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介入治疗的疏通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30634发布日期:2018-08-10 04:46阅读:30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介入治疗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介入治疗的疏通导管。



背景技术:

在外周动脉血管、冠状动脉血管等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治疗过程中,通常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例如,导丝经由患者的动脉血管达到闭塞段。导丝的尖端部直接刺穿闭塞段,以达到建立通道的目的。

在一些情况下,闭塞段的堵塞严重,无法被穿过。此时,需要经由该闭塞段的血管的内壁和外壁之间的区域重新建立通道。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用于介入治疗的疏通导管,以经由血管腔并刺穿闭塞段近端的血管的内壁,以便于建立通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介入治疗的疏通导管的新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介入治疗的疏通导管。该疏通导管包括导管本体、扭转装置和磨头,所述磨头套设在所述导管本体的一端,所述扭转装置套设在所述导管本体的外周面上,所述磨头具有粗糙表面,所述扭转装置与所述导管本体连接,所述扭转装置被构造为用于输入扭转力,以使所述磨头转动,以磨破血管的内壁。

可选地,所述扭转装置包括外套管、内套管、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一转轮元件;

所述内套管的内部具有管道,所述管道用于容纳所述导管本体并对所述导管本体形成固定;

所述内套管具有插入部,所述插入部位于所述外套管内并与所述外套管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和所述第一转轮元件位于所述外套管内;所述第一转轮元件的一个端面具有第一凸起,所述外套管的内部具有卡接部,所述插入部和所述卡接部中的任意一个具有第二凸起,并且另一个与所述第一转轮元件的另一个端面连接;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对所述第一转轮元件形成预弹力,以使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相互卡着,以传递扭转力;

当所述外套管和所述内套管之间的扭转力超过设定值时所述外套管和所述内套管之间发生打滑现象。

可选地,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均为弧形凸起,或者

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均为楔形凸起,所述楔形凸起包括斜面和与所述斜面连接的垂面,两个所述楔形凸起的所述斜面相贴合,以形成卡着。

可选地,还包括第二转轮元件,所述第二转轮元件位于所述外套管内,在所述第一转轮元件和所述第二转轮元件的接着面中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第三凸起,另一个上设置有第四凸起,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相互卡着,以传递扭转力;

所述第一凸起、所述第二凸起、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均为楔形凸起,所述楔形凸起包括斜面和与所述斜面连接的垂面,所述第一凸起的斜面和所述第二凸起的斜面相贴合,所述第三凸起的斜面和所述第四凸起的斜面相贴合;

当向一个方向转动所述外套管并且所述外套管和所述内套管之间的扭转力超过设定值时,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二凸起之间发生打滑现象;

当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所述外套管并且所述外套管和所述内套管之间的扭转力超过设定值时,所述第三凸起和所述第四凸起之间发生打滑现象。

可选地,所述扭转装置包括外套管、内套管、第二弹性元件、滚珠和第三转轮元件;

所述内套管的内部具有管道,所述管道用于容纳所述导管本体并对所述导管本体形成固定;

所述内套管具有插入部,所述插入部位于所述外套管内并与所述外套管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轮元件位于所述外套管内,所述第三转轮元件的一个端面具有孔,所述孔内设置有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和与所述第二弹性元件相抵的所述滚珠,所述滚珠卡入所述孔中并且局部凸出于所述端面;所述外套管的内部具有卡接部,所述插入部和所述卡接部中的任意一个具有凹槽,并且另一个与所述第三转轮元件的另一个端面连接;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对所述滚珠形成预弹力,以使所述滚珠的局部卡入所述凹槽中,以传递扭转力;

当所述外套管和所述内套管之间的扭转力超过设定值时所述外套管和所述内套管之间发生打滑现象。

可选地,所述内套管的内部具有容纳腔,所述内套管还包括卡爪部件和固定元件,所述卡爪部件的内部具有管道,所述卡爪部件包括主体部和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一端的多个卡爪,多个所述卡爪围绕所述管道设置,所述卡爪部件被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在所述容纳腔内设置有止挡部,所述固定元件与所述内套管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元件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相抵,以使所述止挡部与多个所述卡爪相抵,从而使多个所述卡爪相互靠拢,以固定所述导管本体。

