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实现药物容器更换的混药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75347发布日期:2018-12-22 09:02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实现药物容器更换的混药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药杯,特别涉及一种带不连续花瓣状杯壁可实现西林瓶更换的混药杯。

背景技术

在使用西林瓶盛装的粉针剂、冻干粉针剂或水针剂时,需要通过注射器将输液软袋中的药水或注射用水抽出注入西林瓶内,重复上述工作,直到西林瓶内有足够的药液;然后再将西林瓶反复摇动直到瓶内的药剂混合均匀,再用注射器将西林瓶内药液抽出注入输液软袋中,如此反复,直到瓶内的药液被抽完为止。注射器反复刺穿西林瓶及大输液包装的胶塞,不仅易产生橡胶屑,而且针头与空气接触后又与药液接触,这些因素均使药液受到污染,从而造成用药安全问题。其次,传统的配液方式,是先配药再注射,事先将西林瓶中的药抽吸至输液软袋中,再将配好药的输液软袋带至病房给患者输液。在配完药后,空置的西林瓶被放置一边,患者及医护人员完全不知道输液软袋中所配的是什么药,不具备可追溯性。一旦医护人员在配液时稍不注意出现差错,将药液配错用错,后果将不堪设想。

为解决以上问题现有技术中披露了只需一次穿刺便可实现药物与溶剂混合的混药嘴。

cn206995493u公开了一种混药杯,包含混药卡体11,上端的杯壁11-1和下端的连接部11-2,所述杯壁11-1内壁设置有多个弹性卡爪13;十字针12,设置在所述混药卡体11内,包括针座12-1和穿过所述针座12-1的中空针12-2。

cn201921126u公开了一种混药接头,包含套筒部10,包括朝向第一端的第一连接部11和朝向第二端的第二连接部12;穿刺针头20,沿纵向设置在套筒部10中,具有延伸到第一连接部11中的第一针头端,延伸到第二连接部12中的第二针头端,以及贯通第一针头端和第二针头端的中间通道部21。

以上现有技术中混药杯的设计实现了配药与输液同时进行,防止了药液污染,方便医护人员操作,实现了配药过程简单,方便、安全。

然而,以上现有技术中混药杯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缺陷。

现有技术中混药杯无法更换西林瓶,西林瓶一旦装入混药杯混药卡体后无法取出,不能实现西林瓶的更换。在实际临床使用中,1个西林瓶的药物量往往不足,为满足给药剂量的要求,一袋输液需要混合几个西林瓶的药物量才能满足给药量需求。现有混药杯无法更换西林瓶,造成西林瓶连同混药杯一起丢弃才能实现下一个西林瓶药物的加入,因此造成了医用混药杯耗材的极大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以上不足,实现西林瓶在混药杯中的替换使用,本发明提供一种带花瓣状杯壁可实现西林瓶更换的混药杯,以上西林瓶也可以为其他药物容器。借助本发明混药杯独特的结构设计,药物容器插入混药杯固定后,将药物容器倾斜一定角度后可实现药物容器的拔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混药杯10,其特征在于包括:混药卡体11,包括上端的杯壁11‐1和下端的连接部11‐2,所述杯壁11‐1为不连续花瓣状结构,花瓣状结构的内壁上设置有卡块13;十字针12,设置在所述混药卡体11内,包括针座12‐1和穿过所述针座12‐1的中空针12‐2;其中,所述针座12‐1可移动的设置在所述卡块13的下端与所述连接部11‐2上端之间。所述连接部11‐2形成为螺纹或卡环。

所述混药杯还包括针罩,所述针罩套设在所述中空针12‐2的两端以封闭两端的开口。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杯壁的不连续的花瓣状结构为宽的花瓣状结构和窄的花瓣状结构交替设置。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卡块(13)设置在混药卡体杯壁的宽的不连续花瓣状结构上。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杯壁由3‐12个不连续花瓣状结构组成。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杯壁由6‐8个不连续的花瓣状结构组成。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混药卡体11一体成型。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十字针12一体成型。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不连续杯壁的花瓣状结构内壁上进一步设置二层卡块14,以上新设置卡块的位置在卡块13的下端与所述连接部11‐2上端之间。以上新设置的二层卡块14可以卡住十字针12,保证西林瓶拔出时十字针12不发生位移,防止药液溅出。

对于包含双层卡块14的混药杯,初始应用时,十字针12的针座12‐1位置在卡块13的下端与双层卡块14的上端之间。插入西林瓶后,西林瓶将针座12‐1顶入双层卡块14之间,在此位置双层卡块14卡住针座12‐1,对针座12‐1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对于混药接头中应用的某些不容易刺破的橡胶塞,通过在此位置旋转西林瓶可以带动十字针12旋转并切割该较难刺破的橡胶塞以方便刺破。进一步向混药杯内推入西林瓶,此时西林瓶将针座12‐1从双层卡块14之间顶出,使针座位于双层卡块14的下端和连接部11‐2上端之间,在此位置十字针12也进一步向下刺破混药接头中橡胶塞。

当医护人员想替换掉使用过的西林瓶时,倾斜一定角度即可以拔出使用过的西林瓶。此时针座12‐1位于双层卡块14的下端和连接部11‐2上端之间,双层卡块14的阻隔可以保证十字针12不会被西林瓶带出,防止发生位移,因此也起到了防止药液随十字针位移后溅出的作用,保证了医护人员的安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借助混药卡体独特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得西林瓶在混药过程中卡紧固定,垂直方向不可以拔出,当需要更换西林瓶时,将西林瓶在混药杯中倾斜一定角度即可以将西林瓶从混药杯中拔出,实现同一混药杯对应多个西林瓶,即实现了西林瓶的替换,极大的节约了医用耗材;同时也可以实现配药与输液同时进行,防止了药液污染,也方便医护人员操作,使配药过程简单,方便、安全。以上西林瓶也可以为其他药物容器。

