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08882发布日期:2019-09-18 00:12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有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和叶酸类化合物的药物组合物,用于治疗高血压,预防或延缓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或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本发明属于药学领域。



背景技术: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靶器官损害)的致残、致死率高,严重消耗医疗资源,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经过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后,血压可以控制在满意水平,而一部分高血压病患者尽管接受了较大剂量药物联合治疗,其舒张压仍持续增高,称之为顽固性高血压(或难治性高血压)。高血压的主要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死亡的总体危险,需要治疗所有可逆性心血管危险因素、亚临床靶器官损害以及各种并存的临床疾病【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7):579~616】。

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的常用抗高血压药物包括五大类,即: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或者由这些药物组成的固定剂量的复方制剂。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两种以上的抗高血压药物来达到控制血压的目标,两种药物可单独处方或为固定剂量的复方制剂。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合并用药有其需要和价值,每种药物的剂量不大,药物的治疗作用有协同性或至少相加,而不良反应可以相互抵消或至少不重叠或相加。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更需要复方制剂。

研究显示,利尿剂作为基础降压药物,它引起的有效血容量减少可能是其他降压药物发挥疗效的基础【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利尿剂治疗高血压的中国专家共识.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3):214~222】,并能显著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而一部分顽固性高血压的病理机制显示与患者体内盐皮质激素醛固酮水平过高有关,故应用抑制醛固酮分泌的利尿剂(如依普利酮、螺内酯)可能收到良好效果。如前述,高血压的主要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故在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合用降压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提高靶器官保护作用,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上,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联用降压效果的药物组合物,尤其是针对顽固性高血压,同时该药物组合物能够降低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组合物,组成是:

(1)药用剂量的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2)药用剂量的利尿剂;

(3)药用剂量的叶酸类化合物;

(4)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上述的“药用剂量”是指具有协同、预防或治疗的药理作用的量。《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6修订版》中相对应的各种具体降压药的推荐剂量,或各种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剂量范围,是本发明可参考的剂量。

在本发明中,所述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和叶酸是本发明提供的药物组合物的活性成分。在本发明中,药物组合物不限于上述活性成分,还包括上述活性成分的各种药用前体、活性代谢产物或盐类。凡以上述活性成分为靶向成分或中间成分的药物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内。

在本发明中,β受体阻滞剂选自比索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普萘洛尔、倍他洛尔、拉贝洛尔、卡维地洛、阿罗洛尔中的一种。药用剂量范围为比索洛尔(2.5~20mg)、美托洛尔(25~200mg)、阿替洛尔(12.5~100mg)、普萘洛尔(10~40mg)、倍他洛尔(5~30mg)、拉贝洛尔(50~300mg)、卡维地洛(5~50mg)、阿罗洛尔(2.5~20mg)。这些药物更佳的治疗有效量分别为比索洛尔(2.5~10mg)、美托洛尔(50~200mg)、阿替洛尔(12.5~100mg)、普萘洛尔(10~20mg)、倍他洛尔(5~20mg)、拉贝洛尔(100~200mg)、卡维地洛(10~25mg)、阿罗洛尔(5~20mg)。

在本发明中,利尿剂选自氢氯噻嗪、吲达帕胺、依普利酮或螺内酯中的一种。药用剂量范围为氢氯噻嗪(10~100mg)、吲达帕胺(40~120mg)、依普利酮(25~100mg)、螺内酯(20~400mg)。这些药物更佳的治疗有效量是氢氯噻嗪(25~75mg)、吲达帕胺(1~2.5mg)、依普利酮(25~75mg)、螺内酯(40~80mg)。

