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齿系统及义齿系统中使用的假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32891发布日期:2019-04-17 03:44阅读:362来源:国知局
义齿系统及义齿系统中使用的假体的制作方法

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涉及义齿系统以及在义齿系统中使用的假体。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覆盖义齿(overdenture)。覆盖义齿是指能够由佩戴者自己拆装的假体,具有使用植入牙槽骨的种植体(implant)等来进行支承的结构。图24示出上颌的覆盖义齿的一个例子。图24的符号900示出了覆盖义齿的上颚侧的外缘。从图24可知,该覆盖义齿的与上颚接触的部分少(所谓的无上颚覆盖义齿),提高了佩戴假体时的舒适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66525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至今为止,关于上颚侧或舌侧的假体的大小(换言之,假体的外缘的位置),可认为图24所示的覆盖义齿是极限。其结果是,超过佩戴图24所示的覆盖义齿时的舒适性的结构尚不清楚。

本说明书提供一种进一步提高佩戴时的舒适性的义齿系统以及在义齿系统中使用的假体。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的义齿系统具有能够被佩戴者拆装的假体,所述假体具有模仿天然牙的外观的人工牙。该假体为无牙颌用的全口假体,具有在将假体配置在佩戴者的口腔内时与佩戴者的牙龈接触的凹状的接触面。在包含第1基准线的第1基准截面中,其中,所述第1基准线是对俯视时将左右的第1磨牙的中央彼此连接的线段的中点、和各人工牙的中央进行连接的直线,关于门牙部的人工牙的至少一颗,当将下述直线与凹状的接触面的交点设为第1点时,其中,该直线是将从该人工牙的唇侧的牙齿表面的最底部起与第1基准线平行地向上颚侧或舌侧偏移了3mm的位置和该人工牙的中央连接的直线,第1点与上颚侧或舌侧的假体的外缘的距离d1为d1≤20mm,并且,关于磨牙部的人工牙的至少一颗,当将下述直线与凹状的接触面的交点设为第2点时,其中,该直线是将从该人工牙的颊侧的牙齿表面的最底部起与第1基准线平行地向上颚侧或舌侧偏移了a/2(a为第1基准截面中的该人工牙的颊舌径)的位置和该人工牙的中央连接的直线,第2点与上颚侧或舌侧的假体的外缘的距离d2为d2≤20mm。

如上所述,到目前为止,关于上颚侧或舌侧的假体的大小,可认为图24所示的覆盖义齿是极限。然而,作为发明人仔细研究的结果,发现能够进一步减小上颚侧或舌侧的假体的大小(换言之,能够将上颚侧或舌侧的假体的外缘的位置进一步向唇侧、颊侧移动)。而且,发现如果假体的外缘超过一定的位置而位于唇侧、颊侧,则其舒适性会大幅提高。具体而言,逐渐缩短第1基准截面中的d1和d2的长度来检查佩戴时的舒适性,发现在d1和d2为20mm时舒适性大幅提高。在上述的义齿系统中,d1≤20mm且d2≤20mm是成立的。因此,根据该义齿系统,能够进一步提高佩戴时的舒适性。

另外,本说明书的“俯视”是指在将假体安装在载置于水平面的咬合器的状态下从与水平面正交的方向观看假体的意思。

此外,本说明书的“(俯视时的)人工牙的中央”是指,对于门牙部(第1~3颗牙)而言是切缘(牙冠的最顶端部)的中央,对于磨牙部(第4~7颗牙)而言是咬合面的中央。在此,“切缘的中央”定义为将切缘的舌侧的边的中点与唇侧的边的中点连接的线段的中点。此外,“咬合面的中央”定义为对咬合面的舌侧的边(在舌侧,从与在近心侧(靠近正中线的方向)邻接的人工牙的边界点起到与在远心侧(远离正中线的方向)邻接的人工牙的边界点的边)的宽度方向的中点、与颊侧的边(在颊侧,从与在近心侧邻接的人工牙的边界点起到与在远心侧邻接的人工牙的边界点的边)的宽度方向的中点进行连接的直线的、在咬合面上的中点。在此,上述“宽度方向”是指平行于与俯视方向正交的平面的方向。

此外,本说明书的“第1基准截面”定义为包含第1基准线且与俯视方向平行的截面。

此外,本说明书的“牙齿表面的最底部”是指,在第1基准截面或后述的第2基准截面中,在上颌用的假体中表示唇侧、颊侧的牙齿表面的最上端部,在下颌用的假体中表示唇侧、颊侧的牙齿表面的最下端部。

此外,本说明书公开能够解决上述课题的另一种新的义齿系统。该义齿系统具有能够被佩戴者拆装的假体,所述假体具有模仿天然牙的外观的人工牙。该假体为局部假体,具有在将假体配置在佩戴者的口腔内时与佩戴者的牙龈接触的凹状的接触面。在包含经过各人工牙的中央的第2基准线的第2基准截面中,在假体具有门牙部的情况下,关于该门牙部的人工牙的至少一颗,当将下述直线与凹状的接触面的交点设为第3点时,其中,该直线是将从该人工牙的唇侧的牙齿表面的最底部起与第2基准线平行地向上颚侧或舌侧偏移了3mm的位置和该人工牙的中央连接的直线,第3点与上颚侧或舌侧的假体的外缘的距离d3为d3≤20mm,在假体具有磨牙部的情况下,关于该磨牙部的人工牙的至少一颗,当将下述直线与凹状的接触面的交点设为第4点时,其中,该直线是将从该人工牙的颊侧的牙齿表面的最底部起与第2基准线平行地向上颚侧或舌侧偏移了b/2(b为第2基准截面中的该人工牙的颊舌径)的位置和该人工牙的中央连接的直线时,第4点与上颚侧或舌侧的假体的外缘的距离d4为d4≤20mm。因此,根据该义齿系统,也能够进一步提高佩戴时的舒适性。

另外,本说明书的“第2基准线”是指,对于门牙部,定义为将切缘的舌侧的边的中点与唇侧的边的中点连接的直线,对于磨牙部,定义为将咬合面的舌侧的边的宽度方向的中点与颊侧的边的宽度方向的中点连接的直线。

