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用缝合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98123发布日期:2018-08-31 19:46阅读:37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在对活体组织进行缝合时所使用的医疗用缝合针,特别是涉及强度大且刺穿痕迹小的医疗用缝合针。



背景技术:

关于医疗用缝合针,提供了对应于目标缝合部位具有最优形状的多种针。其中,存在如下这样的医疗用缝合针:其形成有尖锐的尖端和具有与该尖端连续的切刃的切刃部,该切刃部的截面形成为三角形。

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医疗用缝合针在截面为三角形的切刃形成部形成有第1切刃部、第2切刃部以及第3切刃部。关于第1切刃部,其周面两侧的侧刃形成为切刃,在顶部没有形成切刃。关于第2切刃部,通过使周面两侧的斜面朝向三角形的中心平行移动而形成第1凹部,由此,在周面两侧形成有侧刃,且在顶部形成有峰刃(山刃)。进而,第3切刃部在形成第2切刃部的各切刃保持着各自的角度的状态下于周面两侧形成有侧刃,且于顶部形成有峰刃。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内容:即使使第2切刃部的侧刃与峰刃的刃角比较小,也能够增大壁厚来获得高弯曲强度;以及,在第3切刃部中,即使通过第2凹部使侧刃与峰刃的刃角比较小,也能够以锐利的状态连续地形成至针尖,从而能够获得高刺穿性。

另外,为了在进行缝合手术时减轻医生的疲劳,对于医疗用缝合针,要求降低通过组织时的阻力(提高刺穿性)。为了应对这样的要求,还提供有使切刃部的宽度尺寸比主体部的粗度大的被称作眼镜蛇头(cobrahead)型的医疗用缝合针。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65638号公报(日本特许第4576589)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关于由具有锐利的刃角(20度~30度)的两个侧刃和峰刃所构成的第3切刃部,第2凹部由构成侧刃的斜面和构成峰刃的斜面构成,因此能够获得高刺穿性。可是,在第3切刃部的末端部分,三角形的中心部分的壁厚变得极薄,存在强度降低的担忧。

另外,对于切刃部的宽度尺寸比主体部的粗度大的眼镜蛇头型的医疗用缝合针,存在如下担忧:切开创口变大而导致产生较大的切开痕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这样的医疗用缝合针:其能够提高形成有尖锐的尖端的末端部分的强度,并且能够在减小穿过组织后的刺穿痕迹的同时降低刺穿阻力。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医疗用缝合针由不锈钢构成,具有切刃构成部和与该切刃构成部连续的主体部,所述切刃构成部具有尖锐的尖端,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至该尖端粗度减小这样的形状,并且,所述切刃构成部具有:与所述尖端连续的第1切刃部;和与该第1切刃部连续的第2切刃部,所述第1切刃部具有:夹着顶部形成的两个第1斜面;和被该两个第1斜面夹着的一个第1底面,在构成所述顶部的边缘、以及该第1底面与所述两个第1斜面相交叉的边缘形成有切刃,所述第2切刃部具有:夹着所述顶部形成的两个第1斜面;分别形成于该两个第1斜面的第2斜面,其具有与所述顶部大致平行的顶部侧的缘,所述第2斜面夹着顶部所成的角度比所述第1斜面所成的角度小;以及被所述第2斜面夹着的一个第2底面,在构成所述顶部的边缘、以及该第2底面与两个所述第2斜面相交叉的边缘形成有切刃。

在上述医疗用缝合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切刃构成部,在主体部侧与所述第2切刃部连续地形成有第3切刃部,该第3切刃部具有:夹着所述顶部形成的两个第1斜面;分别形成于该两个第1斜面的槽,其具有斜面,所述斜面具有与所述顶部大致平行的一对上部缘和下部缘,并且所述斜面夹着顶部所成的角度比所述第1斜面所成的角度小;第3斜面,其形成于该槽的离所述顶部远的一侧;以及被所述第3斜面夹着的第3底面,在构成所述顶部的边缘、以及该第3底面与所述第3斜面相交叉的边缘形成有切刃。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医疗用缝合针(以下仅称为“缝合针”)中,切刃构成部具有尖锐的尖端,形成为从主体部至尖端粗度减小这样的形状(尖细形状),并且具有与尖端连续的第1切刃部和与该第1切刃部连续的第2切刃部。并且,第1切刃部通过夹着顶部形成的两个第1斜面和被两个第1斜面夹着的一个第1底面而使截面形成为三角形。因此,与尖端连续的第1切刃部具有充分的粗度,能够发挥出高弯曲强度。