在本发明中,叶酸类化合物包括叶酸、5-甲基四氢叶酸等,药用剂量范围是0.1~5mg,更佳的治疗有效量是0.2~2mg。

叶酸无降压作用,当与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合用时,能增强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的降压作用,尤其是对于顽固性高血压,该降压效果显著增强。更重要的是,叶酸对由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具有轻度保护作用,与β受体阻滞剂药物与利尿剂合用能显著增强其对高血压引起靶器官损害的保护作用,提高了β受体阻滞剂药物与利尿剂合用的作用效果,扩大了β受体阻滞剂药物与利尿剂合用的适用人群。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提供的药物组合物的剂型包括但不限于普通片剂、双层片剂、多层片剂、缓释片剂、单室控释片剂、双室控释片剂、微孔型控释片剂、舌下含片、口腔速崩片、分散片、肠溶片、延迟释放片、定时/位释放片、普通胶囊、肠溶胶囊、缓释胶囊、控释胶囊、含有微丸或小片的胶囊、含有微丸或小片的ph依赖型胶囊、颗粒剂、丸剂、口服液、膜剂或贴剂。

在本发明中,可药用载体或赋形剂可制成普通口服制剂,包括普通片剂、普通胶囊、颗粒剂等,制成片剂时所述可药用载体包括有助于将活性化合物配制成药用制剂的赋形剂和辅料,如微晶纤维素、无机盐类、乳糖、氯化钠、柠檬酸、亚硫酸钠、淀粉、纤维素衍生物、预胶化淀粉,羧甲基淀粉钠,羟丙基淀粉,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交联羧甲基淀粉钠,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蔗糖、糊精、糖粉、葡萄糖等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的组合物,属于本领域常识。

在本发明中,可药用载体或赋形剂可制成缓释制剂,包括赋形剂和辅料等。

在本发明中,可药用载体或赋形剂可制成缓释胶囊、控释胶囊,含有微丸或小片的胶囊,含有微丸或小片的ph依赖型胶囊,二联胶囊等,包括赋形剂和辅料等。

术语“药用剂量”是指为达到有效控制或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医生根据患病个体病情严重程度对患病个体施与药物的剂量。应当理解本发明提供的药物药用剂量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是对本发明的优选,通常情况下,在该剂量优选范围内,该药物能够对患病个体产生有效的治疗效果。患病个体是指患有疾病的独立存在的生命体,在本发明中,生命体尤指人类。应当理解,现有技术中,人类药用剂量或药用剂量范围可与哺乳动物,如大鼠、小鼠等进行换算以得出适合相应动物适用的药用剂量或剂量范围。

本发明提供的药物组合物中的化合物在相同的制剂中可以同时施与患病个体,也可分别地相继施与患病个体。若是相继施与患病个体,则第二、三个(或附加的)活性成分施与的延迟不应当导致活性成分联合带来的有益效果的损失。若是同时施与患病个体,组合物中的化合物可以混合存在于同一个药物制剂形式中,也可以以同样的制剂形式分别独立存在。若是以同样的制剂形式分别独立存在,则药物组合物可以变通的以“组合药盒”形式存在。“组合药盒”是一种盒状容器,内置一种或多种剂量形式的药物组合及其使用说明书。

本发明提供含有药用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药用剂量的利尿剂、药用剂量的叶酸类化合物和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载体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高血压药物中的用途,更具体地说,是提供在制备用于治疗高血压(尤其是顽固性高血压)、预防或延缓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或降低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危险性的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所述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包括左心室肥厚、心功能衰竭、良/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眼底病变、脑卒中等,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性是指降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梗塞或脑出血的发生率。

本发明的优点:本发明提供了含有药用剂量的β受体阻滞剂、药用剂量的利尿剂、药用剂量的叶酸类化合物和药剂学上可收的载体的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和叶酸类化合物联合效果并不是各个活性物质的各自作用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患者高血压(尤其是顽固性高血压)得到更佳控制的基础上减少靶器官损害或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也就是说,在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联用的基础上,叶酸类化合物的加入取得了协同治疗效果,因此是更适宜的抗高血压药物。

现有技术中针对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联用的劣势,并无有效的解决方案或技术启示。本发明通过大量实验验证叶酸对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联用具有“非显而易见”的作用效果。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凡依照本发明内容进行的任何本领域的等同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阿替洛尔/氢氯噻嗪/叶酸片的制备