此外,“第2基准截面”定义为包含第2基准线且与俯视方向平行的截面。

此外,本说明书公开一种能够解决上述课题的新的假体。该假体能够被佩戴者拆装,具有模仿天然牙的外观的人工牙。该假体为无牙颌用的全口假体,具有在将假体配置在佩戴者的口腔内时与佩戴者的牙龈接触的凹状的接触面。在包含第1基准线的第1基准截面中,其中,所述第1基准线是对俯视时将左右的第1磨牙的中央彼此连接的线段的中点、与各人工牙的中央连接的直线,关于门牙部的人工牙的至少一颗,当将下述直线与凹状的接触面的交点设为第1点时,其中,该直线是将从该人工牙的唇侧的牙齿表面的最底部起与第1基准线平行地向上颚侧或舌侧偏移了3mm的位置和该人工牙的中央连接的直线,第1点与上颚侧或舌侧的假体的外缘的距离d1为d1≤20mm,并且,关于磨牙部的人工牙的至少一颗,当将下述直线与凹状的接触面的交点设为第2点时,其中,该直线是将从该人工牙的颊侧的牙齿表面的最底部起与第1基准线平行地向上颚侧或舌侧偏移了a/2(a为第1基准截面中的该人工牙的颊舌径)的位置和该人工牙的中央连接的直线,第2点与上颚侧或舌侧的假体的外缘的距离d2为d2≤20mm。

此外,本说明书公开能够解决上述课题的另一种新的假体。该假体能够被佩戴者拆装,具有模仿天然牙的外观的人工牙。该假体为局部假体,具有在将假体配置在佩戴者的口腔内时与佩戴者的牙龈接触的凹状的接触面。在包含经过各人工牙的中央的第2基准线的第2基准截面中,在假体具有门牙部的情况下,关于该门牙部的人工牙的至少一颗,当将下述直线与凹状的接触面的交点设为第3点时,其中,该直线是将从该人工牙的唇侧的牙齿表面的最底部起与第2基准线平行地向上颚侧或舌侧偏移了3mm的位置和该人工牙的中央连接的直线,第3点与上颚侧或舌侧的假体的外缘的距离d3为d3≤20mm,在假体具有磨牙部的情况下,关于该磨牙部的人工牙的至少一颗,当将下述直线与凹状的接触面的交点设为第4点时,其中,该直线是将从该人工牙的颊侧的牙齿表面的最底部起与第2基准线平行地向上颚侧或舌侧偏移了b/2(b为第2基准截面中的该人工牙的颊舌径)的位置和该人工牙的中央连接的直线,第4点与上颚侧或舌侧的假体的外缘的距离d4为d4≤20mm。

此外,本说明书公开的另一个义齿系统具有假体,所述假体能够被佩戴者拆装,具有模仿天然牙的外观的人工牙。在该义齿系统中,假体为无牙颌用的全口假体。而且,所述义齿系统的特征在于,在假体配置在佩戴者的口腔内且位于正中咬合位或中心位时,下颌的磨牙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上颌的磨牙部接触,而在下颌的中切牙及侧切牙与上颌的中切牙及侧切牙不接触,并且在下颌从正中咬合位或中心位的状态起开始向前方移动时,下颌的磨牙部的至少一部分以与上颌的磨牙部接触的状态向前方移动。在该义齿系统中,咬合压力分散在多个人工牙,能够抑制过大的咬合压力作用于特定的人工牙的情况。

此外,本说明书公开的另一个义齿系统具有假体,所述假体能够被佩戴者拆装,具有模仿天然牙的外观的人工牙。在该义齿系统中,假体为无牙颌用的全口假体。而且,所述义齿系统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假体配置在佩戴者的口腔内且下颌向侧方移动而下颌的尖牙与上颌的尖牙接触的状态下,下颌的移动方向侧的磨牙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上颌的移动方向侧的磨牙部接触。即使是该义齿系统,也在该义齿系统中,咬合压力分散在多个人工牙,能够抑制过大的咬合压力作用于特定的人工牙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从实施例1的义齿系统的唇侧、颊侧观看时的示意剖视图,是经过固位体的中心轴的剖视图。

图2为假体配置在口腔内的状态下的假体的俯视图。

图3为左侧下颌侧切牙的切缘的俯视图。

图4为左侧下颌第1磨牙的咬合面附近的俯视图。

图5为图2的v-v线处的左侧下颌侧切牙的第1基准剖视图。

图6为图2的vi-vi线处的左侧下颌第2双尖牙的第1基准剖视图。

图7为在两颌的假体配置在口腔内且位于正中咬合位时的假体的侧视图。

图8为在两颌的假体配置在口腔内且下颌从正中咬合位向前方开始移动时的假体的侧视图。

图9为在两颌的假体配置在口腔内且下颌向左侧移动而下颌的尖牙与上颌的尖牙接触的状态下的假体的侧视图。

图10为示出变形例1的种植体(单件式(one-piece)结构)的图。

图11为从实施例2的义齿系统的唇侧、颊侧观看时的示意剖视图,是经过固位体的中心轴的剖视图。

图12为假体配置在口腔内的状态下的假体的俯视图。

图13为图12的xiii-xiii线处的左侧下颌侧切牙的第1基准剖视图。

图14为图12的xiv-xiv线处的左侧下颌第2双尖牙的第1基准剖视图。

图15为实施例3的义齿系统的假体配置在口腔内的状态下的假体的俯视图。

图16为图15的xvi-xvi线中的左侧下颌侧切牙的第2基准剖视图。

图17为图15的xvii-xvii线中的左侧下颌第2双尖牙的第2基准剖视图。

图18为实施例4的义齿系统的假体配置在口腔内的状态下的假体的俯视图。

图19为实施例5的义齿系统的假体配置在口腔内的状态下的假体的俯视图。

图20为示意地示出实施例6的义齿系统的图。

图21为示意地示出变形例涉及的义齿系统的假体的局部的图。

图22为示意地示出另一个变形例涉及的义齿系统的假体的局部的图。

图23为示意地示出又一个变形例涉及的义齿系统的假体的局部的图。

图24为现有技术中的覆盖义齿(用于上颌)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列出以下说明的实施例的特征。另外,在此列出的特征均是独立且有效的特征。

(特征1)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义齿系统中,可以在假体配置在佩戴者的口腔内且位于正中咬合位或中心位时,下颌的磨牙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上颌的磨牙部接触,而在下颌的中切牙及侧切牙与上颌的中切牙及侧切牙不接触,且在下颌从正中咬合位或中心位的状态起开始向前方移动时,下颌的磨牙部的至少一部分以与上颌的磨牙部接触的状态向前方移动。

在现有技术中,在下颌从正中咬合位或中心位开始向前方移动时,可以认为是优选通过门牙引导而发生磨牙分离(下颌的磨牙部与上颌的磨牙部分离)的咬合。在该结构中,由于在下颌前方移动时,两颌的中切牙和侧切牙为主要的接触面,因此存在过大的咬合压力作用于中切牙和侧切牙的问题。然而,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结构中,在下颌从正中咬合位或中心位开始向前方移动时,不产生磨牙分离,下颌的磨牙部的至少一部分以与上颌的磨牙部接触的状态向前方移动。因此,能够由两颌的磨牙部彼此的接触面来负担下颌前方移动时的咬合压力。根据该结构,能够大幅减轻作用在中切牙、侧切牙的咬合压力,并且能够分散于各齿来负担咬合压力。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过大的咬合压力所引起的构成义齿系统的构件损坏的情况。此外,能够抑制在下颌前方移动时假体晃动或脱落(翻倒)。

