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液管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40373发布日期:2019-01-16 07:28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输液管的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输液管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方面的操作越来越严格,而输液作为疾病治疗的基础,大多数治疗过程中都需要用到。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在输液时对输液的浓度和输液的速度控制要求越来越高,某些特殊的药物需要严格控制输液时的流速,但是传统输液都是使用普通的输液管,这种输液管自带的流速控制器,虽然能控制药液的流速,但是不够精确,并且不能直观的反映输液时的药液流速,因此影响了治疗过程的精确性和安全性,长此以往给医疗发展带来了困难。

现有的输液管药液流速的检测通常是人工操作,检测时,在计时的情况下,人眼观察输液管内液体在一定时间段内滴落的数量,再通过总数量除以时长来计算得出输液管滴液的速度,以反映药液的流速。人眼观察计数的缺点主要在于:1、容易产生计数误差,影响输液速度的计算和检测;2、医护人员需要全神贯注进行药液滴落数量的观察工作,无法进行其他工作而影响了医护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输液管的检测装置,以实现药液滴落数量的自动计数,提高输液速度测量工作的准确性,且促进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输液管的检测装置,包括计数机构,计数机构包括红外线发生器和红外线接收器,红外线发生器连接有发射板,红外线接收器连接有与发射板正对的接收板,且红外线接收器信号连接有控制器,控制器信号连接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连接有转动机构,转动机构包括平行设置的卷辊和放辊,卷辊与放辊之间缠绕有卷尺,卷尺上设有多条刻度计数线,卷尺的外侧设有指针,指针指向其中的一条刻度计数线,驱动机构用以在红外线接收器的信号驱动下驱动卷辊发生转动。

本方案的原理是:实际使用时,输液管穿过红外线发生器的发射板和红外线接收器的接收板之间延伸。通过发射板与接收板之间对红外线的感应接收来控制驱动机构间歇工作,进而实现计数机构对药液滴落数量的自动计数。药液在滴落的过程中穿过发射板与接收板之间而将发射板向接收板发射的红外线截断,此时,接收板感应不到红外线而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接收到信号而控制驱动机构工作,进而使得转动机构开始工作计数。

驱动机构工作时,驱动卷辊转动一定角度而对卷尺进行收卷,卷尺移动一个刻度的距离而令下一个刻度计数线移动至指针处,从而实现对药液的一次自动计数。当下一次药液滴落时,再次将红外线截断而进行下一次计数。

本发明的优点是:

1、本发明利用药液滴落时将红外线发生器与红外线接收器之间的红外线截断而实现对卷尺的移动控制,以使卷尺上的不同刻度计数线依次移动至指针处,由此,医护人员一段时间后,通过观察指针所指的卷尺上的读数,就能够直接知道在此时间段内药液滴落的数量,从而能够直接进行计算并得出药液的滴落速度,以便于对病人输液情况的快速掌握,利于对疾病的治疗。