制备方法:叶酸过120目筛,其他原料、辅料分别过100目筛后75度干燥2小时备用。取上述阿替洛尔、氢氯噻嗪、羧甲基纤维素纳和微晶纤维素过筛混匀,备用。取叶酸和泊洛萨姆f68充分混合均匀,与预先混好的阿替洛尔等采用等量递增混匀,加入适量的水制成软材,30目筛制粒,60度干燥3小时,整粒(1000粒),加入适量硬脂酸镁混匀,含量测定后压片,包装。

实施例2.制备比索洛尔/吲达帕胺/5-甲基四氢叶酸片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制备阿罗洛尔/依普利酮/叶酸片

配方: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4.制备普萘洛尔/螺内酯/5-甲基四氢叶酸片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5.制备拉贝洛尔/依普利酮/叶酸胶囊

配方

制备工艺:将处方量的拉贝洛尔、依普利酮、叶酸、微晶纤维素、淀粉、羧甲基淀粉钠粉碎过筛后混合均匀,与适量的5%聚维酮k-30水溶液混合制成软材后制粒、干燥、加入微粉硅胶混合均匀,按常规方法装胶囊1000粒。

实施例6.拉贝洛尔/螺内酯/叶酸胶囊

配方

制备工艺:见实施例5。

实施例7.卡维地洛/氢氯噻嗪/叶酸胶囊

配方

制备工艺:见实施例5。

实施例8.制备阿罗洛尔/吲达帕胺/叶酸胶囊

配方

制备工艺:见实施例5。

实施例9.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叶酸对肾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及靶器官损害的保护作用

用0.2mm银夹狭窄的wistar大鼠左肾动脉,8-10周后大鼠血压升高超过140mmhg以上为高血压动物模型。根据大鼠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阿替洛尔/依普利酮(1.25+2.5mg/kg)组、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叶酸(1.25+2.5mg+0.04/kg)组、叶酸(0.04mg/kg)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每组20只,灌胃给药,每天一次,根据体重调节药量,连续26周。观察指标:

(1)测定给药前后不同时间血压,计算降压幅度(=给药前收缩压-给药后收缩压)。

(2)内皮细胞功能:取血,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

(3)肾功能:26周末,收集尿液,测尿蛋白、24h尿а1微球蛋白;取血,测定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清除率(ccr)。

(4)血流动力学:末次给药后1h,20%乌拉坦(1g/kgip)麻醉,仰位固定,分离右侧动脉,插入一充满肝素生理盐水导管至左心室,通过压力换能器,链接rm6240bd型多导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稳定10min,记录药后3小时左室峰压平均值(lvsp)、左室舒张期末压(lvedp)、左室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

(5)左室重指数测定心功能后,取大鼠心脏,用预冷生理盐水洗净,分离左心室(包括室间隔),称重,计算左室重指数(左心室mg/体重g)。

统计分析:计算资料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与正常大鼠比较,高血压组大鼠降压幅度显著下降;与高血压组比较,叶酸组大鼠降压幅度无明显变化,阿替洛尔/依普利酮组及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叶酸组大鼠降压幅度明显升高。与阿替洛尔/依普利酮组比较,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叶酸组降压幅度升高明显。上述结果表明,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叶酸的降压作用最强,并且显著优于阿替洛尔/依普利酮。见表1。

表1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叶酸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

与正常组比较,★★p<0.01;与高血压组比较,▲▲p<0.01;与阿替洛尔/依普利酮组比较,#p<0.05。

与正常组大鼠比较,高血压组大鼠血浆no水平降低、et水平升高。与高血压组比较,叶酸组大鼠血浆no显著升高、et有所降低。与高血压组比较,阿替洛尔/依普利酮组no、et水平变化不明显。与高血压组比较,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叶酸组no显著升高、et显著下降。与叶酸组比较,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叶酸组大鼠血浆no进一步显著升高,et进一步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表明:肾性高血压大鼠出现显著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降低,叶酸对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具有轻微的保护作用。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管内皮功能无保护作用,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加入叶酸后对血管内皮的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效果强于单用。见表2。