另外,特征1中记载的技术也能够单独应用于其它的义齿系统(例如,现有技术中公知的义齿系统(覆盖义齿、假牙等))。通过将特征1中记载的技术应用于现有技术的义齿系统,能够降低作用在假体的咬合压力,能够抑制假体的损坏。

(特征2)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义齿系统中,可以在假体配置在佩戴者的口腔内且下颌向侧方移动而下颌的尖牙与上颌的尖牙接触的状态下,下颌的移动方向侧的磨牙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上颌的移动方向侧的磨牙部接触。

在现有技术中的尖牙引导中,由于在下颌向侧方移动时只有两颌的尖牙接触,磨牙部彼此分离,因此存在过大的咬合压力作用于尖牙的问题。然而,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结构中,在下颌向侧方移动而两颌的尖牙接触的状态下,下颌的磨牙部的至少一部分与上颌的磨牙部接触。因此,能够由两颌的磨牙部彼此的接触面来负担下颌向侧方移动而两颌的尖牙接触的状态下的咬合压力。根据该结构,能够大幅减轻作用在尖牙的咬合压力,并且能够分散于各齿来负担咬合压力。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过大的咬合压力所引起的构成尖牙部分的义齿系统的构件损坏的情况。此外,能够抑制在下颌侧方移动时假体晃动或翻倒。

另外,与特征1相同地,特征2中记载的技术也能够单独应用于其它的义齿系统(例如,现有技术中公知的义齿系统(覆盖义齿、假牙等))。通过将特征2中记载的技术应用于现有技术的义齿系统,能够降低作用在假体的咬合压力,能够抑制假体的损坏。

(特征3)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义齿系统中,假体中至少形成凹状的接触面的部位的材料的杨氏模量可以为70~267kgf/mm-2。根据该结构,形成凹状的接触面的部位具有较高的弹性。因此,当外力作用于假体时,能够通过该部位弯曲来适当地吸收咬合压力。其结果为,能够减少传递到构成义齿系统的其它构件的咬合压力,因此能够提高这些构件的耐久性。

(特征4)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义齿系统可以还具有基桩(abutment)和嵌入到牙槽骨的固位体(fixture)。基牙可以与固位体连结,具有从覆盖牙槽骨的牙龈露出的露出部分。可以在假体设置有基桩的露出部分能够卡合的卡合孔,假体构成为通过佩戴者使露出部分卡合或拆卸于卡合孔,从而能够从基桩拆装。另外,对于与嵌入有固位体的位置对应的人工牙,没有定义上述第1、第2基准截面。

(特征5)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义齿系统还可以具有种植体。种植体可以具有嵌入到牙槽骨的固位体部、和与该固位体部一体成型并具有从覆盖牙槽骨的牙龈露出的露出部分的基桩部。可以在假体设置有基桩部的露出部分能够卡合的卡合孔,假体构成为通过佩戴者使露出部分卡合或拆卸于卡合孔,从而能够从基桩部拆装。

(特征6)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义齿系统还可以具有安装于天然牙根,并且具有从覆盖牙槽骨的牙龈露出的露出部分的附着体(attachment)。可以在假体设置有附着体的露出部分能够卡合的卡合孔,假体构成为通过佩戴者使露出部分卡合或拆卸于卡合孔,从而能够从附着体拆装。

(特征7)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义齿系统可以具有局部假体,该部分假体还具有人工或天然的基牙。假体可以具有用于卡合于基牙的卡环(clasp)、翼(wing)、或锥体用的外冠,假体构成为通过将卡环或翼卡合或拆卸于基牙,或者通过将外冠卡合或拆卸于设置在基牙的内冠,从而能够从基牙拆装。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10对实施例1的义齿系统1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义齿系统1具有假体10、固位体16、以及基桩18。假体10具有下颌用的假体12和上颌用的假体14。下颌的牙槽骨22的表面被牙龈24覆盖。上颌的牙槽骨26的表面被牙龈28覆盖。4根固位体16分别贯穿牙龈24、28而嵌入在下颌的牙槽骨22和上颌的牙槽骨26。在各固位体16连结有基桩18。固位体16与基桩18的中心轴一致。固位体16和基桩18的连接面的高度与牙槽骨22、26的表面的高度相等(bonelevelimplant:骨水平种植体)。基桩18的一部分从牙龈24、28露出。在以下,将该露出的部分称为露出部分20。固位体16和基桩18可采用公知的结构。

如图1、图2所示,假体12、14为无牙颌用的假体(全口假体)。另外,本说明书中的“无牙颌”表示1个天然牙冠都未残留的状态的颌。因此,即使在牙槽骨内残留有天然牙根的情况下,但在未残留天然牙冠的情况下也被归类为“无牙颌”。假体12佩戴于下颌的牙龈24上,假体14佩戴于上颌的牙龈28上。

假体12具有基托58和14颗人工牙30~56。人工牙30~56是通过烤瓷(porcelain)形成。人工牙30~56模仿天然牙的外观,并仿照天然牙的排列而配置。具体而言,从正中线l1起第1颗人工牙30、44作为中切牙、第2颗人工牙32、46作为侧切牙、第3颗人工牙34、48作为尖牙、第4颗人工牙36、50作为第1双尖牙、第5颗人工牙38、52作为第2双尖牙、第6颗人工牙40、54作为第1磨牙、第7颗人工牙42、56作为第2磨牙来发挥作用。

基托58是通过聚酰胺系材料、例如尼龙形成的。尼龙是耐久性高、轻量、弹性高的材料,具有70~267kgf/mm-2的杨氏模量。基托58模仿天然的牙龈的外观,粘接于人工牙30~56的下方(即,牙槽骨22侧)。在基托58中,在与基桩18的露出部分20对应的位置设置有4个能够与露出部分20卡合的卡合孔59。更具体而言,各卡合孔59设置在位于尖牙34、48的下方的基托58和位于第1磨牙40、54的下方的基托58。换言之,各固位体16嵌入在位于尖牙34、48的下方的牙槽骨22和位于第1磨牙40、54的下方的牙槽骨22。通过使露出部分20卡合于卡合孔59,将假体12配置在佩戴者的口腔内(更具体而言,使假体12相对于牙龈24固定。)此时,基托58的下表面58a与牙龈24的表面24a接触(以下,将基托58的下表面称为“接触面”)。假体12构成为通过佩戴者使露出部分20卡合或拆卸于卡合孔59,从而能够从基桩18拆装。

