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椎间孔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67247发布日期:2019-01-29 18:04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椎间孔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椎间孔镜。



背景技术:

脊椎是人体的支柱,人体的脊椎受到伤害时对身体的影响无法估量,容易导致瘫痪等严重后果。目前脊椎容易出现的症状是椎间盘突出、骨性狭窄及老年性退变等。

针对脊椎出现症状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脊柱内窥镜法、后路椎间盘镜法以及较为新颖的椎间孔镜法,其中椎间孔镜法是通过在椎间孔的安全三角区、在椎间盘纤维环之外,彻底清除突出或脱垂的髓核和增生的骨质来解除对神经根的压力,消除对神经压迫造成的疼痛。与传统的脊柱内窥镜法和后路椎间盘镜法相比,椎间孔镜法具有以下优点:

1)适应症广泛:能处理几乎所有类型椎间盘突出,部分椎管狭窄椎间孔狭窄、钙化等骨性病变。窥镜下使用特殊的射频电极,可行纤维环成型术和窦椎神经分支间盘源性疼痛。

2)通过侧方入路直接达到病变位置,避免后路手术对椎管的干扰,不咬除椎板,不破坏椎旁肌肉和韧带,对脊柱粘连稳定,还可以防止术后节段性不稳定和滑脱。

3)安全性高,病人仅需局部麻醉,手术中可以随时观察病人的反应。

4)并发症创伤小,神经损伤和血栓形成的风险极低。

5)皮肤切口仅7mm。康复快,术后次日可下地活动,平均3—6周恢复正常工作和体育锻炼。

6)病人满意度高,舒适度极高,立即缓解疼痛,术后疼痛轻微,大小便自理,护理简单。

7)同时使用的Ellman射频电极对可以保护纤维环及后纵韧带的完整性,从而减少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率。同时可以切除钙化的椎间盘;特制的双极射频电极在椎间盘手术中可进行良好的止血及纤维环修补成型术。

8)已经发表的国际文献报告了在术后1年和2年的随访中,获得的成功率超过90%,早期复发率低于5%。在开放手术复发的病人当中,成功率超过84%。

然而现有的椎间孔镜还存在不足,其物镜系统的密封容易失效,造成液体入侵光学系统,从而导致椎间孔镜的故障。针对这一技术问题,需要提出解决方案,切实解决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椎间孔镜,旨在提出一种结构更为紧密的椎间孔镜,提高其在使用过程中的密封性,避免在使用中泄漏影响整个椎间孔镜的性能,避免出现故障。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椎间孔镜,包括前主体、后主体、设置在前主体上的工作管、设在前主体上的光路系统和设在后主体上的目镜系统。通过工作管在肌体内移动可直观地观察到肌体内部的情况并进行手术。

具体地说,所述的前主体为圆筒形,前主体的内部为第一工作腔,工作管连接前主体的前端并连通第一工作腔。

所述的后主体为圆筒形,后主体的内部为第二工作腔,后主体的一端连接到前主体的末端且使第二工作腔与第一工作腔连通;后主体上设置有后堵头,后堵头封闭第二工作腔的另一端。

所述的前主体和后主体连接处设置有第二胶槽进行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的光路系统包括光纤底座和聚光束底座,光纤底座安装在前主体上,聚光束底座安装在光纤底座上,光纤底座和聚光束底座内部形成连通第一工作腔的光路通道。

聚光束底座内设有聚光束,光纤底座内设置有光纤,聚光束与光纤连接,光纤穿过光路通道和第一工作腔进入工作管。聚光束外接光源,并将光源的漫射光转换为成束的平行光,平行光通过光纤传播到达肌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的目镜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套筒、目镜底座和目镜罩,目镜系统连通到第二工作腔。目镜系统与第二工作腔的具体连通关系为:目镜底座和目镜罩内部设有贯通的直线孔,直线孔连通到套筒,套筒与第二工作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的工作管内设置有传导内管和操作内管,所述的传导内管内部设有柱状透镜,柱状透镜与目镜系统配合传输,柱状透镜位于工作管内的端头处设置有物镜,物镜与传导内管之间的间隙通过密封胶密封,柱状透镜的另一端在目镜罩内连接成像装置。

