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252867发布日期:2018-08-24 20:08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中药制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治疗癌症疾病,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抗癌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医学上,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相对应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一般人们所说的“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恶性肿瘤。癌症具有细胞分化和增殖异常、生长失去控制、浸润性和转移性等生物学特征,其发生是一个多因子、多步骤的复杂过程。

对于癌症的描述,《内经》里面只有“积”这个病比较相似,但对其的论述很少,积的病因有内外因。内因是吃太多的生冷食物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寒湿内生。加上外感寒邪入里,两寒交结,再加上人的情节不舒,气机不畅,久而成积。现代中医认为肿瘤的病因还有气结、痰凝、淤血、热毒郁结等。

癌属祖国医学“岩”、“阴毒”范畴。中医认为癌细胞产生的原因,主要由热、湿、郁、毒、瘀等组成。这些病症中,可能包括有本病,其病机可理解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外邪之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形成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热毒等因素,古人用治恶性肿瘤的传统名方如蟾酥丸、犀黄丸、小金丹等也由有毒中药组成。在涉及癌症的辨证论治时,已习惯于理气活血、化痰软坚、清热解毒等方法,但那是针对癌肿导致的继发症状,对于癌毒这个靶点,似乎并未触及,疗效自然可想而知了。可以说,真正能对癌毒起到杀灭作用的药物主要是毒性药物,在临床上通过辨证,施治以理气活血、软坚散结、扶正固本等治法,可以改善机体脏腑失调,通过辨证论治法相结合治疗是最为理想的。现有药方其临床治疗效果欠佳,疗效不明显,有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对多种肿瘤具有抑制作用,同时对人体免疫功能具有增强作用,能有效提高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癌症病人的疾病痛苦,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清热解毒,扶正固本和攻毒散结特点的抗癌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抗癌口服液,以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白花蛇舌草200~400;半枝莲160~350;薏苡仁80~200;莪术80~200;天冬80~200。

上述抗癌口服液的制备方法,按如下步骤实施:

(1)将白花蛇蛇草、半枝莲、薏苡仁、莪术及天冬加水煎煮2~3次,再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20,75℃~85℃热测,后冷却至30℃~40℃;以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白花蛇舌草200~400;半枝莲160~350;薏苡仁80~200;莪术80~200;天冬80~200;

(2)将步骤(1)所得产物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85%,边加边搅拌使沉淀;再静置冷藏,滤过;

(3)收取上层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20的清膏;60℃热测;

(4)加纯化水调整药液总量,加入重量百分含量为0.1%~0.25%的苯甲酸钠,充分搅匀使之溶解,静置、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发明上述抗癌口服液,以重量份计,还含有如下组分:蜈蚣30~120;水蛭30~120;全蝎30~120;僵蚕30~120;甲珠20~80;制斑蝥20~60;制马钱子20~60;牡蛎40~120;香附80~200;党参40~120;人参40~100;三棱80~200;当归60~150;瓜蒌40~120;桃仁60~120;蒲公英40~120;没药80~160;三尖杉60~160;长春花60~160;夏枯草80~160;延胡索80~160。

一种抗癌口服液,以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白花蛇舌草200~400;半枝莲160~350;薏苡仁80~200;莪术80~200;麦冬80~200。

上述抗癌口服液的制备方法,按如下步骤实施:

(1)将白花蛇蛇草、半枝莲、薏苡仁、莪术及麦冬加水煎煮2~3次,再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20,75℃~85℃热测,后冷却至30℃~40℃;以重量份计,包括如下组分:白花蛇舌草200~400;半枝莲160~350;薏苡仁80~200;莪术80~200;麦冬80~200;

(2)将步骤(1)所得产物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85%,边加边搅拌使沉淀;再静置冷藏,滤过;

(3)收取上层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1.20的清膏;60℃热测;

(4)加纯化水调整药液总量,加入重量百分含量为0.1%~0.25%的苯甲酸钠,充分搅匀使之溶解,静置、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本发明上述抗癌口服液,以重量份计,还含有如下组分:蜈蚣30~120;水蛭30~120;全蝎30~120;僵蚕30~120;甲珠20~80;制斑蝥20~60;制马钱子20~60;牡蛎40~120;香附80~200;党参40~120;人参40~100;三棱80~200;当归60~150;瓜蒌40~120;桃仁60~120;蒲公英40~120;没药80~160;三尖杉60~160;长春花60~160;夏枯草80~160;延胡索80~160。

