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硬化剂治疗后的静脉压迫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5593发布日期:2019-01-14 19:36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硬化剂治疗后的静脉压迫贴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适用于硬化剂治疗后的静脉压迫贴。



背景技术:

静脉曲张是常见的下肢静脉疾病之一,约有10%~20%的成年男性和20%~30%的成年女性会出现有症状的静脉曲张,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外科手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是一种实施多年的、标准化的临床诊疗方案,但存在创伤大、术后疼痛、患肢活动不便、肿胀、瘢痕形成、康复周期长、费用高等缺点。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不断有更新的、创伤更小的技术被开发,比如硬化剂治疗。

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具有稳定、高效、副作用小的优点。泡沫硬化剂起源于欧洲,现已广泛应用于全世界。接近92%的美国女性患者选择泡沫硬化剂作为首选治疗方式,泡沫硬化剂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原理是,将一种将化学药物(硬化剂)注入曲张静脉,使之发生无菌性炎症继而纤维性闭塞的方法,其安全、有效。但其疗效与硬化剂注射术后的静脉压迫有关,良好的压迫能够使注射后受损静脉内膜的充分闭合,并且不留有死腔。否则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皮下硬结和血栓性浅静脉炎。血栓性浅静脉炎可引起下肢不适和功能受限,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患处局部红肿、疼痛,活动时加重,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目前临床上往往选择弹力绷带或者弹力袜实现压迫,但该压迫方式是对下肢整体的压迫,难以对局部曲张静脉全程实现足够有力有效的压迫。也有临床医师选择在硬化剂治疗后在治疗的静脉走向上选择纱布或者棉球局部加压,再配合弹力袜或者弹力绷带谋求实现有效压迫。但纱布压迫仍难以产生精确的有效压迫,而且纱布极容易移位,造成压迫失败。棉球压迫能够产生偏心性压迫,但其具体工作中过程复杂,严重影响了治疗的效率,而且其较难实现均匀压迫,因此临床应用较少。南京鼓楼医院张明等在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术后随访2个月发现,在采用普通静脉加压方式后,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约11.1%。蒋劲松等报道硬化剂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皮下硬结发生率最高可达29.4%。因此,缺乏有效的压迫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了硬化剂在临床中的应用。

目前市场上针对静脉压迫的专利产品主要是关于静脉穿刺点的压迫装置,但硬化剂治疗主要针对细小的曲张静脉,这些曲张静脉硬化剂治疗后压迫要求长段全程压迫,而非针对穿刺点的压迫。而且曲张静脉的走形往往扭曲,更对压迫装置提高了要求,因此,设计一种适用于硬化剂治疗后的静脉压迫贴是相关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适用于硬化剂治疗后的静脉压迫贴,包括加压敷料部、粘贴部、保护膜,所述加压敷料部包括加压敷料部主体和设置于加压敷料部主体上表面中部的加压敷料层,所述加压敷料层的形状与加压敷料部主体形状相适应使得所述加压敷料部的截面呈“凸”字型,所述加压敷料部主体上表面上设有粘贴部,所述粘贴部周向设置于加压敷料层外侧,所述保护膜设于加压敷料部上部,所述保护膜外沿与粘贴部连接并覆盖住所述加压敷料层上表面;

所述加压敷料部主体尾部向内凹陷形成圆弧连接面,头部向外突出形成圆弧连接部,所述加压敷料层头部设有与圆弧连接部形状相适应的圆弧敷料层,尾部向外侧伸出加压敷料部主体形成圆弧连接层。

作为改进,所述圆弧连接面的弧度与圆弧连接部头端的弧度相适应。

作为改进,所述圆弧连接层尾端的弧度与圆弧敷料层头端的弧度相适应,且所述圆弧连接层伸出加压敷料部主体的长度与圆弧敷料层头端至圆弧连接部头端的距离相等。

作为改进,所述加压敷料部主体底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数条弧形剪裁线,所述加压敷料部主体侧面上设有与弧形剪裁线连接的竖直剪裁线。

