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药挤压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60513发布日期:2018-09-18 18:01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护理用具,具体涉及一种施药挤压瓶。



背景技术:

在医疗护理实践中,医护人员有时需要协助患者施药,尤其是行动不便的患者更是如此。然而,当药瓶中的药液剩余量不多时,若将药瓶口朝上施药,则药液汇聚至瓶底,不易被排出;若将药瓶口朝下施药,也药液汇聚至瓶口,瓶内药液液面上方的空间内气压不足,也会造成药液流出不畅通。这两种情况都会因药液流出过少、过慢给施药过程带来不便,费时费力;若因此加大手部力度,则又容易造成药液喷溅或药量流出过多,施药量和施药力度非常难以控制,因此这些剩余的少量药液往往会被医护人员丢弃,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如何解决药液剩余量较少时药液排出量和排出速度控制不便的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施药挤压瓶,并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的施药挤压瓶包括上瓶、下瓶、上导流器以及下导流器;上瓶一体成型且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上瓶上嘴、轴向伸缩瓶头、上挤压瓶身以及上瓶下嘴;上瓶上嘴的内径自下而上逐渐缩小,上挤压瓶身的外径自上下两端向中部逐渐缩小;上瓶上嘴的下端开口边缘与轴向伸缩瓶头的上端开口边缘之间、轴向伸缩瓶头的下端开口边缘与上挤压瓶身的上端开口边缘之间、上挤压瓶身的下端开口边缘与上瓶下嘴的上端开口边缘之间均无缝对接;下瓶一体成型且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下瓶嘴和下挤压瓶身,下挤压瓶身的外径自上下两端向中部逐渐缩小;上导流器为刚性且一体成型且包括导流板和上导管;导流板将上瓶下嘴的下端开口边缘和下瓶嘴的上端开口边缘之间隔离,导流板底部中央下凸形成与导流板一体成型的第一安装棒,导流板上设置有位于导流板中央的导管通孔以及沿导流板圆周方向均布的三个以上的药液通孔,导管通孔纵向贯穿导流板及第一安装棒,各药液通孔均纵向贯穿导流板;上导管的下端开口边缘与导管通孔的上端开口边缘之间无缝对接,上导管上端的外径小于上瓶上嘴下端的内径且大于上瓶上嘴上端的内径,轴向伸缩瓶头的拉伸长度、上挤压瓶身的长度、上瓶下嘴的长度三者之和大于上导管的长度,轴向伸缩瓶头的压缩长度、上瓶上嘴的长度、上挤压瓶身的长度、上瓶下嘴的长度四者之和小于上导管的长度;下导流器包括柔性的下导管和刚性的重力球;重力球顶部中央上凸形成与重力球一体成型的圆柱形或圆锥台形的第二安装棒,重力球中央设置有纵向贯穿重力球和第二安装棒的导流孔,重力球的底部平整且沿圆周方向均布有三个以上的支脚;第一安装棒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的嵌设于下导管的上端内,第二安装棒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的嵌设于下导管的下端内,下导管的长度不小于下瓶的长度;上瓶上嘴、轴向伸缩瓶头、上挤压瓶身、上瓶下嘴、上导管、导流板、第一安装棒、下瓶嘴以及下挤压瓶身九者同轴。

本发明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一步改进。

作为优选,所述上瓶和下瓶二者一体成型,上瓶下嘴的下端开口边缘与下瓶嘴的上端开口边缘之间无缝对接且对接处的内壁上设置有与上瓶下嘴同轴且与上瓶下嘴一体成型的环状凸缘;所述导流板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环状凸缘相匹配的环状凹沟,环状凸缘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的嵌设于环状凹沟内。

作为优选,所述导流板的边缘上凸和下凸形成与导流板一体成型且同轴的上套管和下套管,上套管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内螺纹,下套管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内螺纹;所述上瓶下嘴的外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内螺纹相匹配的第一外螺纹,所述下瓶嘴的外壁上设置有与第二内螺纹相匹配的第二外螺纹。

作为优选,所述上瓶上嘴自上而下包括锥形管和弧形倒漏斗管,锥形管的下端开口边缘与弧形倒漏斗管的上端开口边缘之间无缝对接;锥形管、弧形倒漏斗管和所述轴向伸缩瓶头三者同轴;所述上导管上端的外径小于弧形倒漏斗管下端的内径且大于弧形倒漏斗管上端的内径。

作为优选,所述上瓶和/或下瓶和/或上导流器为丙烯晴-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材质。

