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牙种植植入位点的测量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34849发布日期:2019-02-22 20:36阅读:764来源:国知局
一种牙种植植入位点的测量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口腔或牙齿卫生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牙种植植入位点的测量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种植牙因其可获得与天然牙相似的功能、结构以及美观效果,已经逐渐成为缺牙患者的首选修复方式。种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大量种植病例涌现,同时亦出现大量问题。此时,人们开始重视种植体风险控制及处理,种植治疗原则也由原来的“以外科为导向的种植义齿修复”转为“以修复为导向的种植义齿修复”。种植牙包括骨内的种植体和上部的修复体结构,种植体植入骨内的三维位置由修复体模拟天然牙的位置确定,不良的种植体三维位置及不良的修复体设计将对骨结合与软组织的长期稳定产生负面效应。但是,要在手术中获得理想的三维位置,需要足够的视野,精确的空间分析,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技术水平。然而现有技术操作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

1.在实际临床中,医生的经验水平参差不齐,医生的主观因素对种植体位置的准确性影响较大;

2.口腔空间狭小,且邻牙阻挡视线易造成视野误差;

3.术前的空间分析难以准确的转移到手术中;

4.现有技术中会采用数字化导板辅助种植手术定位,但此种方法价格昂贵,耗时较长,给医生和患者都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并不适合在临床中大量应用,多使用在复杂病例或前牙区的美学病例中;

5.临床上大多数的患者为后牙缺失,且骨量尚可,对于这类常规手术,目前多采用自由手的方式直接操作,此种方法对临床医生的经验依赖性大,误差较大,常常造成一些不良的三维位置,为后期修复和长期预后留下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牙种植植入位点的测量装置及方法,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测量装置可对后牙区的常规口腔种植手术进行间隙测量诊断及辅助定位,其成本低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精度高、误差小、能更准确且快速的在手术中定位种植体的理想位置。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牙种植植入位点的测量装置,包括用于单颗前磨牙缺失时的间隙测量诊断与种植体位置定位的尺ⅰ、用于单颗磨牙缺失时的间隙测量诊断与种植体位置定位的尺ⅱ、用于连续牙齿缺失时的连续种植体位置定位的尺ⅲ、用于连续前磨牙缺失时的间隙测量诊断与种植体位置定位的尺ⅳ、用于连续磨牙缺失时的间隙测量诊断与种植体位置定位的尺ⅴ、用于连续后牙缺失时的间隙测量诊断与种植体位置定位的尺ⅵ。

进一步地,所述尺ⅰ为长方形尺,尺轴向的一端端面呈内凹的第一圆弧形,尺的靠近另一端的尺面上设有两个半径相同的第一套孔,两个第一套孔的圆心间距小于第一套孔的直径;所述第一圆弧形和两个第一套孔三者的轴心线方向均垂直于尺面。

尺ⅰ用于单颗前磨牙缺失的牙间隙测量:将尺ⅰ置于缺失的前磨牙处,比测缺牙区两邻牙近缺隙侧邻面最凸点间距离,若可容纳尺子总长,则表示其宽度大于等于前磨牙平均宽度,可选择标准直径的种植体;若最凸点处不可通过,而贴近粘膜处可通过,则表示缺牙间隙的骨平面宽度大于等于种植修复的最小距离,可选择小直径种植体;若缺牙间隙的粘膜平面也无法容纳尺ⅰ的长度,则代表缺牙间隙过小,不适合种植修复,可选用其他修复方式或调磨邻牙。

尺ⅰ用于单颗前磨牙缺牙的种植体定位:术中翻瓣后将尺ⅰ的第一圆弧形端靠在缺牙间隙的近中邻牙牙根处,尺子紧贴牙槽嵴顶放置(微创病例中将尺子搭在粘膜表面),则第一套孔的位置即为种植体的位置,根据缺牙间隙的大小灵活选择两个第一套孔,即缺牙间隙较小者选择偏近中的第一套孔,缺牙间隙较大者选择偏远中的第一套孔,第一套孔的直径大小可兼容多个系统的先锋钻或定位钻,第一套孔圆心到第一圆弧形端凹面处边缘的距离(mm)=目标修复体近远中径/2+(冠宽-颈宽)/2,同时需保证上述距离(mm)≥种植体半径+1.5mm。

