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计、血压测定装置以及血压测定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741989发布日期:2019-09-21 01:52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血压计、血压测定装置以及血压测定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血压计、血压测定装置以及血压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血压计,例如日本特开平11-309119号公报记载的那样,存在包含压迫用流体袋(传感袖带)和按压用流体袋(按压袖带)的手腕用血压计。该血压计例如具有如下结构,即,在血压测定时,对于压迫用流体袋、作为具有适度的挠性的板材的卡圈、以及按压用流体袋,以按顺序从手腕侧配置的方式利用束带(佩带)将它们固定于手腕。

在利用该血压计进行血压测定时,在利用束带进行了向手腕的固定之后,对压迫用流体袋供给规定量的流体、或者预先密封规定量的流体。接下来,对按压用流体袋供给流体而使其充分膨胀。然后,使流体逐渐从按压用流体袋排出,利用压力传感器对该减压过程中在压迫用流体袋内产生的压力变化进行检测。而且,根据该压力传感器的输出而对血压值进行计算。

在该血压计中,如上所述,对血压测定用袖带供给规定量的空气或者预先密封规定量的流体,使按压用流体袋膨胀而获得充分压迫生物体部位的力。由此,该血压计消除了佩戴时的压迫感、不悦感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在血压测定时,对于采用了从被测定部位侧按顺序配置有传感袖带、按压袖带的构造即所谓双袖带构造的血压计,测定结果的波动中存在个人的差异。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能够利用采用了双袖带构造的血压计而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面,提供一种血压计,该血压计具有:按压部件,其包含以能够收容第1流体的方式以袋状构成的按压袖带,通过卷绕于被检测者的被测定部位,使所述按压袖带膨胀,从而朝向所述被测定部位产生按压力;传感袖带,其以能够收容第2流体的方式构成为袋状,设置于所述按压部件的与所述被测定部位相对面侧;调整装置,其对所述按压袖带的所述第1流体的量以及所述传感袖带的所述第2流体的量进行调整;压力传感器,其对所述传感袖带内的压力进行检测;以及控制部,在血压测定时,其对所述调整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以使得将与所述被检测者的生物体信息相应的量的所述第2流体收容于所述传感袖带、且使得在该状态下所述按压袖带膨胀或者膨胀以及收缩,并且根据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输出对所述被检测者的血压值进行计算。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面,在第1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的基础上,还具有用于输入信息的输入部,所述控制部将经由所述输入部而输入的所述信息的至少一部分用作所述生物体信息,对所述调整装置的所述动作进行控制,并且根据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输出而对所述被检测者的血压值进行计算。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面,在第1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的基础上,还具有用于输入信息的输入部,所述控制部能够将测定模式从第1模式向第2模式切换,在所述第1模式的血压测定中,将经由所述输入部而输入的所述信息的至少一部分用作所述生物体信息,对所述调整装置的所述动作进行控制,并且根据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输出而对所述被检测者的血压值进行计算,在所述第2模式的血压测定中,将所述控制部在此前的血压测定中计算出的所述血压值用作所述生物体信息,对所述调整装置的所述动作进行控制,并且根据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输出而对所述被检测者的血压值进行计算。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面,在第3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的基础上,直至计算出的所述血压值的波动处于容许范围内为止,所述控制部反复进行所述第2模式下的血压测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面,在第2方面至第4方面的任一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的基础上,经由所述输入部而输入的所述信息包含所述被检测者的血压以及所述被测定部位的周长中的至少一者。

根据本发明的第6方面,在第1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的基础上,直至计算出的血压的波动处于容许范围内为止,所述控制部反复进行血压测定,在第2次以后的血压测定中,将所述控制部在此前的血压测定中计算出的所述血压值用作所述生物体信息,对所述流体供给装置向所述传感袖带供给的所述第2流体的量进行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第7方面,在第1方面至第6方面的任一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的基础上,所述传感袖带包含:第1片材,其与所述相对面对置;以及第2片材,其位于所述第1片材与所述相对面之间,所述传感袖带在使得所述第1片材以及所述第2片材中的一者平坦的自然状态下,在所述第1片材以及所述第2片材中的另一者具有在所述传感袖带的宽度方向上在两侧的缘部之间沿所述传感袖带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松弛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8方面,在第1方面至第7方面的任一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的基础上,所述按压部件还包含:佩带,其设置为与所述按压袖带的外周面相对,卷绕于所述被测定部位;以及背板,其设置于所述按压袖带与所述传感袖带之间,沿所述被测定部位的周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第9方面,在第1方面至第8方面的任一侧面所涉及的血压计的基础上,所述传感袖带的邵氏A硬度小于或等于60。

这里,邵氏A硬度是JIS K6253-3:2012(“硫化橡胶以及热可塑性橡胶-硬度的求解方法-第3部:硬度计硬度”)中规定的、通过类型A的硬度计硬度试验而获得的硬度计硬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10方面,提供一种血压测定装置,具有:按压部件,其包含以能够收容第1流体的方式以袋状构成的按压袖带,通过卷绕于被检测者的被测定部位,使所述按压袖带膨胀,从而朝向所述被测定部位产生按压力;传感袖带,其以能够收容第2流体的方式构成为袋状,设置于所述按压部件的与所述被测定部位相对面侧;调整装置,其对所述按压袖带的所述第1流体的量以及所述传感袖带的所述第2流体的量进行调整;压力传感器,其对所述传感袖带内的压力进行检测;以及控制部,在血压测定时,其对所述调整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以使得将与所述被检测者的生物体信息相应的量的所述第2流体收容于所述传感袖带、且使得在该状态下所述按压袖带膨胀或者膨胀以及收缩,并且根据所述压力传感器的输出而对所述被检测者的血压值进行计算。

根据本发明的第11方面,提供一种血压测定方法,包含如下步骤:将按压部件和传感袖带卷绕于被测定部位,所述按压部件包含以能够收容第1流体的方式以袋状构成的按压袖带,通过卷绕于被检测者的所述被测定部位,使所述按压袖带膨胀,从而朝向所述被测定部位产生按压力,所述传感袖带以能够收容第2流体的方式构成为袋状,设置于所述按压部件的与所述被测定部位相对面侧;以及使得与所述被检测者的生物体信息相应的量的所述第2流体收容于所述传感袖带,在该状态下使所述按压袖带膨胀或者膨胀以及收缩,根据所述传感袖带内的压力求出所述被检测者的血压值。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采用了双袖带构造的血压计的测定结果的波动中包括个人的差异。即,对于某个被检测者,即使利用采用了双袖带构造的血压计能够实现足够高的血压测量精度,对于其他被试验者也有可能无法利用采用了双袖带构造的血压计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

本发明的发明人对其理由进行调査而判明了下面的事实。即,对于血压测量精度,被检测者的生物体信息、例如血压值、被测定部位的周长带来影响,另外,传感袖带的张力也带来影响。而且,如果被试验者的血压值、被测定部位的周长不同,则针对能够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的传感袖带的张力的范围也不同。

如上,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通过将血压测定时的传感袖带的张力设为与被检测者的生物体信息相应的值,能够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

但是,难以使得血压计能够对传感袖带的张力进行测定。与此相对,作为与传感袖带的张力相关的参数的流体向传感袖带的供给量,例如能够根据向传感袖带供给流体的时间、向传感袖带供给流体之后且在开始测量之前的传感袖带内的压力而容易地求出。

因此,通过将血压测定时的传感袖带内的流体量设为与被检测者的生物体信息相应的量,能够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采用了双袖带构造也能够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

本发明的发明人认为,如果被试验者的血压值、被测定部位的周长不同则能够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的流体向传感袖带的供给量的范围也不同的理由如下。