作为优选,所述轴向伸缩瓶头为套筒伸缩管或外包络面为圆柱形的波纹伸缩管。

作为优选,所述上导管整体为圆锥台形或仅下部为圆锥台形。

作为优选,所述支脚为球形或圆柱形。

作为优选,所述导流板的上表面沿边缘设置有与导流板同轴的第一环状凹槽,第一环状凹槽内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的嵌设有弹性的第一密封圈,所述导流板的下表面沿边缘设置有与导流板同轴的第二环状凹槽,第二环状凹槽内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的嵌设有弹性的第二密封圈。

作为优选,所述重力球为鼓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兼具上下两种出药方式,无论瓶内剩余药液量多少,均可以方便、省力、线性的控制施药量和出药速度,避免药液喷溅、施药过多或过少,因而能大大节约医护人员的时间资源和药液资源;

2、上瓶、下瓶均一体成型,能够解决上瓶和下瓶的气密性和牢固程度不足问题;上导流器一体成型,能够解决上导流器尤其是上导管和导流板连接处的牢固程度不足的问题;

3、导流孔的下端开口能够保持靠近而不接触瓶底的状态,能够解决导流孔悬于药液上方或堵塞而接触不到药液的问题;

4、上瓶上嘴分为锥形管和弧形倒漏斗管两段,兼具锥形管便于深入施药的优点和弧形侧壁增强气密性的优点;

5、采用套筒伸缩管或外包络面为圆柱形的波纹伸缩管作为轴向伸缩瓶头的结构,能够解决轴向伸缩瓶头的牢固性和伸缩姿态保持性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施药挤压瓶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施药挤压瓶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施药挤压瓶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施药挤压瓶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施药挤压瓶实施例四中轴向伸缩瓶头拉伸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施药挤压瓶实施例四中上导流器部分的局部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上瓶;2、下瓶;3、上导流器;4、下导流器;5、环状凸缘;6、第一密封圈;7、第二密封圈;11、上瓶上嘴;12、轴向伸缩瓶头;13、上挤压瓶身;14、上瓶下嘴;21、下瓶嘴;22、下挤压瓶身;31、导流板;32、上导管;33、第一安装棒;34、导管通孔;35、药液通孔;36、环状凹沟;37、上套管;38、下套管;41、下导管;42、重力球;43、第二安装棒;44、导流孔;45支脚;111、锥形管;112、和弧形倒漏斗管;311、第一环状凹槽;312、第二环状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做具体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施药挤压瓶包括上瓶1、下瓶2、上导流器3以及下导流器4;上瓶1一体成型且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上瓶上嘴11、轴向伸缩瓶头12、上挤压瓶身13以及上瓶下嘴14;上瓶上嘴11的内径自下而上逐渐缩小,上挤压瓶身13的外径自上下两端向中部逐渐缩小;上瓶上嘴11的下端开口边缘与轴向伸缩瓶头12的上端开口边缘之间、轴向伸缩瓶头12的下端开口边缘与上挤压瓶身13的上端开口边缘之间、上挤压瓶身13的下端开口边缘与上瓶下嘴14的上端开口边缘之间均无缝对接;下瓶2一体成型且自上而下依次包括下瓶嘴21和下挤压瓶身22,下挤压瓶身22的外径自上下两端向中部逐渐缩小;上导流器3为刚性且一体成型且包括导流板31和上导管32;导流板31将上瓶下嘴14的下端开口边缘和下瓶嘴21的上端开口边缘之间隔离,导流板31底部中央下凸形成与导流板31一体成型的第一安装棒33,导流板31上设置有位于导流板31中央的导管通孔34以及沿导流板31圆周方向均布的三个以上的药液通孔35,导管通孔34纵向贯穿导流板31及第一安装棒33,各药液通孔35均纵向贯穿导流板31;上导管32的下端开口边缘与导管通孔35的上端开口边缘之间无缝对接,上导管32上端的外径小于上瓶上嘴11下端的内径且大于上瓶上嘴11上端的内径,轴向伸缩瓶头12的拉伸长度、上挤压瓶身13的长度、上瓶下嘴14的长度三者之和大于上导管32的长度,轴向伸缩瓶头12的压缩长度、上瓶上嘴11的长度、上挤压瓶身13的长度、上瓶下嘴14的长度四者之和小于上导管32的长度;下导流器4包括柔性的下导管41和刚性的重力球42;重力球42顶部中央上凸形成与重力球42一体成型的圆柱形或圆锥台形的第二安装棒43,重力球42中央设置有纵向贯穿重力球42和第二安装棒43的导流孔44,重力球42的底部平整且沿圆周方向均布有三个以上的支脚45;第一安装棒33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的嵌设于下导管41的上端内,第二安装棒43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的嵌设于下导41管的下端内,下导管41的长度不小于下瓶2的长度;上瓶上嘴11、轴向伸缩瓶头12、上挤压瓶身13、上瓶下嘴14、上导管32、导流板31、第一安装棒33、下瓶嘴21以及下挤压瓶身22九者同轴。