进一步地,所述尺ⅱ为长方形尺,尺轴向的一端端面呈内凹的第二圆弧形,尺的靠近另一端的尺面上设有两个半径相同的第二套孔,两个第二套孔的圆心间距小于第二套孔的直径;所述第二圆弧形和两个第二套孔三者的轴心线方向均垂直于尺面。

尺ⅱ用于单颗磨牙缺失的牙间隙测量:将尺ⅱ置于缺失的磨牙处,比测缺牙区两邻牙近缺隙侧邻面最凸点间距离,若可容纳尺子总长,则表示其宽度大于等于磨牙平均宽度,可选择大直径的种植体;若最凸点处不可通过,而贴近粘膜处可通过,则表示缺牙间隙的骨平面宽度大于等于种植修复的最小距离,可选择标准直径的种植体;若缺牙间隙的粘膜平面也无法容纳尺ⅱ的长度,则代表缺牙间隙过小,不适合种植修复,可选用其他修复方式或调磨邻牙。

尺ⅱ用于单颗磨牙缺失的种植体定位:术中翻瓣后将尺ⅱ的第二圆弧形端靠在缺牙间隙的近中邻牙牙根处,尺子紧贴牙槽嵴顶放置(微创病例中将尺子搭在粘膜表面),则第二套孔的位置即为种植体的位置,根据缺牙间隙的大小灵活选择两个第二套孔,即缺牙间隙较小者选择偏近中的第二套孔,缺牙间隙较大者选择偏远中的第二套孔,第二套孔的直径大小可兼容多个系统的先锋钻或定位钻,第二套孔圆心到第二圆弧形端凹面边缘的距离(mm)=目标修复体近远中径/2+(冠宽-颈宽)/2,同时需保证上述距离(mm)≥种植体半径+1.5mm(种植体到邻牙的最小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尺ⅲ为长方形尺,尺的轴向一端端面上设有半圆形孔,尺的靠近另一端的尺面上设有三个半径相同的第三套孔,任意相邻两第三套孔的圆心间距相等且均小于第三套孔的直径;所述半圆形孔和三个第三套孔四者的轴心线方向均垂直于尺面。

尺ⅲ用于两颗相邻植体的定位:1号植体定位后插入测量杆,然后将尺ⅲ的半圆形孔靠在测量杆处,则远中端的三个第三套孔为相邻种植体的位点所在,根据缺牙间隙的大小灵活选择三个第三套孔,一般第一个第三套孔适用于标准前磨牙区,第三个第三套孔适合于标准磨牙区,中间的第三套孔适合于较大的前磨牙缺牙间隙或者较小的磨牙缺牙间隙,该尺尤其适用于多牙缺失时,用该尺依次定点,可有效拟合牙弓弧度,并灵活调整植体间距;第三套孔的直径大小可兼容多个系统的先锋钻或定位钻,第三套孔圆心到半圆形孔圆心的距离(mm)≥相邻两种植体半径之和+3mm(最小种植体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尺ⅳ为长方形尺,尺的轴向一端端面呈内凹的第四圆弧形,尺面上设有两个半径相同的第四圆孔,两个第四圆孔的圆心间距大于第四圆孔的直径,所述第四圆弧形和两个第四圆孔三者的轴心线方向均垂直于尺面。

尺ⅳ用于连续前磨牙缺失的种植体数量及位置确定:将尺ⅳ置于连续缺失的前磨牙处,比测缺牙区粘膜平面两邻牙牙根间的距离,若可容纳尺子总长,则表示其宽度大于等于两颗标准直径植体所需最小近远中间隙;若缺牙区不可通过,则表示缺牙间隙的近远中距离不足以容纳两颗标准直径种植体,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小直径种植体,或采用单颗植体承载的单端桥修复。