被试验者的被测定部位、例如手腕、脚腕或者上臂的动脉以及骨头的位置以及脂肪量存有个人的差异。另外,被试验者的血压值也存有个人的差异。而且,如果动脉以及骨头的位置、脂肪量、以及血压值不同,则脉搏信号的传递方式等产生差异,由此导致难以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身高、体重、体脂率、以及被测定部位的周长等与动脉以及骨头的位置以及脂肪量具有某种程度的关联性。因此,通过将血压测定时的传感袖带内的流体的量设为与血压值、身高、体重、体脂率、以及被测定部位的周长等的生物体信息相应的量,能够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

对于本发明的第2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在第1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的基础上,还具有用于输入信息的输入部,控制部将经由输入部而输入的信息的至少一部分用作生物体信息,对调整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并且根据压力传感器的输出而对被检测者的血压值进行计算。该血压计使用预先已知的生物体信息,因此能够从第1次的血压测定时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

对于本发明的第3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在第1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的基础上,还具有用于输入信息的输入部,控制部能够将测定模式从第1模式向第2模式切换,在第1模式的血压测定中,将经由输入部而输入的信息的至少一部分用作生物体信息,对调整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并且根据压力传感器的输出而对被检测者的血压值进行计算,在第2模式的血压测定中,将控制部在此前的血压测定中计算出的血压值用作生物体信息而对调整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并且根据压力传感器的输出,对被检测者的血压值进行计算。因此,例如如果能够在第2模式下进行测定,则即使被检测者的血压值逐渐变动,也能够始终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

对于本发明的第4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在第3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的基础上,直至计算出的血压值的波动处于容许范围内为止,所述控制部反复进行所述第2模式下的血压测定。因此,根据该血压计,即使在血压值在短时间内大幅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

对于本发明的第5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在第2方面至第4方面的任一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的基础上,经由输入部而输入的信息包含被检测者的血压以及被测定部位的周长中的至少一者。被检测者的血压以及被测定部位的周长是容易获得的生物体信息,另外,在使用这些生物体信息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特别高的血压测量精度。

对于本发明的第6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在第1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的基础上,直至计算出的血压的波动处于容许范围内为止,控制部反复进行血压测定,在第2次以后的血压测定中,将控制部在此前的血压测定中计算出的血压值用作生物体信息,对流体供给装置向传感袖带供给的第2流体的量进行控制。对于该血压计而言,例如,被试验者不将生物体信息输入就能够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另外,根据该血压计,即使在血压值在短时间内大幅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

对于本发明的第7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在第1方面至第6方面的任一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的基础上,所述传感袖带包含:第1片材,其与所述相对面对置;以及第2片材,其位于第1片材与所述相对面之间,所述传感袖带在使得第1片材以及第2片材中的一者平坦的自然状态下,在第1片材以及第2片材中的另一者具有在传感袖带的宽度方向上在两侧的缘部之间沿传感袖带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松弛部。该松弛部在血压测定时能够在传感袖带内产生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间隙,能够实现通过该间隙的第2流体的流通、脉搏信号的传递等。因此,即使在传感袖带的第2流体的量较少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

对于本发明的第8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在第1方面至第7方面的任一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的基础上,按压部件还包含:佩带,其设置为与按压袖带的外周面相对,卷绕于被测定部位;以及背板,其设置于按压袖带与传感袖带之间,沿被测定部位的周向延伸。佩带、背板能够实现更均匀的按压。因此,根据该血压计,能够实现特别高的血压测量精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9方面,在第1方面至第8方面的任一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的基础上,传感袖带的邵氏A硬度小于或等于60。这种传感袖带在对其供给的第2流体的量变化的情况下产生的张力的变化较小。因此,根据该血压计,能够更细致地设定其张力,因此,容易以较高精度对血压进行测量。

本发明的第10方面所涉及的血压测定装置包含第1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的结构要素。这里,“血压测定装置”是具有血压测定功能的装置,优选是具有血压测定功能和其他功能的装置,例如是智能手表等腕表型佩戴式设备。该血压测定装置包含第1方面所涉及的血压计的结构要素,因此尽管采用了双袖带构造也能够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

本发明的第11方面所涉及的血压测定方法包含如下步骤:将按压部件和传感袖带卷绕于被测定部位,所述按压部件包含以能够收容第1流体的方式以袋状构成的按压袖带,通过卷绕于被检测者的被测定部位,使按压袖带膨胀,从而朝向被测定部位产生按压力,所述传感袖带以能够收容第2流体的方式构成为袋状,设置于按压部件的与被测定部位相对面侧;以及使得与被检测者的生物体信息相应的量的第2流体收容于传感袖带,在该状态下使按压袖带膨胀或者膨胀以及收缩,根据传感袖带内的压力求出被检测者的血压值的步骤。因此,根据该方法,尽管采用了双袖带构造也能够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以将佩带系紧的状态描绘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血压计的斜视图。

图2是以将佩带打开的状态描绘出图1的血压计的斜视图。

图3A是表示图2的血压计包含的袖带构造体的剖面图。

图3B是将图3A的袖带构造体以其内周面处于最前面的方式展开而描绘的俯视图。

图4A是放大示出图3B的一部分的剖面图。

图4B是图4A所示的构造的沿着IVB-IVB线的剖面图。

图5A是表示图3A及图3B所示的袖带构造体包含的按压袖带的俯视图。

图5B是图3A及图3B所示的袖带构造体包含的背板的俯视图。

图6是描绘出图1及图2的血压计包含的主体的里侧的斜视图。

图7是描绘出图6所示的主体和图1及图2的血压计包含的卡圈的分解斜视图。

图8是描绘出图6所示的主体的内部构造的一部分的斜视图。

图9是描绘出图6所示的主体的内部构造的其他部分的斜视图。

图10是图1及图2所示的血压计的框图。

图11是表示一个例子所涉及的血压测定方法的一部分步骤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图11中示出了一部分步骤的血压测定方法的剩余步骤的流程图。

图13A是描绘出被检测者将图1及图2的血压计卷绕于左手腕的情形的斜视图。

图13B是描绘出被试验者将图1及图2的血压计固定于左手腕的情形的斜视图。

图13C是描绘图1及图2的血压计佩戴于被检测者的左手腕的情形的斜视图。

图14是概略地表示图1及图12的血压计佩戴于被检测者的左手腕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5是表示在利用图11及图12所示的方法测定出血压值之后执行的血压测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16A是对按压袖带进行了加压的状态下的、左手腕的肌腱通过的部分的剖面图。

图16B是对按压袖带进行了加压的状态下的、左手腕的桡骨动脉通过的部分的剖面图。

图17是表示由图8及图9所示的主体包含的第2压力传感器检测出的、传感袖带的压力Pc以及脉搏信号Pm的一个例子的曲线图。

图18是表示其他例子所涉及的血压测定方法的一部分步骤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图18中示出了一部分步骤的血压测定方法的剩余步骤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利用图18及图19所示的方法测定出血压值之后执行的血压测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21是表示另一其他例子所涉及的血压测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22是表示传感袖带的空气量和血压测定误差的关系的例子的曲线图。

图23是放大描绘出图22的一部分的曲线图。

图24是表示参考血压值和传感袖带的空气量的关系的例子的曲线图。

图25是表示被测定部位的周长和传感袖带的空气量的关系的例子的曲线图。

图26是表示传感袖带的空气量固定的情况下的血压测定误差以及分别单独设定传感袖带的空气量的情况下的血压测定误差的例子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的要素标注相同的参照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血压计的结构)

图1是以将佩带系紧的状态描绘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血压计的斜视图。图2是以将佩带解开的状态描绘出图1的血压计的斜视图。

