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5298129发布日期:2018-08-31 19:46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医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a,pci)是指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对所有以眩晕为主诉就诊的患者进行病因学研究发现,pci是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后的第二位病因。pci的主要致病机制是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和闭塞,后循环血流动力学障碍,脑灌注不足,造成局部缺血,进而出现缺氧而引起眩晕。血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中血黏度指标与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归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本病病位在脑窍,病变脏腑与肝、肾相关。病机主要为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不维阳,阳亢于上,或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目前临床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药物方案尚缺乏统一标准,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且对人体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探寻疗效确切且副作用少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药组合物,用以解决现有的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药物方案尚缺乏统一标准,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且对人体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由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备而成:天麻15-25份、钩藤15-25份、川芎8-12份、丹参10-15份、葛根10-15份、鸡血藤15-30份、三棱5-10份、水蛭1-3份、地龙4-8份。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中药组合物由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制备而成:天麻20份、钩藤20份、川芎10份、丹参13份、葛根13份、鸡血藤22份、三棱8份、水蛭2份、地龙6份。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中药组合物还包括黄芪7-8份、白术7-8份,用于治疗兼见气虚症状的患者。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中药组合物还包括柴胡4-5份、枳壳4-5份,用于治疗兼见气滞症状的患者。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中药组合物还包括肉桂1-2份、薤白7-8份,用于治疗偏于寒凝症状的患者。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中药组合物还包括半夏4-5份、陈皮4-5份,用于治疗兼见痰浊症状的患者。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称取相应重量份数的各原料;

步骤二:将除地龙之外的其他各原料置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浸泡10-30分钟;

步骤三:大火熬制10-25分钟;转小火,继续熬制10-25分钟;

步骤四:熄火,过滤去渣得到滤液;

步骤五:将焙干的地龙研磨成粉,加入到步骤四所得滤液中,搅拌均匀即得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药组合物。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步骤二中,加入的水与各中药原料的总重量比为4:1-10:1。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药物中的应用。

上述中药组合物的主要成分的药理如下:

天麻甘平,平肝熄风,为君药;钩藤甘苦微寒,清热平肝、熄风止痉,为臣药;川芎辛温,丹参苦微寒,葛根甘辛凉,鸡血藤苦甘温,均可活血化瘀;三棱辛苦平,水蛭咸苦平,有破血逐瘀功效;地龙咸寒入络,可清热、镇痉、通络,以上诸药共为佐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天麻具有改善脑缺血、减轻眩晕症状、改善糖脂代谢、降低血压等作用。钩藤主要有效成分钩藤碱具有抗血栓形成、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川芎的有效成分阿魏酸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5-羟色胺释放、抑制血小板血栓素生成等作用,其另一有效成分川芎嗪可改善微循环、保护神经、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丹参有效成分丹参多酚酸盐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可抗炎、抗栓、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抑制内皮素释放、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等,还可提高血管内皮细胞保护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葛根具有抗氧化作用,改善机体免疫力,对血糖及血压双向调节,可改善微循环。鸡血藤、三棱、水蛭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作用、抗肿瘤等作用。地龙可抗凝、溶栓、调节免疫、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压、降脂等。

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此中药组合物可明显改善病人的眩晕等症状,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血清血浆纤维蛋白原、d-d二聚体及血液黏度水平及动脉硬化指数,且安全性较高。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基于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筛选出具有平肝、活血、通络作用的天然药物,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而成,提供了一种疗效显著、成本低廉、毒副作用小的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可以显著改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d-d二聚体及血液黏度水平,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降低血清d-d及fib水平及动脉硬化指数,疗效明显优于西药,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本发明公开的上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简便易行,易生产制备,可最大限度的提取各药物组分的有效成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由包括以下重量克数的原料制备而成:天麻20克、钩藤20克、川芎10克、丹参13克、葛根13克、鸡血藤22克、三棱8克、水蛭2克、地龙6克。

上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一:称取相应重量克数的各原料;

步骤二:将除地龙之外的其他各原料置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浸泡20分钟;

步骤三:大火熬制22分钟;转小火,继续熬制22分钟;

步骤四:熄火,过滤去渣得到滤液;

步骤五:将焙干的地龙研磨成粉,加入到步骤四所得滤液中,搅拌均匀即得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药组合物。

步骤二中,加入的水与各中药原料的总重量比为7:1。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由包括以下重量克数的原料制备而成:天麻15克、钩藤25克、川芎8克、丹参15克、葛根10克、鸡血藤30克、三棱5克、水蛭3克、地龙4克。

上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一:称取相应重量克数的各原料;

步骤二:将除地龙之外的其他各原料置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浸泡10分钟;

步骤三:大火熬制10分钟;转小火,继续熬制10分钟;