另外,在第1切刃部上,在构成顶部的边缘、以及第1底面与两个第1斜面相交叉的边缘形成有切刃,在第2切刃部上,在构成顶部的边缘、以及第2底面与两个第2斜面相交叉的边缘形成有切刃。特别是,第2斜面夹着顶部所成的角度比第1斜面所成的角度小。因此,在第2底面的两侧形成的切刃的宽度的从第1切刃部至主体部的增加率变得比在第1切刃部的第1底面的两侧形成的切刃的宽度的增加率小。即,在第2切刃部中,切开创口的宽度逐渐扩大。因此,能够减小刺穿痕迹。

另外,在切刃构成部中与第2切刃部在主体部侧连续地形成的第3切刃部在夹着顶部形成的两个第1斜面上具有槽,所述槽具有斜面,所述斜面分别具有与顶部大致平行的一对上部缘和下部缘,且所述斜面夹着顶部所成的角度比所述第1斜面所成的角度小,并且,所述第3切刃部具有形成于槽的离顶部远的一侧的第3斜面。因此,能够使在第3斜面与第3底面的边缘形成的切刃比在顶部的边缘形成的切刃的角度更锐利。因此,能够确保良好的刺穿性。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缝合针中,从第1切刃部至第3切刃部形成于顶部的边缘处的切刃的角度固定,但是,在两个斜面与底面的边缘形成的切刃的角度根据切刃部而不同。即,第2切刃部的在第2斜面与第2底面的边缘处形成的切刃的角度比第1切刃部的切刃的角度大。另外,第3切刃部的在第3斜面与第3底面的边缘处形成的切刃的角度比第1切刃部的切刃的角度小。因此,在缝合组织时,刺穿阻力被分散,能够确保良好的刺穿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说明本实施例的缝合针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说明本实施例的缝合针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说明本实施例的缝合针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缝合针进行说明。本发明的缝合针是将由不锈钢构成的圆棒作为材料而构成的。只要是不锈钢即可,并不限定材料,但是,特别优选使用以如下方式形成的线材:通过以预先设定的断面收缩率对由奥氏体系不锈钢构成的圆棒进行冷拉丝加工,由此,具有目标的缝合针的粗度且使组织呈纤维状伸长。

在本发明中,目标的缝合针的切刃部的截面形成为三角形,且目标的缝合针具有:切刃构成部,其具有尖锐的尖端;和主体部,其与该切刃构成部连续。并且,在切刃构成部中的从尖端至主体部的之间,连续地形成有第1切刃部、第2切刃部以及第3切刃部。另外,在主体部的与切刃构成部相反的端部侧形成有基端部,在该基端部形成有用于安装缝合线的盲孔或一对弹性柱。

在本发明中,并不限定目标的缝合针是呈圆弧状弯曲的弯曲针还是直线状的直针,可以是任意的形状。另外,在目标的缝合针是弯曲针的情况下,也不限定顶部是处于弯曲的内侧还是处于外侧。

切刃构成部形成为从主体部至尖端使粗度减小的所谓尖细形状,在该尖细形状的范围内形成有第1切刃部~第3切刃部。第1切刃部~第3切刃部各自的长度和粗度并不限定,对应于目标缝合针的尺寸适当地设定。另外,主体部的截面可以采用三角形、四边形等形状,但并不限定形状。

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粗度”并不是指连接三角形、四边形等截面形状的顶点所成的圆的直径或截面形状的内切圆的直径,而是指具有与截面形状的面积相对应的面积的圆的直径。

以下,利用附图对本实施例的缝合针的结构进行说明。图中所示的缝合针a形成为笔直状,并在该状态下作为缝合针使用,或者在后续工序中对该笔直状的缝合针a进行弯曲加工后作为弯曲状的缝合针来使用。