半枝莲有清热解毒,散瘀止血,消肿定痛,抗癌之功效,可治阑尾炎、肝炎、胃痛、早期肝癌、肺癌、子宫颈癌、乳腺炎等,外用治痛疖疗,跌打肿痛等症。白花蛇舌草也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肠痈、疮疖肿毒、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等症,外用治疮疖痈肿,毒蛇咬伤。白花蛇舌草可主治各种癌症,包括肠癌、胃癌、肝癌、直肠癌等都有良效,但须与半枝莲和其他抗癌药合用较佳。薏苡仁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之功效,可治疗脾虚湿盛所致的腹胀、小便不利,也可用于清除肺肠之热、排脓消痈。薏苡仁还能抑制艾氏腹水癌细胞,用于治疗多种癌病。莪术属攻伐破瘀类药,可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主治血气心痛、饮食积滞、脘腹胀痛、血滞经闭、痛经、症瘕瘤痞块、跌打损伤等症。癌症患者的癌灶内及其周围具有大量的纤维蛋白沉积所形成的纤维蛋白网络,阻止了药物和免疫细胞的进入,莪术的抗凝作用能使抗癌药物和免疫活性细胞深入到瘤体内,从而直接和间接地参与抗癌治疗。天冬自古就被用作强壮剂,它的滋阴清热力量较强,既能补肾阴又能养肺阴。中医认为,它有止咳、除疲、强健呼吸器官之效,其性温和,无副作用,可用于治疗肺燥干咳,咽干口渴、肠燥便秘等症。麦冬与天冬性味、功能相似,但麦冬兼能降心火、滋阴养胃,具有微寒兼清热、滋腻性小的特点,为治胃阴亏虚之佳品。

本发明抗癌口服液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清热解毒,扶正固本和攻毒散结的功效,对早期癌症的预防和中晚期转移瘤的治疗均有显著效果。本发明的临床疗效明显,无副作用,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增长和缓解癌痛,进而有效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临床治疗有效率达98.16%。

本发明属高效广谱抗肿瘤制剂,患者口服后吸收迅速而完全,药物在体内分布速度较快。本发明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的多种实体瘤均具有显著杀伤力。也可用于消除恶性胸腹积水、缓解癌痛、控制中晚期多发性转移瘤等病症。术前服用能明显抑制癌瘤增长,有较强的镇痛作用;术后服用能消除残存病灶,控制癌瘤的复发与转移;长期服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体内t淋巴细胞的吞噬能力,消除血液中及淋巴道内的癌栓以达到缓解及最终治愈的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下列内容的表述。

实施例1

抗癌口服液,具体包括如下组分:半枝莲350g、白花蛇舌草200g、天冬200g、薏苡仁80g、莪术80g。

上述抗癌口服液的制备方法,按如下步骤实施:

(1)半枝莲350g、白花蛇舌草200g、天冬200g、薏苡仁80g、莪术80g。将以上5味药合并煎煮2次:第一次加水8倍量,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水6倍量,煎煮1.5小时。

(2)将两次提取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85℃热测),后冷却至30℃。将浓缩液加乙醇使含醇量达70%,边加边搅拌使沉淀,在4℃的温度下静置冷藏24小时,滤过。

(3)收取上层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0的清膏(60℃热测),加纯化水稀释药液体积至350ml。加入苯甲酸钠0.6g,充分搅匀使之溶解,静置、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实施例2

抗癌口服液,具体包括如下组分:白花蛇舌草400g、半枝莲250g、薏苡仁150g、莪术150g、天冬80g。

上述抗癌口服液的制备方法,按如下步骤实施:

(1)白花蛇舌草400g、半枝莲250g、薏苡仁150g、莪术150g、天冬80g。将以上5味药合并煎煮2次:第一次加水8倍量,第二次加水6倍量,每次均煎煮2小时。

(2)将两次提取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3(85℃热测),后冷却至30℃。将浓缩液加乙醇使含醇量达75%,边加边搅拌使沉淀,在6℃的温度下静置冷藏36小时,滤过。

(3)收取上层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3的清膏(60℃热测),加纯化水稀释药液体积至450ml。加入苯甲酸钠0.8g,充分搅匀使之溶解,静置、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实施例3

抗癌口服液,具体包括如下组分:白花蛇舌草300g、薏苡仁200g、莪术200g、半枝莲160g、天冬150g。

上述抗癌口服液的制备方法,按如下步骤实施:

(1)白花蛇舌草300g、薏苡仁200g、莪术200g、半枝莲160g、天冬150g。将以上5味药合并煎煮3次:第一次加水8倍量,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水6倍量,煎煮1.5小时;第三次加水4倍量,煎煮1小时。

(2)将三次提取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80℃热测),后冷却至35℃。将浓缩液加乙醇使含醇量达80%,边加边搅拌使沉淀,在8℃的温度下静置冷藏48小时,滤过。

(3)收取上层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的清膏(60℃热测),加纯化水稀释药液体积至400ml。加入苯甲酸钠0.8g,充分搅匀使之溶解,静置、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实施例4

抗癌口服液,具体包括如下组分:白花蛇舌草250g、半枝莲250g、薏苡仁150g、莪术150g、三棱150g、香附150g、天冬150g、延胡索120g、牡蛎100g、桃仁100g、夏枯草100g、蜈蚣80g、水蛭80g、全蝎80g、甲珠50g。

上述抗癌口服液的制备方法,按如下步骤实施:

(1)白花蛇舌草250g、半枝莲250g、薏苡仁150g、莪术150g、三棱150g、香附150g、天冬150g、延胡索120g、牡蛎100g、桃仁100g、夏枯草100g、蜈蚣80g、水蛭80g、全蝎80g、甲珠50g。将以上15味药合并煎煮2次:第一次加水8倍量,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水6倍量,煎煮1.5小时。

(2)将两次提取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7(80℃热测),后冷却至40℃。将浓缩液加乙醇使含醇量达75%,边加边搅拌使沉淀,在7℃的温度下静置冷藏60小时,滤过。

