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装封口易揭复合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5825发布日期:2019-02-19 18:57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包装封口易揭复合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封口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包装封口易揭复合膜。



背景技术:

市场上现有的包装封口用的复合膜都只能满足PP(聚丙烯)、PS(聚苯乙烯)、PVC(聚氯乙烯)任意一种材质或其中两种材质制作的酸奶杯或托盘的热封封口。现有复合膜的缺陷在于:(1)为了满足不同材质结构热封的要求,需要进行多种原辅料采购;(2)由于需要备库多种原辅料,资金也被积压,仓储空间被占用。(3)存在因对客户预制包装材质信息获取错误而导致生产的复合膜不能与预制包装杯子或托盘热封,从而导致资源浪费。例如,客户的酸奶杯材质实际为PP杯,但获取信息为PS杯,那么按照PP杯热封要求做的复合膜就因为不能与PS杯热封而报废处理,这个给双方都会带来较大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包装封口易揭复合膜,能够与不同材质的预制包装杯子或托盘进行热封且易揭。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包装封口易揭复合膜,包括从外至内顺序层叠设置的印刷层、阻隔层和能够与不同材质预制包装热封的内层,所述印刷层、所述阻隔层和所述内层中相邻两层之间通过粘合层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印刷层、阻隔层和内层的设置,从而印刷层能够按需印制所需内容,阻隔层能够将热封后预制包装外的物体阻隔于外,内层能够与不同材质的预制包装热封,拓宽了复合膜的使用范围,减少了用于制作预制包装的不同原辅料的仓储成本,进而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包装封口易揭复合膜,所述内层为改性PE膜。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改性PE膜具有良好的拉伸率、耐介质性能和优异的热封性,从而能够与不同材质的预制包装热封。

进一步,所述包装封口易揭复合膜,所述改性PE膜采用两种或以上不同型号的聚乙烯料粒进行共混挤出吹塑。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共混改性,能够使形成的改性PE膜与不同材质的预制包装热封。

进一步,所述包装封口易揭复合膜,所述共混为两种或以上不同型号的聚乙烯料粒常温搅拌均匀。

进一步,所述包装封口易揭复合膜,所述改性PE膜包括配方比例按重量份的2426H粒料80~90份、2420H粒料70~80份、30E714粒料100~120份、XB753粒料50~60份、30E734料粒80~90。

进一步,所述包装封口易揭复合膜,所述改性PE膜与所述预制包装的热封强度为8-15N/15mm。

进一步,所述包装封口易揭复合膜,所述预制包装采用PP聚丙烯、PS聚苯乙烯和PVC聚氯乙烯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所述包装封口易揭复合膜,所述印刷层采用双向拉伸拉伸聚丙烯、双向拉伸聚酯或双向拉伸尼龙中的一种。

进一步,所述包装封口易揭复合膜,所述阻隔层采用真空镀铝双向拉伸聚酯、镀硅双向拉伸聚酯或铝箔中的一种。

进一步,所述包装封口易揭复合膜,所述粘合层采用聚氨酯胶黏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印刷层,2、阻隔层,3、内层,4、粘合层,41,第一粘合层,42,第二粘合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包装封口易揭复合膜,包括从外至内顺序层叠设置的印刷层1、阻隔层2和能够与不同材质预制包装热封的内层3。印刷层1、阻隔层2和内层3中相邻两层之间通过粘合层4复合。

本实用新型的复合膜,通过印刷层1、阻隔层2和内层3的设置,从而印刷层1能够按需印制所需内容,阻隔层2能够将热封后预制包装外的物体阻隔于外,内层3能够与不同材质的预制包装热封,拓宽了复合膜的使用范围,减少了用于制作预制包装的不同原辅料的仓储成本,进而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在一实施例中,内层3为改性PE膜。

进一步的,改性PE膜采用两种或以上不同型号的聚乙烯料粒进行共混挤出吹塑。

进一步的,共混为两种或以上不同型号的聚乙烯料粒常温搅拌均匀。从而降低改性PE膜的加工难度,有利于降低加工成本。

进一步的,改性PE膜包括配方比例按重量份的2426H粒料80~90份、2420H粒料70~80份、30E714粒料100~120份、XB753粒料50~60份、30E734料粒80~90。

具体的,其中2426H粒料、2420H粒料、30E714粒料、XB753粒料、30E734粒料均为聚乙烯的各种料粒型号。

改性PE膜的制备工艺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PE膜制备工艺,只是本实用新型中改性PE膜的组成成分不同。在PE吹膜机上,将各种型号料粒安装配比重量份在料斗上上料后,并在常温下搅拌均匀。然后按照挤出温度为180-210℃对混合均匀的料粒进行塑化挤出。然后依次执行吹胀牵引→风环冷却→人字牵引→电晕处理→薄膜收卷吹塑工艺,最终制成改性PE膜。其中螺杆转速为300r-320r/mi n,吹胀比为2.5:1。