图1及图2所示的血压计1是具有活动量计、脉搏计等的功能的腕表型的血压计。即,该血压计1是腕表型佩戴设备。

该血压计1包含主体10、佩带2以及袖带构造体20。

主体10以不会对被检测者(用户)的日常活动带来妨碍的方式形成为小型、且厚度较薄。

在该例子中,主体10具有:近似短圆筒状的壳体10B;圆形的玻璃板10A,其安装于壳体10B的一个开口部(图1及图2中为上方的开口部);以及里盖10C(参照图6),其安装于壳体10B的另一个开口部。此外,在下面的与主体10相关的说明中,将玻璃板10A侧以及里盖10C侧分别称为前面侧以及背面侧。

壳体10B在其侧面具有用于安装佩带2的凸耳10B1、10B2、10B3以及10B4。凸耳10B1及10B2从壳体10B的近似短圆筒部的侧面向一个方向凸出,通孔同轴地设置于这些部件。另外,凸耳10B3及10B4从壳体10B的近似短圆筒部的侧面向大致与凸耳10B1及10B2相反的方向凸出,通孔同轴地设置于这些部件。

在壳体10B内、且在玻璃板10A的背面侧设置有显示器50。显示器50在该例子中为液晶显示器,例如,对血压测定结果等与血压测定相关的信息进行显示。此外,显示器50并不局限于有机EL显示器,例如可以是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器等其他类型的显示器。另外,显示器50也可以包含发光二极管。

在主体10,在壳体10B的侧面、且在凸耳10B1与凸耳10B3之间的位置,设置有按压式的开关52A至52C。开关52A至52C构成作为输入部的一个例子的操作部。后文中对输入部进行详细叙述。

主体10在其内部搭载有包含泵的血压测定要素。后文中对血压测定要素进行详细叙述。

佩带2从主体10延伸,卷绕佩戴于被测定部位,在该例子中卷绕佩戴于左手腕。佩带2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在该例子中设定为29mm。另外,佩带2的厚度在该例子中设定为2mm。

根据图2充分可知,佩带2包含:第1佩带部3,其从主体10的凸耳10B1以及10B2的位置延伸;以及第2佩带部4,其从主体10的凸耳10B3以及10B4的位置向第1佩带部3的相反方向延伸。第1佩带部3中的接近主体10的根部3e经由沿佩带的宽度方向X延伸的连结杆7(例如,弹簧棒),向双箭头A所示的方向转动自由地安装于主体10的凸耳10B1及10B2。同样地,第2佩带部4中的接近主体10的根部4e经由沿佩带的宽度方向X延伸的连结杆8(例如,弹簧棒),向双箭头B所示的方向转动自由地安装于主体10的凸耳10B3及10B4。

在第1佩带部3中的远离主体10的前端部3f安装有卡扣5。卡扣5是公知类型的结构,包含:近似U字状的框状体5A;卡针5B;以及沿佩带的宽度方向X延伸的连结杆5C。框状体5A以及卡针5B分别经由连结杆5C而向双箭头C所示的方向转动自由地安装于第1佩带部3中的远离主体10的前端部3f。第1佩带部3中的前端部3f与根部3e之间的部分在第1佩带部3的长度方向(相当于左手腕90的周向Y)上预先规定的位置处一体地具有环状的佩带保持部6A及6B。第1佩带部3的内周面3a在佩带保持部6A及6B的位置处不凸出,由此实现了佩带2均匀地将袖带构造体20卷绕束缚的结构。

在第2佩带部4中的根部4e与远离主体10的前端部4f之间的部分,多个小孔4w形成为在厚度方向上将第2佩带部4贯通。在将第1佩带部3和第2佩带部4连结时,第2佩带部4的前端部4f以及与其连接的部分从卡扣5的框状体5A通过,卡扣5的卡针5B插入于第2佩带部4的多个小孔4w中的任1个。由此,如图1所示,将第1佩带部3和第2佩带部4连结。

构成佩带2的第1佩带部3以及第2佩带部4,在该例子中,由在厚度方向上具有挠性、且在长度方向(相当于左手腕90的周向Y)上实质上显示出非伸缩性的塑料材料构成。由此,在佩戴时,佩带2能够容易地卷绕束缚于袖带构造体20的外周侧,并且在后述的血压测定时能够辅助对左手腕90的压迫。此外,第1佩带部3以及第2佩带部4可以由皮革材料构成。另外,构成卡扣5的框状体5A以及卡针5B在该例子中由金属材料构成,但也可以由塑料材料构成。

袖带构造体20为带状,如图2所示,一端20f安装于主体10。袖带构造体20包含:卡圈24,其设置于最外周;按压袖带23,其沿着上述卡圈24的内周面而设置;作为加强板的背板22,其沿着上述按压袖带23的内周面而设置;以及传感袖带21,其沿着上述背板22的内周面而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佩带2、卡圈24、按压袖带23以及背板作为能够朝向手腕而产生按压力的按压部件起作用,利用这些按压部件并经由传感袖带21而对手腕进行压迫。

下面,对袖带构造体进行更详细说明。

图3A是表示图2的血压计包含的袖带构造体的剖面图。图3B是以内周面处于最前面的方式将图3A的袖带构造体展开而描绘的俯视图。此外,图3A的剖面相当于沿着图3B中的IIIA-IIIA线的剖面。

图4A是放大示出图3B的一部分的剖面图。图4B是图4A所示的构造的沿着IVB-IVB线的剖面图。

图5A是表示图3A及图3B所示的袖带构造体包含的按压袖带的俯视图。图5B是图3A及图3B所示的袖带构造体包含的背板的俯视图。

如图3A及图3B所示,卡圈24、按压袖带23、背板22以及传感袖带21分别具有在一个方向(Y方向)上细长的带状形状。在该例子中,卡圈24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W1为28mm,按压袖带23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W2(除了熔接的两侧的缘部以外)为25mm,背板22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W3为23mm,传感袖带21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W4(除了熔接的两侧的缘部以外)为15mm。另外,在该例子中,卡圈24的长度方向Y的尺寸L1(除了安装于主体10的根部24f以外)为148mm,按压袖带23的长度方向Y的尺寸L2为140mm,背板22的长度方向Y的尺寸L3为114mm,传感袖带21的长度方向Y的尺寸L4为110mm。

根据图4A及图4B可知,传感袖带21包含:第1片材21A,其与左手腕90接触;以及第2片材21B,其与上述第1片材21A相对。第2片材21B设置为与构成按压部件的一部分的背板22的内周面相对。第1片材21A以及第2片材21B的周缘部21m彼此熔接而构成为袋状。在该例子中,如图4B所示,在该传感袖带21、且在其宽度方向X上与两侧的缘部21m连接的部位,设置有在自然状态下沿该传感袖带21的长度方向Y延伸的松弛部21r。另外,如图4A所示,在第1片材21A中,在该传感袖带21的长度方向Y上且在与两侧的缘部21m(图4A中仅示出了前端侧)连接的部位,设置有在自然状态下沿该传感袖带21的宽度方向X延伸的松弛部21r。这种松弛部21r例如能够在使得第1片材21A以及第2片材21B的周缘部21m彼此熔接或粘接时通过公知的方法而形成。根据图3A及图3B可知,在传感袖带21的长度方向Y上且在根部侧(+Y侧)的端部,安装有用于对该传感袖带21供给传递压力用的第2流体(该例子中为空气)、或者从传感袖带21将传递压力用的第2流体排出的挠性管38。在该例子中,第1片材21A以及第2片材21B是能够伸缩的硅树脂片材(厚度t=0.15mm)。袖带构造体20的内周面20a由传感袖带21的第1片材21A构成。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接触”不仅包含直接接触的情况,还包含经由其他部件(例如罩部件)间接地接触的情况。

