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可回收型腔静脉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10088发布日期:2018-08-21 15:37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品领域,尤其是一种新型可回收型腔静脉滤器。



背景技术:

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是指由于血管壁损伤、血液瘀滞、血液高凝状态等原因造成血液在深静脉不正常的凝结,好发于下肢,dvt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对于这种问题通常经皮置于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venacavafilter,ivcf)可以有效预防致死性pe,广泛应用于临床。ivcf捕捉可造成肺动脉主干堵塞的大血栓块,通过血液的冲刷作用以及经皮导管血栓抽吸术,导管血栓溶解术使大的血液凝块溶解或转变为小的血凝块,最终分布于肺动脉的小分支,最大限度的降低血栓对肺循环的影响。

目前市场上的腔静脉滤器主要分三类:永久型、可回收型和可转换型腔静脉滤器。永久型滤器和可转换型腔静脉滤器都将永久存在于人体内,置入体内短期内并发症较少,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发生移位、断裂、穿孔、下腔静脉阻塞等严重并发症的机率会大大增加,因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可回收型滤器在完成过滤任务后被取出可有效避免长期并发症,但是由于其支撑部分与血管壁接触面积较大等原因,易造成内膜增生等现象,使可回收型滤器回收困难、回收时易造成血管内壁损伤、收集血栓不彻底、血栓遗留等问题。

在生产制造方面,市场上传统的腔静脉滤器大多采用双头集束设计,使得生产所需的镍钦形状记忆合金管材长度偏长、定型困难,导致生产成本过高。伞形滤器结构,拦截血管中游离的血栓。然而,这种结构设计在静脉腔内易倾斜、移位。纺锤形滤器在设计上具有粗大的腰部结构,可以起到支撑作用,不易倾斜。

理想滤器应具备以下特点:滤过效率高、生物相容性好、可回收性强、致栓性小、价格低廉等,但其中一些特性相比其他特性显得更为重要,包括置入简易、栓子捕获能力强,并且能够固定于下腔静脉并保持下腔静脉通畅。其中一些特性是互相矛盾的,比如固定能力好将造成滤器调整位置或取出难度增加。滤器的长期表现对于预防性置入滤器的患者来说更为重要。

申请号为201610277846.9的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腔静脉滤器,主要解决腔静脉滤器置入血管后容易倾斜的问题,其包括了上支柱2和下支柱两层支柱,上支柱和下支柱与血管均设置为点接触,从而增加了固定的稳定性,但由于上支柱的长度短于下支柱,张开后,相邻两上支柱之间的距离大于相邻两下支柱之间的距离,这样只有上支柱组成的网络具有过滤血栓的效果,下支柱仅仅具有定位的作用,腔静脉滤器的结构复杂程度增加,但没有增强对血栓的过滤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又能够实现双层过滤,提高血栓的过滤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可回收型腔静脉滤器,包括回收柱和支撑柱,所述回收柱上设置有回收钩,所述支撑柱包括一组第一支撑柱和一组第二支撑柱,

所述第一支撑柱包括第一连接柱和第一定位柱,所述第二支撑柱包括第二连接柱和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的上端均与回收柱相连,且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的长度和倾斜角度均相等,所述第一定位柱的上端与第一连接柱的下端相连,第二定位柱的上端与第二连接柱的下端相连,第一定位柱的长度大于第二定位柱的长度,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的下端均设置有定位钩,第一定位柱的定位钩到回收柱中心线的距离大于第二定位柱的定位钩到回收柱中心线的距离;

相邻两支撑柱之间设置有过滤柱,所述过滤柱的上端与回收柱相连,下端设置有两过滤丝,两过滤丝分别与两侧的支撑柱底部相连,过滤柱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一定位柱、第二定位柱、过滤丝以及过滤柱的下部组成上游过滤层,所述第一连接柱、第二连接柱以及过滤柱的上部组成下游过滤层。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柱的数量为4至10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均为3根,且每根第一支撑柱位于相邻两第二支撑柱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柱为2根,第二支撑柱为4根。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钩与第一连接柱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的倾斜角度为30~60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的倾斜角度为5~45度。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柱的倾斜角度为20~50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使用时,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上的定位钩分别刺入血管壁,实现双重定位,保证腔静脉滤器的稳定性,防止其在重力或者血液的冲击下倾斜,方便回收。此外,由于设置了上游过滤层和下游过滤层,上游过滤层的滤孔较大,用于过滤较大的血栓,下游过滤层的滤孔较小,用于过滤体积较小的血栓,可对血液进行双重过滤,提高对血栓的过滤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新型可回收型腔静脉滤器,包括回收柱1和支撑柱,回收柱1可采用圆柱形的实心柱体或者管体,所述回收柱1上设置有回收钩2,回收钩2用于与回收装置挂接,使腔静脉滤器整体从血管上脱离。支撑柱用于支撑整个腔静脉滤器,使腔静脉滤器保持稳定,支撑柱的总体数量为4至10根,具体包括一组第一支撑柱和一组第二支撑柱,第一支撑柱和一组第二支撑柱的数量均大于或者等于2根。