本实施例的施药挤压瓶可以实现以下两种出药方式:

一、向上出药。医护人员以上瓶上嘴11朝向正上方或斜上方的方式手持本实施例的施药挤压瓶,将轴向伸缩瓶头12压缩带动上瓶上嘴11下移,使上导管32的上端嵌入上瓶上嘴上端11较窄处,利用上瓶上嘴11上端较窄处的嘴壁与上导管32管壁的紧密接触形成局部封闭空间。

将轴向伸缩瓶头12的压缩长度、上瓶上嘴11的长度、上挤压瓶身13的长度、上瓶下嘴14的长度四者之和设定为小于上导管32的长度,是为了保证将轴向伸缩瓶头12压缩后上导管32的上端能够尽可能的抵达上瓶上嘴上端11的上端,从而保证上瓶上嘴11上端较窄处的嘴壁能够紧密接触上导管32的管壁。

以瓶内剩余药液量不多的情况为例,药液在重力作用下汇聚至下瓶2的底部,重力球42也受重力作用坠落在下瓶2的底部。

在重力球42底部的支脚45的支撑下,导流孔44的下端开口能够保持靠近而不接触下瓶2的瓶底的状态,既能避免因下导管41下端与瓶底距离过大而悬于药液上方造成接触不到药液的情况;又能避免下导管41下端接触瓶底造成导流孔44堵塞的情况,从而能够保证药液可以顺畅的经导流孔44流入下导管41内。为了便于重力球42保持稳定的姿态,以及便于导流孔44保持与瓶底的距离,重力球42的形状可以设置成如图1所示的鼓形,亦即顶面和底面为圆形、侧面自中间向上下两端收窄的形状。

在上瓶上嘴11嘴壁与上导管32管壁的封闭作用以及导流板31的相对封闭作用的双重封闭下,下瓶2内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医护人员挤压下挤压瓶身22,使下瓶2内空间缩小、药液液面上方的气压增强,进而驱使药液经导流孔44、下导管41、导管通孔34、上导管32、上瓶上嘴11向上顺畅流出。此种出药方式适用于向患者上眼睑、口腔上黏膜、脚底施药等场合,以及向不便于活动的患者以坐躺姿态向肛内施药的场合。

上下两端粗、中间细的造型,一方面使上挤压瓶身13和下挤压瓶身22更防滑;另一方面也进一步使医护人员发力更节约、更均匀,从而便于控制药液的流出速度和流出量,避免施药时药液溅射、施药过多或过少。

第一安装棒33和第二安装棒43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的嵌设于下导管41的两端内,亦即下导管41的两端依靠弹性紧锢在第一安装棒33和第二安装棒43外,使重力球42、下导管41和导流板31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

上瓶上嘴11、轴向伸缩瓶头12、上挤压瓶身13和上瓶下嘴14四者一体成型,下瓶嘴21和下挤压瓶身22二者一体成型,便于增加上瓶1和下瓶2的气密性和牢固程度;导流板31、上导管32和第一安装棒33三者一体成型,便于增加上导流器3的牢固程度,尤其是上导管32和导流板31连接处的牢固程度和气密性。

为了进一步增加本实施例的施药挤压瓶的牢固程度和瓶内的气密性,如图1所示,所述上瓶1和下瓶2二者可以一体成型。上瓶下嘴14的下端开口边缘与下瓶嘴21的上端开口边缘之间无缝对接且对接处的内壁上设置有与上瓶下嘴14同轴且与上瓶下嘴14一体成型的环状凸缘5;所述导流板31的侧壁上设置有与环状凸缘5相匹配的环状凹沟36,环状凸缘5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的嵌设于环状凹沟36内,利用环状凸缘5和环状凹沟36将导流板31固定在上瓶1和下瓶2之间。

二、向下出药。医护人员以上瓶上嘴11朝向正下方或斜下方的方式手持本实施例的施药挤压瓶,将轴向伸缩瓶头12拉伸带动上瓶上嘴11上移,使上导管32的管壁与上瓶上嘴11的嘴壁脱离,形成药液通道。

将轴向伸缩瓶头12的拉伸长度、上挤压瓶身13的长度、上瓶下嘴14的长度三者之和设定为大于上导管32的长度,是为了在将轴向伸缩瓶头12拉伸后,保证上导管32的上缘低于上瓶上嘴11的下缘,从而保证上导管32的管壁与上瓶上嘴11的嘴壁脱离。

还是以瓶内剩余药液量不多的情况为例,药液在重力作用下经药液通孔35穿过导流板31向上瓶上嘴11的出口方向汇聚。医护人员挤压上挤压瓶身13,使瓶内空间缩小、药液液面上方的气压增强,进而驱使药液向下加速通过上导管32与上瓶上嘴11之间的药液通道,进而经上瓶上嘴11向下顺畅流出。此种出药方式适用于向患者下眼睑、口腔下黏膜、头顶、肩膀施药等场合,以及向不便于活动的患者以趴卧姿向肛内施药的场合。

