的组成部件基本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方式中,夹持套件12的第二套持部122b(非固定臂)的前端设有凸台1221(如图2B所示),第二定位部121设置于凸台1221上,借此以增加第二定位部121与第一定位部1112之间的接触面积,以使夹持套件12更稳固的定位于夹持本体11上。再者,于凸台1221上还具有凹槽1222,推拉杆13的内芯132的远端部分可与凹槽1222相互配合(例如螺纹配合、过盈配合),以使推拉杆13的内芯132与夹持套件12的第二套持部122b固定连接。此外,请配合参阅图2C,第二穿设部1123可设置于第二致动单元1124b靠近结合部1122的位置,以供推拉杆13的内芯132穿设于第二穿设孔11231内,而通过推拉杆13的内芯132推拉夹持套件12的第二套持部122b(非固定臂)的凸台1221,以调整夹持部111所施加的夹持力(如图2D所示)。

综上所述,本申请所提供的可调节式血管阻断器,无需完全游离或暴露肾动脉血管,只需分离出血管后,即可借由夹持本体将血管及其周围的组织一起夹持,因此可节省血管游离所花费的时间,以提高手术效率,同时降低手术风险。

再者,所述通过夹持套件可以调节夹持本体所施加的夹持力,阻断血管至微量的血流,组织切除时,既不造成大量出血,又保证了适当的血供,防止组织热缺血坏死,以确保手术安全。

此外,通过设置推拉杆,可在体外调节夹持套件与夹持本体之间的相对位置,且无需增加阻断夹的使用数量,以方便操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