本实施例的缝合针a是针对以如下方式形成的坯料进行磨削并实施盲孔加工而形成的,其中:将冷拉丝加工至预先设定的直径的由奥氏体系不锈钢构成的线材切断成规定的长度,然后,对一端侧进行压力加工而成形为三角柱状。

缝合针a在一侧形成有切刃构成部10,与该切刃构成部10连续地形成有供医生通过持针器把持着进行操作的主体部20,而且与主体部20连续地形成有基端部30,该基端部30安装未图示的缝合线。

在缝合针a中,切刃构成部10和主体部20的截面形成为三角形。并且,切刃构成部10中的与三角形的顶点对应的部位成为顶部,该顶部作为第1切刃部11、第2切刃部12以及第3切刃部13的切刃发挥功能。另外,主体部20中的与三角形的顶点对应的部位成为不具有作为切刃的功能的峰21。

在本实施例的缝合针a中,基端部30的截面形成为圆形,在端面31形成有未图示的盲孔。并且,通过将缝合线的端部插入盲孔,并对基端部30中的与盲孔对应的部分进行铆接,由此安装缝合线。可是,将缝合线安装于缝合针的结构并不仅限于本实施例,也可以是如下的结构:使基端部30成形为扁平状,在成形出的平面上形成一对具有弹性的柱,使缝合线穿过该柱之间进行安装。

切刃构成部10具有将待缝合的组织刺穿并切开的功能。在该切刃构成部10,在末端形成有尖锐的尖端14,从该尖端14侧起连续地形成有第1切刃部11、第2切刃部12、第3切刃部13,主体部20与该第3切刃部13连续地形成。

切刃构成部10形成为从主体部20至尖端14使粗度减小这样的尖细状。即,在从尖端14观察缝合针a时(参照图3),切刃构成部10处于主体部20的截面内,不存在从该主体部20的侧面突出的部位。因此,能够减小刺穿痕迹。

第1切刃部11具有:夹着顶部11a形成的两个第1斜面11b;和被该两个第1斜面11b夹着的一个第1底面11c。并且,形成于顶部11a的边缘具有作为切刃11a的功能,另外,两个第1斜面11b与第1底面11c相交叉的边缘形成为切刃11d。因此,第1切刃部11中的顶部11a与切刃11a共用。

夹着顶部11a形成的两个第1斜面11b所成的角度并不限定。可是,为了确保平衡性良好的均等的刺穿性,优选使各切刃11a、11d的刃角相同。因此,优选的是,对于两个第1斜面11b所成的角度,以60度为中心向前后设定适当的角度范围。通过像这样使第1切刃部11的截面形状为大致正三角形,能够发挥出高弯曲强度。

第1切刃部11中的顶部11a以从与形成于主体部20的峰21连续的直线稍微朝向第1底面11c倾斜的方式形成,夹着该顶部11a的两个第1斜面11b朝向尖端14互相接近而交叉。同样,第1底面11c也朝向尖端14接近顶部11a并在尖端14处交叉。即,在尖端14处,两个第1斜面11b和第1底面一致,其结果是形成了尖锐的尖端14。

如上所述,在第1切刃部11的末端部分形成的尖端14并不与峰21处于同一直线上,而是稍微向中心方向移位,因此,能够保持稳定的刺穿性。尖端14处的两个第1斜面11b所成的角度α(参照图2)、以及顶部11a与第1底面11c所成的角度β(参照图1)并不限定,优选对应于待刺穿的组织适当地设定。

在本实施例中,α、β都被设定为大约20度~30度的范围。

另外,关于第1斜面11b和第1底面11c的加工方法,并不限定,只要是各边缘能够作为切刃发挥功能这样的加工方法,则都可以采用。作为这样的加工方法,存在基于磨削的方法、基于压力的方法、或者基于磨削和压力的方法,可以采用任意的加工方法。

第1切刃部11的顶部11a和夹着该顶部11a形成的两个第1斜面11b遍及切刃构成部10的全长形成,且分别从切刃构成部10向主体部20连续。但是,顶部11a虽然在切刃构成部10中具有作为切刃的功能,但在到达主体部20后则不具有作为切刃的功能。

