挛缩瘢痕组织无损牵张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47076发布日期:2018-11-07 09:14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牵张器,尤其涉及挛缩瘢痕组织无损牵张器。

背景技术

对于手肘内侧术后患者而言,患者的手术部位瘢痕往往导致皮肤组织挛缩,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活动受到限制,目前,此类患者多以手术植皮或者皮瓣移至进行治疗处理,但此种治疗方式损伤大且效果不佳,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挛缩瘢痕组织无损牵张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挛缩瘢痕组织无损牵张器,来解决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挛缩瘢痕组织无损牵张器,包括连接板、螺栓、第一楔形块、第一滑杆、第二楔形块、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套、第一气垫、第二滑杆、第三楔形块、第二连接杆、第二连接套、第二气垫,所述的螺栓贯穿连接板中端,所述的螺栓与连接板转动相连,所述的第一楔形块贯穿于螺栓,所述的第一楔形块与螺栓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一滑杆位于连接板顶部左侧,所述的第一滑杆与连接板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二楔形块贯穿于第一滑杆,所述的第二楔形块与第一滑杆滑动相连,所述的第一连接杆位于第二楔形块左侧,所述的第一连接杆与第二楔形块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一连接套位于第一连接杆底部,所述的第一连接套与第一连接杆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一气垫位于第一连接套内部,所述的第一气垫与第一连接套胶水相连,所述的第二滑杆位于连接板顶部右侧,所述的第二滑杆与连接板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三楔形块贯穿于第二滑杆,所述的第三楔形块与第二滑杆滑动相连,所述的第二连接杆位于第三楔形块右侧,所述的第二连接杆与第三楔形块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二连接套位于第二连接杆底部,所述的第二连接套与第二连接杆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二气垫位于第二连接套内部,所述的第二气垫与第二连接套胶水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连接套前端还贯穿有第一进气管,所述的第一进气管与第一气垫胶水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进气管外壁还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的第一单向阀与第一进气管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进气管底部还设有第一排气管,所述的第一排气管与第一进气管胶水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排气管外部还设有第一调节阀,所述的第一调节阀与第一排气管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第二连接套前端还贯穿有第二进气管,所述的第二进气管与第二气垫胶水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第二进气管外壁还设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的第二单向阀与第二进气管螺纹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第二进气管底部还设有第二排气管,所述的第二排气管与第二进气管胶水相连。