附图说明

图1是可实现药物容器更换的混药杯整体结构图;

图2是可实现药物容器更换的混药杯俯视图;

图3是可实现药物容器更换的混药杯侧视图1;

图4是可实现药物容器更换的混药杯侧视图2;

图5是十字针结构图;

图中序号:混药杯10,混药卡体11,不连续花瓣状杯壁11‐1,连接部11‐2,十字针12,针座12‐1,中空针12‐2,卡块13,双层卡块14。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混药杯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混药杯10包括:混药卡体11和十字针12。

混药卡体11包括上端的不连续花瓣状杯壁11‐1和下端的连接部11‐2,不连续花瓣状杯壁11‐1内壁上设置有卡块13。

混药杯上端的花瓣状杯壁11‐1与下端的连接部11‐2一体成型。

混药杯杯壁由3‐12个花瓣状结构组成。

西林瓶插入混药杯固定后,将西林瓶倾斜一定角度后可实现西林瓶拔出。

混药杯卡块13的下端到连接部11‐2上端之间的距离与卡合厚度基本一致,卡合厚度为药物容器盖的厚度与针座12‐1的厚度之和,在药物容器被装配到混药杯10内之后,使得药物容器盖被卡块13卡在其下端与连接部11‐2上端之间。

混药杯连接部11‐2形成为螺纹或卡环时,用于与混药接头连接。考虑到可能多次换药,连接部11‐2形成为螺纹或卡环,用于与混药接头连接。连接部11‐2可以形成为内螺纹、外螺纹、卡环或突起,本发明不限于此。具体地,当连接部11‐2形成为内螺纹时,与连接部11‐2连接的混药接头形成外螺纹。当连接部11‐2形成为外螺纹时,与连接部11‐2连接的混药接头形成内螺纹。当连接部11‐2形成为卡环时,与连接部11‐2连接的混药接头形成卡环或凹环。当连接部11‐2形成为突起时,与连接部11‐2连接的混药接头形成突起。

如图2所示,十字针12,设置在混药卡体11内,包括针座12‐1和穿过针座12‐1的中空针12‐2,中空针12‐2穿过针座12‐1后,一端形成上针,另一端形成下针。中空的上针及下针与针座12‐1可以一体成型。

其中,针座12‐1可移动的设置在卡块13的下端与连接部11‐2上端之间。针座12‐1只要能够可活动的卡在卡块13的下端与连接部11‐2上端之间即可,对于针座12‐1的形状和尺寸不做限定。在本发明中,针座12‐1的形状为圆形结构。

混药杯还包括:针罩,针罩套设在中空针12‐2的两端以封闭两端的开口。针罩只要能够对上针和下针形成密封即可,其形状和尺寸不做限定。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一种混药杯10,其特征在于包括:混药卡体11,包括上端的杯壁11‐1和下端的连接部11‐2,所述杯壁11‐1为不连续花瓣状结构,花瓣状结构的内壁上设置有卡块13;十字针12,设置在所述混药卡体11内,包括针座12‐1和穿过所述针座12‐1的中空针12‐2;其中,所述针座12‐1可移动的设置在所述卡块13的下端与所述连接部11‐2上端之间。所述连接部11‐2形成为螺纹。

所述混药杯还包括针罩,所述针罩套设在所述中空针12‐2的两端以封闭两端的开口。

所述卡块13设置在混药卡体宽的不连续杯壁的花瓣状结构上。

所述杯壁由6个不连续花瓣状结构组成。

所述混药卡体11一体成型,所述十字针12一体成型。

所述不连续杯壁的花瓣状结构内壁上进一步设置双层卡块14,以上新设置卡块的位置在卡块13的下端与所述连接部11‐2上端之间,以上新设置的双层卡块14可以卡住十字针12,保证西林瓶拔出时十字针12不发生位移,防止药液溅出。

对于实施例2混药杯,当初始应用时,十字针12的针座12‐1位置在卡块13的下端与双层卡块14的上端之间。插入西林瓶后,西林瓶将针座12‐1顶入双层卡块14之间,在此位置双层卡块14卡住针座12‐1,对针座12‐1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对于混药接头中应用的某些不容易刺破的橡胶塞,通过在此位置旋转西林瓶可以带动十字针12旋转并切割该较难刺破的橡胶塞以方便刺破。进一步向混药杯内推入西林瓶,此时西林瓶将针座12‐1从双层卡块14之间顶出,使针座位于双层卡块14的下端和连接部11‐2上端之间,在此位置十字针12也进一步向下刺破混药接头中橡胶塞。

当医护人员想替换掉使用过的西林瓶时,倾斜一定角度即可以拔出使用过的西林瓶。此时针座12‐1位于双层卡块14的下端和连接部11‐2上端之间,双层卡块14的阻隔可以保证十字针12不会被西林瓶带出,防止发生位移,因此也起到了防止药液随十字针位移后溅出的作用,保证了医护人员的安全。

借助实施例2混药杯体独特的结构设计,当药物容器插入混药杯固定后,垂直方向无法拔出药物容器,但是如果将药物容器倾斜一定角度后可实现药物容器的拔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