第2切刃部12具有:夹着顶部11a形成的两个第1斜面11b;第2斜面12a,其分别形成于该两个第1斜面11b,且具有缘12b;以及一个第2底面12c,其被第2斜面12a夹着。并且,构成顶部11a的边缘具有作为切刃11a的功能,在第2底面12c与两个第2斜面12a相交叉的边缘形成有切刃12d。

两个第2斜面12a夹着顶部11a所成的角度比第1斜面11b所成的角度小,两个第2斜面12a形成得比第1斜面11b上的顶部11a靠底面侧。因此,在第1斜面11b上,在从顶部11a离开的位置形成有与该顶部11a大致平行的缘12b。

即,第2切刃部12具有:与第1切刃部11共有的顶部11a;和夹着该顶部11a的两个第1斜面11b,并且形成有比该第1斜面11b更陡的第2斜面12a。并且,在第2斜面12a与第2底面12c相交叉的边缘形成有切刃12d。

因此,第2切刃部12的截面形状成为大致五边形,切刃12d彼此的间隔变得比如下的交叉部彼此的间隔小,其中,设想使第1斜面11b在沿着该斜面的方向上延长所得到的线,所述交叉部是该延长线与使第2底面12c在沿着该第2底面12c的方向上延长所得到的线相交叉时的交叉部。另外,切刃12d的角度比第1切刃部11的切刃11d的角度大。另外,第2切刃部12的粗度从第1切刃部11朝向第3切刃部13逐渐增加,因此,切刃12d彼此的间隔也逐渐增加。

因此,在从第1切刃部11向第2切刃部12过渡时,虽然刺穿阻力发生变化,但不会损害医生的操作性。

第3切刃部13与第2切刃部12的主体部20侧相连续地形成。该第3切刃部13与第1切刃部11及第2切刃部12共有顶部11a和夹着该顶部11a形成的两个第1斜面11b。

另外,在两个第1斜面11b分别形成有槽15,并且该第3切刃部13具有:在该槽15的离顶部11a远的一侧形成的第3斜面13a;和被该第3斜面13a夹着的第3底面13b。并且,在第3底面13b与第3斜面13a相交叉的边缘形成有切刃13c。

槽15具有斜面15c,所述斜面15c具有与顶部11a大致平行的一对上部缘15a和下部缘15b,并且所述斜面15c夹着顶部11a所成的角度比第1斜面11b所成的角度小的。即,槽15在长度方向上从第2切刃部12形成至主体部20,在该槽15的顶部11a侧形成有第1斜面11b,在底面13b侧形成有第3斜面13a。

因此,槽15的宽度尺寸比在沿着第1斜面11b的方向上的顶部11a与第3底面13b之间的尺寸小。另外,两个斜面15c所成的角度并不限定,但优选是与形成于第2切刃部12的第2斜面12a相同的角度。特别是,更加优选与第2斜面12a共有斜面15c。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3切刃部13中的槽15是以使第2切刃部12中的第2斜面12a延长的状态形成的。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3切刃部13中,在第3斜面13a与第3底面13b相交叉的边缘处形成的切刃13c彼此的间隔可以与第1斜面11b的延长线和第3底面13b交叉时的交叉部彼此的间隔大致相等。另外,切刃13c的角度可以比第1切刃部11的切刃11d的角度小。

即,在第3切刃部13中,切刃13c的间隔比第2切刃部12的切刃12d的间隔大,切刃13c的角度比切刃12d的角度小。因此,在从第2切刃部12向第3切刃部13过渡时,虽然刺穿阻力发生变化,但不会损害刺穿性。

形成槽15(第2斜面12a)时的加工方法并不限定,能够采用磨削加工或压力加工。在通过磨削加工来形成槽15的情况下,可以针对夹着顶部11a形成的第1斜面11b,在切刃构成部10的长度方向上从与第2切刃部12对应的部位磨削至主体部20。另外,在通过压力加工来形成槽15的情况下,可以针对夹着顶部11a形成的第1斜面11b,在切刃构成部10的长度方向上从与第2切刃部12对应的部位冲压至主体部20。

并且,在形成构成切刃构成部10的第1斜面11b、第1底面11c、第2底面12c、第3斜面13b的情况下,为了确保边缘11a的切刃、各切刃部11~13的切刃11d、12d、13c的针对组织的切开性,优选通过磨削来形成。

