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慢性皮肤溃疡病脏腑辩证的联系数模型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病的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53899发布日期:2019-03-30 09:13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基于慢性皮肤溃疡病脏腑辩证的联系数模型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病的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中医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慢性皮肤溃疡病脏腑辩证的联系数模型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病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集对论由中国学者赵克勤在1989年首次提出,是一种新型的处理模糊和不确定知识的数学工具,能有效地分析和处理不精确、不一致、不完整等各种不确定信息,并从中发现隐含的知识,揭示潜在的规律。所谓集对,就是具有一定联系的两个集合所组成的对子。集对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在特定的问题背景下,对所论述的两个集合所具有的特性做相同、相异和相反性分析并加以定量刻画,得到这两个集合的联系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再深入研究。联系数是集对分析的特征函数,其意义在于一方面它把可确定数与所在范围、数与值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它把宏观层次上的确定量和微观层次上的不确定量联系起来。

集对分析方法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集对分析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实例如:期刊《辽宁中医杂志》2018年第2期刊出的论文“基于银屑病疗效联系数几何特性的临床用药优选探讨”,探讨银屑病中医辨证论治的阶段性治疗效果联系数中的几何信息对临床辨证用药的指导意义,为科学用药,提高疗效提供一个新的途径。方法:(1)把阶段性治疗结局中的痊愈率看成是相对确定的测度,作为联系数中的同部a;把有效率和好转率看成是带有不确定性的测度,作为联系数中的异部b+c;把无效率也看成是相对确定的测度,作为联系数中的反部d;把a、b+c、d看作是能够作成泛疗效三角形的三条边,根据欧式几何学中: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大于第三边的几何特性,检验银屑病血热证常用14味中药阶段性疗效是否能构成一个泛疗效三角形,能构成泛疗效三角形的称之为泛疗效稳定的,否则称之为泛疗效不稳定的。(2)仅考察痊愈率、显效率、好转率能否构成一个疗效三角形,能构成疗效三角形的中药称之为疗效稳定的,否则称之为疗效不稳定的。(3)对能够构成稳定疗效三角形的中药,计算各个稳定疗效三角形的面积,面积大的所对应的中药优先于面积小的稳定疗效三角形所对应的中药。结果:排在第1位的是白鲜皮,其次是土茯苓2,金银花3,生地4,牡丹皮与赤芍并列5-6,蚤休7,荆芥8。其余药在银屑病血热证中治疗效果各有较大程度的不确定性,这一结果与临床辨证论治吻合较好。结论:可以在银屑病血热证中医辨证论治处方选药中应用疗效联系数的几何信息,为明确优选用药提供决策支持。期刊《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年第8期刊出的文章“基于集对分析疗效曲线与偏联系数的银屑病用药优选探讨”,探索基于集对分析的四元联系数疗效曲线与偏联系数在银屑病血热证药物选优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疗效。方法:先利用最大相关系数法筛选出银屑病血热证常用中药,建立单味中药的“痊愈”“显效”“好转”“无效”四元联系数,计算四元联系数疗效面积与全偏联系数,按照数值从大到小排序。集对分析的同异反系统比对法分析两种方法排序的可信度,将排序号为同(可信度高)的药物按照疗效面积的排序进行再次排序,确定出银屑病血热证常用清热凉血药中的优选药物。结果:在所筛选出的前14种银屑病血热证常用中药中排序号为同的为蛇莓、荆芥、地肤子,其中蛇莓、荆芥的疗效面积排序靠前,为优选药物,这与中医临床经验相符。结论:可于银屑病血热证临床用药选优中应用基于集对分析四元联系数的疗效曲线与偏联系数。

但目前集对分析在中医药的领域应用中缺乏与中医理论的结合运用。未见基于慢性皮肤溃疡病脏腑辩证的联系数模型和其应用的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慢性皮肤溃疡病脏腑辩证的联系数模型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病的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非诊断和治疗目的的验证慢性皮肤溃疡病的脏腑辩证治疗方法恰当与否的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慢性皮肤溃疡病治疗系统。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慢性皮肤溃疡病脏腑辩证的联系数模型。

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是,提供所述联系数模型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慢性皮肤溃疡病脏腑辩证的联系数模型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病的方法,所述联系数模型为(脾,胃)+(肝,胆)i+(心,小肠)j+(肺,大肠)k+(肾,膀胱)l=f(e,-e)皮,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慢性皮肤溃疡病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及其程度等级作为联系数模型右边的具体展示或补充;

(2)根据患者具体体征,运用脏腑辩证论治理论和经验展开辩证,在联系数模型右边补充致病机理讨论并标注说明;