(3)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7的清膏(60℃热测),加纯化水稀释药液体积至800ml。加入苯甲酸钠1g,充分搅匀使之溶解,静置、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实施例5

抗癌口服液,具体包括如下组分:白花蛇舌草250g、半枝莲250g、薏苡仁150g、天冬150g、延胡索150g、没药150g、蜈蚣120g、水蛭100g、全蝎100g、桃仁100g、莪术100g、夏枯草100g、牡蛎75g、党参75g、人参75g、甲珠75g。

上述抗癌口服液的制备方法,按如下步骤实施:

(1)白花蛇舌草250g、半枝莲250g、薏苡仁150g、天冬150g、延胡索150g、没药150g、蜈蚣120g、水蛭100g、全蝎100g、桃仁100g、莪术100g、夏枯草100g、牡蛎75g、党参75g、人参75g、甲珠75g。将以上16味药合并煎煮3次:第一次加水8倍量,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水6倍量,煎煮2小时;第三次加水5倍量,煎煮1小时。

(2)将三次提取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80℃热测),后冷却至30℃。将浓缩液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5%,边加边搅拌使沉淀,在5℃的温度下静置冷藏30小时,滤过。

(3)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9的清膏(60℃热测),加纯化水稀释药液体积至900ml。加入苯甲酸钠1.5g,充分搅匀使之溶解,静置、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实施例6

抗癌口服液,具体包括如下组分:白花蛇舌草200g、半枝莲200g、夏枯草160g、薏苡仁160g、长春花160g、三尖杉160g、蒲公英120g、瓜蒌120g、莪术100g、三棱100g、香附100g、当归100g、延胡索80g、天冬80g、没药80g、桃仁60g、牡蛎40g、人参50g。

上述抗癌口服液的制备方法,按如下步骤实施:

(1)白花蛇舌草200g、半枝莲200g、夏枯草160g、薏苡仁160g、长春花160g、三尖杉160g、蒲公英120g、瓜蒌120g、莪术100g、三棱100g、香附100g、当归100g、延胡索80g、天冬80g、没药80g、桃仁60g、牡蛎40g、人参50g。将以上18味药合并煎煮2次:第一次加水8倍量,第二次加水6倍量,每次均煎煮2小时。

(2)将两次提取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2(85℃热测),后冷却至30℃。将浓缩液加乙醇使含醇量达80%,边加边搅拌使沉淀,在8℃的温度下静置冷藏72小时,滤过。

(3)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2的清膏(60℃热测),加纯化水稀释药液体积至1000ml。加入苯甲酸钠1.5g,充分搅匀使之溶解,静置、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实施例7

抗癌口服液,具体包括如下组分:白花蛇舌草400g、半枝莲300g、薏苡仁200g、莪术150g、三棱150g、延胡索150g、香附150g、当归120g、桃仁120g、牡蛎100g、党参100g、没药100g、天冬100g、人参80g、蜈蚣30g、水蛭30g、全蝎30g、僵蚕30g、甲珠20g、制斑蝥20g、制马钱子20g。

上述抗癌口服液的制备方法,按如下步骤实施:

(1)白花蛇舌草400g、半枝莲300g、薏苡仁200g、莪术150g、三棱150g、延胡索150g、香附150g、当归120g、桃仁120g、牡蛎100g、党参100g、没药100g、天冬100g、人参80g、蜈蚣30g、水蛭30g、全蝎30g、僵蚕30g、甲珠20g、制斑蝥20g、制马钱子20g。将以上21味药合并煎煮2次:第一次加水8倍量,第二次加水6倍量,每次均煎煮2小时。

(2)将两次提取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6(80℃热测),后冷却至35℃。将浓缩液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5%,边加边搅拌使沉淀,在5℃的温度下静置冷藏24小时,滤过。

(3)收取上层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浓缩液再次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85%,边加边搅拌使沉淀,在5℃的温度下静置冷藏24小时,滤过。

(4)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6的清膏(60℃热测),加纯化水稀释药液体积至1000ml。加入苯甲酸钠1.5g,充分搅匀使之溶解,静置、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实施例8

抗癌口服液,具体包括如下组分:白花蛇舌草200g、香附200g、莪术200g、三棱200g、天冬200g、延胡索160g、没药160g、半枝莲160g、当归150g、党参120g、人参100g、桃仁90g、牡蛎80g、蒲公英80g、瓜蒌80g、夏枯草80g、薏苡仁80g、三尖杉60g、长春花60g、蜈蚣120g、水蛭120g、全蝎120g、僵蚕120g、甲珠80g、制斑蝥60g、制马钱子60g。

上述抗癌口服液的制备方法,按如下步骤实施:

(1)白花蛇舌草200g、香附200g、莪术200g、三棱200g、天冬200g、延胡索160g、没药160g、半枝莲160g、当归150g、党参120g、人参100g、桃仁90g、牡蛎80g、蒲公英80g、瓜蒌80g、夏枯草80g、薏苡仁80g、三尖杉60g、长春花60g、蜈蚣120g、水蛭120g、全蝎120g、僵蚕120g、甲珠80g、制斑蝥60g、制马钱子60g。将以上26味药合并煎煮3次:第一次加水8倍量,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水6倍量,煎煮1.5小时;第三次加水4倍量,煎煮1小时。