另外,作为使露出部分20与卡合孔59卡合的结构,可采用公知的结构。例如,可举出日本专利第5566525号所公开的结构、球附着体、o型环附着体、磁性附着体、或locator附着体等的结构。另外,人工牙30~56的材料并不限于烤瓷,例如也可以使用氧化锆、混合物(hybrid)、硬树脂、聚酰胺系材料(例如、尼龙等)。此外,基托58的材料并不限于聚酰胺系材料,能够优选使用具有耐久性、重量较轻、具有弹性(典型来说,杨氏模量为70~267kgf/mm-2)的材料。进而,基托所使用的材料并非必须具有上述的弹性,例如也可以使用弹性比上述材料差的材料(砜、丙烯酸系树脂等树脂材料,或者钛、钴、含铂的金合金(白金加金)等金属材料)。另外,在将弹性优异的材料用于基托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咬合压力,因此并非必须采用后述的咬合技术。

假体14具有与假体12大致相同的结构。即,假体14具有基托88和14颗人工牙60~86。从正中线l1起计算时的人工牙的名称与假体12的人工牙30~56是相同的。基托88粘接于人工牙60~86的上方(即,牙槽骨26侧)。在基托88中,在位于尖牙64、78的上方的基托88和位于第1磨牙70、84的上方的牙龈88分别设置有能够与露出部分20卡合的4个卡合孔89。当使露出部分20卡合于卡合孔89时,假体14相对于牙龈28固定。此时,基托88的上表面88a与牙龈28的上表面28a接触。假体14构成为通过佩戴者使露出部分20卡合或拆卸于卡合孔89,从而能够从基桩18拆装。另外,设置卡合孔89的位置(即,向牙槽骨26嵌入固位体16的位置)可以不与设置卡合孔59的位置对应。此外,设置卡合孔59、89的位置和个数并不限于上述的结构,可以考虑佩戴者的咬合力等而酌情决定。

图2为假体12、14配置在口腔内的状态下的假体12、14的俯视图。为了使图容易观看,在图2中以灰度示出基托58、88。该俯视图中的假体12、14的形状与在将假体12、14安装在载置于水平面的咬合器的状态下从与水平面正交的方向观看假体12、14时的假体12、14的形状一致。

如图2所示,假体12的门牙部(第1~3颗牙)的各人工牙30、32、34、44、46、48在牙冠的最顶端分别具有切缘30a、32a、34a、44a、46a、48a。假体12的磨牙部(第4~7颗牙)的各人工牙36、38、40、42、50、52、54、56分别具有咬合面36a、38a、40a、42a、50a、52a、54a、56a。切缘30a~34a、44a~48a上的黑点、以及咬合面36a~42a、50a~56a上的黑点分别表示切缘的中央、以及咬合面的中央。

参照图3、图4对切缘和咬合面的中央的求出方法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切缘32a(侧切牙32的切缘)的中央p1定义为对切缘32a的舌侧的边32b的中点和唇侧的边32c的中点进行连接的线段(图3中以虚线示出)的中点。切缘32a以外的切缘的中央也能够按照相同的定义来求出。此外,如图4所示,咬合面40a(第1磨牙40的咬合面)的中央p2定义为对咬合面40a的舌侧的边40b(在舌侧,从与在近心侧(靠近正中线l1的方向)邻接的人工牙的边界点起到与在远心侧(远离正中线l1的方向)邻接的人工牙的边界点的边)的宽度方向的中点、与颊侧的边40c(在颊侧,从与在近心侧邻接的人工牙的边界点起到与在远心侧邻接的人工牙的边界点的边)的宽度方向的中点进行连接的直线l2的、在咬合面40a上的中点。咬合面40a以外的咬合面的中央也能够按照相同的定义来求出。但是,对于第2磨牙42,咬合面42a的舌侧的边定义为从舌侧沿与齿弓(齿列描绘的曲线)正交的方向观看咬合面42a时的咬合面42a的最突出点起到舌侧的与第1磨牙40的边界点为止的边。相同地,咬合面42a的颊侧的边定义为从上述最突出点起到与颊侧的第1磨牙40的边界点为止的边。对于第2磨牙56也是相同的。

在以下,将对第1磨牙40的咬合面40a的中央p2和第1磨牙54的咬合面54a的中央p3进行连接的线段的中点c1、与各人工牙30~56的切缘或咬合面的中央连接的线称为“第1基准线”。此外,将包含第1基准线且与俯视方向平行的截面称为“第1基准截面”。图2的线l3是将中点c1与侧切牙32的切缘32a的中央p1进行连接的第1基准线,线l4是将中点c1与第2双尖牙38的咬合面38a的中央p4进行连接的第1基准线。图5是包含线l3的第1基准截面(即侧切牙32的截面),图6是包含线l4的第1基准截面(即,第2双尖牙38的截面)。

参照图2、图5、图6对舌侧的基托58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如图5、图6所示,基托58的接触面58a为凹状,与牙龈24的表面24a接触。其特征不仅对于第1基准截面的基托58成立,而且对于基托58的整体成立。点p5是侧切牙32的唇侧的牙齿表面的最底部(最下端部,换言之,唇侧的牙齿表面与基托58的边界点)。点p6是从点p5起与线l3平行地向舌侧偏移了3mm的点。点p7是将点p1和p6连接的直线与接触面58a的交点。点p8是基托58的舌侧的外缘(换言之,基托58与牙龈24的舌侧的边界点)。基托58相对于牙龈24进行边缘密封。此外,基托58的舌侧的外缘在点p8处与牙龈24的表面24a平滑地连接。该特征不仅对于第1基准截面的基托58成立,而且对于基托58的整体成立。由此,即使舌头与点p8接触也能够抑制假体12的佩戴者感觉到异物感的情况,能够提高佩戴假体12时的舒适性。另外,点p7相当于“第1点”的一个例子。

在本实施例中,基托58的外缘的位置被设计成点p7、点p8之间的距离d1为0mm<d1≤20mm。这在其它5颗的门牙部中除了位于设置有卡合孔59的基托58的上方的人工牙以外的人工牙的第1基准截面中也成立。即,在尖牙34、48以外的人工牙30、44、46的第1基准截面中也成立。

此外,如图6所示,a是咬合面38a的颊舌径。点p10是第2双尖牙38的颊侧的牙齿表面的最底部(最下端部)。点p11是从点p10起与线l4平行地向舌侧偏移了a/2的点。点p12是连接了点p4和点p10的直线与接触面58a的交点。点p13是基托58的舌侧的外缘。另外,点p12相当于“第2点”的一个例子。

在本实施例中,基托58的外缘的位置被设计成点p12、点p13之间的距离d2为0mm<d2≤20mm。这在其它7颗的磨牙部中除了位于设置有卡合孔59的基托58的上方的人工牙以外的人工牙的第1基准截面中也成立。即,在第1磨牙40、54以外的人工牙36、42、50、52、56的第1基准截面中也成立。