可选地,所述磨头的外径由远端向近端逐渐减小。

可选地,所述导管本体的用于与所述磨头连接的一端的外径小于所述导管本体的与该端连接的部位的外径,以形成凹陷区。

可选地,所述导管本体包括内管和高分子膜层,所述内管由金属丝编织而成,所述高分子膜层设置在所述内管的外侧。

可选地,用于制作所述磨头的材料包括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或者陶瓷材料。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在使用时,首先,操作者将疏通导管带有磨头的一端伸入动脉血管中,并使磨头行进至血管的闭塞段;

然后,转动磨头,并使磨头继续向里行进;

如果闭塞段的堵塞较轻,则在转动磨头过程中,磨头能够穿过闭塞段,以达到疏通的目的;

如果闭塞段的堵塞比较严重,则磨头无法穿过闭塞段。此时,在转动磨头时,磨头会与堵塞物发生相对位移,最终磨头被限制在闭塞段近端的血管的内壁上。继续转动磨头,直至血管的内壁被磨破。该破口即为重新建立的通道的入口。重新建立的通道位于血管的内壁和外壁之间。

该疏通导管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迅速磨破血管的内壁,以形成通道的入口。

此外,普通导丝能够穿过疏通导管的内腔,以达到闭塞段的远端,以便于导丝引导装置的进入。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疏通导管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扭转装置的分解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扭转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帽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转轮元件和帽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转轮元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转轮元件的俯视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三转轮元件和帽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疏通导管使用时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另一种疏通导管的分解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转轮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8:血管的内壁;19:扭转装置;20:疏通导管;21:止挡部;22:第一弹簧;23a:第一转轮元件;23b:第二转轮元件;23c:第三转轮元件;23d:内圆键槽;24:帽部;25:主体部;26:外套管;26a:向内的凸缘;27:内套管;27a:外圆键;27b:向外的凸缘;28:固定元件;29:卡爪;30:台阶结构;31:第一凸起;32:第二凸起;33:缺口;34:第二弹簧;35:滚珠;36:凹槽;37:斜面;38:垂面;39:导管本体;40:磨头;41:凹陷区;42:管道;43:鲁尔接头;45:普通导丝。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疏通导管的剖视图。

如图1所示,该用于介入治疗的疏通导管20包括导管本体39、扭转装置19和磨头40。磨头40套设在导管本体39的一端。扭转装置19套设在导管本体39的外周面上。磨头40具有粗糙表面。粗糙表面为具有凹凸不平的结构的磨砂表面或者具有设定的沟槽结构的表面。疏通导管20的操作者通过转动磨头40能够磨破血管的内壁18。

扭转装置19与导管本体39连接。扭转装置19被构造为用于输入扭转力,以使磨头40转动。在使用时,操作者用手转动扭转装置19。扭转力经由导管本体39传输至磨头40,以使磨头40发生转动。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使用时,首先,操作者将疏通导管20带有磨头40的一端伸入动脉血管的血管腔中,并使磨头40行进至血管的闭塞段;

然后,转动磨头40,并使磨头40继续向里行进;

如果闭塞段的堵塞较轻,则在转动磨头40过程中,磨头40能够穿过闭塞段,以达到疏通的目的;

如果闭塞段的堵塞比较严重,则磨头40无法穿过闭塞段。此时,在转动磨头40时,磨头40会与堵塞物发生相对位移,最终磨头40被限制在闭塞段近端的血管的内壁18上。继续转动磨头40,直至血管的内壁18被磨破。该破口即为重新建立的通道的入口。重新建立的通道位于血管的内壁18和外壁之间。

该疏通导管20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迅速磨破血管的内壁18,以形成通道的入口。

此外,普通导丝45能够穿过疏通导管20的内腔,以达到闭塞段的远端。普通导丝用于引导导丝引导装置的进入。

其中,远端即远离疏通导管20的操作者的一端;近端即靠近疏通导管20的操作者的一端。

在其他示例中,也可以首先将普通导丝伸入血管腔中,再沿普通导丝将疏通导管伸入进去。在血管的内壁被磨破后,再将普通导丝取出。然后,沿疏通导管的内腔将导丝引导装置伸入到闭塞段的远端。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各个部件的操作顺序。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1-2所示,扭转装置19包括外套管26、内套管27、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一转轮元件23a。操作者通过外套管26转动磨头40。