尺ⅳ用于连续前磨牙缺失的种植体定位:术中翻瓣后将尺ⅳ的第三圆弧形端靠在缺牙间隙的近中邻牙牙根处,尺子紧贴牙槽嵴顶放置(微创病例中将尺子搭在粘膜表面),则两第四圆孔的位置即为两种植体的位置,第四圆孔的直径大小可兼容多个系统的先锋钻或定位钻,近弧端第四圆孔圆心到第四圆弧形端凹面边缘的距离(mm)=目标修复体近远中径/2+(冠宽-颈宽)/2,同时需保上述距离(mm)≥种植体半径+1.5mm(种植体到邻牙的最小距离);两个第四圆孔间的距离(mm)=相邻两种植体半径之和+3mm(最小种植体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尺ⅴ为长方形尺,尺的轴向一端端面呈内凹的第五圆弧形,尺面上设有两个半径相同的第五圆孔,两个第五圆孔的圆心间距大于第五圆孔的直径,所述第五圆弧形和两个第五圆孔三者的轴心线方向均垂直于尺面。两个第五圆孔的圆心间距要大于两个第四圆孔的圆心间距,且尺ⅴ的轴向长度要大于尺ⅳ的轴向长度。

尺ⅴ用于连续磨牙缺失的种植体数量及位置确定:将尺ⅴ置于连续缺失的磨牙处,若患者第三磨牙尚存,则比测缺牙区两邻牙近缺隙侧邻面最凸点间距离,若可容纳尺子总长,则表示其宽度大于等于两磨牙总宽度,可选择两颗大直径或标准直径的种植体,若最凸点处不可通过,而贴近粘膜处可通过,则修复体需作减径处理;若患者为游离缺失,将尺子置于粘膜平面,第五圆弧形端紧靠在缺牙间隙的近中邻牙牙根处,若尺子后缘仍有空间,则代表间隙充足;若尺子后缘在磨牙后垫或下颌升支处,则代表近远中间隙不足,可放弃修复第二磨牙。

尺ⅴ用于连续磨牙缺失的种植体定位:术翻瓣后将尺ⅴ的第五圆弧形端靠在缺牙间隙的近中邻牙牙根处,尺子紧贴牙槽嵴顶放置(微创病例中将尺子搭在粘膜表面),则两第五圆孔的位置即为两种植体的位置,第五圆孔的直径大小可兼容多个系统的先锋钻或定位钻,近弧端第五圆孔圆心到第五圆弧形端凹面边缘的距离(mm)=目标修复体近远中径/2+(冠宽-颈宽)/2,同时需保证上述距离(mm)≥种植体半径+1.5mm(种植体到邻牙的最小距离);两个第五圆孔间的距离(mm)=相邻两种植体半径之和+3mm(最小种植体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尺ⅵ为弧形弯曲尺,尺的轴向一端端面呈内凹的第六圆弧形,尺面上设有三个半径相同的第六圆孔,相邻两个第六圆孔的圆心间距均不相等、且均大于第六圆孔的直径,所述第六圆弧形和三个第六圆孔三者的轴心线方向均垂直于尺面。

尺ⅵ用于三颗连续后牙缺失的种植体数量及位置确定:将尺ⅵ置于连续缺失的后牙处,将尺子置于粘膜平面,第六圆弧形端紧靠在缺牙间隙的近中邻牙牙根处,若尺子后缘仍有空间,则代表间隙充足;若尺子后缘在磨牙后垫或下颌升支处,则代表近远中间隙不足,可放弃修复第二磨牙。

尺ⅵ用于连续三颗后牙缺失的种植体定位:尺子的弧度贴合牙弓弧度,术中翻瓣后将尺ⅵ的第六圆弧形端靠在缺牙间隙的近中邻牙牙根处,尺子紧贴牙槽嵴顶放置(微创病例中将尺子搭在粘膜表面),则三第六圆孔的位置即为三种植体的位置,第六的直径大小可兼容多个系统的先锋钻或定位钻,近弧端第六圆孔圆心到第六圆弧形端凹面边缘的距离(mm)=目标修复体近远中径/2+(冠宽-颈宽)/2,同时需保证上述距离(mm)≥种植体半径+1.5mm(种植体到邻牙的最小距离);两个第六圆孔间的距离(mm)=相邻两种植体半径之和+3mm(最小种植体间距),同时考虑目标修复体的近远中径。

进一步地,所述测量装置还包括三个手柄,每个手柄两自由端各通过连接杆连接尺ⅰ、尺ⅱ、尺ⅲ、尺ⅳ、尺ⅴ、尺ⅵ六者中的一个尺。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连接杆、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的下端与尺连接,第三连接杆的上端与手柄连接;在直角三维坐标系中,将尺的轴向一侧边置于x轴的轴线方向上,尺的板面的平面方向位于xy平面内,第一连接杆的下端与尺的上述侧边几何中心的连接点置于原点o处;