进一步的,改性PE膜与预制包装的热封强度为8-15N/15mm。

具体的,封死不能揭开的热封强度是≥40N/15mm,当热封强度≤3N/15mm时容易出现热封不良,漏气现象。从而,本实用新型的热封强度能够在使用过程中达到能够热封还能够易揭的目的。

进一步的,预制包装采用PP聚丙烯、PS聚苯乙烯和PVC聚氯乙烯中的任意一种。

实施例一,改性PE膜的配方及主要工艺参数如下:2426H粒料80份、2420H粒料70份、30E714粒料100份、XB753粒料50份、30E734料粒80份进行共混挤出吹塑,按照挤出温度185℃,螺杆转速为300r/mi n,吹胀比为2.5:1。制作的厚度为60μm(常规适用厚度)的改性PE膜。经测试改性PE膜分别与PVC材料热封强度为8-10N/15mm,与PP材料热封强度为9-11N/15mm,与PS材料热封强度为8-9N/15mm。其中PVC、PP和PS均为制作预制包装的材料,从而改性PE能够与不同材质制作的预制包装实现热封。

实施例二,改性PE膜的配方及主要工艺参数如下:2426H粒料90份、2420H粒料80份、30E714粒料120份、XB753粒料60份、30E734料粒90份进行共混挤出吹塑,按照挤出温度185℃,螺杆转速为300r/mi n,吹胀比为2.5:1。制作的厚度为60μm(常规适用厚度)的改性PE膜。经测试改性PE膜分别与PVC材料热封强度为10-12N/15mm,与PP材料热封强度为13-15N/15mm,与PS材料热封强度为10-12N/15mm。从而改性PE能够与不同材质制作的预制包装实现热封。

实施例三,改性PE膜的配方及主要工艺参数如下:2426H粒料90份、2420H粒料80份、30E714粒料120份、XB753粒料60份、30E734料粒90份进行共混挤出吹塑,按照挤出温度220℃,螺杆转速为320r/mi n,吹胀比为2.5:1。制作的厚度为60μm(常规适用厚度)的改性PE膜。经测试改性PE膜分别与PVC材料热封强度为10-12N/15mm,与PP材料热封强度为13-15N/15mm,与PS材料热封强度为10-12N/15mm。从而改性PE能够与不同材质制作的预制包装实现热封。

通过实施例二和实施例三的对比可知,在改性PE膜的配方组份相同的情况下,改变生产工艺的参数,不会对热封强度造成影响。

通过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的对比可知,改性PE膜与各种材料的热封强度在配方组份和工艺参数范围内均能达到包装预期要求,并随着30E714粒料、XB753粒料、30E734料粒组份的增加,改性PE膜的热封强度也会有增强趋势。

在一些实施例中,印刷层1采用双向拉伸拉伸聚丙烯、双向拉伸聚酯或双向拉伸尼龙中的任意一种。从而能够具有优异的抗张强度和印刷适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阻隔层2采用真空镀铝双向拉伸聚酯、镀硅双向拉伸聚酯或铝箔中的任意一种。从而能够更换的阻隔氧气和水蒸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粘合层4采用聚氨酯胶黏剂。

粘合层4包括第一粘合层41和第二粘合层42。其中,第一粘合层41位于印刷层1和阻隔层2之间,第二粘合层42位于阻隔层2和内层3之间。粘合层4的主要作用是将各层原材料连接在一起,使外层1、阻隔层2和内层3成为牢固结合的一体。聚氨酯胶黏剂具有粘接性强、耐热性好,卫生安全性好、化学性能稳定等特性。

本实用新型复合膜的制备方法为,选用双向拉伸拉伸聚丙烯、双向拉伸聚酯或双向拉伸尼龙中的任意一种材质制作形成的膜作为印刷层1。选用真空镀铝双向拉伸聚酯、镀硅双向拉伸聚酯或铝箔中的任意一种材质制作形成的膜作为阻隔层2。通过共混改性制作形成改性PE膜作为内层3。对印刷层1的外表面进行印刷,并将印刷层1的内表面与阻隔层2的外表面通过第一粘合层41进行粘合复合。然后将阻隔层2的内表面和内层3的外表面通过第二粘合层42进行粘合复合。

在使用时,由于内层3具有能够与不同预制包装杯子或托盘热封且易揭。故,本实用新型复合膜能够与不同材质的预制包装热封,拓宽了复合膜的使用范围,减少了用于制作预制包装的不同原辅料的仓储成本,进而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