根据图4A及图4B可知,按压袖带23包含在厚度方向上层叠的2个流体袋23-1及23-2。分别使能够伸缩的2个热可塑性聚氨酯片材(厚度t=0.15mm)相对、且对它们的周缘部23m1及23m2进行熔接而形成流体袋23-1及23-2。如图5A所示,内周侧的流体袋23-1的长度方向Y的尺寸设定为比外周侧的流体袋23-2的长度方向Y的尺寸(L2)略小。在外周侧的流体袋23-2的长度方向Y上且在根部侧(+Y侧)的端部,安装有用于对该按压袖带23供给传递压力用的第1流体(在该例子中为空气)、或者从按压袖带23将传递压力用的第1流体排出的挠性管39。另外,在内周侧的流体袋23-1和与其相邻的外周侧的流体袋23-2之间形成有多个(该例子中为4个)通孔23o。由此,通过上述通孔23o能够使得加压用的第1流体(该例子中为空气)在2个流体袋23-1以及23-2之间流通。由此,按压袖带23在佩戴状态下通过挠性管39而从主体10侧接受加压用的第1流体的供给时,层叠的2个流体袋23-1及23-2膨胀,整体对左手腕90进行压迫。

在该例子中,背板22是由树脂(该例子中为聚丙烯)构成的厚度为1mm左右的板。根据图3A及图3B可知,背板22在长度方向Y(相当于左手腕90的周向)上超过传感袖带21的长度而延伸为带状。因此,背板22作为加强板而起作用,能够将来自按压袖带23的按压力在传感袖带21的长度方向Y(相当于左手腕90的周向)上传递至整个区域。另外,根据图4A及图5B可知,在背板22的内周面22a以及外周面22b,沿宽度方向X延伸的剖面呈V字状或者U字状的槽22d1及22d2分别在长度方向Y上彼此分离地平行设置有多个。该例子中,在背板22的内周面22a设置的槽22d1、和在背板22的外周面22b设置的槽22d2在长度方向Y上设置于相同的位置。由此,与其他位置相比,背板22在槽22d1及22d2的位置处更薄,更容易弯曲。因此,在佩戴时,在被检测者利用佩带2将左手腕90和袖带构造体20集中卷绕的状态时,背板22不会妨碍袖带构造体20沿着左手腕90的周向Y而弯曲。

在该例子中,卡圈24是厚度为1mm左右、且具有某种程度的挠性及硬度的树脂板(该例子中为聚丙烯板)。根据图3A及图3B可知,卡圈24在展开状态下在长度方向Y(相当于左手腕90的周向)上超过按压袖带23的长度而延伸为带状。如图7所示,该卡圈24在自然状态下具有沿着卷绕于左手腕90的周向Y而弯曲的形状。由此,如图2所示,袖带构造体20的自然状态下的形状保持为沿着左手腕90的周向Y而弯曲的状态。

在背板22的内周面22a的周缘部以及卡圈24的内周面24a的周缘部,分别形成有向远离被测定部位(该例子中为左手腕90)的方向弯曲的倒角部22r以及倒角部24r。由此,不会因袖带构造体20的佩戴而对被检测者带来不和谐感。

图6是描绘出图1及图2的血压计包含的主体的里侧的斜视图。

如图6所示,在主体10的里侧设置有里盖10C。里盖10C具有4个通孔,在上述通孔的位置处,利用螺钉10C1、10C2、10C3以及10C4而固定于壳体10B的里侧。在壳体10B的侧面中的由第1佩带部3的根部3e遮挡的部分,设置有带过滤器的进气排气孔10Bo(由第2佩带部4的根部4e遮挡的部分也一样)。由此,能够实现生活防水功能、且能够实现壳体10B的内外部之间的空气流通。

图7是描绘出图6所示的主体和图1及图2的血压计包含的卡圈的分解斜视图。

如图7所示,在主体10的壳体10B内收容有用于供血压测定要素搭载的内侧壳体部件11。在内侧壳体部件11的里侧形成有将凸起11p的周围包围的环状槽11d。在卡圈24的根部24f形成有具有与环状槽11d对应的形状的环24o。在对主体10进行组装时,卡圈24的根部24f的环24o与内侧壳体部件11的环状槽11d嵌合(同时,环24o与内侧壳体部件11的凸起11p嵌合)。而且,卡圈24的根部24f以与后述的2个流路形成部件(第1流路形成部件390以及第2流路形成部件380)重叠的状态夹持于内侧壳体部件11的里侧与主体10的里盖10C之间。

由此,如图2所示,袖带构造体20的一端20f(卡圈24的根部24f)安装于主体10。袖带构造体20的另一端20e(卡圈24的前端部24e)为自由端。其结果,袖带构造体20与佩带2的内周面3a及4a相对、且与内周面3a及4a自由地分离。

由此,在袖带构造体20安装于主体10的情况下,袖带构造体20的一端20f可靠地保持于主体10。另外,在维护服务时,通过将主体10的里盖10C打开,从而能够与佩带2无关地相当于主体10而更换袖带构造体20。另外,袖带构造体20的长度方向Y(相当于左手腕90的周向)的尺寸可以与佩带2无关地设定为最佳尺寸。

此外,在该血压计1中,主体10和佩带2彼此单独地形成,佩带2安装于主体10,因此在维护服务时,还能够与袖带构造体20无关地针对主体10而更换佩带2。

图7所示的第1流路形成部件390由如下部件构成:2个片状板391及392,它们彼此相对地扩展为薄板状;以及间隔部393,其将上述片状板391及392保持为预先规定的间隔(该例子中为0.7mm)。同样地,第2流路形成部件380由如下部件构成:2个片状板381及382,它们彼此相对地扩展为薄板状;以及间隔部383,其将上述片状板381及382保持为预先规定的间隔。此外,后文中说明的图9中示出了片状板381以及间隔部383(图9中,为了容易理解,将远离内侧壳体部件11的片状板392及382的图示省略)。在第1流路形成部件390的端部以及第2流路形成部件380的端部,分别以能够使流体流通的方式安装有横向销390p及380p。在包含卡圈24的袖带构造体20安装于主体10时,起始自按压袖带23的挠性管39经由横向销390p而与第1流路形成部件390连接。另外,此时,起始自传感袖带21的挠性管38经由横向销380p而与第2流路形成部件380连接。

在该例子中,通过弹性体的一体成型而形成第1流路形成部件390以及第2流路形成部件380。第1流路形成部件390以及第2流路形成部件380的厚度在该例子中设定为1.2mm。

图10是图1及图2所示的血压计的框图。

在血压计1的主体10,除了已述的显示器50、包含开关52A至52C的操作部(输入部)52以外,作为用于执行血压测定的血压测定要素,还搭载有作为控制部的主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100以及副CPU101、作为存储部的存储器51、加速度传感器54、通信部59、电池53、用于对按压袖带23的压力进行检测的第1压力传感器31、用于对传感袖带21的压力进行检测的第2压力传感器32、泵30、开闭阀33、以及对泵30进行驱动的泵驱动电路35。此外,主CPU100主要对血压计1整体的动作进行控制,副CPU101主要对空气系统的动作进行控制。下面,为了简单而将主CPU100和副CPU101一并简称为CPU100。

操作部52包含参照图1及图2说明的开关52A至52C。开关52A在血压测定模式下用于血压测定的开始或者停止的指令的输入,在设定模式下用于对设定项目进行选择。开关52B用于设定模式以及血压测定模式等之间的切换,在设定模式下,还用于决定选择的选择项目的指令的输入。开关52C在设定模式下用于取消决定的指令的输入,在血压测定模式下,用于在显示器50对过去的血压、活动量等的测定记录进行显示的指令的输入。