第一连接杆在xy平面内、且向x轴正半轴方向倾斜,第一连接杆下端与尺的上述侧边在xy平面内形成夹角α,所述夹角α为15~80°;

第二连接杆下端与第一连接杆上端连接,第二连接杆轴线方向向x轴正半轴倾斜的同时还向z轴正半轴方向倾斜;第二连接杆在xy平面内投影的轴线方向与第一连接杆轴线方向重合,第二连接杆下端与第一连接杆上端在yz平面形成夹角β,所述夹角β为100~150°;

第三连接杆下端与第二连接杆上端连接、第三连接杆轴线方向上端向x轴正半轴方向倾斜的同时向z轴正半轴方向倾斜;第三连接杆下端并与第二连接杆上下端在xy平面形成夹角γ,所述夹角γ为100~150°;在yz平面形成夹角δ,所述夹角δ为120~160°;在xz平面形成夹角ε,所述夹角ε为100~150°。

通过设置手柄结构连接各个尺,主要方便医生将尺置于缺牙间隙适当位置处,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夹角大小、连接部与尺的夹角大小及两个连接部的长度等结构参数,使患者口腔适当张开便利于医生精准测量操作,防止口腔张开过大给患者造成不适也影响医生测量结果准确度。

基于上述牙种植植入位点的测量装置的测量方法,所述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a,术前口内分析:

采用尺ⅰ和尺ⅱ分别用于单颗前磨牙缺失和单颗磨牙缺失的近远中间隙测量;

采用尺ⅳ、尺ⅴ、尺ⅵ分别用于连续前磨牙缺失、连续磨牙缺失以及三颗连续后牙缺失情况下的种植体数量及位置确定;

步骤b,术前模型分析:

制取患者研究模型后,在模型上重复步骤a的方法;

步骤c,术中骨宽度测量:

尺ⅰ、尺ⅱ、尺ⅲ、尺ⅳ、尺ⅴ和尺ⅵ的宽度分别为对应牙位所需种植体直径,术中翻瓣后将尺置于缺牙间隙的牙槽嵴顶,当嵴顶宽度不足尺宽度时,则代表牙槽嵴顶部宽度不足,根据患者情况,去除嵴顶窄骨,或行骨增量,以免植体暴露;

步骤d,术中种植体定位:

将尺ⅰ用于单颗前磨牙缺失的种植体定位;

将尺ⅱ用于单颗磨牙缺失的种植体定位;

将尺ⅲ用于两颗相邻种植体的定位;

将尺ⅳ用于连续前磨牙缺失的种植体定位;

将尺ⅴ用于连续磨牙缺失的种植体定位;

将尺ⅵ用于连续三颗后牙缺失种植体定位。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尺的设计同时遵循了种植体的“外科导向原则”和“修复导向”原则,套孔或圆孔的位置设计综合考虑了不同牙位对应的种植体直径的选择,每个牙位的标准宽度,颈宽与冠宽的差异,亦遵守了植体间距≥3mm,植体与邻牙间距≥1.5mm等外科原则;

2、本发明对应不同牙位、不同植体数量,均有对应的尺与之匹配适用;设计连环套孔,可根据缺牙间隙的大小灵活选取合适的套孔位置,定位种植体;

3、本发明尺的一端采用圆弧形设计,可卡抱于邻牙牙根,使尺放置更稳定,定位过程减少滑动造成的误差;

4、本发明尺的总宽度和总长度可用于空间分析,用于判断缺牙间隙的近远中和颊舌向是否满足临界值要求,可用于术前快速判断;

5、本发明相比常规手术的自由手而言,大大减小了因医生水平、经验等造成的差异性,并有效避免了视野角度造成的误差,显著提高种植体位点准确性和平均水平,便于二期修复和长期效果的维持;

