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祛痘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1186发布日期:2018-08-28 22:26阅读:45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用药物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祛痘膏。



背景技术:

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青少年人群,常见于面部,临床表现有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与囊肿等皮损形态。痤疮发生的最主要机制为:皮脂分泌旺盛、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与堵塞、痤疮丙酸杆菌为主的微生物感染、炎症反应等,此外,也常常发生色素沉着与皮肤屏障受损现象。因此,防治痤疮产品的作用机理也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抑制皮脂分泌;(2)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3)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等病原微生物;(4)抗炎以减轻炎性反应;(5)减轻色素沉着;(6)保湿与修护皮肤屏障。

通常外用产品是防治痤疮的重要方法,目前,常用类别如下:

1.维a酸类,代表性产品如:维a酸乳膏、阿达帕林凝胶、他扎罗汀凝胶等。这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机理为抑制皮脂分泌、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虽然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有以下弊端:

(1)皮肤刺激性与角质剥脱性较强,大批敏感肤质人群无法耐受而不能使用;

(2)破坏皮肤屏障,不利于从根本上恢复健康肤质,所以,不能长期使用以防治痤疮发生;

(3)有一定致畸与光敏等毒副作用,国家法律禁止用于护肤品;

(4)作用不够全面。

2.过氧化苯甲酰凝胶,为过氧化物,外用后可缓慢释放出新生态氧和苯甲酸,具有抑制痤疮丙酸杆菌、抗粉刺作用,主要弊端有二:

(1)具有较强的皮肤刺激性,敏感肤质人群无法耐受而不能使用;

(2)有一定致癌性等毒副作用,不宜长期使用,国家法律禁止用于护肤品;

(3)作用不够全面。

3.抗生素类,代表性产品如:克林霉素甲硝唑擦剂、夫西地酸乳膏等。这类物质的主要作用机理是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对炎性丘疹为主的痤疮临床效果良好,但主要弊端如下:

(1)长期使用,可造成抗生素耐药现象;

(2)国家法律禁止用于护肤品;

(3)作用不够全面。

4.中药类,防治痤疮的中药外用配方虽然多如牛毛,或许有一定效果,但主要弊端如下:

(1)中药成分复杂、毒副作用尚不明确,作为护肤品长期使用存在一定未知风险;

(2)中药的作用机理不明确、临床效果不确定,很难让大多数痤疮人群对其效果满意。

5.其他祛痘化妆品,市面祛痘化妆品很多,但主要弊端如下:

(1)大多产品是非皮肤科专业医师研发,对皮肤的生理病理、特别是痤疮的发生机理认识不够深刻与全面,所以,疗效较差;

(2)随着皮肤科学的发展,近年来,对皮肤屏障的修护越来越重视,研究认为,修复皮肤屏障可以大大提高产品效果与舒适感,但目前具有修复皮肤屏障作用的祛痘产品很少。

总之,目前痤疮治疗外用产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维a酸类、过氧化苯甲酰及抗生素类产品的成分易引发不良反应,且保湿与修复皮肤屏障作用效果差,同时法律也禁止用于护肤品产品;常见的中药祛痘产品其化学成分、抗痘效果、毒副作用等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市售的各种祛痘化妆品中,没有一种针对痤疮发生的六大机理全面发挥作用的产品,特别是控油不兼顾保湿与修护皮肤屏障而致使皮肤发干,效果也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祛痘膏,具有抑制皮脂分泌、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减轻炎性反应、减轻色素沉着及保湿与修护皮肤屏障等作用,同时作用全面、疗效较好、温和舒适、能长期使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祛痘膏,包含如下质量百分比成分:

壬二酸衍生物1%~8%

辛酰甘氨酸0.1%~5%

红没药醇0.1%~1%

o-伞花烃-5-醇0.05%~0.5%。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祛痘膏包含如下质量百分比成分:

壬二酸衍生物2%~5%

辛酰甘氨酸0.5%~2%

红没药醇0.1%~0.5%

o-伞花烃-5-醇0.05%~0.1%。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祛痘膏包含如下质量百分比成分:

壬二酸衍生物2%

辛酰甘氨酸1%

红没药醇0.2%

o-伞花烃-5-醇0.1%。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祛痘膏的配方还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成分:

水71.5%~72.5%

丁二醇4.5%~5.5%

鲸蜡硬脂醇4%~5%

氢化聚异丁烯2.5%~3.5%

聚二甲基硅氧烷2.5%~3.5%

硬脂酸2.5%~3.5%

鲸蜡硬脂基葡糖苷1.2%~1.8%

甘油硬脂酸脂0.8%~1.2%

甜菜碱0.8%~1.2%

海藻糖0.8%~1.2%

生育酚乙酸酯0.4%~0.6%

pca钠0.2%~0.4%

1,2-己二醇0.6%~0.9%

辛酰羟肟酸0.06%~0.09%。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祛痘膏可通过配伍水和油脂,生产为乳膏剂或溶液剂。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祛痘膏具有抑制皮脂分泌、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减轻炎性反应,减轻色素沉着及保湿与修护皮肤屏障的作用。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聚二甲基硅氧烷、硬脂酸、鲸蜡硬脂醇等油脂可以采用橄榄油、牛油果油替换。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丁二醇、1,2-己二醇可采用丙二醇替换。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甜菜碱、海藻糖、pca钠可采用透明质酸钠替换。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祛痘膏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s1、按照配方称取所需原料备用;