如上所述,开关52A至52C构成作为输入部的一个例子的操作部。操作部并不局限于按压式开关,例如,也可以是感压式(电阻式)或者接近式(电容式)的触摸面板等其他接触式输入装置。另外,输入部也可以是具有麦克风的语音式的输入装置、或者能够与计算机、智能电话等进行基于有线或者无线方式的通信的通信式的输入装置。或者,输入部可以是接触式输入装置、语音式输入装置、以及通信式输入装置的大于或等于2种的组合。

输入部用于被检测者进行的信息的输入,例如用于由上臂式血压计测定出的血压、被测定部位、该例子中的手腕的周长、以及体脂率等生物体信息的输入。另外,输入部用于被试验者进行的指令的输入,例如用于血压测定开始的指令、血压测定停止的指令的输入。输入部将输入的信息、指令向CPU100输出。

存储器51并非临时对用于控制血压计1的程序的数据、用于控制血压计1的数据、用于设定血压计1的各种功能的设定数据、血压值的测定结果的数据等进行存储。另外,存储器51作为执行程序时的工作存储器等而使用。

这里,用于设定血压计1的各种功能的设定数据包含被试验者经由操作部52而输入的生物体信息。另外,用于控制血压计1的数据包含用于根据上述生物体信息而计算出需要向传感袖带21供给的第2流体的量(目标供给量)的相当于关系式或者表格的数据。

CPU100根据存储器51中存储的用于控制血压计1的程序作为控制部而执行各种功能。例如,CPU根据被试验者经由操作部52输入的生物体信息、和上述关系式或者表格而对需要向传感袖带21供给的第2流体的量(目标供给量)进行计算。另外,在执行血压测定功能的情况下,如果CPU100经由操作部52的开关52A而将血压测定开始的指令输入,则基于来自第1压力传感器31以及第2压力传感器32的信号,进行对泵30以及开闭阀33进行驱动的控制。而且,CPU100基于来自第2压力传感器32的信号,进行计算血压值以及脉搏等的控制。

加速度传感器54由内置于主体10内的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构成。加速度传感器54将表示彼此正交的三个方向的加速度的加速度信号向CPU100输出。在该例子中,该加速度传感器54的输出用于测定活动量。

通信部59在CPU100的控制下经由网络而将规定的信息发送至外部装置,或者经由网络而接受来自外部装置的信息并转送至CPU100。经由该网络的通信可以是无线以及有线方式的任一种。在该实施方式中,网络是互联网,但并不限定于此,可以是医院内LAN(Local Area Network)之类的其他种类的网络,也可以是利用USB线缆等的1对1的通信。该通信部59可以包含微型USB连接器。

在该例子中,电池53是可充电的二次电池。电池53包含向搭载于主体10的要素供给电力,在该例子中,向CPU100、存储器51、加速度传感器54、通信部59、第1压力传感器31、第2压力传感器32、泵30、开闭阀33以及泵驱动电路35的各要素供给电力。

泵30构成对按压袖带23的第1流体的量以及传感袖带的第2流体的量进行调整的调整装置的一部分。泵30在该例子中由压电泵构成,基于从CPU100提供的控制信号而由泵驱动电路35进行驱动。该泵30经由构成第1流路的第1流路形成部件390以及挠性管39而以能使流体流通的方式与按压袖带23连接。泵30能够通过第1流路形成部件390以及挠性管39而对按压袖带23供给空气作为加压用的第1流体。此外,在该泵30搭载有随着泵30的接通/断开而对开闭进行控制的未图示的排气阀。即,如果泵30接通,则该排气阀关闭而辅助将空气封入按压袖带23内,另一方面,如果泵30断开,则排气阀打开,使按压袖带23的空气通过挠性管39以及第1流路形成部件390而向大气中排出。该排气阀具有止回阀的功能,排出的空气不会倒流。

泵30经由构成第2流路的第2流路形成部件380以及挠性管38而以能使流体流通的方式与传感袖带21连接。在第2流路(实际上为第1流路形成部件390与第2流路形成部件380之间)插入有开闭阀(该例子中为常开的电磁阀)33。开闭阀33和泵30一起构成上述调整装置。

开闭阀33是基于从CPU100提供的控制信号而对开闭(开度)进行控制。在该开闭阀33处于打开状态时,能够从泵30通过第2流路对传感袖带21供给空气作为传递压力用的第2流体并对其进行收容。

第1压力传感器31以及第2压力传感器32在该例子中分别为压电电阻式压力传感器。第1压力传感器31经由构成第1流路的第1流路形成部件390以及挠性管39而对按压袖带23内的压力进行检测。第2压力传感器32经由构成第2流路的第2流路形成部件380以及挠性管38而对传感袖带21内的压力进行检测。

此外,如图8(从斜上方观察主体10的内部时)所示,泵30和第1压力传感器31在主体10内配置于内侧壳体部件11的大致中央。开闭阀33和第2压力传感器32配置于内侧壳体部件11的周围。如图9(从斜下方观察主体10的内部时)所示,第1流路形成部件390在内侧壳体部件11的里侧跨越泵30的排出口30d、第1压力传感器31的空气导入口31d、以及开闭阀33的入口33i而设置。第2流路形成部件380在内侧壳体部件11的里侧跨越开闭阀33的出口33e、以及第2压力传感器32的空气导入口32d而设置。

该血压计1通过将如上所述的血压测定要素搭载于主体10而构成为小型且一体的结构。因此,被检测者的使用便利性较好。

(血压测定方法)

图11是表示一个例子所涉及的血压测定方法的一部分步骤的流程图。图12是表示图11中示出了一部分步骤的血压测定方法的剩余步骤的流程图。

在该方法中,首先,如图11中的步骤S1所示,被试验者将生物体信息输入至血压计1。通过对操作部52的开关52A至52C进行操作而进行生物体信息的输入。

生物体信息是被试验者的血压、被测定部位的动脉以及骨头的位置、脂肪量、被测定部位的周长等有可能对血压测量精度带来影响的信息。优选该生物体信息包含被试验者的血压以及被测定部位的周长中的至少一者。另外,在作为生物体信息的至少一部分而利用被试验者的血压值的情况下,优选由上臂式血压计测定该血压。这里,作为一个例子,生物体信息设为由上臂式血压计测定的血压。

如果将生物体信息输入至血压计1,则如图11中的步骤S2所示,CPU100基于该生物体信息而对需要向传感袖带21供给的第2流体的量、即目标供给量进行计算。具体而言,根据该生物体信息、存储器51存储的上述关系式或者表格而对目标供给量进行计算。存储器51对该目标供给量进行存储。

接下来,如图11中的步骤S3所示,被试验者将血压计1佩戴于被测定部位,在该例子中佩戴于左手腕。

具体而言,如图13A所示,首先,被检测者使用右手99将袖带构造体20佩戴于左手腕90。这里,袖带构造体20在自然状态下因卡圈24而沿左手腕90的周向Y弯曲。因此,在该例子中,被检测者使用右手99使袖带构造体20的内周面与左手腕90的外周面接触,由此能够容易地将袖带构造体20佩戴于左手腕90。在袖带构造体20佩戴于左手腕90的状态下,即使被检测者使右手99从袖带构造体20分离,袖带构造体20也对左手腕90进行把持,因此袖带构造体20(以及佩带2、主体10)难以从左手腕90脱落。

接下来,如图13B所示,被检测者使用右手99,利用佩带2形成为将左手腕90和袖带构造体20集中卷绕的状态。具体而言,使得与第2佩带部4的前端部4f连接的部分从第1佩带部3的卡扣5的框状体5A通过,并且使得卡扣5的卡针5B插入于第2佩带部4的多个小孔4w中的任1个。由此,如图13C所示,将第1佩带部3和第2佩带部4连结。由此,形成为如下状态,即,从主体10延伸的佩带2卷绕于左手腕90,并且一端20f安装于主体10的带状的袖带构造体20配置于比佩带2靠近左手腕90的内周侧。