(2)将三次提取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75℃热测),后冷却至40℃。将浓缩液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边加边搅拌使沉淀,在5℃的温度下静置冷藏24小时,滤过。

(3)收取上层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浓缩液再次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85%,边加边搅拌使沉淀,在5℃的温度下静置冷藏24小时,滤过。

(4)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8的清膏(60℃热测),加纯化水稀释药液体积至1300ml。加入苯甲酸钠2g,充分搅匀使之溶解,静置、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实施例9

抗癌口服液,具体包括如下组分:白花蛇舌草200g、香附200g、莪术200g、三棱200g、天冬200g、延胡索160g、没药160g、半枝莲160g、当归150g、党参120g、人参100g、桃仁90g、牡蛎80g、蒲公英80g、瓜蒌80g、夏枯草80g、薏苡仁80g、三尖杉60g、长春花60g、制马钱子60g、蜈蚣120g、水蛭120g、全蝎120g、僵蚕120g、甲珠80g、制斑蝥60g。

上述抗癌口服液的制备方法,按如下步骤实施:

(1)将中药饮片分为两组提取,应同时进行:

第一组:白花蛇舌草200g、香附200g、莪术200g、三棱200g、天冬200g、延胡索160g、没药160g、半枝莲160g、当归150g、党参120g、人参100g、桃仁90g、牡蛎80g、蒲公英80g、瓜蒌80g、夏枯草80g、薏苡仁80g、三尖杉60g、长春花60g、制马钱子60g。将以上20味药合并煎煮2次:第一次加水8倍量,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水6倍量,煎煮2小时。将两次提取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3(85℃热测),后冷却至30℃备用。

第二组:蜈蚣120g、水蛭120g、全蝎120g、僵蚕120g、甲珠80g、制斑蝥60g。将以上6味药合并煎煮3次:每次均加水5倍量,第一次煎煮2小时,第二次煎煮1.5小时,第三次煎煮1小时。将三次提取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3(85℃热测),后冷却至30℃备用。

(2)将第一组和第二组中的提取液合并,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边加边搅拌使沉淀,在5℃的温度下静置冷藏24小时,滤过。

(3)收取上层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浓缩液再次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85%,边加边搅拌使沉淀,在5℃的温度下静置冷藏24小时,滤过。

(4)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8的清膏(60℃热测),加纯化水稀释药液体积至1300ml。加入苯甲酸钠2.5g,充分搅匀使之溶解,静置、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实施例10

抗癌口服液,具体包括如下组分:白花蛇舌草200g、香附200g、莪术200g、三棱200g、天冬200g、延胡索160g、没药160g、半枝莲160g、当归150g、党参120g、人参100g、桃仁90g、牡蛎80g、蒲公英80g、瓜蒌80g、夏枯草80g、薏苡仁80g、三尖杉60g、长春花60g、制马钱子60g、蜈蚣120g、水蛭120g、全蝎120g、僵蚕120g、甲珠80g、制斑蝥60g。

上述抗癌口服液的制备方法,分为两组提取,应同时进行:

1.第一组:

(1.1)白花蛇舌草200g、香附200g、莪术200g、三棱200g、天冬200g、延胡索160g、没药160g、半枝莲160g、当归150g、党参120g、人参100g、桃仁90g、牡蛎80g、蒲公英80g、瓜蒌80g、夏枯草80g、薏苡仁80g、三尖杉60g、长春花60g、制马钱子60g。将以上20味药合并煎煮2次:第一次加水8倍量,第二次加水6倍量,每次均煎煮2小时。

(1.2)将两次提取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6(80℃热测),后冷却至35℃。将浓缩液加乙醇使含醇量达80%,边加边搅拌使沉淀,在8℃的温度下静置冷藏60小时,滤过。

(1.3)收取上层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的清膏(60℃热测),加纯化水稀释药液体积至1000ml。

2.第二组:

(2.1)蜈蚣120g、水蛭120g、全蝎120g、僵蚕120g、甲珠80g、制斑蝥60g。将以上6味药合并煎煮3次:每次均加水5倍量,第一次煎煮2小时,第二次煎煮1.5小时,第三次煎煮1小时。

(2.2)将三次提取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6(80℃热测),后冷却至35℃。将浓缩液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5%,边加边搅拌使沉淀,在5℃的温度下静置冷藏24小时,滤过。

(2.3)收取上层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浓缩液再次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85%,边加边搅拌使沉淀,在5℃的温度下静置冷藏24小时,滤过。

(2.4)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8的清膏(60℃热测),加纯化水稀释药液体积至300ml。

3.合并药液:

将(1.3)中的药液与(2.4)中的药液合并成1300ml,加入苯甲酸钠3g,充分搅匀使之溶解,静置、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实施例11

抗癌口服液,具体包括如下组分:白花蛇舌草400g、半枝莲350g、薏苡仁200g、夏枯草160g、三尖杉160g、长春花160g、天冬150g、延胡索120g、没药120g、蒲公英120g、瓜蒌120g、香附80g、莪术80g、三棱80g、当归60g、桃仁60g、党参40g、人参40g、牡蛎40g、蜈蚣30g、水蛭30g、全蝎30g、僵蚕30g、甲珠20g、制斑蝥20g、制马钱子20g。

上述抗癌口服液的制备方法,按如下步骤实施:

