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婴幼儿摄片固定和定位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77152发布日期:2019-04-03 00:29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婴幼儿摄片固定和定位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婴幼儿摄片固定和定位防护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离辐射能够给机体造成机体损伤的潜在危险,相关研究表明,多次小剂量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可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辐射能直接或间接促进生物大分子发生电离和分解,化学键断裂或交联,导致DNA损伤,外周血淋巴细胞畸变率增加,受照射计量与染色体畸变成直线正相关关系,有很高的致癌风险,X射线属于电离辐射的一种,故在医学检查中须重视X射线的辐射防护。

婴幼儿由于处于生长发育初级,由于婴幼儿自身免疫力较弱,不可避免的出现生病后去医院看病、前往医院放射科摄片的情况,同时因为婴幼儿体内细胞和组织处于生长和分化初期阶段,细胞内DNA和染色体对于电离辐射较为敏感,如接受过量的X射线将会导致生长发育畸形或功能性受到影响,所以婴幼儿接受X射线检查具有很高的风险性,必须遵循辐射防护三原则,对婴幼儿X射线照射加以限制。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婴幼儿由于自制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在摄片时不能够主动配合,导致拍摄出的影像不符合诊断要求和重复拍摄的情况;亦或使其父母在摄片室内强制将婴幼儿固定成某一特殊体位进行拍摄,从而扩大了X射线照射的人群的现实情况。现有的与X射线相关的屏蔽防护大多分为两种,一种是降低源项,通过调节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和调整照射野等方式,降低人体对于X射线的接受量;另一种是设置屏蔽方式,通过铅衣、铅性腺围裙、立位防护屏等方式对机体敏感组织器官进行防护。

现有技术中,针对婴幼儿摄片的固定和防护装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现有防护技术主要针对成年人进行辐射防护,对婴幼儿方面辐射防护的产品较少,防护用品在使用上均有很多缺陷或缺乏临床实践的情况,故防护用品无法起到防护婴幼儿的作用,也未考虑到婴幼儿无自控能力的特殊性;2、虽有少量固定婴幼儿体位的产品,但未与防护相结合,且外观样式较为简陋、笨重或复杂,会引起婴幼儿的抗拒和恐惧心理;3、现有防护用品无调整照射野范围精准定位功能,存在着一定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婴幼儿摄片固定和定位防护装置,针对婴幼儿特别设计,汲取固定、定位、屏蔽三者的优势,起到防护最优化的效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婴幼儿摄片固定和定位防护装置,它包括支撑组件、设置在支撑组件上方的固定组件、防护组件和定位组件,固定组件将婴幼儿以直立姿势固定,防护组件设置在固定组件的前方和左右两侧,且防护组件具有供射线穿过且可调节大小的照射区域,定位组件设置在照射区域的边缘;固定组件包括对称设置的两块弧形固定板,两块弧形固定板可调节相对距离地设置在支撑组件的上方,两块弧形固定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婴幼儿的容纳空间。通过调节两块弧形固定背板之间的空间大小,以适应不同年龄和身材的婴幼儿。

进一步地,固定组件还包括与支撑组件可相对转动且可前后移动地连接的底座,底座上开设有供婴幼儿两腿伸出的两个通孔,两块弧形固定板可调节相对距离地连接在底座上,两个通孔位于容纳空间的下方。在检查时,婴幼儿的两腿分别从底座上的两个通孔向下伸出,上半身以直立的姿势保持在底座上方的容纳空间内,通过两块弧形固定板将婴幼儿的上半身夹紧固定。

更进一步地,弧形固定板的底部具有向外侧延伸的下凸部,弧形固定板通过该下凸部与底座相连接。

更进一步地,弧形固定板的顶部具有向外侧延伸的上凸部。由于婴幼儿在被固定时的姿势是上臂向上举起的,通过上凸部的设置可以避免弧形固定板顶部的边棱对婴幼儿的手臂造成不适或硌伤,还可以为婴幼儿的手臂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更进一步地,支撑组件上通过能够沿前后方向伸缩的伸缩杆连接有一连接部,底座通过环形导轨与该连接部相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两块弧形固定板分别位于容纳空间的左右两侧。

进一步地,防护组件包括位于固定组件的前方的上固定铅板、下固定铅板、上移动铅板、下移动铅板,上移动铅板和下移动铅板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上固定铅板与下固定铅板之间;防护组件处于工作状态时,上移动铅板与下移动铅板相对打开,上移动铅板、下移动铅板之间形成照射区域;防护组件处于待置状态时,上移动铅板与下移动铅板相对闭合,上固定铅板、下固定铅板、上移动铅板、下移动铅板共同形成一整面防护板。