这里,在该血压计1中,袖带构造体20自由地与佩带2的内周面3a及4a分离,并且袖带构造体20的与一端20f相反侧的另一端20e变为自由端。因此,在将第1佩带部3和第2佩带部4连结时,袖带构造体20从佩带2受到朝向内侧的力,袖带构造体20能够以恰好沿着左手腕90的外周面的方式滑动或者变形。由此,在佩戴状态下,形成为袖带构造体20、佩带2按照该顺序大致与左手腕90的外周面紧贴的状态,即,整体以带状卷绕于左手腕90的状态。由此,该血压计1能够容易地佩戴于左手腕90。

详细而言,如图14所示,在该佩戴状态下,在袖带构造体20包含的卡圈24的内周侧,袋状的按压袖带23沿左手腕90的周向Y延伸。另外,袖带构造体20包含的袋状的传感袖带21配置为比按压袖带23靠内周侧而与左手腕90接触,并且以横穿左手腕90的动脉通过部分90a的方式沿周向Y延伸。并且,袖带构造体20包含的背板22沿着插入于按压袖带23与传感袖带21之间的左手腕90的周向Y而延伸。此外,在图14中,省略了主体10和佩带2的图示。在图14中,示出了左手腕90的桡骨93、尺骨94、桡骨动脉91、尺骨动脉92、以及肌腱96。

在该状态下,如图11中的步骤S4所示,如果被试验者经由开关52A而将测定开始的指令输入,则如图11中的步骤S5所示,对血压计1进行初始化。具体而言,CPU100对处理用存储器区域进行初始化。另外,CPU100经由泵驱动电路35而将泵30断开,将内置于泵30的排气阀打开,并且将开闭阀33维持为打开状态,将按压袖带23内以及传感袖带21内的空气排出。接下来,进行第1压力传感器31以及第2压力传感器32的0mmHg的调整的控制。

接下来,CPU100将开闭阀33维持为打开状态不变地经由泵驱动电路35而对泵30进行驱动(图11中的步骤S6)。由此,开始对按压袖带23以及传感袖带21的加压。在该加压过程中,利用第1压力传感器31以及第2压力传感器32监视按压袖带23以及传感袖带21的压力,并且经由泵驱动电路35对泵30进行驱动。由此,通过第1流路(第1流路形成部件390以及挠性管39)对按压袖带23、另外通过第2流路(第2流路形成部件380以及挠性管38)对传感袖带21分别送出空气作为第1流体以及第2流体。

接下来,如图11中的步骤S7所示,CPU100判断向传感袖带21供给的第2流体的量是否达到目标供给量。例如,CPU100根据第1压力传感器31或者第2压力传感器32的输出而判断传感袖带21的压力是否达到与目标供给量对应的压力(例如15mmHg)。或者,CPU100判断泵30的驱动时间是否经过了达到目标供给量的时间(例如3秒钟)。在CPU100在步骤S7中判断为NO的情况下,保持将开闭阀33打开且对泵30进行驱动的状态不变地再次进行上述判断。在CPU100在步骤S7中判断为YES的情况下,保持对泵30进行驱动的状态不变地对其动作进行控制以使得开闭阀33关闭(图11中的步骤S8)。

如果保持对泵30进行驱动的状态不变地将开闭阀33关闭,则传感袖带21内的第2流体的量维持恒定,另一方面,按压袖带23内的压力逐渐升高。随着该压力的升高而产生的按压力经由背板22而向传感袖带21传递。由此,传感袖带21对左手腕90(包含动脉通过部分90a)进行压迫。在该加压过程中,CPU100为了对血压值进行计算而利用第2压力传感器32监视传感袖带21的压力Pc、即左手腕90的动脉通过部分90a的压力,获取作为变动分量的脉搏信号Pm。图17中举例示出了在该加压过程中获得的传感袖带21的压力Pc以及脉搏信号Pm的波形。

这里,图16A及图16B示意性地示出了适量的空气收容于传感袖带21、且开闭阀33关闭的加压状态下的沿着左手腕90的长度方向(相当于袖带的宽度方向X)的剖面。图16A表示左手腕90的肌腱96通过的部分的剖面(相当于沿着图14中的XVIA-XVIA线的剖面)。另一方面,图16B示出了左手腕90的桡骨动脉91通过的部分的剖面(相当于沿着图14中的XVIB-XVIB线的剖面)。

如图16B所示,左手腕90的桡骨动脉91通过的部分比较柔软,因此传感袖带21的第1片材21A与第2片材21B之间残留有存在空气的间隙21w。因此,传感袖带21中的与桡骨动脉91相对的部分能够反映出左手腕90的动脉通过部分90a的压力。另一方面,如图16A所示,左手腕90的肌腱96通过的部分比较坚硬,因此传感袖带21中的在宽度方向X上大致相当于中央的部分,第1片材21A和第2片材21B彼此接触。然而,在传感袖带21中的在宽度方向X上与两侧的缘部21m连接的部位,如上所述,设置有沿着长度方向Y(相当于左手腕90的周向)延伸的松弛部21r,因此沿着长度方向Y残留有存在空气的间隙21w’。其结果,收容于传感袖带21的空气能够通过间隙21w’而沿传感袖带21的长度方向Y流通。因此,传感袖带21能够将施加于左手腕90的动脉通过部分90a的压力作为空气(传递压力用的流体)的压力而始终高效地向主体10内的第2压力传感器32传递。

CPU100以如上方式获取脉搏信号Pm等,并且基于该脉搏信号Pm,通过示波法且应用公知的算法而尝试计算出血压值(收缩期血压SBP和扩张期血压DBP)(图12中的步骤S9)。接下来,CPU100使泵30停止而进行将按压袖带23内的空气排出的控制。

接下来,CPU100判断能否对血压值进行测量(图12中的步骤S11)。在CPU100判断为NO的情况下,例如在因数据不足而无法计算出血压值的情况下,只要按压袖带23的压力未达到上限压力(为了安全,例如预先设定为300mmHg),则再次执行由步骤S9至S11构成的流程。在CPU100判断为YES的情况下,CPU100进行将开闭阀33打开的控制(图12中的步骤S12),将传感袖带21内的空气也排出。

由此,CPU100计算出的血压值由存储器51作为血压值X0而存储(图12中的步骤S13)。CPU100以使得显示器50对该血压值X0进行显示的方式控制其动作(图12中的步骤S14)。

此外,在该例子中,在步骤S3之前执行步骤S1以及S2,但可以在步骤S3之后执行步骤S1,也可以在步骤S4之前执行步骤S1,可以在步骤S3之后执行步骤S2,也可以在步骤S6之前执行步骤S2。

根据该血压计1,尽管采用了双袖带构造也能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下面对此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在佩戴状态下,传感袖带21处于大致与左手腕90的外周面紧贴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传感袖带21能够大致划分为5个区域。如图14中虚线的椭圆所示,这5个区域是指与尺骨94对应的区域F1、与尺骨动脉92对应的区域F2、与肌腱对应的区域F3、与桡骨动脉91对应的区域F4、以及与桡骨93对应的区域F5。上述区域中的与尺骨94对应的区域F1、与肌腱对应的区域F3、以及与桡骨动脉91对应的区域F4,分别是与被测定部位中的存在尺骨94、肌腱96、以及桡骨93的坚硬的部分对应的区域。另外,与尺骨动脉92对应的区域F2、以及与桡骨动脉91对应的区域F4,分别是与被测定部位中的存在尺骨动脉92以及桡骨动脉91的柔软的部分对应的区域。