(3)根据致病机理和所在脏腑及其临近脏腑或相关联脏腑的辩证链处方给药,给药原则为:针对所关联的主脏腑给出君药,针对临相关脏腑给出臣药,针对次关联脏腑给出佐药和使药。

为实现上述第二个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非诊断和治疗目的的验证慢性皮肤溃疡病的脏腑辩证治疗方法恰当与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慢性皮肤溃疡病患者的临床诊断结果及其程度等级作为联系数模型右边的具体展示或补充,所述联系数模型为(脾,胃)+(肝,胆)i+(心,小肠)j+(肺,大肠)k+(肾,膀胱)l=f(e,-e)皮;

(2)根据患者具体体征,运用脏腑辩证论治理论和经验展开辩证,在联系数模型右边补充致病机理讨论并标注说明;

(3)对照所述联系数模型,将慢性皮肤溃疡病的脏腑辩证治疗方法所给出的药物组成与所述联系数模型比对,判断是否相吻合。

作为一个优选例,所述非诊断和治疗目的为医药卫生统计、中医药优选或临床疗效评估。

为实现上述第三个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慢性皮肤溃疡病治疗系统,包括:

临床诊断记录模块,用于输入和记录慢性皮肤溃疡病患者具体体征、临床诊断结果及其程度等级,以及致病机理讨论;

慢性皮肤溃疡病联系数模型生成模块,用于将临床症状记录模块中记录的临床诊断结果及其程度等级补充至联系数模型的右边,还用于将致病机理讨论补充至联系数模型的右边;所述联系数模型为(脾,胃)+(肝,胆)i+(心,小肠)j+(肺,大肠)k+(肾,膀胱)l=f(e,-e)皮;

药物记录模块,记录了慢性皮肤溃疡病相关药物的名称、针对的脏腑、功效;

用药指导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药物记录模块的数据,结合联系数模型生成模块中补充的致病机理和所在脏腑及其临近脏腑或相关联脏腑,自动生成药物组成和用量,其中药物组成中,针对所关联的主脏腑给出君药,针对临相关脏腑给出臣药,针对次关联脏腑给出佐药和使药。

作为一个优选例,所述慢性皮肤溃疡病治疗系统还包括用药调整模块,用于医生根据经验对所述用药指导模块给出的药物组成进行调整。

为实现上述第四个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慢性皮肤溃疡病脏腑辩证的联系数模型,所述联系数模型为(脾,胃)+(肝,胆)i+(心,小肠)j+(肺,大肠)k+(肾,膀胱)l=f(e,-e)皮。

作为一个优选例,i∈[0,1],k∈[-1,0],l=-1。

为实现上述第五个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如上所述的联系数模型在慢性皮肤溃疡病治疗中的应用。

如上所述的联系数模型在非诊断和治疗目的的验证慢性皮肤溃疡病的脏腑辩证治疗方法恰当与否中的应用。

作为一个优选例,所述非诊断和治疗目的为医药卫生统计、中医药优选或临床疗效评估。

本发明优点在于:

本申请发明人基于丰富的数学理论和中医理论研究经验,认识到集对分析思想与慢性皮肤溃疡病脏腑辩证论治的关系,从数学建模角度探讨了慢性皮肤溃疡病基于脏腑辩证论治的一般规律,建立了基于慢性皮肤溃疡病脏腑辩证论治的五元联系数数学模型。基于此:

1、提供了基于所述五元联系数模型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病的方法和系统。本发明的方法是一种直观快速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有助于中医理论的定量化研究,提高抽象思辨能力和辨证论治水平,最终提高临床疗效,而且有助于解决临床病患多,医疗资源紧缺的矛盾。

2、提供了一种验证慢性皮肤溃疡病的脏腑辩证治疗方法恰当与否的方法,这在包括医药卫生统计、中医药优选和临床疗效评估等多方面都具有广泛用途。

本发明在慢性皮肤溃疡病辨证论治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构建了可操作的桥梁,尤其适用于模块化、智能化的提炼。

附图说明

附图1是实施例2的慢性皮肤溃疡病治疗系统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实施例3的慢性皮肤溃疡病治疗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发明人基于丰富的数学理论和中医理论研究经验,认识到集对分析思想与慢性皮肤溃疡病脏腑辩证论治的关系,建立了基于慢性皮肤溃疡病脏腑辩证论治的五元联系数数学模型。基于此完成了本发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慢性皮肤溃疡是一类常见病,迁延难愈,久病可影响到脏腑失调,同时脏腑得病,也可病及皮肤,使得慢性溃疡更难以愈合。在中医理论中,有“肺主一身皮毛”之说,从临床实践看,五脏六腑皆与慢性皮肤溃疡的发病有关,故医家常从脏腑辨证进行论治,但缺少相应的数学模型作为理论指导。本发明提出基于慢性皮肤溃疡病脏腑辩证论治的五元联系数数学模型,并结合集对分析理论和中医临床经验,对模型的机制和临床应用思路作阐述。