6、本发明相比数字化导板而言,省略了繁琐的设计过程和冗长的导板制作过程,加快临床效率,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辅助尺在常规后牙种植手术中可通过尺上套孔或圆孔在术中辅助定位种植体的位置,较之目前所用的数字化导板,其操作更简单、快捷,成本更低廉,定位结果准确可靠,便于大范围的推广使用,明显的提高口腔种植的位点准确性和成功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尺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尺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尺ⅲ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尺ⅳ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尺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尺ⅵ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手柄与尺连接关系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手柄与尺连接关系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手柄与尺连接关系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11-第一圆弧形,12-第一套孔,21-第二圆弧形,22-第二套孔,31-半圆形孔,32-第三套孔,41-第四圆弧形,42-第四圆孔,51-第五圆弧形,52-第五圆孔,61-第六圆弧形,62-第六圆孔,100-手柄,101-第一连接杆,102-第二连接杆,103-第三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牙种植植入位点的测量装置,一套共三个手柄100和六个尺,尺包括用于单颗前磨牙缺失时的间隙测量诊断与种植体位置定位的尺ⅰ、用于单颗磨牙缺失时的间隙测量诊断与种植体位置定位的尺ⅱ、用于连续牙齿缺失时的连续种植体位置定位的尺ⅲ、用于连续前磨牙缺失时的间隙测量诊断与种植体位置定位的尺ⅳ、用于连续磨牙缺失时的间隙测量诊断与种植体位置定位的尺ⅴ、用于连续后牙缺失时的间隙测量诊断与种植体位置定位的尺ⅵ,具体地:

(1)所述尺ⅰ为长方形尺,尺轴向的一端端面呈内凹的第一圆弧形11,尺的靠近另一端的尺面上设有两个半径相同的第一套孔12,两个第一套孔12的圆心间距小于第一套孔12的直径;所述第一圆弧形11和两个第一套孔12三者的轴心线方向均垂直于尺面,第一圆弧形11和两个第一套孔12三者圆心位于一条直线上。尺ⅰ长1a3为7mm、宽1b1为4mm,尺ⅰ的第一圆弧形11半径r=4.5mm,两个第一套孔12的直径1d1为2.3mm,第一套孔12圆心间的距离1a2为1mm,第一圆弧形11凹面边缘处到第一个第一套孔12圆心的距离1a1为4.5mm,如图1所示。

(2)尺ⅱ为长方形尺,尺轴向的一端端面呈内凹的第二圆弧形21,尺的靠近另一端的尺面上设有两个半径相同的第二套孔22,两个第二套孔22的圆心间距小于第二套孔22的直径;所述第二圆弧形21和两个第二套孔22三者的轴心线方向均垂直于尺面,第二圆弧形21和两个第二套孔22三者的圆心位于一条直线上。尺ⅱ的总长2a3为10mm、宽2b1为5mm;尺ⅱ的第二圆弧形21半径r=4.5mm,两个第二套孔22的直径2d1为2.3mm,第二套孔22的圆心间的距离2a2为1mm,第二圆弧形21的凹面边缘处到第一个第二套孔22的圆心的距离2a1为6.5mm,如图2所示。

(3)尺ⅲ为长方形尺,尺的轴向一端端面上设有半圆形孔31,尺的靠近另一端的尺面上设有三个半径相同的第三套孔32,任意相邻两第三套孔32的圆心间距相等且均小于第三套孔32的直径;所述半圆形孔31和三个第三套孔32四者的轴心线方向均垂直于尺面,半圆形孔31和三个第三套孔32四者的圆心位于一条直线上。尺ⅲ的总长3a4为12mm、宽3b1为4mm;尺ⅲ的半圆形孔31直径ф=2.3mm,三个第三套孔32的直径3d1为2.3mm,相邻两个第三套孔32的圆心间的距离3a2和3a3均为1mm,半圆形孔31的凹面边缘处到第一个第三套孔32的圆心的距离3a1为7mm,如图3所示。

(4)尺ⅳ为长方形尺,尺的轴向一端端面呈内凹的第四圆弧形41,尺面上设有两个半径相同的第四圆孔42,两个第四圆孔42的圆心间距大于第四圆孔42的直径,所述第四圆弧形41和两个第四圆孔42三者的轴心线方向均垂直于尺面,第四圆弧形41和两个第四圆孔42三者的圆心位于一条直线上。尺ⅳ的总长4a3为16mm、宽4b1为4mm;尺ⅳ的第四圆弧形41半径r=4.5mm,中间两个第四圆孔42的直径均为2.3mm,两第四圆孔42圆心间的距离4a2为7mm,第四圆弧形41的凹面边缘处到第一个第四圆孔42的圆心的距离4a1为4.5mm,如图4所示。