作为改进,所述弧形剪裁线的弧度与圆弧形连接面的弧度相同。

作为改进,所述保护膜靠近圆弧连接层的一端设有与圆弧连接层形状相适应的尾端膜。

采用以上结构后,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结构简易、使用方便,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实现对硬化剂治疗后的静脉实现精准定位,产生偏心性压迫,且不易移位,通过加压敷料部主体、粘贴部以及加压敷料层的设置,能使加压敷料部主体及其中的加压敷料层覆盖血管走形表面皮肤,与表面皮肤紧密贴合,实现有效的偏心性压迫,其中的加压敷料层可吸附穿刺点血迹,通过圆弧连接面、圆弧连接部、弧形剪裁线的设计,可以使多个静脉压迫贴相互配合使用,避免单个静脉压迫贴长度不足以覆盖治疗血管的情况,另外可根据弧形剪裁线进行剪裁,避免出现单个静脉压迫贴长度过长,实现精确应用,本发明操作简便,临床可操作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适用于硬化剂治疗后的静脉压迫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适用于硬化剂治疗后的静脉压迫贴组合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适用于硬化剂治疗后的静脉压迫贴组合使用状态下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种适用于硬化剂治疗后的静脉压迫贴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1、加压敷料部,1.1、加压敷料部主体,1.1、圆弧连接面,1.1b、圆弧连接部,1.1c、弧形剪裁线,1.1d、竖直剪裁线,1.2、加压敷料层,1.2a、圆弧敷料层,1.2b、圆弧连接层,2、粘贴部,3、保护膜,3.1、尾端膜。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4,一种适用于硬化剂治疗后的静脉压迫贴,包括加压敷料部1、粘贴部2、保护膜3,所述加压敷料部1包括加压敷料部主体1.1和设置于加压敷料部主体1.1上表面中部的加压敷料层1.2,所述加压敷料层1.2的形状与加压敷料部主体1.1形状相适应使得所述加压敷料部1的截面呈“凸”字型,所述加压敷料部主体1.1上表面上设有粘贴部2,所述粘贴部2周向设置于加压敷料层1.2外侧,所述保护膜3设于加压敷料部1上部,所述保护膜3外沿与粘贴部2连接并覆盖住所述加压敷料层1.2上表面;

所述加压敷料部主体1.1尾部向内凹陷形成圆弧连接面1.1a,头部向外突出形成圆弧连接部1.1b,所述加压敷料层1.2头部设有与圆弧连接部1.1b形状相适应的圆弧敷料层1.2a,尾部向外侧伸出加压敷料部主体1.1形成圆弧连接层1.2b。

作为本实施例较佳实施方案的是,所述圆弧连接面1.1a的弧度与圆弧连接部1.1b头端的弧度相适应。

作为本实施例较佳实施方案的是,所述圆弧连接层1.2b尾端的弧度与圆弧敷料层1.2a头端的弧度相适应,且所述圆弧连接层1.2b伸出加压敷料部主体1.1的长度与圆弧敷料层1.2a头端至圆弧连接部1.1b头端的距离相等。这样的设置,使得多个静脉压迫贴在配合使用时,前一个静脉压迫贴中的圆弧连接层1.2b可覆盖至后一个静脉压迫贴中的圆弧连接部1.1b上,使得多个静脉压迫贴上的加压敷料层1.2连接无缝隙,能够做到不留死角、实现精确应用。

作为本实施例较佳实施方案的是,所述加压敷料部1.1主体底面沿其长度方向设有数条弧形剪裁线1.1c,所述加压敷料部主体1.1侧面上设有与弧形剪裁线1.1c连接的竖直剪裁线1.1d。

作为本实施例较佳实施方案的是,所述弧形剪裁线1.1c的弧度与圆弧形连接面1.1a的弧度相同。

作为本实施例较佳实施方案的是,所述保护膜3靠近圆弧连接层1.2b的一端设有与圆弧连接层1.2b形状相适应的尾端膜3.1。

本发明在具体实施时,首先将覆盖在加压敷料部1上部的保护膜3撕去,并使得加压敷料部1中的加压敷料层1.2覆盖血管走形表面皮肤,并按压加压敷料部主体1.1两侧,使得其表面设置的粘贴部2与皮肤粘合固定,如若单个加压敷料部1不足以覆盖需治疗的血管表面皮肤,可使用多个静脉压迫贴配合使用,将后一个静脉压迫贴的圆弧连接部1.1b与前一个静脉压迫贴的圆弧连接面1.1连接,前一个静脉压迫贴中伸出的圆弧连接层1.2b覆盖至后一个圆弧连接部1.1b头端并与后一个静脉压迫贴中的加压敷料层1.2连接,使得加压敷料层1.2之间紧密连接,无缝隙,并且其接触面可根据血管走形进行角度调整,若出现单个或后一个静脉压迫贴长度过长的情况,也可根据加压敷料部主体1.1底面上的弧形剪裁线1.1c进行剪裁后再使用,加压敷料部1为海绵类材料,可吸附穿刺点的血迹,当粘贴完毕后,再使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进行加压,即可实现对治疗静脉的偏心性压迫,减少硬化剂治疗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达到硬化剂满意的疗效。

以上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