在如上述那样通过磨削加工或压力加工修整出缝合针a的形状后,经过电解研磨工序、硅酮涂敷工序能够制造出目标的缝合针a。另外,在目标的缝合针为弯曲针的情况下,在电解研磨工序之前先进行弯曲加工。特别是,若对缝合针a涂敷硅酮,则由于硅酮进入第3切刃部13的槽15中而使得硅酮难以剥离,即使刺穿次数为多次,也能够抑制刺穿阻力值的上升。

进行了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发明的缝合针a、和以往的沿着切刃部的长度方向形成有槽的缝合针(以下称作“以往的缝合针”)的锋利度比较实验。在实验中,对于缝合针a和以往的缝合针,以使粗度d相同的条件分别制作5根样品,使各个样品刺穿相同的合成树脂制的被刺穿片15次,测定了刺穿阻力(n)。实验1采用了粗度d为0.33mm的样品。实验2采用了粗度d为0.43mm的样品。实验3采用了粗度d为0.53mm的样品。

实验1的结果为,在本发明的缝合针a的情况下,第1次刺穿时的5根样品的平均值(以下相同)为大约0.42n的程度,第10次刺穿时的平均值为大约0.53n的程度,第15次刺穿时的平均值为大约0.59n的程度。与此相对,在以往的缝合针的情况下,第1次刺穿时的平均值为大约0.60n的程度,第10次刺穿时的平均值为大约0.80n的程度,第15次刺穿时的平均值为大约0.88n的程度。

因此,根据实验1的结果,可以说:与以往的缝合针相比较,本发明的缝合针a实现了足够小的刺穿阻力。

实验2的结果为,在本发明的缝合针a的情况下,第1次刺穿时的平均值为大约0.46n的程度,第10次刺穿时的平均值为大约0.59n的程度,第15次刺穿时的平均值为大约0.61n的程度。与此相对,在以往的缝合针的情况下,第1次刺穿时的平均值为大约0.60n的程度,第10次刺穿时的平均值为大约0.75n的程度,第15次刺穿时的平均值为大约0.80n的程度。

因此,根据实验2的结果,可以说:与以往的缝合针相比较,本发明的缝合针a实现了足够小的刺穿阻力。

实验3的结果为,在本发明的缝合针a的情况下,第1次刺穿时的平均值为大约0.52n的程度,第10次刺穿时的平均值为大约0.69n的程度,第15次刺穿时的平均值为大约0.76n的程度。与此相对,在以往的缝合针的情况下,第1次刺穿时的平均值为大约0.65n的程度,第10次刺穿时的平均值为大约0.80n的程度,第15次刺穿时的平均值为大约0.86n的程度。

因此,根据实验3的结果,可以说:与以往的缝合针相比较,本发明的缝合针a实现了足够小的刺穿阻力。

随着上述刺穿实验通过目视判定了刺穿痕迹的大小,确认到:与以往的缝合针相比,刺穿痕迹很小。

进行了本发明的缝合针a和以往的缝合针的弯曲强度的比较实验。在该实验中,使用了粗度d为0.43mm的样品,通过虎钳将与切刃构成部10的尖端14相距3mm的位置固定,使力作用于主体部20,测量了弯曲90度时的弯矩。样品中的与尖端14相距3mm的位置的厚度为大约0.35mm。

在该实验中,关于弯曲90度时的最大弯矩的值,本发明的缝合针a为39.12mn·m,以往的缝合针为26.05mn·m。本发明的缝合针a的最大弯矩的值比以往的缝合针的值足够大,因此,可以说弯曲强度更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缝合针a能够作为笔直状的缝合针或弯曲状的缝合针来利用。

标号说明

a:缝合针;

10:切刃构成部;

11:第1切刃部;

11a:顶部;

11b:第1斜面;

11c:第1底面;

11d:切刃;

12:第2切刃部;

12a:第2斜面;

12b:缘;

12c:第2底面;

12d:切刃;

13:第3切刃部;

13a:第3斜面;

13b:第3底面;

13c:切刃;

14:尖端;

15:槽;

15a:上部缘;

15b:下部缘;

15c:斜面;

20:主体部;

21:峰;

30:基端部;

31:端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