在本实施例中,基托58的外缘的位置被设计成门牙部的第1基准截面中的d1为0mm<d1≤20mm,并且,磨牙部的第1基准截面中的d2为0mm<d2≤20mm。通过设为0mm<d1且0mm<d2,能够将假体12适当固定于牙龈24。此外,通过设为d1≤20mm且d2≤20mm,从而与至少d1和d2中的任一方大于20mm的结构相比,能够大幅降低佩戴假体时的不适感。另外,距离d1、d2越短就越优选。具体而言,d1、d2的上限值只要为20mm以下,则可以设定为任意值,例如能够在20mm~5mm的范围内设定。通过将d1、d2的上限值设为5mm以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基托58、88与牙龈24、28的接触面积,能够使作用于义齿系统的力分散。因此,d1、d2的上限值可以设定为19mm、18mm、17mm、16mm、15mm、14mm、13mm、12mm、11mm、10mm、9mm、8mm、7mm、6mm、或5mm中的任一个。另外,d1和d2的上限值也可以彼此不同。

此外,图2的虚线b1表示牙龈24与牙槽粘膜25的边界(牙龈牙槽粘膜边界),图5、图6的点p9表示各第1基准截面中的牙龈牙槽粘膜边界b1的位置。牙龈24具有不动性,被角化上皮覆盖,牙槽粘膜25被非角化的可动性粘膜覆盖。如图2、图5、图6所示,优选基托58的舌侧的外缘位于比牙龈牙槽粘膜边界b1更靠唇侧、颊侧。

另外,如图2所示,关于假体14的各人工牙60~86,也可使用上述定义来求出切缘60a~64a、74a~78a的中央、以及咬合面66a~72a、80a~86a的中央(参照黑点)。在除了尖牙64、78以外的门牙部60、62、74、76的第1基准截面(即,包含对将左右的第1磨牙70、84的中央彼此连接的线段的中点c2、和各门牙部60、62、74、76的中央进行连接的直线(第1基准线),与俯视方向平行的截面)中,0mm<d1≤20mm成立。此外,在除了第1磨牙70、84以外的磨牙部66、68、72、80、82、86的第1基准截面(即,包含将中点c2与各磨牙部66、68、72、80、82、86的中央连接的直线(第1基准线),与俯视方向平行的截面)中,0mm<d2≤20mm成立。假体14的d1、d2的上限值的范围能够与假体12的d1、d2的上限值的范围相同地进行设定。此外,优选基托88的上颚侧的外缘位于比牙龈28与牙槽粘膜29的边界线b2(牙龈牙槽粘膜边界)更靠唇侧、颊侧。

接着,参照图7~图9对假体12、14的咬合进行说明。在图7~图9中,假体12、14配置在佩戴者的口腔内(省略图示)。如图7所示,在两颌的假体12、14位于正中咬合位时,假体12的磨牙部36~42、50~56(关于50~56,省略图示)与假体14的磨牙部66~72、80~86(关于80~86,省略图示)接触,另一方面,假体12的中切牙30、44和侧切牙32、46(关于切牙44、46,省略图示)与假体14的中切牙60、74和侧切牙62、76(关于切牙74、76,省略图示)不接触。更具体而言,在假体12、14位于正中咬合位时,咬合面36a(50a)与咬合面66a(80a)接触,咬合面38a(52a)与咬合面66a(80a)、68a(82a)接触,咬合面40a(54a)与咬合面70a(84a)接触,咬合面42a(56a)与咬合面72a(86a)接触,另一方面,切牙30、32(44、46)的唇侧的牙齿表面相对于切牙60、62(58、60)的上颚侧的牙齿表面位于舌侧,两者之间存在间隙。

从该状态起,像图8所示的那样,在下颌向前方移动时,下颌以假体12的36~42、50~56分别与假体14的磨牙部66~72、80~86接触的状态向前方移动。在现有技术中,在下颌从正中咬合位开始向前方移动时,可以认为是优选通过门牙引导而发生磨牙分离的咬合。在该结构中,由于在下颌前方移动时,两颌的中切牙和侧切牙成为主要的接触面,因此存在过大的咬合压力作用于中切牙和侧切牙的问题。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在下颌从正中咬合位开始向前方移动时,不发生磨牙分离,假体12的磨牙部36~42、50~56的至少一部分以分别与假体14的磨牙部66~72、80~86接触的状态向前方移动。换言之,在现有技术中将上颌的切牙作为引导件使下颌向前方移动,而在本实施例的假体12、14中,将假体14的磨牙部66~72、80~86作为引导件使下颌向前方移动。因此,也能够由两颌的磨牙部彼此的接触面来负担下颌前方移动时的咬合压力。根据该结构,能够大幅减轻作用于切牙30、32、44、46、60、62、74、76的咬合压力,并且能够分散于各人工牙来负担咬合压力。

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假体12、14是无牙颌用的全口假体。因此,能够抑制由于过大的咬合压力作用于切牙30、32、44、46、60、62、74、76而引起假体12、14、固位体16、以及基桩18等损坏的情况。此外,由于下颌以磨牙部彼此接触的状态向前方移动,所以在下颌前方移动时,假体12和假体14在磨牙部接触面彼此按压。因此,能够抑制在下颌前方移动时假体12、14晃动或脱落(翻倒)。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针对将以正中咬合位为基准,下颌从正中咬合位向前方移动时的咬合加以改良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并不限于这样的例子。例如,也可以对以中心位置为基准而下颌从中心位置向前方移动时的咬合进行改良。

此外,如图9所示,在下颌向侧方(在图9中为左侧)移动而假体12的尖牙34与假体14的尖牙64接触的状态下,假体12的左侧(下颌的移动方向侧)的磨牙部36~42的至少一部分与假体14的移动方向侧的磨牙部66~72接触。即,在本实施例中,下颌以维持磨牙部36~42与磨牙部66~72接触的状态向侧方移动。这通过将尖牙34、64的切缘的倾斜设定得比现有技术更加平缓来实现。通过这样,调节成即使尖牙34、64的切缘34a、64a彼此接触,两颌在俯视方向上也没有以往分开那么多(即,不发生磨牙分离)。在现有技术的尖牙引导中,在下颌向侧方移动时只有两颌的尖牙接触,磨牙部彼此分离,因此存在过大的咬合压力作用于下颌的尖牙的问题。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在下颌向左侧移动而假体12、14的尖牙34、64接触的状态下,假体12的磨牙部36~42与假体14的磨牙部66~72接触。因此,能够由两颌的磨牙部彼此的接触面来负担下颌向左侧移动而两颌的尖牙34、64进行接触的状态下的咬合压力。根据该结构,能够大幅减轻作用在尖牙34、64的咬合压力,并且能够使咬合压力分散地负担在各牙齿。

