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真菌感染的复方酮康唑外用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9872发布日期:2018-09-21 20:23阅读:59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外用抗真菌组合物。
背景技术
::真菌性皮肤病指由病原真菌所引起的人类皮肤以及黏膜、毛发和甲等皮肤附属器的一大类感染性疾病。典型的真菌性皮肤病的病原真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小孢子菌、及念珠菌等。在抗真菌药物中,酮康唑(ketoconazole,CAS:65277-42-1)是一种咪唑类广谱抗真菌药,广泛的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真菌感染,但是由于容易造成严重的肝损伤,我国已经于2015年停止了酮康唑口服制剂的生产,并且已经将现有的多种含有酮康唑的外用药重新确定为处方药。由于具有造成严重副作用的危险性,酮康唑的使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现有的酮康唑外用制剂酮康唑含量为1%~2%。中国专利文献CN106749046A公开了系列含喹唑啉酮的1,4-戊二烯-3-酮肟醚类衍生物,并具体公开了化合物(3-(6-氯-4(3H)-喹唑啉酮))甲基-1-(2-(2-氯苄氧基)苯基-5-(2-吡啶基)-1,4-戊二烯-3-酮肟醚(I13),化合物(I13)对烟草花叶病毒具有较为有限的防治效果。在研究中我们惊奇的发现,化合物(I13)与酮康唑联合用药,可以提高真菌性皮肤病常见病原的抑菌效果。基于该发现,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合理组成复方,提供一种用于真菌感染的复方酮康唑外用组合物,提高酮康唑制剂的效果,并通过降低外用制剂中酮康唑用量来避免其造成肝损伤的潜在副作用成为现有技术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基于上述发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真菌感染的复方酮康唑外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由作为活性成分的酮康唑和(3-(6-氯-4(3H)-喹唑啉酮))甲基-1-(2-(2-氯苄氧基)苯基-5-(2-吡啶基)-1,4-戊二烯-3-酮肟醚(I13),和至少一种适用于皮肤外用的辅料组成;所述组合物中酮康唑含量为0.6~0.8%,化合物(I13)与酮康唑的质量比为1:1.2~1.8。一种用于真菌感染的复方酮康唑外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化合物(I13)与酮康唑的质量比为1:1.4~1.6。所述的一种用于真菌感染的复方酮康唑外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制成凝胶剂、乳膏剂、软膏剂中的一种。所述的一种用于真菌感染的复方酮康唑外用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制成凝胶剂,所述辅料选自纤维素衍生物、保湿剂、溶剂、防腐剂、表面活性剂、pH调节剂中的一种或几种,以及余量的水。所述纤维素衍生选自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甲基纤维素(MC)、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所述纤维素衍生物的用量为组合物总质量的4%~8%。所述溶剂优选乙醇。所述的保湿剂为丙三醇,用量为10%~15%。所述防腐剂为尼泊金乙酯。本发明中所述百分比均为占组合物的重量百分比。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真菌感染的复方酮康唑外用组合物,将化合物(I13)与酮康唑的配比确定为1:1.2~1.8,得到了一种对常见的人体皮肤真菌病的病原可以产生更好的治疗效果复方酮康唑外用组合物。对化合物(I13)进行毒性实验和皮肤刺激实验均表明化合物(I13)属于低毒物质且无明显的皮肤刺激性和口服的蓄积毒性。动物实验表明,本发明提供的复方酮康唑外用组合物对于皮肤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高于单独施用酮康唑和化合物(I13),说明特定比例的化合物(I13)与酮康唑产生了协同的抗真菌皮肤感染效果,在酮康唑含量低于1%的情况下能够表现出较好的治疗效果。先期的体外抑菌效果实验表明,化合物(I13)与酮康唑的配比在约1:1.5时,产生了明显的协同抗真菌效果。在对制剂实施例进行抗真菌效果检测时也发现,化合物(I13)与酮康唑的配比在1:1.4~1.6时,其协同抗真菌效果更为显著。且在先期进行处方筛选时我们发现,化合物(I13)与酮康唑的配伍具有专属性,在常用的抗真菌药物中,仅有酮康唑能与化合物(I13)产生协同作用。具体实施方式:化合物(I13)的制备,按照中国专利文献CNCN106749046A中公开的方法,制备(3-(6-氯-4(3H)-喹唑啉酮))甲基-1-(2-(2-氯苄氧基)苯基-5-(2-吡啶基)-1,4-戊二烯-3-酮肟醚(I13)原料药,含量98%以上。药理实施例1、体外抑菌效果实验1、培养基的制备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质量分数为马铃薯20%、葡萄糖2%、琼脂1.8%。