更进一步地,防护组件还包括分别位于固定组件的左右两侧的左侧铅板和右侧铅板,上固定铅板的左右两侧、下固定铅板的左右两侧均分别与左侧铅板和右侧铅板相连接。

更进一步地,上固定铅板、下固定铅板分别为铅玻璃,上移动铅板、下移动铅板分别为铅玻璃或铅橡胶。

进一步地,定位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上移动铅板的下边缘和下移动铅板的上边缘的两个激光定位灯,通过激光定位灯所发射出的激光定位线来确定上下激光线之间的位置,从而来调节防护组件,包括调节上面所描述的上移动铅板、下移动铅板,缩小或扩大照射区域,使其达到诊断要求并兼顾放射防护要求。

进一步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架、安装在支撑架底部的多个万向轮。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一种婴幼儿摄片固定和定位防护装置,固定组件通过减少两块弧形固定板之间的容积来限制婴幼儿的活动空间,起到固定婴幼儿的效果;防护组件通过一组固定的铅板和可调节的铅板配合使用,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照射区域的大小和位置,起到实体屏蔽的效果;定位组件通过上下两个激光灯发射出的激光定位线,确定上下激光线之间的位置,根据激光定位来调节防护组件,缩小或扩大照射区域,使其达到诊断要求并兼顾放射防护要求。本实用新型探索出一种新的针对婴幼儿固定、定位、屏蔽的X射线防护装置,组合屏蔽与立体屏蔽相结合,为临床放射实践中X射线的防护器具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为完善国家放射防护法规提供启示。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婴幼儿摄片固定和定位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省略了防护组件和定位组件;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婴幼儿摄片固定和定位防护装置中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状态为,防护组件被相对支撑组件而向后拉出;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婴幼儿摄片固定和定位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固定组件被防护组件所遮挡;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婴幼儿摄片固定和定位防护装置中防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状态为待置状态,其视角为从内向外;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婴幼儿摄片固定和定位防护装置中防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其状态为工作状态,其视角为从内向外;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婴幼儿摄片固定和定位防护装置中移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

1、底座;2、弧形固定板;3、容纳空间;4、通孔;5、连接部;6、伸缩杆;7、下凸部;8、上凸部;9、上固定铅板;10、下固定铅板;11、上移动铅板;12、下移动铅板;13、左侧铅板;14、右侧铅板;15、照射区域;16、滑轮;17、牵引索;18、万向轮;19、支撑腿;20、台面;21、弹簧;22、激光定位灯;23、上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照附图1至附图6,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婴幼儿摄片固定和定位防护装置,它包括支撑组件、设置在支撑组件上方的固定组件、防护组件和定位组件,固定组件将婴幼儿以直立姿势固定,防护组件设置在固定组件的前方和左右两侧,且防护组件具有供射线穿过且可调节大小的照射区域15,定位组件设置在照射区域15的边缘。

固定组件包括对称设置的两块弧形固定板2,两块弧形固定板2可调节相对距离地设置在支撑组件的上方,两块弧形固定板2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婴幼儿的容纳空间3。通过调节两块弧形固定背板2之间的空间大小,以适应不同年龄和身材的婴幼儿。

固定组件还包括与支撑组件可相对转动且可前后移动地连接的底座1,底座1上开设有供婴幼儿两腿伸出的两个通孔4,两块弧形固定板2可调节相对距离地连接在底座1上,两个通孔4位于容纳空间3的下方。在检查时,婴幼儿的两腿分别从底座1上的两个通孔4向下伸出,上半身以直立的姿势保持在底座1上方的容纳空间3内,通过两块弧形固定板2将婴幼儿的上半身夹紧固定。婴幼儿的上半身虽被固定,但双腿在底座1的下方仍能够自由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婴幼儿在检查时的舒适性。两块弧形固定板2分别位于容纳空间3的左右两侧,即位于婴幼儿的左右两侧,这种结构符合人体工学,保证了婴幼儿被固定时的舒适性。本实施例中的弧形固定板2采用有机玻璃。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弧形固定板2的底部具有向外侧延伸的下凸部7,弧形固定板2通过该下凸部7与底座1相连接。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弧形固定板2的顶部具有向外侧延伸的上凸部8,上凸部8与弧形固定板2之间圆滑过渡。由于婴幼儿在被固定时的姿势是上臂向上举起的,通过上凸部8的设置可以避免弧形固定板2顶部的边棱对婴幼儿的手臂造成不适或硌伤,还可以为婴幼儿的手臂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由于防护组件的设置是围绕着固定组件的,所以当检查结束后将婴幼儿从固定组件中抱出时,会受到防护组件的阻碍,所以本申请中将底座1与支撑组件设计为可前后移动的连接方式,当检查结束后,将底座1向后拉出,使防护组件远离防护组件,方便将婴幼儿抱出。由于在实际的检查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病症,需要照射的位置也不同,所以本申请中将底座1与支撑组件设计为可转动的连接方式,将婴幼儿在固定组件上固定好后,当需要调整照射位置时,只需转动底座1调整婴幼儿的位置即可。