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假体12、14是无牙颌用的全口假体。因此,在下颌向左侧移动时,假体12与假体14在磨牙部彼此按压。因此,能够抑制在下颌移动时假体12晃动或翻倒。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固位体16嵌入在与尖牙34、64对应的部分的牙槽骨22、26。因此,通过减轻作用于尖牙34、64的咬合压力,能够抑制过大的咬合压力作用于对应的固位体16和基桩18,能够提高这些的耐久性。

另外,右侧的尖牙48、78也与左侧的尖牙34、64同样地形成为切缘的倾斜变得平缓。因此,即使在下颌向右侧移动而尖牙48与尖牙78接触的状态下,也不会发生磨牙分离,磨牙50~56的至少一部分与磨牙80~86接触。在该情况下也获得与上述的结构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以将假体12、14配置在佩戴者的口腔内的状态使下颌向前方或侧方移动,但下颌的移动方法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将假体12、14安装于咬合器,使假体12相对于假体14相对移动的移动方法。

对实施例1的义齿系统1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到目前为止,关于上颚侧或舌侧的假体的大小,可以认为覆盖义齿是极限。然而,作为发明人仔细研究的结果可知,能够使上颚侧或舌侧的假体(基托58、88)的大小进一步减小。具体而言,逐渐缩短第1基准截面中的d1和d2的长度来检查佩戴时的舒适性,发现在d1和d2为20mm时舒适性大幅提高。在义齿系统1中,基托58的舌侧的外缘的位置、以及基托88的上颚侧的外缘的位置被设计为0mm<d1≤20mm且0mm<d2≤20mm成立。因此,与现有技术中的覆盖义齿(参照图24)相比,能够大幅提高佩戴时的舒适性。特别是,在实施例1的义齿系统1中,假体12、14的基托58、88的外缘位于比牙龈牙槽粘膜边界b1更靠唇侧、颊侧。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佩戴时的舒适性。

此外,在实施例1的义齿系统1中,分别具有接触面58a、88a的基托58、88通过尼龙形成。尼龙具有较高的弹性。因此,当咬合压力作用于人工牙时,能够通过弯曲基托58、88来适当地吸收咬合压力。其结果为,能够减少传递到固位体16和基桩18的咬合压力,因此能够提高这些构件的耐久性。

另外,实施例1的义齿系统1采用的咬合方式为下颌位从正中咬合位向侧方或前方运动的情况下的咬合方式,但本说明书公开的咬合方式并不限于此。除了实施例1采用的咬合方式之外,还可以为如下方式:在门牙部、磨牙部到达切端咬合位,然后超过其而到达相反咬合的情况下(即,在下颌的可运动区域中的各种咬合运动时),能够得到由上下颌的多颗牙而分散的干扰少的平滑接触。由此,义齿系统1的假体12、14(所谓的上部结构)上下均稳定,难以发生翻倒、破损,并且能够减轻特定的固位体16(但是,存在残留牙齿、基牙的情况下为残留牙齿、基牙)的咬合压力。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1的义齿系统1中,上颌的左右分别配置了7颗人工牙,此外,下颌的左右分别配置了7颗人工牙,但本说明书涉及的技术并不限于这样的例子。例如,可以根据佩戴者的口腔内的状况,将上颌和下颌的左右分别配置的人工牙的数量设为少于7颗。即,可以在上颌和下颌的左右分别配置6颗或5颗人工牙。

(变形例1)

参照图10对变形例1进行说明。在以下,仅对与实施例1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对于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省略其详细说明。对于其它的实施例和变形例也是相同的。在实施例1中,固位体16和基桩18是不同个体(所谓的两件式(twopiece)结构),但在变形例1中,采用了一体式种植体119(所谓的单件式(onepiece)结构)。如图10所示,种植体119具有固位体部116和与固位体部116一体成型的基桩部118。在变形例1中,固位体部116嵌入到牙槽骨22(26)。基桩部118具有从牙龈24(28)露出的露出部分120。假体12(14)构成为通过佩戴者使露出部分120卡合或拆卸于卡合孔59(89),从而能够从种植体119拆装。通过该结构,也能够获得与实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对于种植体119,可采用公知的单件式结构的种植体。

(变形例2)

在实施例1中,在牙槽骨22、26中嵌入有固位体16作为人工牙根。然而,假体12、14也能够配置在残留有天然牙根的无牙颌的口腔内。作为其一个例子,在变形例2中,磁性附着体安装在天然牙根。磁性附着体只要至少表面从牙龈露出即可。在假体的卡合孔中固定有磁体。假体构成为通过佩戴者使卡合孔内的磁体通过磁力吸附或拆卸磁性附着体的露出部分,从而能够从磁性附着体拆装。通过该结构,也能够获得与实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磁性附着体可采用公知的结构。此外,也可以代替磁性附着体而使用locator附着体。

实施例2

接着,参照图11~图14对实施例2的义齿系统201进行说明。义齿系统201具有假体212、214、固位体16、和基桩18。如图11、图12所示,假体212具有基托258(参照图12)和14颗人工牙230~256,假体214具有基托288(参照图12)和14颗人工牙260~286。人工牙230~256、260~286通过尼龙形成。在本实施例中,4个卡合孔259不设置在基托258,而分别设置在人工牙234、240、248、254,4个卡合孔289不设置在基托288,而分别设置在人工牙266、270、278、284。

如图12~14所示,本实施例的基托258、288仅配置在唇侧、颊侧,不配置在舌侧、上颚侧。图13示出侧切牙232的第1基准截面,图14示出第2双尖牙238的第1基准截面。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图14所示,侧切牙232、第2双尖牙238的下表面(牙槽骨22侧的面)不经由基托258而与牙龈24的表面24a直接接触。假体212的凹状的接触面258a由侧切牙232(第2双尖牙238)的下表面和基托258的下表面构成。该特征(即,接触面258a由人工牙的下表面和基托258的下表面构成)对于假体212的整体成立。

图13的点p14、点p18~点p20以实施例1的点p1、点p5~点p7的定义为标准。点p21是侧切牙232的舌侧的外缘(换言之,侧切牙232与牙龈24的舌侧的边界点)。侧切牙232相对于牙龈24进行边缘密封。此外,侧切牙232的舌侧的外缘在点p21处与牙龈24的表面24a平滑地连接。该特征不仅对于第1基准截面的侧切牙232成立,对于人工牙230~256整体均成立。图14的点p17、点p22~点p24以实施例1的点p4、点p10~12的定义为标准。点p25是第2双尖牙238的舌侧的外缘。

