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痰浊中阻证的和中降浊调糖丸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191961发布日期:2019-03-22 22:22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痰浊中阻证的和中降浊调糖丸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中医研究者认为消渴非独“阴亏燥热”论,总结出“阴亏是糖尿病发生的根本;气虚是糖尿病迁延不愈的症结;气阴两虚是糖尿病的枢机阶段;阴阳两虚是糖尿病发展的必然趋势;痰浊中阻是糖尿病萌发的主要土壤;肝郁脾虚是其不可忽视的病机;血瘀是造成糖尿病合并症的主要原因;湿热阻滞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变证”的糖尿病病机概述。主张在“和”理念的统领下,采取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有机结合,从改良“土壤”的根本入手,来实现调控血糖的平稳达标。

现有技术中未见兼具和中与降浊功能的糖尿病治疗药物,中国专利cn101757228a公开了一种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制剂,该中药制剂由下述药材制成,桑白皮2-40份,三白草2-40份,山杜仲2-40份,丹参2-40份,赤芍2-40份,该专利公开的中药仅具有清热养阴,生津润燥,化痰降浊,活血化瘀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用于和中降浊、降糖止渴,主治2型糖尿病痰浊中阻证的“和中降浊调糖丸”复方丸剂及其制备方法。

《素问·奇病论》云:“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湿浊内阻,郁而化热,煎灼津液而见口干,湿浊内阻,虽口干却不欲饮。湿热互结,升降失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失于宣展,则纳呆不适、头重昏蒙。如薛生白说:“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即指中气实素禀阳气偏旺者,则邪随湿化,病在阳明胃,症见渴不欲饮,口苦,黏腻,四肢沉重,舌苔黄腻。结合舌脉,四诊合参,辨证为湿热中阻证。

基于上述内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痰浊中阻证的和中降浊调糖丸,采用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建泽泻270~290g、猪苓260~275g、云茯苓260~275g、生甘草15~25g、炒苍术260~275g、炒白术260g、广陈皮90g、川厚朴120g、川桂枝60g和生姜片10~20g。所述炒苍术为麸炒苍术,炒白术为麸炒白术。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痰浊中阻证的和中降浊调糖丸,采用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建泽泻271~279g、猪苓261~266g、云茯苓261~266g、生甘草16~19g、炒苍术261~267g、炒白术260g、广陈皮90g、川厚朴120g、川桂枝60g和生姜片11~14g。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痰浊中阻证的和中降浊调糖丸,采用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建泽泻281~289g、猪苓268~274g、云茯苓268~274g、生甘草21~24g、炒苍术269~274g、炒白术260g、广陈皮90g、川厚朴120g、川桂枝60g和生姜片16~19g。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痰浊中阻证的和中降浊调糖丸,采用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建泽泻280g、猪苓267g、云茯苓267g、生甘草20g、炒苍术268g、炒白术260g、广陈皮90g、川厚朴120g、川桂枝60g和生姜片15g。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痰浊中阻证的和中降浊调糖丸,采用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建泽泻270g、猪苓260g、云茯苓260g、生甘草15g、炒苍术260g、炒白术260g、广陈皮90g、川厚朴120g、川桂枝60g和生姜片10g。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痰浊中阻证的和中降浊调糖丸,采用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建泽泻290g、猪苓275g、云茯苓275g、生甘草25g、炒苍术275g、炒白术260g、广陈皮90g、川厚朴120g、川桂枝60g和生姜片20g。