每个试管中加入5ml培养基制备成斜面培养基;直径90mm的平皿中加入20ml培养基制备成平板培养基2、实验方法2.1菌株的处理①将阳性菌落使用灭菌接种环转种于平皿PDA培养基活化菌株,丝状型真菌采取一区划线法,置于28℃恒温培养箱,培养7天;念珠菌使用三区划线法,置于35℃恒温培养箱,培养2天。②挑取无污染的菌落采取三区划线法转种于平皿PDA培养基进行分纯,培养条件同前。③挑取单独的纯化菌落以“Z”字形转种于斜面SDA试管培养基中,丝状型真菌置于28℃恒温培养箱,培养10天后经玻片小培养鉴定到种;念珠菌置于35℃恒温箱,培养2天后接种于科玛嘉培养基显色鉴定到种。本实验采用的的菌株分别为属于皮肤癣菌的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小孢子菌和属于念珠菌的白色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2.2制作菌悬液挑取适当菌落团块,溶于1mL加入吐温80的0.9%灭菌生理盐水。用微量振荡器震荡2min,充分震荡洗脱出孢子,使用血细胞计数器调节菌悬液浊度至5×106~10×106CFU/mL。2.3制作含菌平板抽取0.5ml菌悬液置于PDA平皿培养基,用灭菌涂布棒使之均匀分布于培养基表面。2.4打孔加药以直径6mm的打孔器在涂菌后的培养基上打孔,挑去孔内琼脂,将待测试药物分别挤入1ml无菌注射器中,每孔内加药0.1ml。将活性成分溶于DMSO后再按下表所示浓度配制成混合溶液后,作为各组的待测试药物实验组号123456化合物(I13)%1.10.90.70.51.50酮康唑%0.40.60.81.001.52.5培养与结果测量药敏实验平板置于28℃恒温培养箱,培养10天。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每种药的抑菌环半径,记录各药孔周围抑菌圈半径mm值。每株菌同时做3个平板。结果如下(单位mm,n=3,means±s)体外抑菌实验的结果表明,各实验组中,仅有化合物(I13)与酮康唑的比例为1:1.5的实验组3表现出了与单用活性成分的实验组5/6和其他实验组相比更为显著的抑菌效果。基于上述实验结果,基于该比例制备制剂实施例的外用组合物。。实施例1化合物(I13)5g酮康唑6g,羧甲基纤维素钠60g,丙三醇150g尼泊金乙酯2g蒸馏水加至1000g将CMC-Na与丙三醇混合得到CMC-Na浆,另取尼泊金乙酯溶于热水中,然后加入CMC-Na浆,搅拌成为凝胶,将再将酮康唑及化合物(I13)溶于适量乙醇后逐渐加入搅匀,补足余量的水搅匀即得透明凝胶。实施例2化合物(I13)4.5g酮康唑8g羧甲基纤维素钠60g,丙三醇150g尼泊金乙酯2g蒸馏水加至1000g将CMC-Na与丙三醇混合得到CMC-Na浆,另取尼泊金乙酯溶于热水中,然后加入CMC-Na浆,搅拌成为凝胶,将再将酮康唑及化合物(I13)溶于适量乙醇后逐渐加入搅匀,补足余量的水搅匀即得透明凝胶。实施例3化合物(I13)4.2g、酮康唑6g羧甲基纤维素钠60g,丙三醇150g尼泊金乙酯2g蒸馏水加至1000g将CMC-Na与丙三醇混合得到CMC-Na浆,另取尼泊金乙酯溶于热水中,然后加入CMC-Na浆,搅拌成为凝胶,将再将酮康唑及化合物(I13)溶于适量乙醇后逐渐加入搅匀,补足余量的水搅匀即得透明凝胶。实施例4化合物(I13)5g、酮康唑8g羧甲基纤维素钠60g,丙三醇150g尼泊金乙酯2g蒸馏水加至1000g将CMC-Na与丙三醇混合得到CMC-Na浆,另取尼泊金乙酯溶于热水中,然后加入CMC-Na浆,搅拌成为凝胶,将再将酮康唑及化合物(I13)溶于适量乙醇后逐渐加入搅匀,补足余量的水搅匀即得透明凝胶。..对比例1按照实施例1的配方,将活性成分改为酮康唑15g。对比例2按照实施例1的配方,将活性成分改为化合物(I13)15g。药理实施例2真菌抑菌效果对比实验1、材料实验动物为Hartley豚鼠,体重300±20g,雌雄各半,2、菌悬液的制备将须癣毛癣菌菌株在PDA固体培养基上连续传代培养2次(28℃),以保证其活力。于第二次培养5d后,挑其菌落与0.9%生理盐水中,制成终浓度为1×108CFU/mL的菌悬液。3、造模豚鼠背部剃刀剃毛,用日本脱毛蜡脱毛,形成沿脊柱对称的两个4.0cm×4.0cm的无毛区。对无毛区进行真菌直接镜检及培养,结果均为阴性确认为阴性后用砂纸在豚鼠背上轻轻均匀地摩擦,并将菌悬液200μL均匀涂布于背部无毛区。涂菌1次后,连续观察10天。4、分组及给药取造模成功的实验动物随机分组,每组5只,每只动物的两个无毛区,给予同一种药物,连续给药7d,并记录给药前和给药7d后的评分,评分标准4分:红、肿、皮肤增厚,皮屑致密布满整个皮损部位。3分:红、肿,皮损部位皮屑间有点状正常皮肤,累计小于25%。2分:微红、不肿,皮损部位皮屑间有线状正常皮肤,累计小于50%。1分:不红、不肿,皮损部位有少许皮屑间,75%以上皮肤正常。0分:不红、不肿,基本正常。分组给药与实验结果见下表实验结果表明,实验1~4组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组合物,其对真菌感染模型动物的治疗效果既优于对照组,也优于采用单一活性成分的实验5/6组,说明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通过优选两种活性成分的比例,提高了对于皮肤真菌感染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实验3/4组,在酮康唑用量仅为0.6%~0.8%的情况下,其效果也较其他实施例有所提高,说明特别优选的化合物(I13)与酮康唑比例(1:1.4~1.6)能够表现出更好的抗皮肤真菌感染效果。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