所述第一支撑柱包括第一连接柱3和第一定位柱4,所述第二支撑柱包括第二连接柱5和第二定位柱6,所述第一连接柱3和第二连接柱5的上端均与回收柱1相连,且第一连接柱3和第二连接柱5的长度和倾斜角度均相等,本文中各部件的倾斜角度是指该部件与回收柱1中心线之间的夹角。第一连接柱3和第二连接柱5完全相同,均匀分布在回收柱1的周围。所述第一定位柱4的上端与第一连接柱3的下端相连,第二定位柱6的上端与第二连接柱5的下端相连,第一定位柱4的长度大于第二定位柱6的长度,第一定位柱4和第二定位柱6的下端均设置有定位钩7,定位钩7能够刺入血管内壁,使腔静脉滤器保持稳定。现有常规的定位钩7为倒刺,回收时,倒刺不容易收进鞘管,因此,本发明的定位钩7与第一连接柱3平行,能够保证顺利回收。

第一定位柱4的定位钩7到回收柱1中心线的距离大于第二定位柱6的定位钩7到回收柱1中心线的距离,这样将本滤器释放到血管中后,第一定位柱4的定位钩7先刺入血管壁,然后在血液的冲击下,第二定位柱6的定位钩7刺入血管壁。由于第一定位柱4的长度大于第二定位柱6的长度,本发明释放时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各个第一定位柱4与释放后与血管壁接触,然后第二定位柱6释放后与血管壁接触,这样滤器既不会发生前跳,也不会倾斜。腔静脉滤器的外形呈锥形,在过滤血栓的同时,减少对血流的扰动,可降低腔静脉阻塞的风险。

相邻两支撑柱之间设置有过滤柱8,所述过滤柱8的上端与回收柱1相连,下端设置有两过滤丝9,两过滤丝9分别与两侧的支撑柱底部相连,过滤柱8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一连接柱3和第二连接柱5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一定位柱4、第二定位柱6、过滤丝9以及过滤柱8的下部组成上游过滤层,所述第一连接柱3、第二连接柱5以及过滤柱8的上部组成下游过滤层。上游过滤层的滤孔较大,用于过滤较大的血栓,下游过滤层的滤孔较小,用于过滤体积较小的血栓,可对血液进行双重过滤,提高对血栓的过滤效果。本发明可采用不锈钢、记忆合金、钴铬合金、生物可降解金属、生物可降解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加工,按照滤器设计图纸上的路径进行激光切割、然后经酸洗、电化学工艺、热处理以及抛光处理得到成品。此外,本滤器也可以采用镍钛合金管材,经激光切割后热定型而成。加工成型后,第一连接柱3、第一定位柱4、第二连接柱5、第二定位柱6、过滤柱8和过滤丝9均呈长方体形,且宽度均为0.2至0.8mm,厚度为0.2至0.8mm。为了使附图更加简单清晰,图1和图2中,第一连接柱3、第一定位柱4、第二连接柱5、第二定位柱6、过滤柱8和过滤丝9均采用一根线条表示。

本可回收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过程为:滤器预先压缩在发送器外鞘管中,手术中递送到下腔静脉适当位置,然后进行释放。释放过程中第一定位柱4和第二定位柱6被推出外鞘管,当上游过滤层被推出外鞘管时,滤器自然膨胀打开,第一定位柱4紧贴在血管壁上,上游过滤层自然居中释放在静脉中,定位钩7的悬挑杆部分刺入血管壁,阻止滤器随血液移动,而第一定位柱4和第二定位柱6可以阻止锚钩过度刺入血管壁。接着继续后撤外鞘管,至滤器与发送器脱离接触,完成滤器的释放过程。

回收滤器时,操作步骤为:1、进行血管穿刺,推进一定长度的长鞘管;2、通过长鞘管推进套圈导管;3、在显影设备下采用套圈套住血栓滤器的回收钩2;4、固定套圈,前推导管至血栓过滤器回收钩2;5、固定长鞘管,后撤套圈导管,直至回收元件全部被拉进长鞘管。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均为3根,且每根第一支撑柱位于相邻两第二支撑柱之间。所述第一连接柱3和第二连接柱5的倾斜角度为30度;所述第一定位柱4和第二定位柱6的倾斜角度为5度;所述过滤柱8的倾斜角度为20度。现有技术中腔静脉滤器对血栓的过滤率在85%左右,经临床试验本实施例对血栓的过滤率在92%左右。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支撑柱为2根,第二支撑柱为4根,所述第一连接柱3和第二连接柱5的倾斜角度为45度;所述第一定位柱4和第二定位柱6的倾斜角度为30度;所述过滤柱8的倾斜角度为35度。现有技术中腔静脉滤器对血栓的过滤率在85%左右,经临床试验本实施例对血栓的过滤率在90%左右。

实施例三

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均为3根,且每根第一支撑柱位于相邻两第二支撑柱之间。所述第一连接柱3和第二连接柱5的倾斜角度为60度,所述第一定位柱4和第二定位柱6的倾斜角度为45度,所述过滤柱8的倾斜角度为50度。现有技术中腔静脉滤器对血栓的过滤率在85%左右,经临床试验本实施例对血栓的过滤率在92%左右。

以上所述的上、下等方位均以说明书附图作为参照。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