内套管27的内部具有管道。管道用于容纳导管本体39并对导管本体39形成固定。导管本体39从管道中穿过并被固定在内套管27中,以使导管本体39和内套管27同步转动。

内套管27具有插入部。插入部位于外套管26内并与外套管26转动连接。转动连接即插入部能相对于外套管26转动,并且与外套管26连接。例如,如图3所示,插入部具有向外的凸缘27b。外套管26的一端具有向内的凸缘26a。两个凸缘形成止挡,以使外套管26与内套管27的插入部连接,以使外套管26和内套管27能相对转动。

第一弹性元件和第一转轮元件23a位于外套管26内。第一转轮元件23a位于内套管27与外套管26之间。第一转轮元件23a用于传递扭转力,并且通过与内套管或者外套管相互作用,以防止扭转力过大。

第一转轮元件23a的一个端面具有第一凸起31。外套管26的内部具有卡接部。插入部和卡接部中的任意一个具有第二凸起32,并且另一个与第一转轮元件23a的另一个端面连接。第一弹性元件对第一转轮元件23a形成预弹力,以使第一凸起31和第二凸起32相互卡着,以传递扭转力。相互卡着是指第一凸起31和第二凸起32在周向形成止挡,以使外套管26和内套管27能同步转动。例如,第一凸起31和第二凸起32相互交叉,或者第一凸起31和第二凸起32之间形成摩擦力,以传递扭转力。

当第二凸起32位于插入部时,第一转轮元件23a与卡接部周向固定连接,轴向能相对滑动,例如,二者插接在一起,第一弹性元件位于第一转轮元件23a与卡接部之间;当第二凸起32位于卡接部时,第一转轮元件23a与插入部周向固定连接,轴向能相对滑动,例如,如图2和10所示,在插入部的设置有外圆键27a,例如,花键。如图11所示,在第一转轮元件23a的内部具有插槽和围绕插槽设置的内圆键槽23d。插入部插入插槽中,外圆键27a与内圆键槽23d卡接在一起,以使第一转轮元件23a与内套管27能同步转动,并且第一转轮元件23a能沿轴向滑动。

二者插接在一起,第一弹性元件位于第一转轮元件23a与插入部之间。

例如,如图3-4所示,外套管26包括帽部24。帽部24作为卡接部。帽部24的端面具有第二凸起32。第一弹性元件为第一弹簧22、弹片或者弹性橡胶件。优选地,第一弹性元件为第一弹簧22。第一弹簧22套设在插入部。在插入部设置有台阶结构30。台阶结构30与第一弹簧22的一端相抵,第一弹簧22的另一端与第一转轮元件23a相抵,以使第一凸起31与第二凸起32相互卡着。

在该例子中,当外套管26和内套管27之间的扭转力超过设定值时,外套管26和内套管27之间发生打滑现象。打滑现象是指,当外套管26转动时,内套管27不随外套管26同步转动,外套管26相对于内套管27转动,从而防止导管本体39的扭转力过大。扭转力过大表明磨头或者疏通导管受到的阻力变大。扭转力的提高的过大会造成导管本体39发生扭曲变形,这样会对血管造成损伤。打滑现象能够有效地防止导管本体39发生扭曲变形。

当由外套管26输入的扭转力在设定的范围之内时,第一凸起31和第二凸起32保持相互卡着的状态,这使得外套管26和内套管27同步转动。内套管27带动导管本体39转动,从而使位于导管本体39远端的磨头40发生转动。

在一个例子中,第一凸起31和第二凸起32均为弧形凸起。在这种情况下,外套管26沿逆时针和顺时针转动,当扭转力超过设定值时,两个方向均能发生打滑现象。或者是

如图5-7所示,第一凸起31和第二凸起32均为楔形凸起。楔形凸起包括斜面37和与斜面37连接的垂面38。垂面38与内套管27和外套管26的轴向平行。由于弹性元件的作用,故两个楔形凸起的斜面37相贴合,以形成卡着。在这种情况下,当扭转力超过设定值时,外套管26沿顺时针或者逆时针中的一个方向转动时能发生打滑现象,而沿另一个方向转动时不能发生打滑现象。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弹性元件的劲度系数的大小,调节能传递的扭转力的大小。

