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泵增压肠内营养输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15438发布日期:2019-05-07 21:32阅读:4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泵增压肠内营养输注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无泵增压肠内营养输注器。



背景技术:

肠内营养是指将一些只需化学性消化或不需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液通过消化道置管或造口注入到患者的胃肠道内,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素的方法。该方法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营养补给方法,在临床营养支持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由于有些肠内营养剂较为粘稠、密度大,单单通过重力的作用很难将肠内营养剂注射进患者的肠胃道内。

现有技术中一般是通过医疗泵对导管内部或袋体内部的肠内营养剂进行增压,使得肠内营养剂能流畅的注射进肠胃道内。而医院中医疗泵的使用数量有限,当患者的数量过多时,就会出现医疗泵供应不足的现象;且连接医疗泵的注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患者的自由活动,从而导致现有的注射方式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泵增压肠内营养输注器,该无泵增压肠内营养输注器在不需要连接医疗泵的基础上,也能将肠内营养剂顺畅的注射进肠胃道内,且不会限制患者的自由活动,使得该无泵增压肠内营养输注器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具有更好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无泵增压肠内营养输注器,包括存储腔以及导管,所述存储腔内设有在受力情况下能发生形变的柔性隔膜,所述柔性隔膜将存储腔阻隔分为用于容置碳酸的增压腔体部与营养腔体部,所述的导管与营养腔体部连通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存储于增压腔体部内的碳酸在经过加热或摇晃的过程中就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而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增大增压腔体部的体积并对柔性隔膜产生作用力;使柔性隔膜朝向营养腔体部的一侧发生形变,从而对位于营养腔体部内的营养液起到挤压作用,使得营养液能顺畅的注射进肠胃道内。且该种增压方式不会限制患者的自由活动,从而使该无泵增压肠内营养输注器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柔性隔膜上分布有若干的褶皱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褶皱部的设置增大柔性隔膜的形变程度,使得增压腔体部能对营养腔体部施加更好的挤压作用力。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存储腔上分别设有连通增压腔体部的放气塞与注射孔,所述注射孔上设有单向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增压腔体部内的气压不足时,通过注射孔的设置可对增压腔体部内注射碳酸;当增压腔体部内的气压过大时,通过放气塞的设置可减少增压腔体部内的气压,对增压腔体部内的气压进行控制,保证安全。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营养腔体部内设有形状为漏斗形的增压环板,所述增压环板较小的一端口与导管连通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营养液从增压环板的大端口流动到小端口并进入到导管内部,通过增压环板降低营养液的流径用于提升营养液的流速,从而对营养液起到一定的增压作用。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管上设有控流构件以及将控流构件固定于导管的固定件,所述控流构件包括套设于导管的固定块以及设置于固定块用于压持导管的调节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块配合调节件用于压持导管,对导管内流动的营养液的流速起到控制作用。

进一步设置为:包括设置在固定块上且供导管穿设的通孔,所述调节件与固定块螺纹连接且延伸进通孔侧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件与固定块之间螺纹连接的方式带动调节件朝向通孔的侧壁方向移动,通过调节件与通孔之间的配合对位于通孔内的导管起到挤压作用,从而实现营养液流速的控制。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件位于固定块的下方,所述固定件包括套设于导管的主体部以及设置在主体部上且抵触导管侧壁的弹性爪体,所述弹性爪体围绕于导管周向分布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爪体抵触在导管侧壁并对导管施加向内压缩的作用力,从而实现主体部在导管上的固定;通过将固定件设置在固定块的下方,对固定块起到抵触作用,从而防止固定块的掉落。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管上设有用于连接胃管的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包括套设于导管且与之适配的密封体、套设于密封体的固定管体以及设置在固定管体与密封体之间且驱动密封体朝向导管移动的弹性件,所述密封体沿导管的径向分体设置为左密封块与右密封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导管要与胃管之间实现连通时,通过将导管的自由端与胃管的自由端分别插设进左密封块与右密封块之间,弹性件分别对左密封块与右密封块施加同时压持导管与胃管的作用力,从而实现导管与胃管之间的连通密封。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体端面与导管、密封体端面与胃管之间均设有密封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圈的设置使得导管与密封体、胃管与密封体之间能达到更好的密封效果,防止出现漏液的现象。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管体的两端面均设有卡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爪对导管和胃管同时施加夹持作用力,使得胃管与导管之间能实现更好的固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无泵增压肠内营养输注器在不需要借助医疗泵的前提下,也能将营养剂顺畅的注射进肠胃道内且不会限制患者的自由活动,使得该无泵增压肠内营养输注器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具有更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图;

图3为实施例中连接构件的剖视图。

图中:1、存储腔;1.1、增压腔体部;1.2、营养腔体部;2、柔性隔膜;3、褶皱部;4、放气塞;5、注射孔;6、单向阀;7、增压环板;8、控流构件;8.1、固定块;8.2、调节件;8.3、通孔;9、固定件;9.1、主体部;9.2、弹性爪体;10、连接构件;10.1、密封体;10.11、左密封块;10.12、右密封块;10.2、固定管体;10.3、弹性件;11、密封圈;12、卡爪;13、胃管;14、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考图1,一种无泵增压肠内营养输注器,包括为袋装的存储腔1,存储腔1内固定设有柔性隔膜2,通过柔性隔膜2将存储腔1隔断分成增压腔体部1.1与营养腔体部1.2,柔性隔膜2上形成有褶皱部3且通过褶皱部3的设置使得柔性隔膜2的截面形状形成波浪形;增压腔体部1.1内注射有碳酸、营养腔体部1.2用于放置营养液。存储腔1上分别固定设有连通增压腔体部1.1的放气塞4与注射孔5,注射孔5上固定设有单向阀6;存储腔1上固定设有连通营养腔体部1.2的导管14且位于营养腔体部1.2内设有形状为漏斗形的增压环板7,增压环板7的小端口与导管14固定连通。导管14上从上至下依次设有控流构件8、固定件9以及用于连接胃管13的连接构件10。

参考图2,控流构件8包括固定块8.1、调节件8.2以及设置在固定块8.1上供导管14穿着的通孔8.3,通孔8.3的直径大于导管14的外直径,调节件8.2与固定块8.1之间螺纹连接且朝向通孔8.3方向移动并与之连通。 固定件9包括主体部9.1与弹性爪体9.2, 主体部9.1套设于导管14,弹性爪体9.2的一端连接于主体部9.1、另一端抵触导管14外壁并对导管14外壁施加作用力;弹性爪体9.2围绕于导管14的圆心周向分布设置,弹性爪体9.2与主体部9.1之间一体设置。

参考图2和图3,连接构件10包括密封体10.1、固定管体10.2以及弹性件10.3,密封体10.1套设与导管14且与之适配,固定管体10.2套设于密封体10.1且与之间隔设置;密封体10.1沿导管14的径向分体设置成左密封块10.11与右密封块10.12,左密封块10.11与右密封块10.12的截面形状均为C字形。密封体10.1端面与导管14之间、密封体10.1端面与胃管13之间均套设有密封圈11,弹性件10.3固定分布在固定管体10.2与密封体10.1之间,通过弹性件10.3对左密封块10.11与右密封块10.12施加向内挤压的作用力,弹性件10.3为压缩弹簧。固定管体10.2的两端分别设置朝向导管14侧壁与朝向胃管13侧壁收缩的卡爪12,卡爪12与固定管体10.2一体设置。无泵增压肠内营养输注器的材料全部由邻苯二甲酸二辛酯增塑的聚氯乙烯材料制成。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