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听诊器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13138发布日期:2018-06-30 05:19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物品防护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听诊器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听诊器,是医师的标志,现代医学即始于听诊器的发明。听诊器自从被应用于临床以来,外形及传音方式不断的改进,但其基本结构变化不大,主要由拾音器、导音管及耳件组成,而拾音器上又有膜片。在心血管方面,听诊器可以用来听心率、心音、血管杂音等;在呼吸系统方面,听诊器可以用来听肺的呼吸音,判别肺内病变;但在听诊器的使用过程中,须保持拾音器的膜片完好不受损,膜片不松动,若膜片受损、松动则会影响诊断的结果。在没有使用期间,听诊器应放置在干燥的地方,严禁接触酸、碱或腐蚀性物体,以防器械受到腐蚀缩短使用寿命。

而医生在为病人诊断病情后,普遍是将听诊器弯折后放在白大褂的口袋中,若口袋中放有钥匙或是其他质地较硬的物质的话,难免会将膜片刮伤损坏或是刺伤,且医生在医院行走的过程中,由于口袋中的听诊器增加了口袋的重量,导致大褂的摆动幅度较大,难免会导致听诊器撞到墙壁或是其它障碍物进而导致听诊器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听诊器保护装置,用以解决听诊器被放置在口袋中时被硬物刮伤或是受到撞击时,造成听诊器损坏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听诊器保护装置,包括敞口的盒体,所述盒体的侧壁顶端转动连接有密封盖,所述盒体的内壁和内底部均设有缓冲层,所述盒体内固定连接有敞口的内盒,缓冲层位于盒体与内盒之间,所述内盒与合体的侧壁上均设有用于避让导音管的避让口。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使用时,将拾音器有膜片的一侧面向内盒底部放入内盒中,将导音管穿过避让口使听诊器的其它部件位于盒体外,闭合密封盖,密封盖在密封盒体的同时将内盒密封,将拾音器固定在内盒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方案通过用内盒将拾音器固定在内盒中,对拾音器进行保护,防止其被尖锐物质刮伤,同时在内盒外套接盒体,在内盒与盒体之间设置缓冲层,利用缓冲层减小听诊器在受到撞击时的震荡,减小听诊器被撞击时受到的影响,进而避免了听诊器在被放置在口袋中时被硬物刮伤或是受到撞击时被损坏的情况。

进一步,所述密封盖的内壁设有紫外线灯,密封盖的外壁上设有用于为紫外线灯供能的电池。因为在听诊器使用后需要对拾音器进行消毒,避免上次诊断的病人身上的病菌传递给下一位病人,而将封闭在盒体中的拾音器取出消毒难免会使医生的工作量增加,所以在密封盖上设置紫外线灯,利用紫外线灯直接对拾音器进行消毒,这样无需医生单独对拾音器进行消毒。

进一步,所述内盒的侧壁上设有加热丝,加热丝与电池通过电缆连接。因为,拾音器上与人体皮肤接触的一侧为金属,当其与人体皮肤接触时,会使人体感觉过于冰冷,所以在内盒的侧壁上设置加热丝,将拾音器的温度加热至人体感觉舒适的温度,减小病人收到的冰冷刺激。

进一步,所述密封盖上设有卡扣,所述盒体上设有卡槽,卡扣与卡槽扣接。因为医生在为不同的病人进行听诊时,难免会较多的使用听诊器,为了便于对听诊器的取放,所以将密封盖与盒体设置为卡扣连接的方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听诊器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密封盖1、内盒2、盒体3、缓冲层4、第二避让口5、第一避让口6、卡槽7、加热丝8、卡扣9。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

一种听诊器保护装置,包括敞口的盒体3,盒体3的侧壁顶端铰接有密封盖1,密封盖1的外侧嵌有电池,密封盖1的内侧粘连有紫外线灯,密封盖1上焊接有卡扣9,盒体3的内壁和内底部均粘连有海绵制成的缓冲层4,盒体3的侧壁上设有第一避让口6,盒体3的外壁上焊接有用于与卡扣9扣合的卡槽7;盒体3内设有敞口的内盒2,内盒2的内径与拾音器的直径相同,内盒2与缓冲层4粘连,内盒2的内壁上设有加热丝8;紫外线灯和加热丝8均与电池通过电缆连接,内盒2的侧壁上设有第二避让口5,第二避让口5与第一避让口6的中心线位于同一平面。

使用时,将拾音器有膜片的一侧面向内盒2底部放入内盒2中,将导音管穿过第一、第二避让口5使听诊器的其它部件位于盒体3外,闭合密封盖1,将卡扣9与卡槽7扣合,密封盖1在密封盒体3的同时将内盒2密封,将拾音器固定在内盒2内,启动紫外线灯,紫外线灯对内盒2中的拾音器进行紫外线杀毒,启动加热丝8,加热丝8启动后对拾音器进行加热,使拾音器的温度上升,避免下次对病人进行听诊时,让病人感觉到冰冷。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