本发明中炒苍术健脾平胃,燥湿化浊,升阳散邪;炒白术健脾燥湿、益气生血,是为君药,清《本草崇原》谓:“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品虽有二,实则一也”;广陈皮、川厚朴理气燥湿,行气温中化痰,以绝痰饮化生之源;猪苓、云茯苓、建泽泻常相须为用,协同利水,均能利水渗湿消肿,其中以猪苓利水作用最强,建泽泻略胜于云茯苓。因云茯苓甘淡平,入心脾肾经,能健脾宁心安神。其能补能泻,泻中有补,补心脾不滞湿,利小便不伤正,补利兼行,标本兼顾,性能平和,实为利水要药。猪苓甘淡平,归肾膀胱经,但不及云茯苓之补。建泽泻甘淡寒,归肾膀胱经,其性寒能泄肾及膀胱之热,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共为臣药;川桂枝温阳化气利水,是为佐药;生姜片助全方以燥湿化痰;生甘草调补脾胃,和中气以助运化;共为使药。诸药相配,本方总以健脾燥湿,化痰降浊为治疗大法,脾本有运化水湿之功,脾健则湿去痰消,湿去则清阳之气得以升发,体内气机升降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消渴病的目的。痰浊中阻,当以燥湿健脾、化痰降浊、和中调糖为先。和中降浊调糖丸系胃苓汤化裁而来,该方以和立法、以和为用,调和升降、调和脏腑,理法方药,丝丝入扣,灵活化裁疗效确切。调脏养脏,脾胰同病当脾胰同调。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根据需要制成丸剂、片剂、粉剂、颗粒剂、汤剂和胶囊中的任意一种。

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痰浊中阻证的和中降浊调糖丸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建泽泻、猪苓、云茯苓和生甘草诸药放入烘箱,75℃烘干12小时,混合均匀后粉碎成80目细粉备用;

步骤2:将炒苍术、炒白术、广陈皮、川厚朴、川桂枝和生姜片诸药混合加水煎煮三次,煎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至清膏,与步骤1所得细粉混合拌膏后挤压制丸,抛光干燥即得。

进一步地,步骤2中煎煮三次具体为:第1次煎煮为2小时,第2次煎煮和第3次煎煮均为1小时。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和中降浊调糖丸包括:建泽泻、猪苓、云茯苓、生甘草、炒苍术、炒白术、广陈皮、川厚朴、川桂枝和生姜片,本方中诸药合用,燥湿健脾、化痰降浊,主要治疗2型糖尿病痰浊中阻证。

2、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和中降浊调糖丸能显著改善t2dm痰浊中阻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能改善其糖脂代谢紊乱,改善胰岛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胰高血糖素及血糖波动度,且在临床观察过程当中未出现任何毒副作用,应用安全。

3、临床应用12年,效果好,共治疗8000例,基本痊愈2200例,显效:2800例,有效2200例,总有效率达90%,与同类药相比有疗效好费用低特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是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不是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痰浊中阻证的和中降浊调糖丸,采用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建泽泻271g、猪苓261g、云茯苓261g、生甘草16g、炒苍术261g、炒白术260g、广陈皮90g、川厚朴120g、川桂枝60g和生姜片11g。

实施例2

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痰浊中阻证的和中降浊调糖丸,采用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建泽泻279g、猪苓266g、云茯苓266g、生甘草19g、炒苍术267g、炒白术260g、广陈皮90g、川厚朴120g、川桂枝60g和生姜片14g。

实施例3

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痰浊中阻证的和中降浊调糖丸,采用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建泽泻281g、猪苓268g、云茯苓268g、生甘草21g、炒苍术269g、炒白术260g、广陈皮90g、川厚朴120g、川桂枝60g和生姜片16g。

实施例4

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痰浊中阻证的和中降浊调糖丸,采用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建泽泻289g、猪苓274g、云茯苓274g、生甘草24g、炒苍术274g、炒白术260g、广陈皮90g、川厚朴120g、川桂枝60g和生姜片19g。

实施例5

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痰浊中阻证的和中降浊调糖丸,采用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建泽泻280g、猪苓267g、云茯苓267g、生甘草20g、炒苍术268g、炒白术260g、广陈皮90g、川厚朴120g、川桂枝60g和生姜片15g。

实施例6

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痰浊中阻证的和中降浊调糖丸,采用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建泽泻270g、猪苓260g、云茯苓260g、生甘草15g、炒苍术260g、炒白术260g、广陈皮90g、川厚朴120g、川桂枝60g和生姜片10g。

实施例7

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痰浊中阻证的和中降浊调糖丸,采用以下中药原料制备而成:建泽泻290g、猪苓275g、云茯苓275g、生甘草25g、炒苍术275g、炒白术260g、广陈皮90g、川厚朴120g、川桂枝60g和生姜片20g。