方法如下:

a)先根据集对分析理论,提出用区间数作为联系分量的五元联系数作五脏六腑辩证用数学模型;

b)根据五元联系数内涵和依据脏腑理论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经验定义模型和应用模型。

具体如下:

1、集对分析及其脏腑型五元联系数

集对分析是由我国学者赵克勤在1989年提出的一种处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互关系的一种数学理论,至今已得到广泛应用,其基本思路是选择要研究的两个集对集合a,b构建成一个集对h=(a,b);其次在给定命题的背景下对所给两个集合的常数关系展开确定和不确定分析,把得出的联系数作为集对h=(a,b)的特征函数,联系数一般形式有:

μ=a+bi(1)

μ=a+bi+cj(2)

μ=a+bi+cj+dk(3)

μ=a+bi+cj+dk+el(4)

……

依次称为二元联系数,三元联系数,四元联系数,五元联系数,本文中主要用五元联系数,其中的a,bi,cj,dk,el称为五元联系数的联系分量,a称为正分量,取值1;el为负分量,因其中的l取l=-1,bi,cj,dk分别称为偏正分量,中间分量(或临界分量),偏负分量,i在[0.333,1]区间取值,j在[-.333,0.333]区间取值,k在[-1,-0.333]区间取值,本发明提出脏腑型五元联系数的概念,有如下定义:

定义1,以对应的脏腑作为联系分量的五元联系数,脏腑型五元联系数表达形式如下:

μ=(心,小肠)+(肝,胆)i+(脾,胃)j+(肺,大肠)k+(肾,膀胱,三焦)l(1)

但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此建议“脾胃”在先,为“十”,于是改成:

μ=(脾,胃)+(肝,胆)i+(心,小肠)j+(肺,大肠)k+(肾,膀胱,三焦)l(2)

以上的次序与相应的脏腑功能相对应。

(脾,胃)纳入谷物食品,并运化,为正(纳入为正,排泄为负)

(肝,胆)助消化,i∈[0,1]

(心,小肠)主调节

(肺,大肠)呼吸+排泄,k∈[-1,0]

(肾,膀胱)排泄,l=-1

鉴于以上的过程的正常运行效应是让人体获得能量,所以式(2)的u应当改写成能量energy的第一个字母e,即能量方程的形式:

(脾,胃)+(肝,胆)i+(心,小肠)j+(肺,大肠)k+(肾,膀胱)l=e(3)

式(3)为基于集对分析的五元联系数的脏腑能量方程。

慢性皮肤溃疡可以看作是人体正能量与各种外感外邪负能量在表皮上的一种“较量”,所以把式(3)等式右边的e写成f(e,-e)皮,得下式:

(脾,胃)+(肝,胆)i+(心,小肠)j+(肺,大肠)k+(肾,膀胱)l=f(e,-e)皮(4)

意指基于中医脏腑学说的人体正负能量相加所得的慢性皮肤溃疡病函数。

2、基于五元联系数的脏腑辩证论治慢性皮肤溃疡模型的应用

临床应用式(4)时,需要做以下思考:

(1)临床诊断结果及其程度等级,作为式(4)等式右边的具体展示或补充。

(2)根据患者具体体征,运用脏腑辩证论治理论和个人经验展开辩证,对式(4)右边进行致病机理讨论并标注说明。

(3)根据疾病机理和所在脏腑及其临近脏腑或相关联脏腑的辩证链处方给药,给药原则为:针对所关联的主脏腑给出主药(君药),针对临相关脏腑给出配伍药(臣药),针对次关联脏腑给出调理药(佐药,使药)。

3、实例应用

张某,女,52岁。患者5年前右侧踝部出现肿胀疼痛,局部可见皮下条索状物,伴明显疼痛及压痛,周围皮肤红肿灼热,行走及站立后症状加重,当时未予重视,患者喜食辛辣刺激之品,饮食不节,局部皮肤逐渐破溃后,形成一拇指盖大小椭圆形溃疡面,时有脓性分泌物渗出,疼痛剧烈。患者喜冷饮,大便干燥,便后不爽,夜寐欠安。查体:右侧踝部内侧可见一拇指盖大小椭圆形溃疡面,深约2mm,创面肉色鲜红,上覆黄色秽腐,滋水淋漓,周围皮肤呈暗红色,稍有肿胀,脱屑,肤温高。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西医诊断为慢性下肢溃疡,中医诊断为臁疮病,证属湿热下注,治宜清热利湿,祛瘀生肌。处方:赤芍15g,土茯苓30g,红藤30g,鸡血藤30g,防己12g,泽兰9g,桃仁9g,红花9g,莪术15g,土鳖虫12g,苏梗9g,黄连3g,吴茱萸3g,玄参15g,石膏30g,金银花15g,大青叶15g,蜈蚣1条,车前子15g,忍冬藤30g,甘草6g。每日一剂,煎汤分两次内服,疮面用生理盐水清洁,外敷九一丹、红油膏,每天换药一次。二诊:服药28剂后,患者溃疡创面少量脓腐,渗出较少,但仍疼痛剧烈,周围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白腻,脉弦数。原方加生黄芪30g,徐长卿10g。三诊,患者服药14剂后,溃疡创面较干净,见鲜红肉芽组织生长,无明显渗出,仍有疼痛,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服药同前,月余而愈,仅留褐色色素沉着。