所述光纤位于工作管内的传导内管和操作内管之间的间隙内,光纤将间隙填满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的前主体上设置有进入阀和排出阀。进入阀和排出阀位于前主体外部的端口均连接到水管,进入阀位于前主体内部的端口连接进入管,排出阀位于前主体内部的端口连接排出管。进入管和排出管均穿过密封塞的通孔,进入管用于向手术面送水排出管用于将手术面的水排出。

再进一步,为了保证液体进出的方向正确,避免造成污染,所述的进入阀和排出阀均为单向阀。如此可限制液体只能从进入阀处进入,且只能从排出阀处流出。

进一步的,所述的成像装置包括电连接的摄像头和主机,摄像头与目镜罩配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后堵头为圆柱形连接件,后堵头上设有用于连接后主体的螺纹,后堵头上还设置有双层密封圈,后堵头内还设置有第一胶槽加强密封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前主体、后主体上分别设置光路系统和目镜系统,前主体结合工作管组成完整的椎间孔镜,工作管内设置密封胶形成良好的密封效果,使工作管在肌体内工作时可以保证良好的防水性,避免造成故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表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因此不应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后堵头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后堵头的剖视图。

上述附图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1-后堵头,101-密封圈,102-第一胶槽,2-后主体,3-光纤底座,4-聚光束底座,5-目镜罩,6-目镜底座,7-套筒,10-前主体,11-工作管,12-进入阀,13-排出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新型椎间孔镜,包括前主体10、后主体2、设置在前主体10上的工作管11、设在前主体10上的光路系统和设在后主体2上的目镜系统。

具体地说,前主体10为圆筒形,前主体10的内部为第一工作腔,工作管11连接前主体10的前端并连通第一工作腔。工作管11与前主体10通过密封胶粘连。

后主体2为圆筒形,后主体2的内部为第二工作腔,后主体2的一端连接到前主体10的末端且使第二工作腔与第一工作腔连通,后主体2与前主体10的连接处采用密封胶粘连。后主体2与前主体10均采用304不锈钢制成。

后主体2上设置有后堵头1,后堵头1密封第二工作腔的另一端。

前主体10和后主体2连接处设置有第二胶槽进行密封。

光路系统包括光纤底座3和聚光束底座4,光纤底座3安装在前主体10上,聚光束底座4安装在光纤底座3上,光纤底座3和聚光束底座4内部形成连通第一工作腔的光路通道。

聚光束底座4内设有聚光束,光纤底座3内设置有光纤,聚光束与光纤连接,光纤穿过光路通道和第一工作腔进入工作管11。聚光束外接光源,并将光源的散射光转换为成束的平行光,平行光通过光纤传播到达肌体内。

目镜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套筒7、目镜底座6和目镜罩5,目镜系统连通到第二工作腔。

工作管11内设置有传导内管和操作内管,所述的传导内管内部设有柱状透镜,柱状透镜位于工作管11内的端头处设置有物镜,物镜与传导内管之间的空隙通过密封胶密封;柱状透镜的另一端在目镜罩5内连接成像装置。

光纤位于工作管内的传导内管和操作内管之间的间隙内,光纤将间隙填满密封。

物镜将肌体内部的环境信息通过柱状透镜传递给目镜系统,最终在成像装置上显现。

工作管11采用304号不锈钢制成,工作管11的内壁面光滑。

前主体10上设置有进入阀12和排出阀13。进入阀12和排出阀13位于前主体10外部的端口均连接到软管,进入阀12位于前主体10内部的端口连接进入管,排出阀13位于前主体10内部的端口连接排出管。

为了保证液体进出的方向正确,避免造成污染,所述的进入阀12和排出阀13均为单向阀。如此可限制液体只能从进入阀12处进入,且只能从排出阀13处流出。

成像装置包括电连接的摄像头和主机,摄像头与目镜罩5配合连接。

后堵头1为圆柱形连接件,后堵头1上设有用于连接后主体2的螺纹,后堵头1上还设置有双层密封圈101,后堵头1的内部设有第一胶槽102,第一胶槽102的作用是加强密封性。

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设计原理,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结构基础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实质仍与本实用新型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