(1)白花蛇舌草400g、半枝莲350g、薏苡仁200g、夏枯草160g、三尖杉160g、长春花160g、天冬150g、延胡索120g、没药120g、蒲公英120g、瓜蒌120g、香附80g、莪术80g、三棱80g、当归60g、桃仁60g、党参40g、人参40g、牡蛎40g、蜈蚣30g、水蛭30g、全蝎30g、僵蚕30g、甲珠20g、制斑蝥20g、制马钱子20g。将以上26味药合并煎煮3次:第一次加水7倍量,煎煮2小时;第二次加水6倍量,煎煮1.5小时;第三次加水5倍量,煎煮1小时。

(2)将三次提取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75℃热测),后冷却至40℃。将浓缩液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5%,边加边搅拌使沉淀,在4℃的温度下静置冷藏24小时,滤过。

(3)收取上层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浓缩液再次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85%,边加边搅拌使沉淀,在7℃的温度下静置冷藏48小时,滤过。

(4)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的清膏(60℃热测),加纯化水稀释药液体积至1200ml。加入苯甲酸钠2.5g,充分搅匀使之溶解,静置、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实施例12

抗癌口服液,具体包括如下组分:白花蛇舌草300g、半枝莲250g、香附150g、莪术150g、三棱150g、薏苡仁150g、夏枯草120g、桃仁120g、牡蛎120g、当归100g、三尖杉100g、长春花100g、延胡索80g、天冬80g、没药80g、党参80g、蜈蚣80g、水蛭80g、全蝎80g、僵蚕80g、人参70g、甲珠50g、蒲公英40g、瓜蒌40g、制斑蝥40g、制马钱子40g。

上述抗癌口服液的制备方法,按如下步骤实施:

(1)白花蛇舌草300g、半枝莲250g、香附150g、莪术150g、三棱150g、薏苡仁150g、夏枯草120g、桃仁120g、牡蛎120g、当归100g、三尖杉100g、长春花100g、延胡索80g、天冬80g、没药80g、党参80g、蜈蚣80g、水蛭80g、全蝎80g、僵蚕80g、人参70g、甲珠50g、蒲公英40g、瓜蒌40g、制斑蝥40g、制马钱子40g。将以上26味药合并煎煮3次:每次均加水6倍量,第一次煎煮2小时,第二次煎煮1.5小时,第三次煎煮1小时。

(2)将三次提取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80℃热测),后冷却至30℃。将浓缩液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边加边搅拌使沉淀,在4℃的温度下静置冷藏24小时,滤过。

(3)收取上层清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浓缩液再次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80%,边加边搅拌使沉淀,在6℃的温度下静置冷藏48小时,滤过。

(4)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的清膏(60℃热测),加纯化水稀释药液体积至1200ml。加入苯甲酸钠2g,充分搅匀使之溶解,静置、滤过、灌封、灭菌即得。

动物实验数据:

实验机构:辽宁省肿瘤研究所

抗癌口服液动物急性毒性实验-最大给药量试验

摘要:给小鼠一日一次灌服,最大给药量的受试物,未产生死亡故测不出ld50,测得一日灌服给药量的最大量为50ml/kg,相当于临床日用剂量的100倍以上。

试验目的:观察抗癌口服液一次给予小白鼠药后,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和死亡情况。

受试药物:抗癌口服液。

剂量:

剂量依据:1.根据小鼠一次最大灌胃容量(0.8ml/20g体重)。

2.浓缩抗癌口服液至50%含量。

给药途径:灌胃给药。

试验动物:昆明小鼠(sd),等级(spf)体重18g±2g,雌雄各半,辽宁长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动物合格证:sck010--0001

试验方法:取上述小鼠20只,雌雄各半,禁食、不饮水16小时,分别灌胃最大体积0.8ml/20g,一日一次。观察14日无死亡,处死。

试验结果:给药后,饮食正常,活动自如,皮毛光滑,无任何不良反应,观察14天后,无死亡。处死后,经大体解剖检查,主要脏器无异常所见。

试验结论:小鼠一日最大给药量为人体用药的100倍以上。说明该药无毒,临床用药安全。

计算公式:(50ml/kg/日)÷(30ml/人体重60kg)

动物死亡表

动物体重变化

*小鼠灌胃给药,以最大浓度、最大容量未测出ld50,故只做最大给药量试验。

结果:

1.小鼠灌胃最大给药量未见死亡。

2.外观(精神、毛色、口、眼、鼻无分泌物)正常,状态良好,大小便颜色

正常。

抗癌口服液与功能主治有关的主要药效学试验资料

摘要:

本抗癌口服液对小鼠h22肝癌和小鼠s180实体肿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艾氏腹水癌小鼠的生命延长率有较好的提高作用,最高抑制率分别为38.2%、43%,生命延长率为50%,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三次试验重现性较好。

试验目的:

考察抗癌口服液对小鼠及提高小鼠h22肝癌和s180实体肿瘤的抑制作用,提高小鼠艾氏腹水癌生命延长率的作用。

试验材料:

1、动物昆明种小鼠,体重20±2g,每次实验用同一性别,由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实验室提供。实验动物合格证号:昆明小鼠辽实动字第521号。

2、小鼠s180肉瘤和h22肝癌瘤株、艾氏腹水癌瘤株,均由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提供。