表2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叶酸对肾性高血压大鼠no、et的影响

与正常组比较,★★p<0.01;与高血压组比较,p<0.05,▲▲p<0.01;与叶酸组比较,#p<0.05。

与正常大鼠比较,高血压组大鼠尿24hа1-微球蛋白、尿蛋白、bun显著升高,ccr明显降低。与高血压组比较,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叶酸组大鼠bun显著降低,阿替洛尔/依普利酮组和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叶酸组大鼠尿24hа1-微球蛋白、尿蛋白降低,ccr升高。与高血压组比较,叶酸组大鼠尿24hа1-微球蛋白、尿蛋白、bun无显著变化。与阿替洛尔/依普利酮组比较,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叶酸组大鼠24hа1-微球蛋白、尿蛋白、bun进一步降低,ccr进一步升高,且与阿替洛尔/依普利酮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上述结果表明,肾性高血压大鼠出现早期肾功能损害,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肾功能损害有保护作用,叶酸与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合用,对肾性高血压大鼠的肾脏保护功能显著增强。见表3。

表3阿替洛尔/依普利酮组+叶酸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尿24hа1-微球蛋白、尿蛋白、血肌酐清除率、血尿素氮的影响

与正常组比较,★★p<0.01;与高血压组比较,p<0.05,▲▲p<0.01;与阿替洛尔/依普利酮组比较,#p<0.05,##p<0.01。

与正常组比较,高血压大鼠组左心室重量、室重指数、心肌胶原蛋白含量明显增高;与高血压组比较,叶酸单用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和室重指数、心肌胶原蛋白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与高血压组比较,阿替洛尔/依普利酮组、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叶酸组大鼠左心室重量、室重指数、心肌胶原蛋白含量显著降低;与阿替洛尔/依普利酮组比较,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叶酸组左心室重量呈现下降趋势,室重指数、心肌胶原蛋白含量进一步降低,并且效果显著。上述结果表明:高血压大鼠出现左心室心肌肥厚和心室重构,阿替洛尔/依普利酮组、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叶酸组长期给药可以预防大鼠心肌肥厚和心室重构,阿替洛尔/依普利酮组与叶酸联合用药改善效果比单用效果更强。见表4。

表4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叶酸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重、室重指数、心肌胶原蛋白含量的影响

与正常组比较,★★p<0.01;与高血压组比较,p<0.05,▲▲p<0.01;与阿替洛尔/依普利酮组比较,##p<0.01。

与正常组大鼠比较,高血压大鼠lvsp、lvedp显著升高,±dp/dtmax下降。与高血压组比较,叶酸组无明显变化,阿替洛尔/依普利酮组、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叶酸组大鼠lvsp、lvedp显著降低,±dp/dtmax显著升高。与阿替洛尔/依普利酮组比较,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叶酸组大鼠lvsp、lvedp进一步降低,±dp/dtmax进一步升高,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上述结果表明,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脏前后负荷增加,心脏收缩舒张功能障碍。肾性高血压大鼠使用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后,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对肾性高血压大鼠有心脏功能保护作用,叶酸与阿替洛尔/依普利酮联合后,对肾性高血压大鼠的心脏保护功能显著增强。见表5

表5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叶酸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

与正常组比较,★★p<0.01;与高血压组比较,p<0.05,▲▲p<0.01;与阿替洛尔/依普利酮组比较,#p<0.05,##p<0.01。

实施例10.美托洛尔/依普利酮+5-甲基四氢叶酸(5-mtf)对卒中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靶器官损害的保护作用

根据血压数值,将卒中易感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分成模型组、美托洛尔/依普利酮组(5+5mg/kg)、美托洛尔/依普利酮+5-mtf(5+5+0.08mg/kg)、5-mtf(0.08mg/kg)组。按照上述剂量每天一次灌胃给药,共100天。另外设空白对照组。每日观察动物饮食、活动行为、存活情况。记录动物脑卒中发作数。大鼠麻醉后行主动脉插管,2.5%戊二醛灌注固定,断头取脑,分离颅底动脉环及脑实质内的小动脉和细动脉,2.5%戊二醛固定,包埋、切片,甲苯胺蓝染色。计算机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血管的中膜厚度、管腔内经,计算中膜厚度/管腔内径的比值,每张切片测10条血管。所有存活动物及死亡后可取的病理组织的大鼠均取脑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脑出血、脑梗塞或混合性脑卒中,计算各组大鼠脑卒中发生率。