在其他示例中,通过增加垫片来调节弹簧的压缩程度,从而调节能传递的扭转力的大小。例如,垫片被夹在第一弹簧22的与第一转轮元件23a之间和/或第一弹簧22与内套管27之间。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4和7所示,第一凸起31和第二凸起32均为多个,并且二者一一对应。这使得扭转力的传递能更均衡。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10所示,转轮元件为两个,即第一转轮元件23a和第二转轮元件23b。第一转轮元件23a和第二转轮元件23b位于所述外套管26内。在第一转轮元件23a上设置有第一凸起31。第一凸起31与位于插入部或者卡接部的第二凸起32相互卡着。

在第一转轮元件23a和第二转轮元件23b的接着面中的,其中一个上设置有第三凸起,另一个上设置有第四凸起。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相互卡着,以传递扭转力。

第一凸起31、第二凸起32、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均为楔形凸起。楔形凸起包括斜面37和与斜面37连接的垂面38。垂面38与内套管27和外套管26的轴向平行。由于第一弹性元件(例如,第一弹簧22)的作用,故第一凸起31的斜面37和第二凸起32的斜面37相贴合。第三凸起的斜面37和第四凸起的斜面37相贴合。

当向一个方向(例如,顺时针)转动外套管26并且外套管26和内套管27之间的扭转力超过设定值时,第一凸起31和第二凸起32之间发生打滑现象;

当向相反的方向(例如,逆时针)转动外套管26并且外套管26和内套管27之间的扭转力超过设定值时,第三凸起和第四凸起之间发生打滑现象。

通过设置两个转轮元件(23a,23b),能够实现扭转装置19朝顺时针和逆时针转动时均能发生打滑现象。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8所示,扭转装置19包括外套管26、内套管27、第二弹性元件、滚珠35和第三转轮元件23c。

内套管27的内部具有管道。管道用于容纳导管本体39并对导管本体39形成固定。导管本体39从管道中穿过并被固定在内套管27中,以使导管本体39和内套管27同步转动。

内套管27具有插入部。插入部位于外套管26内并与外套管26转动连接。转动连接即插入部能相对于外套管26转动,并且与外套管26连接。例如,插入部具有向外的凸缘27b。外套管26的一端具有向内的凸缘26a。两个凸缘形成止挡,以使外套管26与内套管27的插入部连接。

第三转轮元件23c位于外套管26内。第三转轮元件23c位于内套管27与外套管26之间。第三转轮元件23c的一个端面具有孔。孔内设置有第二弹性元件和与第二弹性元件相抵的滚珠35。滚珠35卡入孔中并且局部凸出于端面。外套管26的内部具有卡接部。插入部和卡接部中的任意一个具有凹槽36,并且另一个与所述第三转轮元件23c的另一个端面连接。第二弹性元件对滚珠35形成预弹力,以使滚珠35的局部卡入凹槽36中,以传递扭转力。

当凹槽36位于插入部时,第三转轮元件23c与卡接部周向固定连接,轴向能相对滑动,例如,二者插接在一起,第二弹性元件位于第三转轮元件23c与卡接部之间;当凹槽36位于卡接部时,第三转轮元件23c与插入部周向固定连接,轴向能相对滑动,例如,二者插接在一起,第二弹性元件位于第三转轮元件23c与插入部之间。

例如,外套管26包括帽部24。帽部24作为卡接部。帽部24的端面具有凹槽36。第二弹性元件为第二弹簧34、弹片或者弹性橡胶件。优选地,第二弹性元件为第二弹簧34。滚珠35和第二弹簧34位于第三转轮元件23c的孔中。第二弹簧34对滚珠35形成预弹力,以使滚珠35卡在凹槽36中。

当外套管26和内套管27之间的扭转力超过设定值时外套管26和内套管27之间发生打滑现象。

在该例子中,外套管26沿逆时针和顺时针转动,当扭转力超过设定值时,两个方向均能发生打滑现象。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2-3所示,内套管27的内部具有容纳腔。内套管27还包括卡爪部件和固定元件28。卡爪部件的内部具有管道42。导管本体39穿过管道42。卡爪部件包括主体部25和设置在主体部25的一端的多个卡爪29。多个卡爪29围绕管道42设置。卡爪部件被设置在容纳腔内。在容纳腔内设置有止挡部21。固定元件28与内套管27固定连接。例如,固定元件28具有外螺纹。内套管27具有内螺纹。固定元件28与内套管27螺纹连接。固定元件28的一端与主体部25相抵,以使止挡部21与多个卡爪29相抵,从而使多个卡爪29相互靠拢,以固定导管本体39。