本实施例中,底座1与支撑组件之间既可前后移动又可转动地连接的具体结构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支撑组件上通过能够沿前后方向伸缩的伸缩杆6连接有一连接部5,底座1通过环形导轨与该连接部5相转动连接。具体地,连接部5的中心部位开设有一通透区域,该通透区域对应底座1上的通孔4,这样,当婴幼儿双腿从通孔4伸出时,也能够从通透区域伸出。

防护组件包括位于固定组件的前方的上固定铅板9、下固定铅板10、上移动铅板11、下移动铅板12,上移动铅板11和下移动铅板12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上固定铅板9与下固定铅板10之间;防护组件处于工作状态时,上移动铅板11与下移动铅板12相对打开,上移动铅板11、下移动铅板12之间形成照射区域15;防护组件处于待置状态时,上移动铅板11与下移动铅板12相对闭合,上固定铅板9、下固定铅板10、上移动铅板11、下移动铅板12共同形成一整面防护板。所述的待置状态,即处于非工作时的状态。

当上移动铅板11和下移动铅板12相对打开时,上移动铅板11和下移动铅板12分别滑动至上固定铅板9和下固定铅板10的前方或后方。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上移动铅板11、下移动铅板12的滑动位置,进而调整二者相对打开的距离。上移动铅板11和下移动铅板12分别通过以移动装置上下移动地设置,本实施例中给出了一种移动装置的结构,如附图6所示,以上移动铅板11为例,移动装置包括连接在所述上固定铅板9的顶部的滑轮16、一端与上移动铅板11相连接且另一端绕过滑轮16与一弹簧21相连接的牵引索17,弹簧21的与牵引索17相连接一端相反的另一端连接有配重(附图中未画出)。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防护组件还包括分别位于固定组件的左右两侧的左侧铅板13和右侧铅板14,上固定铅板9的左右两侧、下固定铅板10的左右两侧均分别与左侧铅板13和右侧铅板14相连接。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防护组件还包括设置在固定组件上方的上铅板23,上铅板23的左右两侧边分别与左侧铅板13和右侧铅板14相连接。

本实施例中,上固定铅板9、下固定铅板10分别为铅玻璃,上移动铅板11、下移动铅板12分别为铅玻璃或铅橡胶。

本实施例中的铅板采用3mm铅当量,铅橡胶采用2.5mm铅当量。

所有的铅板在朝向婴幼儿的一侧均绘制有图案,以安抚婴幼儿。

定位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上移动铅板11的下边缘和下移动铅板12的上边缘的两个激光定位灯22,通过激光定位灯22所发射出的激光定位线来确定上下激光线之间的位置,从而来调节防护组件,包括调节上面所描述的上移动铅板11、下移动铅板12,缩小或扩大照射区域15,使其达到诊断要求并兼顾放射防护要求。

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架、安装在支撑架底部的多个万向轮18。本实施例中,如附图1,支撑架包括支撑腿19和连接在支撑腿19上方的台面20,上述的固定组件、防护组件、定位组件均设置在台面20上。台面20在起到支撑的作用外,还可以防止物品以及供婴幼儿在检查固定前后站或坐,以减轻看护的成人和医护人员的看护负担。底部万向轮18的安装便于移动整个装置。

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一种婴幼儿摄片固定和定位防护装置,固定组件通过减少两块弧形固定板之间的容积来限制婴幼儿的活动空间,起到固定婴幼儿的效果;防护组件通过一组固定的铅板和可调节的铅板配合使用,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照射区域的大小和位置,起到实体屏蔽的效果;定位组件通过上下两个激光灯发射出的激光定位线,确定上下激光线之间的位置,根据激光定位来调节防护组件,缩小或扩大照射区域,使其达到诊断要求并兼顾放射防护要求。本实用新型探索出一种新的针对婴幼儿固定、定位、屏蔽的X射线防护装置,组合屏蔽与立体屏蔽相结合,为临床放射实践中X射线的防护器具提供新的设计思路,为完善国家放射防护法规提供启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