假设在上述区域F1、区域F2、区域F3、区域F4、以及区域F5全部都以使得传感袖带21膨胀的程度收容有流体的情况下,如果将传感袖带21按压于手腕,则来自上述所有区域的反作用力都作为传感袖带21的内压而由第2压力传感器32检测出,由此进行血压值的计算。然而,区域F1、区域F3、以及区域F5分别是与存在尺骨94、肌腱96、以及桡骨93的坚硬的部分对应的区域,因此相对于按压力的来自这些坚硬的部分的反作用力,高于来自尺骨动脉92附近、桡骨动脉91附近的柔软的部分的反作用力。其结果,传感袖带21的内压整体上高于尺骨动脉92以及桡骨动脉91附近的压力,血压值的误差增大。另外,收容于传感袖带21内的流体量还与构成传感袖带21的第1片材21A和第2片材21B的张力的产生有关,流体量越多,张力越增大,传感袖带21的内压越升高,在该情况下,血压值的误差也增大。如上,在流体收容于区域F1、区域F3、以及区域F5的情况下,因反作用力以及张力的影响而使得内压升高、且使得血压值的误差增大。

然而,如图14所示,在区域F1、区域F3、以及区域F5中,第1片材21A和第2片材21B接触,在区域F2、以及区域F4中,在直至第1片材21A和第2片材21B分离的状态为止而供给流体的情况下,来自上述坚硬的部分的影响消失。即,在流体量达到该程度的情况下,如果将传感袖带21按压于手腕,则在与上述坚硬的部分对应的区域F1、区域F3、以及区域F5不存在流体(假设即使存在,流体也流失),在与桡骨动脉91以及尺骨动脉92的2个动脉对应的区域F2以及区域F4收容有流体。而且,在该血压计1中,在传感袖带21中的宽度方向X上的与两侧的缘部21m连接的部位,如图16A所示,设置有沿长度方向Y(相当于左手腕90的周向)延伸的松弛部21r,因此沿长度方向Y残留有间隙21w’。其结果,在区域F1、F3以及F5中,收容于传感袖带21的流体通过间隙21w而在区域F2以及F3流通,流体收容于区域F2以及F3。此外,在图16A中,为了容易理解,以略微分离的方式示出了第1片材21A和第2片材21B,但实际上第1片材21A和第2片材21B接触。

这样,如果是图14所示的流体的量,则在区域F1、区域F3、以及区域F5中不存在流体,因此来自尺骨94、肌腱96、以及桡骨93的反作用力不利于传感袖带21的内压。另外,在上述区域中不存在流体,因此在第1片材21A和第2片材21B未因流体而产生张力。

另一方面,在与存在桡骨动脉91以及尺骨动脉92这2个动脉的柔软的部分对应的区域F2以及区域F4中,直至传感袖带21的第1片材21A和第2片材21B分离的状态为止而收容有流体。因此,桡骨动脉91以及尺骨动脉92的周围的压力作为传感袖带21的内压而检测出。如上,将流体量设为图14所示的量,从而专门从与存在桡骨动脉91以及尺骨动脉92这2个动脉的柔软的部分对应的区域F2以及区域F4检测传感袖带21的内压,因此能够使得传感袖带21的内压和桡骨动脉91以及尺骨动脉92的周围的压力相等,可以认为血压值的误差减小。

但是,如上所述,被试验者的被测定部位、例如手腕、脚腕或者上臂的动脉以及骨头的位置、脂肪量存有个人的差异。另外,被试验者的血压值也存有个人的差异。而且,如果动脉以及骨头的位置、脂肪量、以及血压值不同,则脉搏信号的传递方式等产生差异,这也导致难以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

如上所述,在该血压计1中,基于被试验者的生物体信息而决定向传感袖带21供给的第2流体的量。身高、体重、体脂肪率、以及被测定部位的周长等与动脉以及骨头的位置以及脂肪量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关联性。因此,将血压测定时的传感袖带内的流体量设为与血压值、身高、体重、体脂肪率、以及被测定部位的周长等的生物体信息相应的量,由此能够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因此,根据该血压计1,尽管采用双袖带构造也能够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

另外,在该血压计1中,使用预先已知的生物体信息。因此,能够从第1次的血压测定时起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

另外,如上所述,在该血压计1中,在每次进行血压测定时都对传感袖带21供给作为第2流体的空气,第2压力传感器32对不同于按压袖带23的传感袖带21的压力Pc、即左手腕90的动脉通过部分90a的压力本身进行检测。因此,将佩带2和袖带构造体20(适当地简称为“袖带”)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设定为较小(例如25mm左右)的结果,即使在加压时按压袖带23在厚度方向上大幅膨胀而产生压迫损失的情况下,也能够以高精度对血压值进行测定。

并且,在佩戴状态下,传感袖带21以横穿左手腕90的动脉通过部分90a的方式沿周向Y延伸。因此,在被检测者实际将血压计1佩戴于左手腕90时,即使袖带与主体10一起在左手腕90的周向Y上产生某种程度的错位,传感袖带21也不会从左手腕90的动脉通过部分90a脱落。因此,能够防止血压测定值相对于实际的血压而波动,其结果,能够以高精度对血压值进行测定。

(血压测定方法的第1变形例)

上述血压计1能够将测定模式从第1模式向第2模式切换,可以通过参照图11及图12说明的方法而进行第1模式的测定,可以通过图15所示的方法而进行第2模式的测定。

图15是表示通过图11及图12所示的方法对血压值进行测定之后执行的血压测定方法的流程图。

在该方法中,首先,按顺序执行参照图11说明的步骤S3以及S4。接下来,基于在参照图12说明的步骤S13中存储器51存储的血压值X0,对需要向传感袖带21供给的第2流体的量、即目标供给量进行计算(图15的步骤S15)。具体而言,根据该血压值X0、和存储器51存储的上述关系式或者表格而对目标供给量进行计算。存储器51对该目标供给量进行存储。

接下来,CPU100执行参照图11及图12中的步骤S5至S12说明的控制。由此,对血压值进行测定(图15中的步骤S16)。

这样由CPU100计算出的血压值由存储器51作为血压值X0而存储(图15中的步骤S13)。即,对血压值X0进行改写。CPU100以使得显示器50对该血压值X0进行显示的方式控制其动作(图15中的步骤S14)。

被检测者的血压值并非始终恒定。例如,血压测定时的被试验者的血压有时相对于被试验者输入至血压计1的血压值出现偏差。如果该血压值的偏差较小,则能够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如果该偏差较大,则难以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因此,例如在初次使用时,通过参照图11及图12说明的方法而进行测定,即,基于第1模式而进行测定,在第2次以后的使用时,如果通过参照图15说明的方法进行测定,即,如果基于第2模式进行测定,则即使在被试验者的血压值逐渐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始终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

(血压测定方法的第2变形例)

图18是表示其他例子所涉及的血压测定方法的一部分步骤的流程图。图19是表示图18中示出了一部分步骤的血压测定方法的剩余步骤的流程图。

在该方法中,首先,如图18所示,按顺序执行参照图11及图12说明的步骤S1至S13。此外,图18中的步骤S16相当于图11及图12中的步骤S5至S12。

接下来,如图19所示,基于图18中的步骤S13中存储器51存储的血压值X0而对需要向传感袖带21供给的第2流体的量、即目标供给量进行计算(图15中的步骤S15)。具体而言,根据该血压值X0、和存储器51存储的上述关系式或者表格而对目标供给量进行计算。存储器51对该目标供给量进行存储。

接下来,与图18中的步骤S16相同地,对血压值进行测定(图19中的步骤S16)。这里,CPU100计算出的血压值由存储器51作为血压值X1而存储(图19中的步骤S17)。

接下来,CPU100判断血压值X0和血压值X1之差是否足够小(图19中的步骤S18)。具体而言,CPU100判断血压值X0和血压值X1之差是否处于预先规定的容许范围内。