实施例8

一种治疗2型糖尿病痰浊中阻证的和中降浊调糖丸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建泽泻270g、猪苓260g、云茯苓260g和生甘草15g放入烘箱,75℃烘干12小时,混合均匀后粉碎成80目细粉备用;

步骤2:将炒苍术260g、炒白术260g、广陈皮90g、川厚朴120g、川桂枝60g和生姜片10g混合加水煎煮三次,第1次煎煮为2小时,第2次煎煮和第3次煎煮均为1小时。煎液合并滤过,滤液浓缩至清膏,与步骤1所得细粉混合拌膏后挤压制丸,抛光干燥即得和中降浊调糖丸,出品率为90%。

实施例9

当制备成片剂时,片剂出品率约90%,0.3g/片。

实施例10临床应用实施例将本发明的和中降浊调糖丸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并经临床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有关临床资料如下:

1.诊断标准

1.1西医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2013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1)糖尿病主要症状(主要包括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且随机(指餐后任意时间点)静脉血糖(vpg)≥11.1mmol/l(200mg/dl);或加上

(2)空腹(是指未进食超过8小时)静脉血糖(fpg)水平≥7.0mmol/l(126mg/dl);或加上

(3)口服葡萄糖(75g无水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静脉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

1.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由开封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临床医师参照2016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糖尿病诊疗全书》及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的有关内容,并结合临床协助制定痰浊中阻证标准:

痰浊中阻证:形体肥胖或超重,身重困倦,纳呆便溏,口干口渴,但饮水量不多。舌质淡有齿痕或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濡缓或滑等。

1.3中医症状积分量化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由开封市中医院内分泌科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临床大夫对症状进行计分,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计分登记。

2.治疗方案:

收集符合以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的t2dm患者66例。纳入患者按计算机随机数发生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3例,治疗组:男18例,女15例,对照组:男17例,女16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69岁。纳入患者均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治疗组给予疏肝健脾调糖丸,用法用量:口服,一日3~4次,一次6g;对照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757)(500mg/片),用法用量:口服,一日一次,一次1.0g;共治疗12周。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疗效、总疗效、临床症状积分、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高血糖素、空腹c肽、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分泌指数(homa-is)、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将两组在治疗2周、4周、8周、12周后的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进行统计分析。

3.疗效评价标准:

3.1中医证侯疗效标准由开封市中医院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内分泌科临床医师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进行判定。

(1)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以上视为显效。

(2)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减少≥30%以上视为有效。

(3)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以上视为无效。

注: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3.2疾病总疗效判定标准由开封市中医院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内分泌科临床医师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版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进行判定。

(1)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fpg及2hpg至正常范围或fpg及2hpg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hba1c下降至6.2%以下,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以上视为显效。

(2)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fpg及2hpg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hba1c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以上视为有效。

(3)中医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0%,fpg及2hpg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hba1c值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以上视为无效。

3.3安全性评判标准:(采用2003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糖尿病的疗效标准)对整个治疗过程中包括治疗后,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1)1级: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

(2)2级:比较安全,如有不良反应,不需做任何处理可继续给药。

(3)3级:存在安全问题,有中等程度的不良反应,给予适当处理后可继续用药。

(4)4级:因不良反应中止试验。

4.结果分析:

4.1对比两组患者总体有效率以及显效率统计结果表明,在疗程结束之后,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体有效率以及治疗显效率显著的优于常规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8周及12周的总体临床疗效比较[n(%)]

注:治疗后2周、8周及12周分别与对照组比较,*p<0.05。

4.2治疗2、8、12周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2周后治疗组的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高血糖素、空腹c肽、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分泌指数(homa-is)、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空腹胰高血糖素、空腹c肽、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分泌指数(homa-is)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空腹胰高血糖素、空腹c肽、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分泌指数(homa-is)、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12周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优于治疗2周后(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2治疗2、8、12周相关指标比较(一)

注: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ap>0.05,bp<0.05,组内治疗12周后和2周后对比cp<0.05。

表3治疗2、8、12周相关指标比较(二)