因此,针对患者不同部位、不同场合,本实施例的施药挤压瓶可以提供向上出药和向下出药两种施药方式,而且无论瓶内剩余药液量是多还是少,医护人员均可以方便、省力、线性的控制施药量和出药速度,从而能够很好的解决因施药方位造成的施药不便的问题;因药液剩余量少施药不便、或丢弃造成药液浪费的问题;以及因发力不均造成的药液喷溅、施药过多或过少的问题。

所述上瓶1和/或下瓶2和/或上导流器3的材质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的丙烯晴-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丙烯晴-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具有出色的耐化学腐蚀、耐热性能,因而更为安全卫生;而且其具有一定的表面硬度和高韧性,同时还兼具高折弯形变性能,能够在为上瓶1和/或下瓶2和/或上导流器3提供所需刚性的同时,提供其所需的易挤压形变性能。

所述轴向伸缩瓶头12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的的波纹伸缩管,其外包络面宜为圆柱形。相比于锥形或圆台形的波纹伸缩管,圆柱形的波纹伸缩管更不易发生内陷,因而能够避免因伸缩瓶头12内陷变形造成对上导管32或其他部件的损伤。

所述上导管32可以仅下部为圆锥台形,如图1所示。当然可以整体为圆锥台形。圆锥台形下粗上细,能够加强上导管32的牢固程度。

所述支脚45可以为圆柱形,如图1所示。当然也可以为球形,但圆柱形的支脚45能够更好的保持重力球42的姿态。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上瓶上嘴11自上而下包括锥形管111和弧形倒漏斗管112,锥形管111的下端开口边缘与弧形倒漏斗管112的上端开口边缘之间无缝对接;锥形管111、弧形倒漏斗管112和所述轴向伸缩瓶头12三者同轴;所述上导管32上端的外径小于弧形倒漏斗管112下端的内径且大于弧形倒漏斗管112上端的内径。本实施例所述的“弧形倒漏斗管”,是指侧壁呈弧形的倒漏斗状的管。相比于直线锥形侧壁,弧形倒漏斗管112的弧形侧壁能够在上导管32嵌入后增大二者的接触面积,从而使二者的接触更为紧密,从而气密性也更好;而锥形管111的更便于深入诸如肛内等患处施药;本实施例将上瓶上嘴11设置为锥形管111和弧形倒漏斗管112两段式,能够结合二者的优点。

实施例三: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轴向伸缩瓶头12的结构:为了提高轴向伸缩瓶头12的牢固性和伸缩姿态保持性,本实施例的施药挤压瓶的所述轴向伸缩瓶头12可以选用现有技术中套筒伸缩管。

实施例四: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上瓶1和下瓶2之间的连接方式:所述导流板31的边缘上凸和下凸形成与导流板31一体成型且同轴的上套管37和下套管38,上套管37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内螺纹,下套管38内壁上设置有第二内螺纹;所述上瓶下嘴14的外壁上设置有与第一内螺纹相匹配的第一外螺纹,所述下瓶嘴21的外壁上设置有与第二内螺纹相匹配的第二外螺纹。

上瓶1和下瓶2通过第一内螺纹、第一外螺纹、第二内螺纹和第二外螺纹连接,利用上套管37和下套管38加固。如此可提高上导流器3的拆装便利性,但损失了一定的连接牢固性和气密性。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气密性损失,可在所述导流板31的上表面沿边缘设置与导流板31同轴的第一环状凹槽311,在第一环状凹槽311内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的嵌设弹性的第一密封圈6,在所述导流板31的下表面沿边缘设置与导流板31同轴的第二环状凹槽312,在第二环状凹槽312内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的嵌设有弹性的第二密封圈7。拧紧螺纹后,上瓶下嘴14的下端开口边缘和下瓶嘴21分别与第一密封圈6和第二密封圈7紧密接触,从而提高了气密性。

如图5所示,将轴向伸缩瓶头12拉伸带动上瓶上嘴11上移后,上导管32的上缘低于上瓶上嘴11的弧形倒漏斗管112的下缘,从而使上导管32的管壁与上瓶上嘴11的嘴壁脱离,形成药液通道。

如图6所示:第一安装棒33位于导流板31的底部中央,导管通孔34纵向贯穿导流板31及第一安装棒33;四个药液通孔35沿导流板31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各药液通孔35均纵向贯穿导流板31;第二密封圈7过盈配合或过渡配合的嵌设在沿边缘导流板31的下表面边缘设置的第二环状凹槽312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