进一步,所述的第二排气管外壁还设有第二调节阀,所述的第二调节阀与第二排气管螺纹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挛缩瘢痕组织无损牵张器,使用时,首先医护人员将第一连接套套入患者的上臂位置处,医护人员再将第二连接套套入患者的前臂位置处,医护人员再将第一楔形块分别与第二楔形块和第三楔形块相贴合,医护人员再将第一进气管与外界充气装置如医用pvc充气气囊相连接,医护人员再通过使用充气气囊,使得充气气囊产生的充气气体由第一进气管排入第一气垫内,以此让第一气垫膨胀,通过第一气垫膨胀的作用,使得第一气垫对患者的上臂实行软夹紧力,即让第一连接套与患者的上臂连接稳固,当第一气垫膨胀的状态达到医护人员的需求后,医护人员停止使用充气气囊,再将充气气囊与第一进气管分离,在第一单向阀的作用下,使得第一气垫内的充气气体不会由第一进气管排出外界,确保了第一气垫内充气气体的稳定性,医护人员再将充气气囊与第二进气管相连接,医护人员再通过使用充气气囊,使得充气气囊产生的充气气体由第二进气管排入第二气垫内,以此让第二气垫膨胀,通过第二气垫膨胀的作用,使得第二气垫对患者的前臂实行软夹紧力,即让第二连接套与患者的前臂连接稳固,当第二气垫膨胀的状态达到医护人员的需求后,医护人员停止使用充气气囊,再将充气气囊与第二进气管分离,在第二单向阀的作用下,使得第二气垫内的充气气体不会由第二进气管排出外界,确保了第二气垫内充气气体的稳定性,医护人员再用手顺时针旋转螺栓,在螺栓与第一楔形块螺纹传动的作用下,使得螺栓带动第一楔形块做顺时针旋转运动,通过第二楔形块和第三楔形块对第一楔形块阻挡的作用,将顺时针旋转的第一楔形块转换成沿着螺栓的方向做由上向下移动,此时,第一楔形块推动第二楔形块以及第三楔形块,使得第二楔形块沿着第一滑杆的方向做由右向左移动,同步,第三楔形块沿着第二滑杆的方向做由左向右移动,通过以上方式,使得第二楔形块和第三楔形块相背而行,此时,第二楔形块带动第一连接杆连同第一连接套以及患者的上臂皮肤与第三楔形块带动第二连接杆连同第二连接套以及患者的前臂皮肤相背而行,最终对患者手肘内侧的手术部位进行牵张处理,当第一连接套和第二连接套相背而行的状态达到医护人员的需求后,医护人员手放螺栓即可,该挛缩瘢痕组织无损牵张器,结构巧妙,功能强大,操作简单,通过使用该装置,可对患者四肢瘢痕挛缩部位进行持续牵张,使挛缩区域皮肤软组织恢复正常松紧度,通过非手术方式使患者得以康复,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当该装置使用完毕后,医护人员用手打开第一调节阀,使得第一气垫内的充气气体由第一排气管排出外界,即让第一气垫对患者上臂的软夹紧力消失,医护人员再用手打开第二调节阀,使得第二气垫内的充气气体由第二排气管排出外界,即让第二气垫对患者前臂的软夹紧力消失,医护人员再将该装置从患者的手术部位取下即可。

附图说明

图1是挛缩瘢痕组织无损牵张器的局部主视图;

图2是第一连接套与第一气垫的连接剖视图;

图3是第二连接套与第二气垫的连接剖视图;

图4是第一楔形块、第二楔形块以及第三楔形块的俯视图。

连接板1、螺栓2、第一楔形块3、第一滑杆4、第二楔形块5、第一连接杆6、第一连接套7、第一气垫8、第二滑杆9、第三楔形块10、第二连接杆11、第二连接套12、第二气垫13、第二进气管101、第二单向阀102、第二排气管103、第二调节阀104、第一进气管701、第一单向阀702、第一排气管703、第一调节阀704。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阐述了多种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构成所描述实施例基础的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来实践。在其他情况下,没有具体描述众所周知的处理步骤。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挛缩瘢痕组织无损牵张器,包括连接板1、螺栓2、第一楔形块3、第一滑杆4、第二楔形块5、第一连接杆6、第一连接套7、第一气垫8、第二滑杆9、第三楔形块10、第二连接杆11、第二连接套12、第二气垫13,所述的螺栓2贯穿连接板1中端,所述的螺栓2与连接板1转动相连,所述的第一楔形块3贯穿于螺栓2,所述的第一楔形块3与螺栓2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一滑杆4位于连接板1顶部左侧,所述的第一滑杆4与连接板1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二楔形块5贯穿于第一滑杆4,所述的第二楔形块5与第一滑杆4滑动相连,所述的第一连接杆6位于第二楔形块5左侧,所述的第一连接杆6与第二楔形块5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一连接套7位于第一连接杆6底部,所述的第一连接套7与第一连接杆6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一气垫8位于第一连接套7内部,所述的第一气垫8与第一连接套7胶水相连,所述的第二滑杆9位于连接板1顶部右侧,所述的第二滑杆9与连接板1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三楔形块10贯穿于第二滑杆9,所述的第三楔形块10与第二滑杆9滑动相连,所述的第二连接杆11位于第三楔形块10右侧,所述的第二连接杆11与第三楔形块10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二连接套12位于第二连接杆11底部,所述的第二连接套12与第二连接杆11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二气垫13位于第二连接套12内部,所述的第二气垫13与第二连接套12胶水相连,所述的第一连接套7前端还贯穿有第一进气管701,所述的第一进气管701与第一气垫8胶水相连,所述的第一进气管701外壁还设有第一单向阀702,所述的第一单向阀702与第一进气管701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一进气管701底部还设有第一排气管703,所述的第一排气管703与第一进气管701胶水相连,所述的第一排气管703外部还设有第一调节阀704,所述的第一调节阀704与第一排气管703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二连接套12前端还贯穿有第二进气管101,所述的第二进气管101与第二气垫13胶水相连,所述的第二进气管101外壁还设有第二单向阀102,所述的第二单向阀102与第二进气管101螺纹相连,所述的第二进气管101底部还设有第二排气管103,所述的第二排气管103与第二进气管101胶水相连,所述的第二排气管103外壁还设有第二调节阀104,所述的第二调节阀104与第二排气管103螺纹相连。