在本实施例中,侧切牙232的舌侧的外缘的位置设计成点p20、点p21之间的距离d1(参照图13)为0mm<d1≤20mm,并且第2双尖牙238的舌侧的外缘的位置设计成点p24、点p25之间的距离d2(参照图14)为0mm<d2≤20mm。这在除了设置有卡合孔259的人工牙以外的所有的人工牙的第1基准截面中均是成立的。通过设为0mm<d1且0mm<d2,能够将假体212固定于牙龈24。此外,通过设为d1≤20mm且d2≤20mm,与至少d1和d2中的任一方大于20mm的结构相比,能够大幅降低佩戴假体时的不适感。另外,d1、d2的距离越短就越优选。具体而言,d1、d2的上限值只要为20mm以下,则可以设定为任意值,例如能够在20mm~5mm的范围内设定。通过将d1、d2的上限值设为5mm以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基托与牙龈的接触面积,能够将作用于义齿系统的力分散。因此,d1、d2的上限值可以设定为19mm、18mm、17mm、16mm、15mm、14mm、13mm、12mm、11mm、10mm、9mm、8mm、7mm、6mm、或5mm中的任一个。此外,优选各人工牙230~256的舌侧的外缘位于比牙龈牙槽粘膜边界b1更靠唇侧、颊侧。假体214具有与假体212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另外,点p20相当于“第1点”的一个例子,点p24相当于“第2点”的一个例子。

通过该结构,也能够获得与实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即,在本实施例中,假体212的舌侧的外缘的位置(即,人工牙230~256的舌侧的外缘的位置)、以及假体214的上颚侧的外缘的位置(即,人工牙260~286的上颚侧的外缘的位置)设计成0mm<d1≤20mm且0mm<d2≤20mm成立。因此,与现有技术中的覆盖义齿(参照图24)相比,能够大幅提高佩戴时的舒适性。

此外,本实施例的假体212、214特别是能够在牙槽骨22、26的吸收程度很小的情况(牙槽骨22、26的高度高的情况)下使用。即,牙槽骨22、26随着老化、拔牙而被吸收,高度变低(换言之,牙槽嵴的倾斜变得平缓)。在该情况下,由于从牙槽顶(牙槽嵴的顶点)到咬合面的长度变长,所以需要在人工牙的下方设置基托。此外,如果牙槽嵴的倾斜平缓,则需要将舌侧和上颚侧的基托的大小增大相应量。然而,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牙槽骨22、26的高度高,所以从牙槽顶到咬合面的长度与天然牙的长度差别不大,不需要在人工牙的下方设置基托。此外,由于牙槽嵴的倾斜变得陡峭,所以能够使假体的大小减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舌侧、上颚侧,由于并不那么要求美观性,所以能够不用基托而用人工牙来形成假体。另一方面,在唇侧、颊侧,考虑到美观性而设置装饰用的基托。即,根据本实施例的结构,能够进一步缩小舌侧、上颚侧的假体212、214的大小。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尼龙形成了人工牙,但并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通过烤瓷形成人工牙230~256的上部(切缘、咬合面侧的部分),通过尼龙形成下部(底部侧的部分)。对于人工牙260~286也是相同的。换言之,只要假体212、214的接触面258a、288a由弹性较高的材料(典型地为具有70~267kgf/mm-2的杨氏模量的材料)形成,则其它部分可以由适合人工牙的其它材料形成。此外,也可以将变形例1的种植体119应用于本实施例。

实施例3

参照图15~图17对义齿系统301进行说明。义齿系统301具有假体312、固位体(省略图示)、以及具有露出部分20(参照图15的虚线)的基桩(省略图示)。假体312为下颌用的局部假体,在下颌局部残留有天然牙冠或人工牙冠的情况下使用。另外,人工牙冠不仅是与人工牙根连接的牙冠,也包含与天然牙根连接的牙冠。由于上颌用的局部假体具有与假体312大致相同的结构,所以以下省略其说明。对于实施例4~6也是相同的。假体312在与尖牙334a(后述)对应的位置具有1个卡合孔359(参照图15的虚线)。在俯视假体312时从与卡合孔359对应的位置的牙龈(省略图示)露出基桩的露出部20。假体312通过基桩的露出部20与卡合孔359卡合,从而固定于牙龈。

假体312具有作为4颗人工牙的侧切牙332、尖牙334、第1双尖牙336、第2双尖牙338、和粘接于人工牙的下方的基托358。求出各人工牙332~338的切缘332a、334a、以及咬合面336a、338a的中央的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图15的线l5是将切缘332a的舌侧的边的中点与唇侧的边的中点连接的直线。线l5为第2基准线的一个例子。关于门牙部的人工牙,能够用与线l5相同的求出方法来求出第2基准线。图15的线l6是将咬合面338a的舌侧的边的宽度方向的中点与颊侧的边的宽度方向的中点连接的直线。线l6为第2基准线的一个例子。关于磨牙部的人工牙,能够用与线l6相同的求出方法来求出第2基准线。图16示出侧切牙332的第2基准截面(包含线l5且与俯视方向平行的截面),图17示出第2双尖牙338的第2基准截面(包含线l6且与俯视方向平行的截面)。图16的点p26、点p28~点p31以实施例1的p1、点p5~点p8的定义为标准。图17的点p27、点p32~点p35以实施例1的点p4、点p10~13的定义为标准(在本实施例中,将咬合面338a的颊舌径设为b)。另外,点p30相当于“第3点”的一个例子,点p34相当于“第4点”的一个例子。

在本实施例中,基托358的外缘的位置设计成点p30、点p31之间的距离d3(参照图16)为0mm<d3≤20mm,并且,点p34~点p35之间的距离d4(参照图17)为0mm<d4≤20mm。这在除了设置有卡合孔359的人工牙以外的所有的人工牙的第2基准截面中均是成立的。通过设为0mm<d3且0mm<d4,能够将假体312固定于牙龈24。此外,通过设为d3≤20mm且d4≤20mm,与至少d3和d4中的任一方大于20mm的结构相比,能够大幅降低佩戴假体时的不适感。另外,d3、d4的距离越短就越优选。具体而言,d3、d4的上限值只要为20mm以下,则可以设定为任意值,例如能够在20mm~5mm的范围内设定。通过将d3、d4的上限值设为5mm以上,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基托与牙龈的接触面积,能够将作用于义齿系统的力分散。因此,d3、d4的上限值均可以设定为19mm、18mm、17mm、16mm、15mm、14mm、13mm、12mm、11mm、10mm、9mm、8mm、7mm、6mm、或5mm中的任一个。此外,优选基托358的舌侧的外缘位于比牙龈牙槽粘膜边界b1(在图16、17中为点p9)更靠唇侧、颊侧。通过该结构,也能够获得与实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假体也可以是仅具有门牙部或仅具有磨牙部的结构。此外,也可以将变形例1的种植体119应用于本实施例。