步骤四:熄火,过滤去渣得到滤液;

步骤五:将焙干的地龙研磨成粉,加入到步骤四所得滤液中,搅拌均匀即得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药组合物。

步骤二中,加入的水与各中药原料的总重量比为4:1。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由包括以下重量克数的原料制备而成:天麻25克、钩藤15克、川芎12克、丹参10克、葛根15克、鸡血藤15克、三棱10克、水蛭1克、地龙8克。

上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如下:

步骤一:称取相应重量克数的各原料;

步骤二:将除地龙之外的其他各原料置于药锅中,加入适量的水浸泡30分钟;

步骤三:大火熬制25分钟;转小火,继续熬制25分钟;

步骤四:熄火,过滤去渣得到滤液;

步骤五:将焙干的地龙研磨成粉,加入到步骤四所得滤液中,搅拌均匀即得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药组合物。

步骤二中,加入的水与各中药原料的总重量比为10:1。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由包括以下重量克数的原料制备而成:天麻15克、钩藤25克、川芎8克、丹参15克、葛根10克、鸡血藤30克、三棱5克、水蛭3克、地龙4克。

所述中药组合物还包括黄芪8克、白术7克。

制备方法和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由包括以下重量克数的原料制备而成:天麻25克、钩藤15克、川芎12克、丹参10克、葛根15克、鸡血藤15克、三棱10克、水蛭1克、地龙8克。

所述中药组合物还包括黄芪7克、白术8克。

制备方法和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由包括以下重量克数的原料制备而成:天麻15克、钩藤25克、川芎8克、丹参15克、葛根10克、鸡血藤30克、三棱5克、水蛭3克、地龙4克。

所述中药组合物还包括柴胡5克、枳壳4克。

制备方法和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由包括以下重量克数的原料制备而成:天麻25克、钩藤15克、川芎12克、丹参10克、葛根15克、鸡血藤15克、三棱10克、水蛭1克、地龙8克。

所述中药组合物还包括柴胡4克、枳壳5克。

制备方法和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由包括以下重量克数的原料制备而成:天麻15克、钩藤25克、川芎8克、丹参15克、葛根10克、鸡血藤30克、三棱5克、水蛭3克、地龙4克。

所述中药组合物还包括肉桂2克、薤白7克。

制备方法和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由包括以下重量克数的原料制备而成:天麻25克、钩藤15克、川芎12克、丹参10克、葛根15克、鸡血藤15克、三棱10克、水蛭1克、地龙8克。

所述中药组合物还包括肉桂1克、薤白8克。

制备方法和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由包括以下重量克数的原料制备而成:天麻15克、钩藤25克、川芎8克、丹参15克、葛根10克、鸡血藤30克、三棱5克、水蛭3克、地龙4克。

所述中药组合物还包括半夏5克、陈皮4克。

制备方法和实施例1相同。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由包括以下重量克数的原料制备而成:天麻25克、钩藤15克、川芎12克、丹参10克、葛根15克、鸡血藤15克、三棱10克、水蛭1克、地龙8克。

所述中药组合物还包括半夏4克、陈皮5克。

制备方法和实施例1相同。

效果试验:

采用实施例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具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病例均为2015年12月~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共纳入168例,就诊时均表现为眩晕发作、伴耳鸣症状,经超声检查显示单侧或双侧椎-基底动脉出现血流速度减慢症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84例和治疗组84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见表1。

表1各组患者一般资料

1.2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确定的诊断标准:年龄≥45岁;发作性视物旋转或摇晃、浮沉感;反复发作,常与头、体位改变或紧张、劳累有关;眩晕至少伴有一种后循环缺血症状,如复视、听力下降、呛咳、猝倒、肢体麻木或平衡障碍等;有或无脑干或小脑体征;除外耳源性疾病和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眩晕。

纳入标准

符合诊断标准;既往有动脉硬化、血脂失调症、高血压等病史;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症状,多因体位的变动而诱发或加重,伴有耳鸣、恶心、呕吐或猝然昏倒;可伴脑干一过性缺血症状,如黑朦、复视、肢体麻木、后枕部头痛等;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颅脑、颈部ct或mri检查证实。

排除标准

有严重的心肾功能不全、造影剂过敏、家属不签署知情同意书、tcd正常的病人。

1.3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两组患者入组前均未采用扩血管、抗凝药物等治疗,入组后均接受基础治疗: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酒,卧床休息,防止摔倒、跌伤,避免声光刺激,避免激动及精神刺激。眩晕发作时镇静、止吐,肌注安定10mg或非那根25~50mg,严重呕吐者补充水及电解质,维持患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合并糖尿病者给予降糖治疗,合并原发性高血压者给予降压治疗。