该挛缩瘢痕组织无损牵张器,使用时,首先医护人员将第一连接套7套入患者的上臂位置处,医护人员再将第二连接套12套入患者的前臂位置处,医护人员再将第一楔形块3分别与第二楔形块5和第三楔形块10相贴合,医护人员再将第一进气管701与外界充气装置如医用pvc充气气囊相连接,医护人员再通过使用充气气囊,使得充气气囊产生的充气气体由第一进气管701排入第一气垫8内,以此让第一气垫8膨胀,通过第一气垫8膨胀的作用,使得第一气垫8对患者的上臂实行软夹紧力,即让第一连接套7与患者的上臂连接稳固,当第一气垫8膨胀的状态达到医护人员的需求后,医护人员停止使用充气气囊,再将充气气囊与第一进气管701分离,在第一单向阀702的作用下,使得第一气垫8内的充气气体不会由第一进气管701排出外界,确保了第一气垫8内充气气体的稳定性,医护人员再将充气气囊与第二进气管101相连接,医护人员再通过使用充气气囊,使得充气气囊产生的充气气体由第二进气管101排入第二气垫13内,以此让第二气垫13膨胀,通过第二气垫13膨胀的作用,使得第二气垫13对患者的前臂实行软夹紧力,即让第二连接套12与患者的前臂连接稳固,当第二气垫13膨胀的状态达到医护人员的需求后,医护人员停止使用充气气囊,再将充气气囊与第二进气管101分离,在第二单向阀102的作用下,使得第二气垫13内的充气气体不会由第二进气管101排出外界,确保了第二气垫13内充气气体的稳定性,医护人员再用手顺时针旋转螺栓2,在螺栓2与第一楔形块3螺纹传动的作用下,使得螺栓2带动第一楔形块3做顺时针旋转运动,通过第二楔形块5和第三楔形块10对第一楔形块3阻挡的作用,将顺时针旋转的第一楔形块3转换成沿着螺栓2的方向做由上向下移动,此时,第一楔形块3推动第二楔形块5以及第三楔形块10,使得第二楔形块5沿着第一滑杆4的方向做由右向左移动,同步,第三楔形块10沿着第二滑杆9的方向做由左向右移动,通过以上方式,使得第二楔形块5和第三楔形块10相背而行,此时,第二楔形块5带动第一连接杆6连同第一连接套7以及患者的上臂皮肤与第三楔形块10带动第二连接杆11连同第二连接套12以及患者的前臂皮肤相背而行,最终对患者手肘内侧的手术部位进行牵张处理,当第一连接套7和第二连接套12相背而行的状态达到医护人员的需求后,医护人员手放螺栓2即可,同时,当该装置使用完毕后,医护人员用手打开第一调节阀704,使得第一气垫8内的充气气体由第一排气管703排出外界,即让第一气垫8对患者上臂的软夹紧力消失,医护人员再用手打开第二调节阀104,使得第二气垫13内的充气气体由第二排气管103排出外界,即让第二气垫13对患者前臂的软夹紧力消失,医护人员再将该装置从患者的手术部位取下即可。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