(5)尺ⅴ为长方形尺,尺的轴向一端端面呈内凹的第五圆弧形51,尺面上设有两个半径相同的第五圆孔52,两个第五圆孔52的圆心间距大于第五圆孔52的直径,所述第五圆弧形51和两个第五圆孔52三者的轴心线方向均垂直于尺面,第五圆弧形51和两个第五圆孔52三者的圆心位于一条直线上。尺ⅴ的总长5a3为19mm、宽5b1为5mm;尺ⅴ的第五圆弧形51半径r=4.5mm,中间两个第五圆孔52的直径均为2.3mm,两个第五圆孔52的圆心间的距离5a2为9mm,第五圆弧形51的凹面边缘处到第一个第五圆孔52的圆心的距离5a1为6.5mm,如图5所示。

(6)尺ⅵ为弧形弯曲尺,尺的轴向一端端面呈内凹的第六圆弧形61,尺面上设有三个半径相同的第六圆孔62,相邻两个第六圆孔62的圆心间距均不相等、且均大于第六圆孔62的直径,所述第六圆弧形61和三个第六圆孔62三者的轴心线方向均垂直于尺面,第六圆弧形61和三个第六圆孔62三者的圆心位于弧形弯曲尺尺ⅵ的弧线上。尺ⅵ的总长为23.5mm的弯尺,弯尺的半径r=80mm;尺ⅵ的第六圆弧形61半径r=4.5mm,宽度6b1为4mm,另一端宽度6b2为5mm,中间三个第六圆孔62的直径均为2.3mm,第一个第六圆孔62的圆心到第六圆弧形61的凹面边缘处的距离6a1为4.5mm,第一个第六圆孔62和第二个第六圆孔62的圆心间距离6a2为8mm,第二个第六圆孔62和第三个第六圆孔62的圆心间距离6a3为9mm,第三个第六圆孔62的圆心到尺边缘的距离6a4为2mm,如图6所示。

此外,所述测量装置还包括三个手柄100,每个手柄100两自由端各通过连接杆连接尺ⅰ、尺ⅱ、尺ⅲ、尺ⅳ、尺ⅴ、尺ⅵ六者中的一个尺。如图7~9所示,其中图8和图9中,a表示尺,如尺ⅳ;图9中,粗虚线表示投影,粗虚线b表示第二连接杆102在xy平面内的投影,粗虚线c表示第二连接杆102在yz平面内的投影,粗虚线d表示第三连接杆103在xy平面内的投影,粗虚线e表示第三连接杆103在yz平面内的投影(为简化图形保障线条清除,第三连接杆103在xy平面内投影以及夹角ε在附图中未标出)。

具体地,连接杆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连接杆101、第二连接杆102和第三连接杆103,第一连接杆101的轴向长度可取0~4mm,本实施例取值为2mm,第二连接杆102的轴向长度可取10~20mm,本实施例取值为13mm,第三连接杆103的轴向长度可取20~30mm,本实施例取值为24mm。第一连接杆101的下端与尺连接,第三连接杆103的上端与手柄100连接;在直角三维坐标系中,将尺的轴向一侧边置于x轴的轴线方向上,尺的板面的平面方向位于xy平面内,第一连接杆101的下端与尺的上述侧边几何中心的连接点置于原点o处,尺的圆弧形端或者半圆形孔端位于x轴正半轴上;

第一连接杆101在xy平面内、且向x轴正半轴方向倾斜,第一连接杆101下端与尺的上述侧边在xy平面内形成夹角α,所述夹角α为40°;

第二连接杆102下端与第一连接杆101上端连接,第二连接杆102轴线方向向x轴正半轴倾斜的同时还向z轴正半轴方向倾斜;第二连接杆102在xy平面内的投影的轴线方向与第一连接杆101轴线方向重合,第二连接杆102下端与第一连接杆101上端在yz平面形成夹角β,所述夹角β为120°;