在CPU100判断为NO的情况下,由存储器51将血压值X1作为血压值X0而存储。即,血压值X0由血压值X1改写(图19中的步骤S19)。而且,CPU100再次执行图19中的步骤S15至S18。

在CPU100判断为YES的情况下,血压值X1也作为血压值X0而由存储器51存储。即,血压值X0由血压值X1改写(图19中的步骤S20)。CPU100以使得显示器50对该血压值X0进行显示的方式控制其动作(图19中的步骤S14)。

血压值根据被试验者的身体状况、测定时刻等而变动。根据采用了上述血压测定方法的血压计1,即使在血压值在短时间内大幅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

(血压测定方法的第3变形例)

参照图18及图19说明的血压测定方法可以与图20所示的血压测定方法组合。

图20是表示通过图18及图19所示的方法对血压值进行测定之后执行的血压测定方法的流程图。

在参照图18及图19说明的血压测定方法、和图20所示的血压测定方法组合的情况下,将基于前者的测定设为第1模式下的测定,将基于后者的测定设为第2模式下的测定。而且,上述血压计1能够将测定模式从第1模式向第2模式切换。

在第2模式下的测定、即基于图20所示的方法的测定中,按顺序执行参照图18说明的步骤S3及S4。接下来,按顺序执行参照图19说明的步骤S15至S18。

在CPU100判断为NO的情况下,血压值X1作为血压值X0而由存储器51存储。即,血压值X0由血压值X1改写(图20中的步骤S19)。而且,CPU100再次执行图20中的步骤S15至S18。

即使在CPU100判断为YES的情况下,血压值X1也作为血压值X0而由存储器51存储。即,血压值X0由血压值X1改写(图20中的步骤S20)。CPU100以使得显示器50对该血压值X0进行显示的方式控制其动作(图20中的步骤S14)。

根据采用了上述血压测定方法的血压计1,即使在血压值在短时间内大幅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另外,例如,在初次使用时,执行基于参照图18及图19说明的方法进行的测定,即,执行基于第1模式的测定,在第2次以后的使用时,如果执行基于参照图20说明的方法进行的测定,即,如果执行基于第2模式的测定,则即使在被试验者的血压值逐渐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以较少的次数充分减小血压值X0和血压值X1之差。

(血压测定方法的第4变形例)

图21是表示另一其他例子所涉及的血压测定方法的流程图。

该方法预先将在初次测定时利用的第2流体的目标供给量存储于存储器51,除了省略步骤S1、S2及S20以外,与参照图18及图19说明的血压测定方法相同。

根据采用上述血压测定方法的血压计1,即使在血压值在短时间内大幅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较高的血压测量精度。另外,这种血压计1无需由被检测者将生物体信息输入,因此操作简单。

(其他变形例)

上述血压计1可以长时间地佩戴、且以较短的时间间隔反复执行血压的测定。或者,也可以以较长的时间间隔反复执行血压的测定。但是,血压值根据时间带而不同。例如,血压值的波动在夜间较大。因此,在采用参照图11及图12说明的方法、参照图15说明的方法的情况下,例如,优选将在血压值的波动较大的时间带测定出的血压值不用于决定第2流体的目标供给量的血压值。或者,在该情况下,优选将通过多次测定而获得的血压值的平均值用于第2流体的目标供给量的决定。

传感袖带21的材料可以不是硅树脂。例如,传感袖带21的材料可以是热可塑性聚氨酯等热可塑性弹性体。传感袖带21的材料可以是橡胶、热可塑性树脂以及热硬化性树脂的任何弹性体。

优选传感袖带21的邵氏A(Shore A)硬度小于或等于60。邵氏A硬度较大的传感袖带21在使得对其供给的第2流体的量变化的情况下产生的张力的变化较大。因此,在使用这种传感袖带21的情况下,难以细致地设定其张力。与此相对,邵氏A硬度较大的传感袖带21在使得对其供给的第2流体的量变化的情况下产生的张力的变化较小。即,在使用这种传感袖带21的情况下,能够更细致地设定其张力,因此,容易以较高的精度进行血压的测量。

优选传感袖带21的邵氏A硬度大于或等于10。如果邵氏A硬度过小,则在将流体导入至传感袖带21时容易产生局部的膨胀,有时难以使传感袖带21的张力变得均匀。在该情况下,血压测量精度变差。

上述血压计1在按压袖带23的加压过程中进行脉搏信号Pm的获取,但也可以在按压袖带23的减压过程中进行脉搏信号Pm的获取。

第1流体及第2流体可以不是空气。例如,第1流体及第2流体中的至少一者可以是水等液体。

上述血压计1可以是除了血压测定功能以外还具有钟表等其他功能的血压测定装置。例如,上述血压计1可以是具有血压测定功能的智能手表。

另外,上述血压计1佩戴于手腕,但上述技术也可以应用于佩戴于脚腕、上臂等其他被测定部位的血压计。

【实施例】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记载。

(试验1)

针对4名被检测者(被测量者)A至D,分别使用上述血压计1进行了血压的测定。

具体而言,针对被检测者A及B,使用由邵氏A硬度为75的热可塑性聚氨酯构成传感袖带21以及按压袖带23的血压计1。针对被检测者C及D,除了由邵氏A硬度为30的硅树脂构成传感袖带21以外,使用与针对被检测者A及B使用的血压计相同的血压计1。而且,针对被检测者A至D,分别使向传感袖带21供给的空气量变化而进行了多次血压的测定。图22及图23中示出了其结果。

图22是表示传感袖带的空气量和血压测定误差的关系例的曲线图。图23是放大描绘出图22的一部分的曲线图。

这里,血压测定误差表示针对某个被检测者从血压计1测定出的血压值(收缩期血压SBP)减去标准的(准确的)血压计测定出的血压值(收缩期血压SBP)(将其称为“参考血压值”)所得的差值。即,(血压测定误差)=(由血压计1测定出的血压值)-(参考血压值)。

如图22及图23所示,传感袖带的空气量和血压测定误差相关。而且,在作为传感袖带21的材料而使用了邵氏A硬度为30的硅树脂的情况下,与作为传感袖带21的材料而使用了邵氏A硬度为75的热可塑性弹性体的情况相比,向传感袖带21供给的空气量对血压测量精度带来的影响较小。

(试验2)

针对12名被检测者分别使用上述血压计1进行了血压测定。

具体而言,针对所有被检测者A及B,使用由邵氏A硬度为75的热可塑性聚氨酯构成按压袖带23、且由邵氏A硬度为30的硅树脂构成传感袖带21的血压计1。而且,与试验1相同地,使向传感袖带21供给的空气量变化而进行了多次血压测定。而且,求出了血压测定误差为0mmHg的空气量。图24及图25中示出了其结果。

图24是表示参考血压值和传感袖带的空气量的关系例的曲线图。图25是表示被测定部位的周长和传感袖带的空气量的关系例的曲线图。

如图24所示,参考血压值以及传感袖带的空气量具有较高的关联性。另外,如图25所示,被测定部位的周长以及传感袖带的空气量也具有较高的关联性。

(试验3)

针对12名被检测者,分别使用上述血压计1而进行了血压的测定。

具体而言,针对所有被检测者A及B使用了与试验2中使用的血压计相同的血压计1。而且,针对各检查者,分别根据该被检测者的参考血压值和图24所示的曲线图而求出向传感袖带21供给的空气量,并基于该空气量而进行了血压的测定。另外,针对各被检测者,将向传感袖带21供给的空气量设为0.5mL而进行了血压的测定。并且,针对各被检测者,将向传感袖带21供给的空气量设为1.0mL而进行了血压测定。图26中示出了其结果。

如图26所示,在分别单独地设定向传感袖带21供给的空气量(流体量)的情况下,与将流体量固定设为0.5mL或者1.0mL的情况相比,能够显著减小血压测定误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