在该例子中,如图3所示,固定元件28、主体部25、卡爪29和止挡部21沿轴向依次排列。卡爪部件呈管状结构。在相邻的卡爪29之间形成缺口33。卡爪29的外端面具有斜切部。止挡部21具有与斜切部相对应的斜切结构。当卡爪部件被沿轴向向靠近止挡部21的方向施加作用力时,斜切结构会斜向下压卡爪29。由于缺口33的存在,多个卡爪29能相互靠拢。多个卡爪29能共同压紧导管本体39,从而形成固定。

在该例子中,卡爪部件和固定元件28的设置使得导管本体39的固定变得容易。

此外,固定元件28可拆卸地与内套管27连接,使得导管本体39的长度的调节变得容易。

在一个例子中,磨头40的外径由远端向近端逐渐减小。这样,磨头40在遇到血管内的障碍物或者到达闭塞段,需要转弯时,由于近端的外径小,故能避免与障碍物或者闭塞段形成干涉,从而使转弯更容易,减小了磨头40行进的阻力。

此外,磨头40的远端的外径大。这使得磨头40更容易与血管的内壁18接触,从而使磨破血管的内壁18变得容易。

可选地,磨头40的材质为金属、合金、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或者玻璃材料。上述材料的耐磨性良好。例如,ss304不锈钢、ss306不锈钢、镍钛合金、钛合金、聚四氟乙烯(ptf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等。

磨头40通过铆接、粘接、焊接等方式与导管本体39固定连接。可选地,粘接用的粘结剂为医用瞬干胶,例如,4011、4061、4161、4601等胶水。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1和9所示,导管本体39的用于与磨头40连接的一端的外径小于导管本体39的与该端连接的部位的外径,以形成凹陷区41。这种方式提高了疏通导管20远端的柔顺性。如图9所示,在磨头40转弯时,凹陷区41的可以对血管的内壁18、障碍物等形成有效的避让,从而使疏通导管20的行进更顺畅。

在一个例子中,导管本体39包括内管和高分子膜层。内管由金属丝编织而成。高分子膜层设置在内管的外侧。例如,内管由多头金属丝编织而成。可选地,金属丝的头数为6-12头。上述头数使得导管本体39的扭转力传递效率最高。内管可以采用单层编织或者多层编织的方式,螺旋方式可以为左旋、右旋或者左、右旋叠加。

高分子膜层附着在内管的外表面。高分子膜层的表面平滑,能够减小导管本体39在血管中行进的摩擦力。

此外,高分子膜层能够使导管本体39形成有效的密封。这样,操作者能够通过导管本体39的内腔向目标血管中注射造影剂等液体。

可选地,高分子膜层的材质为聚氨酯(pu)、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tpu)、嵌段聚醚酰胺弹性体(pebax)、尼龙中的至少一种。上述材料的强度高、弹性良好并且耐用性良好。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高分子膜层的层数、厚度、硬度等。

如图1、9和10所示,为了方便注射造影剂以及普通导丝45的进入,在导管本体39的近端还设置有鲁尔接头43。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操作者在操作疏通导管20磨破血管的内壁18后,该破口作为通道的入口,再将普通导丝45穿过该疏通导管20的内腔,进入血管的内壁18和外壁之间的区域。

然后,沿着普通导丝45将疏通导管20取出;

接下来,沿着普通导丝45将导丝引导装置伸入血管的内壁18和外壁之间的区域,并到达闭塞段的远端,然后使导丝引导装置的定位机构伸展开,以对通道的出口进行定位;

再接下来,取出普通导丝45;

最后,将带有弯折部的医用导丝沿着导丝引导装置的内腔伸入到定位机构附近,并使弯折部穿过定位机构的通孔,再刺穿血管的内壁18,以到达血管腔中。刺穿处作为通道的出口。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通道的建立。在通道建立后,操作者可以选择搭桥等方式进行手术。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