对照式(4),知其首责为(脾胃),患者因长期喜食辛辣刺激食品而使局部皮损症状加重,形成溃疡,因脾主运化失司,痰湿内生,郁久化热,湿热蕴蒸而使创面破溃难愈,其次责为(肝,胆)有火,病程久病郁而化火,舌红,脉弦数,再次责为(肺,大肠),热重于湿,大便干燥,便后不爽。方中石膏清泄脾胃之火,土茯苓、防己清热利湿,湿与热结,日久而成瘀,配以莪术、土鳖虫散瘀。黄连、吴茱萸相配,取左金丸之意,清肝胆之火,配大青叶清肝胆脾胃之火,辅以红藤、赤芍、桃仁、红花、鸡血藤、泽兰活血祛腐,败毒散瘀,佐以蜈蚣搜风剔络,活血解毒,玄参、银花、甘草共泄肺热,取四妙勇安汤之意,清热解毒,活血散瘀,车前子泄热利尿,使湿热之邪有去路。嘱其不食辛辣,清淡饮食尤为重要,从脾胃论治为主所用药物与脏腑辩证方程式(4)相吻合。

实施例2

请参见图1,图1是实施例2的慢性皮肤溃疡病治疗系统结构示意图。所述的慢性皮肤溃疡病治疗系统包括:

临床诊断记录模块,用于输入和记录慢性皮肤溃疡病患者具体体征、临床诊断结果及其程度等级,以及致病机理讨论。

慢性皮肤溃疡病联系数模型生成模块,用于将临床症状记录模块中记录的临床诊断结果及其程度等级补充至慢性皮肤溃疡病联系数模型的右边,还用于将致病机理讨论补充至慢性皮肤溃疡病联系数模型的右边。所述慢性皮肤溃疡病联系数模型为(脾,胃)+(肝,胆)i+(心,小肠)j+(肺,大肠)k+(肾,膀胱)l=f(e,-e)皮。

药物记录模块,记录了慢性皮肤溃疡病相关药物的名称、针对的脏腑、功效。

用药指导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药物记录模块的数据,结合慢性皮肤溃疡病联系数模型生成模块中补充的致病机理和所在脏腑及其临近脏腑或相关联脏腑,自动生成药物组成和用量,其中药物组成中,针对所关联的主脏腑给出主药(君药),针对临相关脏腑给出配伍药(臣药),针对次关联脏腑给出调理药(佐药,使药)。

实施例3

请参见图2,图2是实施例3的慢性皮肤溃疡病治疗系统结构示意图。所述的慢性皮肤溃疡病治疗系统包括:

临床诊断记录模块,用于输入和记录慢性皮肤溃疡病患者具体体征、临床诊断结果及其程度等级,以及致病机理讨论。

慢性皮肤溃疡病联系数模型生成模块,用于将临床症状记录模块中记录的临床诊断结果及其程度等级补充至慢性皮肤溃疡病联系数模型的右边,还用于将致病机理讨论补充至慢性皮肤溃疡病联系数模型的右边。所述慢性皮肤溃疡病联系数模型为(脾,胃)+(肝,胆)i+(心,小肠)j+(肺,大肠)k+(肾,膀胱)l=f(e,-e)皮。

药物记录模块,记录了慢性皮肤溃疡病相关药物的名称、针对的脏腑、功效。

用药指导模块,用于基于所述药物记录模块的数据,结合慢性皮肤溃疡病联系数模型生成模块中补充的致病机理和所在脏腑及其临近脏腑或相关联脏腑,自动生成药物组成和用量,其中药物组成中,针对所关联的主脏腑给出主药(君药),针对临相关脏腑给出配伍药(臣药),针对次关联脏腑给出调理药(佐药,使药)。

用药调整模块,用于医生根据经验对所述用药指导模块给出的药物组成和用量进行调整。

阶段性治疗效果评价与反馈模块,用于对阶段性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反馈,以指导进一步的用药。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方法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