3、饲料小鼠颗粒料,由沈阳实验动物颗粒饲料厂提供。

4、受试药物样品:抗癌口服液,由辽宁省肿瘤医院制剂室提供。

5、对照药:

①化疗药5-fu,注射用针剂,由天津力生药厂提供,使用前用生理盐水配制成2mg/ml的水溶液。

②中药:参一胶囊,由吉林亚泰制药厂提供,使用前用生理盐水配制成25mg/kg混悬液,灌胃给药。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30044。

试验方法:

按《新药临床前抗肿瘤药指导原则》和《第三届全国肿瘤药理及化疗会议制定方案》进行。将生长良好的荷瘤小鼠,在无菌条件下抽去瘤液,用生理盐水稀释成108个/ml。

1、抑瘤实验

取小鼠,每批实验用单一性别,将0.2ml瘤液稀释液注入小鼠右腋皮下,次日称体重随机分组,每天给药一次,连续给药14天。停药次日处死动物,解剖分离皮下瘤块,称重,计算各组平均瘤重和抑瘤率。

2、生命延长率实验

取小鼠,每批实验用单一性别,将0.2ml稀释液注入小鼠的腹腔,次日称体重随机分组,每天给药一次,连续给药14天。停药后观察,直至小鼠全部死亡,记录每只小鼠的死亡时间,称体重。

3、剂量分组

本试验共分6组,高剂量组剂量为1.5ml/kg,中剂量组剂量为1.0ml/kg,低剂量组剂量为0.3ml/kg;阳性对照组*5-fu组剂量为20mg/kg、参一胶囊组1.35g/kg;生理盐水对照(ns),给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本实验进行三次。(见表1-9)

试验结果:

本次实验预备实验一次,正式实验三次。结果如下:

表1:第一次s-180疗效结果

从表1的试验结果可见,本药对实体瘤s-180的抑瘤率与用药剂量成正相关性,抑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药,与化疗药物的疗效相近。数据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抑瘤效果良好。

表2:第二次s-180疗效结果

表2中的试验结果表明,本药抑瘤作用稳定,存在剂量依赖关系,数据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

表3:第三次s-180疗效结果

表1~表3的试验结果表明:三次试验结果相似,疗效稳定。瘤组织病理检验:瘤细胞坏死,存在大量的炎性细胞及坏死细胞,数据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

表4:第一次h22肝癌疗效结果

从表4中的试验结果看,本药对h22肝癌抑瘤率存在剂量依赖关系,对比化疗药物的抑瘤率偏低,但明显高于对照组中药。数据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抑瘤效果良好。

表5:第二次h22肝癌疗效结果

表5中的试验结果表明,本药对肝癌组织有抑制作用,抑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存在组间剂量依赖关系,疗效接近化疗药。数据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

表6:第三次h22肝癌疗效结果

表4~表6三次试验结果近似,抑瘤作用明显高于对照组药物,与化疗药疗效接近,存在组间剂量依赖关系。瘤组织经病理检验,可见大量坏死及炎性细胞增生,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

表7:第一次艾氏腹水癌疗效结果

从表7的试验结果看,本药对小鼠生存期均有增加,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中药,但低于化疗药物,组间剂量不存在依赖关系。数据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

表8:第二次艾氏腹水癌疗效结果

表8试验结果表明:本药对荷瘤鼠生命延长作用明显,与对照组相比较,疗效明显,低于化疗药物作用,剂量组间不存在依赖关系(p<0.05)。

表9:第三次艾氏腹水癌疗效结果

表7~表9的试验结果表明:三次试验数据接近,疗效稳定,本药对小鼠生命延长作用明显优于对照药(p<0.05),低于化疗药物作用。不同组间剂量依赖关系不明显(p<0.05)。

试验结论:

通过对荷瘤小鼠连续14天灌胃给药,实体瘤观察瘤重、抑瘤率,腹水型癌瘤观察生命延长率,从而验证了药物的疗效。

1.实体瘤疗效评价:抑瘤率均>30%,连续试验3次,疗效稳定,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药对实体瘤疗效较好。

2.腹水型疗效评价:灌胃给药生命延长率>50%。连续试验3次,疗效稳定,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本药对腹水癌疗效较好。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证实:本抗癌口服液对实体瘤及腹水型癌瘤疗效均稳定,抑瘤作用较强,且试验中未发现其他明显毒副作用。

临床试验数据:

【病例1:肺腺癌伴胸水】

1.来诊时间:2013年9月27日。

2.既往病史:患者2013年4月体检发现右肺占位,后行开胸探查诊断为肺腺癌。因距主动脉较近未行手术,2013年8月行gem+cbp联合化疗1个周期,因心肺功能较差停用,此后未再行放化疗等。当年9月胸部ct示:右侧大量胸水。纵隔淋巴结转移,心包积液。经胸腔穿刺引流600ml后,在患者胸腔积液内找到腺癌细胞。

3.症见:右胁部及后背疼痛,胸闷,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滑。

4.治疗:口服本药每日3次,每次1支。服用100支后,于2013年11月初复诊,患者胸痛减轻,但仍有气短。续服180支后,于2014年1月初复查胸ct示胸水消失。之后一直坚持服用,2014年4月查心脏彩超心包积液消失。2014年9月随访,患者偶有胸闷气短,查胸部ct双肺病灶与前相仿,未发现胸腔积液。