结果:一般观察实验过程中,模型组大鼠卒中后出现明显精神萎靡,嗜睡,毛发蓬松、干枯或者脱落、无光泽,体重下降,主动活动明显减少,行动迟缓,肢体呈不同程度瘫痪,部分大鼠发病同时伴有抽搐、腹泻、小便失禁、眼球出血等症状,病情严重者数小时内死亡。治疗组的动物平均精神状态优于模型组,自主活动较多,主动觅食、饮水,体重下降不显著,毛发也比较有光泽。

脑卒中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卒中发生数/实际观察数、病理组织学观察脑卒中发生数/实际观察数明显升高,表明shrsp大鼠脑卒中发生率较高。与模型组比较,美托洛尔/依普利酮+5-mtf组、美托洛尔/依普利酮组、5-mtf组脑卒中发生数/实际观察数明显下降,美托洛尔/依普利酮+5-mtf组、美托洛尔/依普利酮组病理组织学观察脑卒中发生数/实际观察数明显下降。与美托洛尔/依普利酮组比较,美托洛尔/依普利酮+5-mtf组脑卒中发生数/实际观察数、病理组织学观察脑卒中发生数/实际观察数进一步下降。上述结果表明,美托洛尔/依普利酮能有效保护shrsp大鼠,5-mtf与美托洛尔/依普利酮联合后呈现效果更强的保护作用。见表6。

表6美托洛尔/依普利酮+5-mtf对shrsp大鼠脑卒中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美托洛尔/依普利酮组比较,##p<0.01。

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动脉中膜厚度增加,管腔内径减小,中膜厚度/管腔内径比值增加,表明高血压引起脑血管改变。与模型组大鼠比较,5-mtf组大鼠中膜厚度有下降趋势、管腔内径有升高趋势、中膜厚度/管腔内径显著下降,美托洛尔/依普利酮组和美托洛尔/依普利酮+5-mtf组大鼠中膜厚度显著下降、管腔内径显著升高、中膜厚度/管腔内径显著下降。与美托洛尔/依普利酮组比较,美托洛尔/依普利酮+5-mtf组大鼠中膜厚度进一步显著下降、管腔内径进一步显著升高、中膜厚度/管腔内径进一步显著下降。上述结果表明,美托洛尔/依普利酮能够保护高血压引起的脑血管改变,美托洛尔/依普利酮+叶酸保护脑血管改变的作用效果比美托洛尔/依普利酮更好。见表7。

表7.美托洛尔/依普利酮+5-mtf组对shrsp大鼠脑动脉的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美托洛尔/依普利酮组比较,#p<0.05,##p<0.01。

实施例11拉贝洛尔/依普利酮+叶酸对高血压大鼠的协同降压和靶器官损害的保护作用

取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拉贝洛尔/依普利酮(10+2.5mg/kg)组、拉贝洛尔/依普利酮+叶酸(10+2.5mg+0.08/kg)组、叶酸(0.08mg/kg)组,每天一次灌胃给药,根据体重调节药量,连续26周。观察指标:

(1)测定给药前后不同时间血压,计算加压幅度(=给药前收缩压-给药后收缩压)。

(2)测定内皮细胞功能:26周末,取血,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测定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

(3)左心室重和室重指数取:大鼠心脏用预冷生理盐水洗净,分离左心室(包括室间隔),称左心室重,计算左室重指数(左心室mg/体重g)。

(4)测定心肌羟脯氨酸:取大鼠左室心肌组织约50mg,采用bergman法测定羟脯氨酸含量,并计算胶原含量。胶原含量=8.2脯羟脯氨酸含量(mg/g)。

(5)心肌病理学检查:心肌组织常规切片,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测定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和心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pvca)。cvf为胶原面积与心肌总面积的比值,其中胶原面积不包括血管周围胶原面积,随机分析5个视野,取其均值。pvca为每一标本测量4支呈横切面的壁内小动脉的周围面积与官腔面积比值,取其均值。