注: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ap>0.05,bp<0.05,组内治疗12周后和2周后对比cp<0.05。

上述结果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均有效,但治疗组在治疗2周后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均优于对照组;治疗8周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空腹胰高血糖素、空腹c肽、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β细胞分泌指数(homa-is)均优于对照组;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也优于对照组,但两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无明显差异。这表明在改善血脂方面,两组均有较好疗效,本发明(即治疗组)较对照组在控制血糖方面更平稳,更持久,尤其是在胰岛功能改善方面的效果更明显。

4.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在疗程结束之后,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发生头晕、疲倦、恶心呕吐以及短暂乏力的症状,1例发生腹痛腹泻以及皮疹,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不良反应率为9.09%;观察组中仅有1例发生比较轻度的头晕、疲倦、恶心呕吐以及短暂乏力的症状,未做特殊处理自行缓解,除此以外未发生其他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3.03%,显著优于常规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p<0.05)。

5、长期临床应用结果

临床应用12年,效果好,共治疗8000例,基本痊愈2200例,显效:2800例,有效2200例,总有效率达90%。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和中降浊调糖丸能显著改善t2dm痰浊中阻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能改善其糖脂代谢紊乱,改善胰岛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胰高血糖素及血糖波动度,且在临床观察过程当中未出现任何毒副作用,应用安全。

实施例六临床典型病例

典型病例1

于某,男,48岁,患者4年前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于当地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4年来未予重视及治疗,6个月前再次体检发现空腹血糖在9mmol/l左右,餐后血糖在13mmol/l左右,且出现口干,多饮,多尿,周身乏力,视物模糊,头昏沉不适,形体肥胖,双下肢及腰膝酸困,大便正常,入睡困难等症状,查舌质瘀暗,舌体胖大,舌苔薄白,脉沉细。服用本发明的中药丸剂2周后周身乏力明显好转,睡眠好转,继续服用本发明中的中药丸剂1个月,口干、多饮较前好转,体重减轻5公斤,周身乏力好转,睡眠明显好转,每晚睡眠6-7小时左右。继服2个月,患者消渴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精神状态佳。

典型病例2

郝某,男,49岁,患者5年前于当地医院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9mmol/l左右,后经当地医院检查,确诊为“2型糖尿病”,当时有形体肥胖,口干,多饮多尿等症状,郝先生当时未予重视及治疗,7年来体重逐渐下降,近来空腹血糖控制在7.9-8.9mmol/l之间,餐后血糖在9.9-18.2mmol/l之间,遂来诊,症见口干、多饮,多尿,体重下降,查舌质瘀暗,舌体胖大,周身乏力,精神不振,面色晦暗,双下肢酸沉、轻度浮肿,纳眠可,夜尿2-3次,大便溏,1-2次/日,查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服用本发明的中药丸剂20天后,周身乏力症状明显好转,双下肢酸沉、轻度浮肿消失。继服本发明的中药丸剂2个月,查舌质瘀暗,舌体胖大较前明显好转,夜尿0-1次,大便成型,消渴症状明显好转。

典型病例3

张某,男,41岁,患者3年前体检发现血糖升高,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平素服用降糖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就诊时症见面色暗淡,眼睑浮肿,口干渴,多饮,气短懒言,双下肢酸沉,腰膝酸软,性功能减退,纳眠可,小便频,泡沫尿,大便正常,查舌质淡暗,舌体胖大,苔薄白偏腻,脉沉细。嘱患者服用本发明的中药丸剂1周,口干渴,多饮症状即见减轻;继服本发明中药丸剂1月后患者面色暗淡好转,眼睑浮肿消失,诉气短懒言、双下肢酸沉症状明显好转,自测空腹血糖在6.4mmol/l左右,餐后2小时血糖在7.5mmol/l左右;继服本发明药物3月后患者面色转红润,眼睑浮肿消失,诉气短懒言、双下肢酸沉症状消失,自我感觉较好。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非限制本发明实施范围,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当然可根据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技术内容,通过置换或改变的方式轻易做出其它的实施方式,故凡在本发明的原理及工艺条件所做的变化和改进等,均应包括于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