实施例4

参照图18对实施例4的义齿系统401进行说明。义齿系统401具有假体412、和天然的尖牙434及第2磨牙442。假体412为以可拆装的方式构成的下颌用的局部假体。假体412具有作为3颗人工牙的第1双尖牙436、第2双尖牙438、第1磨牙440、和粘接于人工牙的下方的基托458。基托458在其两端具有金属制的卡环(clasp)490a、490b。假体412通过使卡环490a与天然尖牙434卡合,使卡环490b与天然第2磨牙442卡合,从而固定于天然尖牙434与天然第2磨牙442之间的牙龈(省略图示)。在各人工牙436~440的第2基准截面(省略图示)中,0mm≤d4≤20mm成立。此外,在假体412具有人造的门牙部的情况下,基托458的外缘的位置设计成在该门牙部的第2基准截面(省略图示)中0mm≤d3≤20mm成立。另外,尖牙434、第2磨牙442相当于“基牙”的一个例子。

通过该结构,也能够获得与实施例3相同的作用效果。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仅用两端的卡环490a、490b来固定假体412,但并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通过在假体412设置卡合孔,使其卡合基桩的露出部分,从而进一步提高假体412的固定力。此外,基托458也可以为仅具有卡环490a、490b的一方的结构。此外,基牙也可以为人工牙冠(对于实施例5、6也相同)。

实施例5

参照图19对实施例5的义齿系统501进行说明。义齿系统501具有以可拆装的方式构成的假体512、和天然的尖牙534及第2磨牙542。假体512与实施例4的假体412的不同点为,其基托558在其两端具有使用与基托558相同材料一体形成的翼(wing)558b、558c。假体512通过使翼558b与天然尖牙534卡合,使翼558c与天然第2磨牙542卡合,从而固定于牙龈(省略图示)。在各人工牙536~540的第2基准截面(省略图示)中,0mm≤d4≤20mm成立。此外,在假体512具有人造的门牙部的情况下,基托558的外缘的位置设计成在该门牙部的第2基准截面(省略图示)中0mm≤d3≤20mm成立。另外,尖牙534、第2磨牙542相当于“基牙”的一个例子。

通过该结构,也能够获得与实施例3相同的作用效果。此外,也可以通过在假体512设置卡合孔,使其与基桩的露出部分卡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假体512的固定力。此外,基托558也可以为仅具有翼558b、558c的一方的结构。

实施例6

参照图20对实施例6的义齿系统601进行说明。义齿系统601具有以可拆装的方式构成的假体612、和天然的第1双尖牙636、第2双尖牙638。假体612为下颌用的锥体型的局部假体。假体612具有作为2颗人工牙的第1磨牙640及第2磨牙642、粘接于人工牙的下方的基托658、以及2个外冠692、694。如图20所示,在下颌残留有作为4颗天然牙的侧切牙632、尖牙634、第1双尖牙636、第2双尖牙638。其中,内冠696、698以胶粘剂(cement)粘合于天然磨牙636、638。通过使假体612的外冠692、694与内冠696、698匹配,从而通过摩擦力将假体612固定于牙龈24。在各人工牙640、642的第2基准截面(省略图示)中,0mm≤d4≤20mm成立。此外,在假体612具有人造的门牙部的情况下,基托658的外缘的位置设计成在该门牙部的第2基准截面(省略图示)中,0mm≤d3≤20mm成立。另外,天然磨牙636、638相当于“基牙”的一个例子。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这些仅为例示,并非限定专利申请的范围。在专利申请的范围内记载的技术中包含对以上例示的具体例子进行各种变形、变更的技术。

例如,在实施例1中参照图7~图9说明的咬合的特征也可以应用于除了假体配置于两颌的结构以外的结构(例如,假体仅配置于单侧的颌的结构)。此外,假体并不限于全口假体,也可以是局部假体。即,上述咬合的特征也可以应用于残留有除了天然牙冠或假体以外的人工牙冠的情况。

此外,在上述的各实施例的义齿系统中,构成为在各人工牙中假体的距离d(具体而言,d1、d2、d3、或d4)为20mm以下,但本说明书中公开的义齿系统并不限于这样的方式。例如,如图21、22所示,在一部分的人工牙740、840、842中,基托758、858的外缘的位置也可以为d>20mm这样的位置。即,在图21所示的义齿系统701中,在人工牙740中假体758的外缘的位置为d>20mm(由758a的箭头示出的位置)。作为距离d大于20mm的情况,例如可举出由于早期的牙齿缺失使牙槽骨被吸收而造成骨缺损的情况。这是因为,在一部分的骨缺损的情况下,当以在该缺损部分中距离d成为20mm以下的方式构成基托时,从啮合力的保持、防止食物残渣的侵入、假体的强度等观点出发,是不优选的。另外,由于异常的骨膨胀或骨凹陷,临床上可能存在使距离d大于20mm的情况。

或者,像图22所示的义齿系统801那样,在义齿系统801进行咬合的配对牙齿(未图示)的齿列存在颊舌的位置异常的情况下,义齿系统801的各人工牙的位置也与配对牙齿的位置对应地配置。在该情况下,如图22所示,由于人工牙840、842向颊侧偏移地配置,所以该部分的基托(由858a的箭头示出的部分)的距离d被设置为超过20mm。在图21、22示出的义齿系统701、801中,在一部分的人工牙740、840、842中,基托的距离d超过20mm,但在其它的人工牙中距离d为20mm以下。因此,与现有技术的义齿系统相比,能够显著提高佩戴时的舒适性。另外,作为将基托的距离d大于20mm的情况,除了上述情况以外还存在各种情况。例如,如图23所示,即使在将种植体主体的嵌入位置p向舌侧偏移设置的情况下,也有时以该部分的基托870的距离d超过20mm的方式设定。此外,使基托的距离d超过20mm的人工牙的数量并不限于1颗或2颗,可以在更多的人工牙中其距离d超过20mm。另外,优选将基托的距离d超过20mm的人工牙的数量(距离d超过20mm的部分)抑制到设置在假体的人工牙的总数的1/3左右。如上所述,这是因为,虽然由于早期的牙齿缺失、骨的异常等可能导致产生基托的距离d超过20mm的人工牙,但如果将该人工牙的数量设为人工牙的总数的1/3左右,则能够将佩戴者的舒适性维持得高。例如,在假体为无牙颌用的全口假体的情况下,可以在作为人工牙的总数的14颗的1/3、即4~5颗人工牙中,距离d超过20mm。此外,在假体为局部假体的情况下,在人工牙的总数为4颗时,可以在1颗或2颗人工牙中,距离d超过20mm。

在本说明书或附图中说明的技术要素通过单独或各种组合来发挥技术的有益性,并不限定于申请时权利要求记载的组合。此外,在本说明书或附图中例示的技术会同时达成多个目的,只要达成其中的一个目的其自身就具有技术上的有益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