s2、将质量百分比约80%所有的水放入水相锅中,加热至70℃左右时加入辛酰甘氨酸,搅拌至均匀透明,然后加入壬二酸衍生物、甜菜碱、海藻糖、pca钠,水相锅继续加热并间断搅拌;

s3、将鲸蜡硬脂醇、氢化聚异丁烯、聚二甲基硅氧烷、硬脂酸、鲸蜡硬脂基葡糖苷、甘油硬脂酸酯、生育酚乙酸酯、红没药醇,加入油相锅后加热并间断搅拌;

s4、将水相锅和油相锅分别加热到85℃,间断搅拌并持续灭菌15-20分钟;

s5、将油相、水相依次抽入真空乳化罐中,持续搅拌均质5-10分钟,均质5分钟后开启循环水降温;

s6、将1,2-己二醇、辛酰羟肟酸、o-伞花烃-5-醇加入到丁二醇中,充分搅拌分散后备用;

s7、待真空乳化罐温度降至50℃时,将步骤6搅拌分散后的混合物加入乳化罐内,开启均质1分钟,搅拌均匀后出料即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同时具有抑制皮脂分泌、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减轻炎性反应、减轻色素沉着及保湿与修护皮肤屏障等作用,作用全面、疗效较好。

2、祛痘的同时能减轻色素沉着。

3、祛痘的同时能保湿与修护皮肤屏障,所以控油而皮肤舒适不干。

4、配方与生产工艺简单,所用原料均符合国家有关化妆品原料规定,是一种非常适合药妆(医学护肤品)的配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仅用于例证的目的,绝不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种祛痘膏,包含如下质量百分比成分:

壬二酸衍生物1%~8%

辛酰甘氨酸0.1%~5%

红没药醇0.1%~1%

o-伞花烃-5-醇0.05%~0.5%。

优选的,所述祛痘膏包含如下质量百分比成分:

壬二酸衍生物2%~5%

辛酰甘氨酸0.5%~2%

红没药醇0.1%~0.5%

o-伞花烃-5-醇0.05%~0.1%。

优选的,所述祛痘膏包含如下质量百分比成分:

壬二酸衍生物2%

辛酰甘氨酸1%

红没药醇0.2%

o-伞花烃-5-醇0.1%。

优选的,所述祛痘膏的配方还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比的成分:

水71.5%~72.5%

丁二醇4.5%~5.5%

鲸蜡硬脂醇4%~5%

氢化聚异丁烯2.5%~3.5%

聚二甲基硅氧烷2.5%~3.5%

硬脂酸2.5%~3.5%

鲸蜡硬脂基葡糖苷1.2%~1.8%

甘油硬脂酸脂0.8%~1.2%

甜菜碱0.8%~1.2%

海藻糖0.8%~1.2%

生育酚乙酸酯0.4%~0.6%

pca钠0.2%~0.4%

1,2-己二醇0.6%~0.9%

辛酰羟肟酸0.06%~0.09%。

优选的,所述祛痘膏可通过配伍水和油脂,生产为乳膏剂或溶液剂。

优选的,所述祛痘膏具有抑制皮脂分泌、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减轻炎性反应,减轻色素沉着及保湿与修护皮肤屏障的作用。

优选的,所述聚二甲基硅氧烷、硬脂酸、鲸蜡硬脂醇等油脂可以采用橄榄油、牛油果油替换。

优选的,所述丁二醇、1,2-己二醇可采用丙二醇替换。

优选的,所述甜菜碱、海藻糖、pca钠可采用透明质酸钠替换。

优选的,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祛痘膏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s1、按照配方称取所需原料备用;

s2、将质量百分比约80%所有的水放入水相锅中,加热至70℃左右时加入辛酰甘氨酸,搅拌至均匀透明,然后加入壬二酸衍生物、甜菜碱、海藻糖、pca钠,水相锅继续加热并间断搅拌;

s3、将鲸蜡硬脂醇、氢化聚异丁烯、聚二甲基硅氧烷、硬脂酸、鲸蜡硬脂基葡糖苷、甘油硬脂酸酯、生育酚乙酸酯、红没药醇,加入油相锅后加热并间断搅拌;

s4、将水相锅和油相锅分别加热到85℃,间断搅拌并持续灭菌15-20分钟;

s5、将油相、水相依次抽入真空乳化罐中,持续搅拌均质5-10分钟,均质5分钟后开启循环水降温;

s6、将1,2-己二醇、辛酰羟肟酸、o-伞花烃-5-醇加入到丁二醇中,充分搅拌分散后备用;

s7、待真空乳化罐温度降至50℃时,将步骤6搅拌分散后的混合物加入乳化罐内,开启均质1分钟,搅拌均匀后出料即可。

以上实施例仅表明本发明的几种实施例,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的限制范围。应当指出的是:任何从事本专业的技术人员,都有能力利用已揭示的技术内容,对其作出一些更动或修饰,成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本发明进行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