2、采用计数机构进行自动计数,因此医护人员能够在对输液管进行检测的同时处理其他的工作,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还包括弹管机构,弹管机构包括同轴固定连接在卷辊上的驱动齿轮,驱动齿轮的外侧滑动设置有顶杆,顶杆的一端设有楔面,顶杆的楔面与驱动齿轮的齿相抵,顶杆的外侧设有楔块,楔块连接有复位弹簧,顶杆另一端抵在楔块的楔面上,且楔块上连接有推杆;弹管机构还包括用于套设在输液管外部的弹射管,弹射管的下端密封设置,弹射管内设有多个跳球,且弹射管连接有支管,支管内设有间隙配合的活塞,活塞与推杆固定连接。患者在进行输液时,输液管内残留的部分空气会阻碍药液的流动,因而为了保证输液工作的正常进行,医护人员需要不时弹动输液管,以将输液管内的空气快速排走而保持药液的通常流动。如此一来,对医护人员的工作造成极大的不便,因而,为了使输液管在实际输液过程中便于使用,发明人设置了弹管机构对输液管进行自动弹动。当卷辊在驱动机构的带动下转动一定角度时,驱动齿轮上的齿移动并推动顶杆发生运动,使得顶杆沿自身的轴向发生滑动,顶杆推动相抵的楔块运动进而促使推杆发生轴向的运动。推杆运动而推动活塞在支管内滑动,使得支管向弹射管内充气,气流冲击弹性管内的跳球,使得跳球在弹性管内发生跳动而碰撞在输液管上,以实现对输液管的自动弹动,无需医护工作者进行弹管处理,以提高医护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且利用卷辊的运动实现对输液管的弹动,使得药液每滴落一次,弹管机构就对输液管进行一次弹动,保证了弹动工作的频繁进行,从而利于输液管保持畅通,且利用多个跳球的跳动对输液管进行弹射,相比现有的利用人手进行弹动,能够实现每次都能对输液管进行多方向的弹射,既保证了弹动效果,使空气得以有效排除,又避免了输液管单向受力而变瘪,由此保证了药液的顺畅流动。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弹射管内设有环形的隔板,隔板上设有多个通孔,隔板将弹射管内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跳球均位于上腔室内,支管连接在下腔室上。隔板用于阻隔弹球和支管,防止弹球滚入支管内而将支管堵塞,保持支管向弹射管的正常充气。隔板上的通孔用于下腔室与上腔室之间通气,使得气流能够由下腔室顺利流入上腔室内而冲击至跳球上,以保证跳球对弹射管的有效弹动。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弹射管的上端设有用于阻挡跳球跳出上腔室的网板。网板能够防止跳球在气流作用下跳出上腔室,以保持弹管机构的正常工作。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上腔室呈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如此,使得上腔室的上端能够给予跳球足够的运动空间而令跳球在上腔室内有力跳动,进而实现对弹射管的有力弹动。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还包括支撑机构,支撑机构包括位于推杆外侧的绕线齿轮,推杆为与绕线齿轮啮合的齿条,绕线齿轮上缠绕有拉绳,输液管的下部套设有弹性的套管,套管的下端固定在输液管上,套管的上端与拉绳连接。当推杆亦即齿条运动时,将推动啮合的绕线齿轮转动而对拉绳进行缠绕,拉绳拉动套管的上端运动而将套管拉伸,使得套管展开而将输液管的下端全面包裹,对输液管的下部进行支撑,以在输液管的上部受到弹动时,减小输液管下部受到的弹动作用力,进而避免输液针受到弹动作用力影响而从人体脱落。

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套管内壁上设有海绵层。海绵层具有柔度而能够减小套管与输液管之间的摩擦作用力,避免输液管被套管往复摩擦而发生破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发射板1、接收板2、驱动电机3、卷辊4、放辊5、驱动齿轮6、顶杆7、楔块8、齿条9、卷尺10、指针11、弹射管12、跳球13、支管14、隔板15、绕线齿轮16、套管17、输液管18。

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输液管的检测装置,包括计数机构、弹管机构和支撑机构。

计数机构用于对药液的滴落数量进行计数,其结构包括红外线发生器和红外线接收器,红外线发生器连接有发射板1,红外线接收器连接有与发射板1正对的接收板2,且红外线接收器信号连接有控制器,控制器信号连接有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3连接有转动机构。转动机构包括平行设置的卷辊4和放辊5,卷辊4与放辊5之间缠绕有卷尺10,卷尺10上设有多条刻度计数线,卷尺10的外侧设有指针11,指针11指向其中的一条刻度计数线,驱动电机3用以在红外线接收器的信号驱动下驱动卷辊4发生转动。