【病例2:肺腺癌伴胸水】

1.来诊时间:2016年4月24日。

2.主诉:右肺癌术后化疗后1年余,喘憋不能平卧2个月。

3.既往病史:患者于2015年1月经胸部ct、支气管镜等检查诊断为右肺腺癌及肺泡癌,行手术、化疗6周期,病情稳定。2016年2月中旬复查胸部ct示右侧大量胸水,临证出现痰多、气促、喘憋不能平卧,每日需间断吸氧。1月内抽取胸水6次。

4.查体:气促,面色白,消瘦,舌质淡紫,苔薄黄腻,边有齿痕,脉细数。

5.治疗:口服本药每日3次,每次1支。服用100支后,二诊症见喘促已停,可平卧,停吸氧,进食增加。脉细不数,腻苔消失,服药期间未再抽胸水。续服200支后,三诊症见胸闷胸痛消失,复查胸片及ct示肿物大小同前,胸水量明显减少。

【病例3:肝癌伴腹水】

1.来诊时间:2012年12月。

2.既往病史:因食后胃胀6~7年,伴食欲减退,乏力,体重减轻,于2012年2月12日入院。住院检查:肝肋下未触及,剑突下5cm,质硬肝功能损害:hbsag(+)、hbcab(+),甲胎蛋白(afp)经火箭电泳法测试为50~170ng/ml,呈低浓度持续阳性,x线钡餐食道摄片为食道下端静脉曲张,确诊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后症状减轻出院。出院后继续中医中药治疗,症状继续改善,afp转阴。但于2012年9月因外出饮酒,诸症又发,肝肋下1.5cm、剑突下5cm、质硬,afp对流免疫电泳法阳性、火箭电泳法400~1200ng/ml(反复检查6次,历时2月多),sgpt正常,碱性磷酸酶(alp)、γ-谷胺酰转酞酶(γ-gt)异常。据上述情况,患者已由肝硬化发展为肝癌无疑。

3.治疗:口服本药每日3次,每次1支。服用1个月后二诊病情改善而稳定,hbsag(-)、hbcab(-)。后自行停药。2014年6月在某医院经b超检查发现肝右叶占位性病变可疑,至2014年9月出现腹水,自觉腹胀、尿少、纳差、乏力;同时同位素肝扫描及b超复查均显示肝左、右叶占位性病灶。遂口服本药每日4次,每次1支。服用180支后腹水消退,病情好转,afp转阴。此后坚持服用本药,2015年12月同位素肝扫描及2016年9月b超检查肝脏占位性病变消失,从初诊至今已存活5年余,目前脾胃功能正常,面色红润,精神状态良好。

【病例4:原发性肝癌】

1.主诉:肝癌门静脉栓塞术后4月。

2.既往病史:患者既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20余年,肝硬化病史5年。4个月前经检查临床诊断为原发性肝癌。肝右叶内肿瘤6.2cm×5.3cm,肝左叶肿瘤2.4cm×3.1cm,afp:1400ng/ml。予以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

3.症见:肝区疼痛,腹胀,面色晦暗,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眼睑色淡,纳少恶心,大便溏,每日2~3次,舌暗淡,苔白腻,脉沉细。

4.治疗:口服本药每日3次,每次1支。服药3个月后二诊:症见偶觉肝区胀痛,进食后稍明显,面色较前转润,活动后仍乏力,眼睑色淡,食欲改善,无明显恶心呕吐,大便黄软,每日1~2次,舌暗淡,苔薄白腻,脉沉细。复查肝右叶病灶缩小至4.9cm×3.6cm,肝左叶病灶缩小至2cm×2.5cm,afp:450ng/ml,肝功能正常。患者长期口服本药治疗3年余,症状明显缓解,无肝区疼痛,食欲改善,精神转好,大便正常,肝脏病灶经多次腹部超声检查均基本稳定,afp转阴。

【病例5:结肠癌】

1.来诊时间:2013年6月23日。

2.既往病史:患者自2012年2月起出现反复黑便,经治未愈;2013年1月于某医院b超检查发现右腹部实质性肿块占位,即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横结肠中段有3.8cm×4.6cm×5.1cm大小的肿块,横结肠系膜有1个约1.1cm×1.2cm大小淋巴结,行横结肠部分切除术。病理检查示溃疡型黏液腺癌。术后行化疗4个疗程,胃肠道反应较明显。

3.刻下:大便溏薄,日行4~5次,神疲乏力,纳后胃脘不舒,夜寐尚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

4.治疗:口服本药每日3次,每次1支。1个月后二诊诉大便次数减少,无胃脘不适,纳食增加。续服1个月后,大便恢复正常,纳食正常,体重增加。长期坚持服用本药,症情稳定,经检查未见复发和转移。

【病例6:直肠癌】

1.既往病史:患者于2015年3月诊断为直肠癌术后,化疗中,术后大便溏,次数增多,腹胀腹痛,乏力,为求中医药治疗来诊。

2.刻下: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每日行5~6次,腹胀腹痛,少气乏力,易感冒,自汗,痰多,纳呆,睡眠差,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3.治疗:口服本药每日3次,每次1支。服用120支后二诊大便次数每日3次,腹胀腹痛症状明显好转,饮食及睡眠明显改善。续服150支后,患者少气乏力症状明显改善,大便每日2次,便条略细;自汗、睡眠及饮食等渐好。此后长期减量服用:每日2次,每次1支。3个月后复查,患者主诉大便正常,每日1次,无不良反应。