对照组:给予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商品名:敏使朗,批准文号:国药准字41032000h,批号:1706105,生产企业:卫材药业有限公司),1次1~2片(6~12mg),3次/d,饭后口服。

治疗组:给予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1次1~2片(6~12mg),3次/d,饭后口服。同时加服实施例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所有药材均来源于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药房。用法:将除地龙之外的其他各原料熬成汤药,将焙干的地龙研磨成粉,冲到汤药中服用;每日1剂,早晚分服。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期间不服用其他中药及中成药治疗。

1.4统计分析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的标准。

2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

2.1两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椎基底动脉血流、血液粘度及动脉硬化指数(ai)。

治疗前后进行眩晕症状量表评分评价眩晕程度,包括站立不稳、眩晕感、跌倒趋势、摇晃感、颠簸感、位置改变引起眩晕和突然间发作7个方面,根据症状程度无、轻微、较重、严重分别计为0、1、2、3分。

于治疗前后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elogiqs6,频率为5-13mhz。检测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患者取头后仰卧位,检查时室温应恒定在24℃左右,检查一侧颈动脉时头偏向对侧约45°。探头沿胸锁乳突肌外缘颈动脉走向,自下而上移动纵切扫查后旋转90°,沿血管走行做横切扫查,分别从长轴和短轴各个切面检测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所有病例均于治疗前后由本院超声医学科固定资深医师检测。

于治疗前后应用采用日立hitachi7600-1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检测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空腹8h后采集上肢外周静脉血6ml,分离标本待测血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d-d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参考值0.0~0.5mg/l;fib检测采用clauss法,参考值2.0~4.0g/l。以上均由本院检验科协助完成。

于治疗前后采用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评分、眩晕障碍调查表(dhi)总评分对患者眩晕程度评定,障碍评估量表(dhi)是目前临床实践中得到最广泛应用的一种症状性评估,根据所测评分来判断眩晕的严重程度。dhi总指数范眩晕围为0~100分,从整体来评估眩晕主观症状的严重程度,其中0~30分为轻度异常,31~60分为中度异常,>60分为重度异常且有跌倒风险。

dars根据眩晕程度由轻到重分为0~6七个等级,6分,眩晕最重;dhi共25个问题,包括患者的功能状态、心理状态及生理状态三方面内容,总分数0~100分,分数越高,眩晕程度越重,越低则影响越轻。

神经功能的评价: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由专职神经内科医师采用欧洲头晕评估量表(eev)对其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

动脉硬化指数(atheroscle-index,ai):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各测量血清总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根据计算公式:动脉硬化指数=(血清总胆固醇一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计算动脉硬化指数,统计结果并进行比较。

监测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

2.2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标准进行评定。

治愈:眩晕缓解,头痛、恶心、呕吐、心慌等次要症状缓解;经颅多普勒超声提示脑血流恢复正常。

显效:眩晕基本缓解,但仍偶有发作;次要症状部分缓解;经颅多普勒超声提示脑血流量明显改善。

有效:眩晕得到控制,但时有发作,影响生活;次要症状有所改善;经颅多普勒超声提示脑血流量部分改善。

无效:眩晕无改善,仍频繁发作;经颅多普勒超声提示脑血流量无改善。

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

3结果

在服用药物期间,治疗组有1例恶心腹胀,对照组有1例胃脘部不适,以上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消失,其余均无明显不适。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变化。

3.1两组疗效水平比较

表2表明,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疗效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2两组疗效比较[例(%)]

3.2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表3表明,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耳鸣症状消失时间、眩晕症状消失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h,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4表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眩晕症状量表评分及治疗前后差值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眩晕症状量表评分也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比较,治疗组眩晕症状量表评分及治疗前后差值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两组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比较(分,x±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5表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eev及dhi分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眩晕eev及dhi分值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比较,治疗组eev及dhi分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两组eev及dhi分值比较(分,x±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d二聚体及血液黏度比较

表6表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d-d二聚体及血液黏度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d-d二聚体及血液黏度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d二聚体及血液黏度降低得更显著(p<0.05)。

表6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液黏度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4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变参数比较

表7表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加得更显著(p<0.05)。

表7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变参数比较(x±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5两组动脉硬化指数比较

表8表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动脉硬化指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动脉硬化指数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动脉硬化指数降低得更显著(p<0.05)。

表8两组动脉硬化指数比较(分,x±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9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只有60.7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d-d二聚体及血液黏度水平,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降低血清d-d及fib水平及动脉硬化指数,且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药敏使朗。因此,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显著的疗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血清血浆纤维蛋白原、d-d二聚体及血液黏度水平及动脉硬化指数来实现的。

综上所述,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可明显改善病人的眩晕等症状,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血清血浆纤维蛋白原、d-d二聚体及血液黏度水平及动脉硬化指数,且安全性较高。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