弹管机构用于弹动输液管18,使输液管18内的空气快速排出,以保证药液的顺畅流动,其结构包括同轴键连接固定在卷辊4上的驱动齿轮6和用于套设在输液管18外部的弹射管12。驱动齿轮6的外侧滑动设置有顶杆7,顶杆7的一端设有楔面,顶杆7的楔面与驱动齿轮6的齿相抵,顶杆7的外侧设有楔块8,楔块8连接有复位弹簧,顶杆7另一端抵在楔块8的楔面上,且楔块8上焊接有齿条9。弹射管12的下端密封设置,弹射管12的上端设有网板。弹射管12内设有环形的隔板15,隔板15上设有多个通孔,隔板15将弹射管12内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通孔将上腔室和下腔室连通,且上腔室呈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上腔室内设有多个轻质的塑料制成的跳球13,下腔室连通有支管14,支管14内设有间隙配合的活塞,活塞与齿条9焊接固定。

支撑机构用于对输液管18的下部进行支撑,保持输液管18下部的笔直,其结构包括位于齿条9外侧且转动设置的绕线齿轮16,齿条9与绕线齿轮16啮合,绕线齿轮16上缠绕有拉绳,拉绳连接有弹性的硅胶制的套管17,且拉绳连接在套管17的上端上,套管17内壁上设有海绵层,使用时,套管17的下端粘接固定在输液管18上。

本实施例中,实际应用时,卷尺10上的刻度计数线处对应标记有数字序号,以便于计数,将套管17套在输液管18的下端,套管17下端粘接固定在输液管18上,而后令输液管18穿过弹射管12并经过发射板1与接收板2之间。输液时,开启红外线发生器、红外线接收器和控制器。发射板1向接收板2发射红外线,药液滴落时,将红外线光束截断,此时红外线接收器没有感应到发射板1发射出的红外线而将信号传递至控制器,控制器接收到信号而控制驱动电机3工作,驱动电机3带动卷辊4旋转,卷辊4对卷尺10进行缠绕,使卷尺10由放辊5向卷辊4运动而将下一个刻度计数线移动至指针11处,此时指针11指示下一个刻度计数线而进行一次计数。医护人员在一段时间后通过观察指针11指向的刻度计数线处的数字,即可直接知道在此时间段内药液滴落的数量,从而掌握药液流速,进而便于对输液进程进行适当调节。

卷辊4在转动时,带动驱动齿轮6旋转一定角度,驱动齿轮6的齿推动相抵的顶杆7运动,顶杆7挤压楔块8的楔面而令楔块8运动,楔块8带动齿条9移动。齿条9一方面推动活塞在支管14内滑动而向弹射管12的下腔室内充气,气流经由隔板15上的通孔流入上腔室内,并冲击上腔室内的多个跳球13,多个跳球13在上腔室内运动而从多方向弹射至输液管18上,以将输液管18内的空气快速排出,利于输液管18内药液的正常流动输送。隔板15能够将跳球13与支管14分隔,防止跳球13滚入支管14内而引起支管14堵塞,保持支管14的畅通。上腔室呈上大下小的锥形结构,使得上腔室的上端能够给予跳球13足够的运动空间而令跳球13在上腔室内有力跳动,进而实现对弹射管12的有力弹动。且在上腔室的上端设有网板,网板能够防止跳球13在气流作用下跳出上腔室,以保持弹管机构的正常工作。齿条9另一方面推动啮合的绕线齿轮16转动,绕线齿轮16对拉绳进行缠绕,拉绳带动套管17的上端运动而令套管17在输液管18上拉伸并将输液管18的下部包覆住,从而对输液管18的下部进行支撑,以减小弹动输液管18时对输液管18下部的作用力,保持输液管18的稳定,避免输液的针头从人体上摆脱,利于输液的正常进行,以保证治疗效果。套管17被拉伸时,内壁上的海绵层减小了套管17与输液管18之间的摩擦,且海绵层具有柔性而对输液管18具有保护的作用,防止输液管18在套管17的摩擦下损坏。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