结果:与高血压模型组比较,叶酸组大鼠降压幅度无明显变化,拉贝洛尔/依普利酮组及拉贝洛尔/依普利酮+叶酸组大鼠降压幅度明显升高。与拉贝洛尔/依普利酮组比较,拉贝洛尔/依普利酮+叶酸组降压幅度升高明显。

与模型组比较,叶酸组大鼠血浆no显著升高、et有降低趋势,拉贝洛尔/依普利酮组no、et无明显变化,拉贝洛尔/依普利酮+叶酸组no显著升高、et显著下降。与叶酸组比较,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叶酸组大鼠血浆no进一步显著升高,et进一步显著降低。表明:叶酸对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具有轻微的保护作用,阿替洛尔/依普利酮不具备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阿替洛尔/依普利酮加入叶酸后对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显著增强。见表8。

表8拉贝洛尔/依普利酮+叶酸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血清no、et的影响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拉贝洛尔/依普利酮+叶酸组比较,#p<0.05,##p<0.01。

与模型组比较,叶酸组大鼠左心室重量、室重指数、心肌胶原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拉贝洛尔/依普利酮组大鼠左心室重量、心肌胶原蛋白含量显著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拉贝洛尔/依普利酮+叶酸组大鼠左心室重量、室重指数、心肌胶原蛋白含量显著降低。与拉贝洛尔/依普利酮组比较,拉贝洛尔/依普利酮+叶酸组左心室重量、室重指数、心肌胶原蛋白含量进一步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表明:对于高血压大鼠出现的心肌肥厚和心室构建,拉贝洛尔/依普利酮组、拉贝洛尔/依普利酮+叶酸长期给药可以预防大鼠心肌肥厚和心室重构,拉贝洛尔/依普利酮组与叶酸联合用药改善效果更强。见表9。

表9拉贝洛尔/依普利酮+叶酸对高血压大鼠左心室重、室重指数、心肌胶原蛋白含量的影响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拉贝洛尔/依普利酮组比较,#p<0.05,##p<0.01。

与模型组比较,叶酸组大鼠cvf、pvca没有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拉贝洛尔/依普利酮组、拉贝洛尔/依普利酮+叶酸组大鼠cvf、pvca显著降低;与拉贝洛尔/依普利酮组比较,拉贝洛尔/依普利酮+叶酸组cvf、pvca进一步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表明: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拉贝洛尔/依普利酮组、拉贝洛尔/依普利酮+叶酸长期给药可以改善心肌纤维化程度,拉贝洛尔/依普利酮组与叶酸联合用药改善效果更强。见表10。

表10拉贝洛尔/依普利酮+叶酸对高血压大鼠心肌胶原容积分数和心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的影响

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拉贝洛尔/依普利酮组比较,##p<0.01。

实施例12卡维地洛/螺内酯+叶酸对shr大鼠的协同降压和靶器官保护作用

取血压稳定的shr大鼠分为模型组、卡维地洛/螺内酯(1+4mg/kg)组、叶酸组(0.02mg/kg)、卡维地洛/螺内酯+叶酸组(1+4+0.02mg/kg)另设正常对照组(n=12)。每组大鼠灌胃给药,每天2次。100天后分别测定给药前、给药后不同时间大鼠血压,末次给药后测定尿24hа1-微球蛋白。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降压幅度无明显变化,24hа1-微球蛋白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叶酸组降压幅度、24hа1-微球蛋白无明显变化,卡维地洛/螺内酯组和卡维地洛/螺内酯+叶酸组降压幅度显著升高、24hа1-微球蛋白显著下降。与卡维地洛/螺内酯组比较,卡维地洛/螺内酯+叶酸组降压幅度进一步显著升高、24hа1-微球蛋白进一步显著下降。上述结果表明,卡维地洛/螺内酯具有协同降压和靶器官保护作用,而叶酸加入卡维地洛/螺内酯后,降压和靶器官保护作用显著增强。见表11。

表11卡维地洛/螺内酯+叶酸对shr大鼠的协同降压和靶器官保护作用

与正常组比较,★★p<0.01;与高血压组比较,▲▲p<0.01;与卡维地洛/螺内酯组比较,#p<0.05。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