【病例7:食管中段癌】

1.来诊时间:2016年6月1日。

2.主诉:吞咽困难3月余。

3.既往病史:2016年3月发现进食干饭或馒头哽噎难咽,且渐加重,5月29日在沈阳某医院食管钡透检查确诊为食管中段癌。拟手术切除,患者拒绝。寻求中药治疗。

4.查体:形羸消瘦,面容虚浮,口吐白色黏沫痰,汤水难进,咽下即吐,大便6~8日1次,舌苔薄白,脉沉细。

5.治疗:口服本药每日3次,每次1支。服用90支后复诊时已能喝牛奶和进食少量八宝粥。因身体虚弱,故加用黄芪、党参等补中益气药水煎服。患者精神逐渐改善,食量增加,能喝面汤和进食稠粥等食物,大便亦通。治疗45日已能进食软饭或软馒头,气力渐壮,面色光润。3个月后进食哽咽完全消失,吃干硬食物亦无哽噎感。同年9月19日患者去原诊断医院复查,食管钡透未见异常。

【病例8:胃癌晚期】

1.主诉:两年前在沈阳某三甲医院做胃癌切除术,近半年胃痛,大便发黑。自摸上腹部有肿块,近日在医院复查,x光片钡透,胃小弯见7cm×8cm表面糜烂性肿块,伴有出血。取病理5块,病理诊断为腺癌,中等程度分化。因患者体质十分虚弱,要求中药治疗。

2.治疗:口服本药每日4次,每次1支。60支后大便正常,能少量饮食,胃胀感减轻;200支后复查原病灶,已由7cm×8cm缩小至3cm×4cm;继续服至720支病灶彻底消失,腹部无不适感。

【病例9:左颌恶性淋巴瘤】

1.既往病史:2014年10月发现左颌淋巴结2个,大的约1.7cm×2.5cm,小的约1cm×1.6cm,在某医院作淋巴结结核治疗,用链霉素、异菸肼及中药桔草膏等5个月余无效。2015年3月在沈阳市某医院作淋巴结穿刺涂片,确诊为恶性淋巴瘤。

2.查体:左颌部淋巴结2个,呈椭圆形,大的约2.2cm×3cm,小的1.4cm×1.8cm,质偏硬,无发热,肿胀,疼痛,无流脓,按之不涌。苔黄腻,舌红降,脉弦滑而散,伴有口干溲赤,便溏纳差。患者有慢性肠炎、高血压史。

3.治疗:口服本药每日3次,每次1支。(每日另加服中药:夏枯草15g、海藻15g、石决明30g)。服用270支后肿块缩小并软化,大淋巴结由原来2.2cm×3cm缩小至0.5cm×0.8cm,小淋巴结余下小豆粒大小。续服两个月肿块全部消失,身体无不适症兆。

【病例10:乳腺癌向肺及胸骨多发转移】

1.来诊时间:2015年6月。

2.既往病史:患者2010年1月18日在某三甲医院行左乳肿物切除术及左乳癌保乳术,术后病理提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免疫组化:er(-),pr(-),her2(-)。术后完成8疗程ac-t方案化疗:先予adm60mg/㎡+ctx600mg/㎡4疗程,后予ptx175mg/㎡4疗程。2013年12月初自觉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声嘶、气短不适。2014年2月某三甲医院行胸部ct检查提示前纵隔淋巴结肿大,左肾上腺结节,可疑转移。2014年6月复查胸部ct提示左下肺结节,前纵隔淋巴结肿大,左肾上腺结节大致同前。2014年8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痛不适,为陈发性刺痛,尚可忍受,无咳嗽咳痰,无心悸气促。2015年5月开始自觉胸痛较前加重,声嘶、气短无明显变化。2015年6月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小结节,纵隔左肺门及右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考虑转移。6月15日在某三甲医院行纵隔镜探查淋巴结活检术,术后病理提示“升主动脉旁符合低分化腺癌”。因化疗毒副反应过大,患者及家属寻求中医中药治疗。

3.症见:精神疲倦,胸痛声嘶,气短乏力,纳差,眠差,二便调,舌淡暗、苔薄白腻,脉沉细。

4.治疗:患者于2015年6月20日开始口服本药,每日5次,每次1支。服用2个月后,于8月25日在医院行胸部ct检查提示:“左乳癌术后,左下肺及胸骨转移”,但对比6月ct片,肺内及锁骨转移灶未见增大。同时患者症状已明显改善,胸痛气短消失,精神较振,纳食增加,夜寐安,生活质量评分提高。

后改为每日3次,每次1支。续服360支后于2015年年底复查胸部ct:对比8月25日ct片,肺内转移瘤较前减少、缩小,胸骨转移瘤并周围软组织肿胀,亦较前缩小。双侧锁骨上下窝彩超提示:右侧锁骨下区实性肿块,较2015年8月25日有所减小,左侧锁骨上窝淋巴结大致同前,右侧锁骨上窝及左侧锁骨下区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回声,评价为cr(完全缓解)。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