第三连接杆103下端与第二连接杆102上端连接、第三连接杆103轴线方向上端向x轴正半轴方向倾斜的同时向z轴正半轴方向倾斜;第三连接杆103下端并与第二连接杆102上端在xy平面形成夹角γ,所述夹角γ为100~150°;在yz平面形成夹角δ,所述夹角δ为120~160°;在xz平面形成夹角ε,所述夹角ε为100~150°。此外,第一连接杆101下端与尺的连接处通过弧形面平滑过渡,尺的轴向另一侧边位于y轴正半轴处。

医生手握手柄,通过连接杆将尺伸入口腔内,由于连接杆及手柄均位于尺的一侧边处,这样只需使连接杆靠近牙齿所在侧的唇角处即可保障尺置于后牙部位进行测量,不必继续通过连接杆拉长唇角处给患者带来不适感;且第二连接杆和第三连接杆同时向x轴正半轴和z轴正半轴方向倾斜,防止邻牙对连接杆造成遮挡,影响尺的位置摆放;防止过度牵拉唇颊给患者造成不适,又一定程度的唇角扩大利于开阔医生术区视野并保护患者软组织被器械所伤。为防止尺在骨面滑动,圆弧形端卡抱在邻牙牙根处,提供固位,同时可在尺的组织面进行粗化处理,防止尺的移动;为防止医生手握手柄时,手掌与手柄外壁接触部位打滑,可在手柄外壁上开设有多个横竖交错的防滑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采用本实施例1提供的装置进行牙种植植入位点的测量,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一、术前口内分析:

1、单颗缺牙的缺牙间隙测量:尺ⅰ和尺ⅱ分别用于单颗前磨牙缺失和单颗磨牙缺失的近远中间隙测量:

1.1将尺ⅰ置于缺失的前磨牙处,比测缺牙区两邻牙近缺隙侧邻面最凸点间距离:

若可容纳尺子总长,则表示其宽度大于等于前磨牙平均宽度7mm,可选择标准直径的种植体(3.5~4.5mm);

若最凸点处不可通过,而贴近粘膜处可通过,则表示缺牙间隙的骨平面宽度大于等于种植修复的最小距离7mm,可选择小直径(≤3.5mm)种植体;

若缺牙间隙的粘膜平面也无法容纳尺ⅰ的长度,则代表缺牙间隙过小,不适合种植修复,可选用其他修复方式或调磨邻牙。

1.2将尺ⅱ置于缺失的磨牙处,比测缺牙区两邻牙近缺隙侧邻面最凸点间距离:

若可容纳尺子总长,则表示其宽度大于等于磨牙平均宽度10mm,可选择大直径的种植体(>4.5mm);

若最凸点处不可通过,而贴近粘膜处可通过,则表示缺牙间隙的骨平面宽度大于等于种植修复的最小距离10mm,可选择标准直径(3.5~4.5mm)种植体;

若缺牙间隙的粘膜平面也无法容纳尺ⅱ的长度,则代表缺牙间隙过小,不适合种植修复,可选用其他修复方式或调磨邻牙。

2、多颗牙连续缺失的种植体数量及位置确定,采用尺ⅳ、尺ⅴ和尺ⅵ分别适用于连续前磨牙缺失、连续磨牙缺失以及三颗连续后牙缺失:

1.1将尺ⅳ置于连续缺失的前磨牙处,比测缺牙区粘膜平面两邻牙牙根间的距离:

若可容纳尺子总长,则表示其宽度大于等于两颗标准直径(3.5~4.5mm)植体所需最小近远中间隙14mm;

若缺牙区不可通过,则表示缺牙间隙的近远中距离不足以容纳两颗标准直径种植体,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小直径(≤3.5mm)种植体,或采用单颗植体承载的单端桥修复。

1.2将尺ⅴ置于连续缺失的磨牙处,若患者第三磨牙尚存,则比测缺牙区两邻牙近缺隙侧邻面最凸点间距离:

若可容纳尺子总长,则表示其宽度大于等于两磨牙总宽度19mm,可选择两颗大直径或标准直径(≥3.5mm)的种植体;

若最凸点处不可通过,而贴近粘膜处可通过,则修复体需作减径处理;

若患者为游离缺失,将尺子置于粘膜平面,第五圆弧形端紧靠在缺牙间隙的近中邻牙牙根处,若尺子后缘仍有空间,则代表间隙充足;

