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髁间复位穿针钳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335395发布日期:2018-12-19 06:29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髁间复位穿针钳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治疗股骨髁间、胫骨平台、肱骨髁间或其它类似部位骨折复位固定的装置或方法;其专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髁间复位穿针钳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业内常用的现有技术是这样的:尚无一种能专用于髁部骨折的复位钳。特别是成人的肱骨髁部骨折、股骨髁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这三个部位的骨折占骨折中很大比例,尚不包括其它部位类似骨折。借用目前的现有的一些通用复位钳,往往不匹配,或者即使有时获得了满意的复位,但是在引导针时又是另一位置,进一步完成固定时c臂透视总是欠满意。即在最佳复位位置时,需要挪动穿针位置,这样就得不到准确的固定。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

(1)无专用的固定钳

(2)进针挪动失去最佳位置固定导致位置欠满意

(3)现有固定钳与需要固定的部位不匹配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和意义:

本器械系髁部骨折的专用固定钳,可以在骨折获最佳位置时固定及时准确的完成,在理想的位置准确固定,最终获得医患双方都满意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髁间复位穿针钳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髁间复位穿针钳,所述髁间复位穿针钳设置有:

钳子末端球头或梭形状后逐渐变尖细;

钳子球头上经球头开有穿克氏针固定孔,孔是偏心的;

穿克氏针固定孔直径大于2.0mm或大于2.5mm;

柄部有活动关节;

一侧焊有带螺纹伸缩杆,另一侧为可以拧紧或拧松的螺帽;

该钳长度可分30cm、40cm两种规格。钳尖到轴销:轴销到焊接螺杆:焊接螺杆到末端=1:1:1.3即30cm规格的为9、9、12;40cm规格的为12、12、16.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髁间复位穿针钳的使用方法,所述髁间复位穿针钳的使用方法通过钳的尖头夹持骨折的髁部,克氏针通过克氏针固定孔刺入骨皮质固定。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本器械系髁部骨折的专用固定钳,可以在骨折获最佳位置时固定及时准确的完成,在理想的位置准确固定,最终获得医患双方都满意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髁间复位穿针钳结构示意图;

图中:1、克氏针固定孔;2、钳子头;3、轴销;4、伸缩杆;5、钳子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髁间复位穿针钳包括:克氏针固定孔1、钳子头2、轴销3、伸缩杆4、钳子柄5。

钳子头2上部开有克氏针固定孔1;钳子柄5顶端连接有钳子头2;钳子柄5下部焊接有伸缩杆,通过拧螺帽来张缩;2个钳子柄5通过轴销连接。

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钳子头2长度为9cm。

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伸缩杆4到轴销3的距离为9cm。

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伸缩杆4到钳子柄5端部距离为13cm。

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伸缩杆4的长度为9cm。

作为优选实施例,所述穿克氏针固定孔直径大于2.0mm或大于2.5mm。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治疗过程中,先通过钳子头2夹持住髁部,克氏针通过克氏针固定孔1穿入骨质并固定。治疗过程中,因为钳子的固定,避免了髁部移动,固定后,克氏针沿克氏针固定孔1植入,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人员操作,大大降低了c臂照射,提高了手术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属于治疗股骨髁间骨折、胫骨平台骨折、肱骨髁间骨折或其它类似部位的骨折复位固定装置或方法;其专用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髁间复位穿针钳及其使用方法,钳子头末端是尖的,便于经皮肤刺入骨质把持,球头起限制作用,在两侧经球头有一穿针孔,因为一般克氏针是2.0mm或2.5mm,孔是偏心的;柄部有活动轴销,一侧焊有带螺纹伸缩杆,另一侧为可以拧紧或拧松的螺帽。本发明旨在获得满意复位时准确穿入克氏针,便于及时固定获得理想的固定效果,减少操作次数和表面组织的损伤,减少反复复位钳夹次数,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操作使用安全可靠。

技术研发人员:卢正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卢正波
技术研发日:2018.09.03
技术公布日:2018.12.1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