若尺子后缘在磨牙后垫或下颌升支处,则代表近远中间隙不足,可放弃修复第二磨牙。

1.3将尺ⅵ置于连续缺失的后牙处,将尺子置于粘膜平面,第六圆弧形端紧靠在缺牙间隙的近中邻牙牙根处:

若尺子后缘仍有空间,则代表间隙充足;

若尺子后缘在磨牙后垫或下颌升支处,则代表近远中间隙不足,可放弃修复第二磨牙。

二、术前模型分析:

1、单颗缺牙的缺牙间隙测量:制取患者研究模型后,在模型上重复步骤1。

2、多颗牙连续缺失的种植体数量及位置确定:制取患者研究模型后,在模型上重复步骤2。

三、术中骨宽度测量:

尺ⅰ、尺ⅱ、尺ⅲ、尺ⅳ、尺ⅴ、尺ⅵ的宽度分别为对应牙位所需植体直径,术中翻瓣后将尺置于缺牙间隙的牙槽嵴顶,当嵴顶宽度不足尺宽度时,则代表牙槽嵴顶部宽度不足,应根据患者情况,去除嵴顶窄骨,或行骨增量,以免植体暴露。

四、术中植体定位:

尺ⅰ:适用于单颗前磨牙缺失的病例,翻瓣后将尺的第一圆弧形端靠在缺牙间隙的近中邻牙牙根处,尺子紧贴牙槽嵴顶放置(微创病例中将尺子搭在粘膜表面),则第一套孔的位置即为种植体的位置,根据缺牙间隙的大小灵活选择两个第一套孔,即缺牙间隙较小者选择偏近中的第一套孔,缺牙间隙较大者选择偏远中的第一套孔,第一套孔的直径2.3mm可兼容多个系统的先锋钻或定位钻。

(4.2)尺ⅱ:适用于单颗磨牙缺失的病例,翻瓣后将尺的第二圆弧形端靠在缺牙间隙的近中邻牙牙根处,尺子紧贴牙槽嵴顶放置(在微创病例中将尺子搭在粘膜表面),则第二套孔的位置即为种植体的位置,根据缺牙间隙的大小灵活选择两个第二套孔,即缺牙间隙较小者选择偏近中的第二套孔,缺牙间隙较大者选择偏远中的第二套孔,第二套孔的直径2.3mm可兼容多个系统的先锋钻或定位钻。

(4.3)尺ⅲ:适用于两颗相邻植体的病例,1号植体(一般是指近中植体)定位后插入测量杆,然后将尺的半圆形孔靠在测量杆处,则远中端的三个第三套孔为相邻种植体的位点所在,根据缺牙间隙的大小灵活选择三个第三套孔,一般第一个第三套孔适用于标准前磨牙区,第三个第三套孔适合于标准磨牙区,中间的第三套孔适合于较大的前磨牙缺牙间隙或者较小的磨牙缺牙间隙,该尺尤其适用于多牙缺失时,用该尺依次定点,可有效拟合牙弓弧度,并灵活调整植体间距;第三套孔的直径2.3mm可兼容多个系统的先锋钻或定位钻。

(4.4)尺ⅳ:适用于连续前磨牙缺失的病例,翻瓣后将尺的第四圆弧形端靠在缺牙间隙的近中邻牙牙根处,尺子紧贴牙槽嵴顶放置(微创病例中将尺子搭在粘膜表面),则两第四圆孔的位置即为两种植体的位置,第四圆孔的直径2.3mm可兼容多个系统的先锋钻或定位钻。

(4.5)尺ⅴ:适用于连续磨牙缺失的病例,翻瓣后将尺的第五圆弧形端靠在缺牙间隙的近中邻牙牙根处,尺子紧贴牙槽嵴顶放置(微创病例中将尺子搭在粘膜表面),则两第五圆孔的位置即为两种植体的位置,第五圆孔的直径2.3mm可兼容多个系统的先锋钻或定位钻。

(4.6)尺ⅵ:适用于连续三颗后牙缺失的病例,尺子的弧度贴合牙弓弧度,翻瓣后将尺的第六圆弧形端靠在缺牙间隙的近中邻牙牙根处,尺子紧贴牙槽嵴顶放置(微创病例中将尺子搭在粘膜表面),则三个第六圆孔的位置即为三种植体的位置,第六圆孔的直径2.3mm可兼容多个系统的先锋钻或定位钻。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