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克氏针的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4964发布日期:2019-01-22 22:06阅读:597来源:国知局
用于克氏针的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克氏针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克氏针是骨科常用的内固定钢针,用于固定短小骨折或撕脱骨折等应力不大的骨折固定。克氏针在穿过骨头后,两端由克氏针牵引弓固定,如图7所示。由于牵引弓一般比需要固定的部位宽,例如足部,通常受固定部位与牵引弓的两端之间具有一定距离,这就容易使得骨头被固定在克氏针上时在牵引弓的两端之间滑动。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用于克氏针的固定装置,其能够保证受克氏针穿刺的部位在牵引弓之间固定而不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克氏针的固定装置,其包括:内杆件和外杆件;

沿内杆件的纵向形成有第一切槽;内杆件的外周形成有外螺纹;内杆件的第二端形成有罩子,罩子内固定有纱布或棉球;所述纱布或棉球延伸超过罩子的边缘而伸向外部;

沿外杆件的纵向形成有第二切槽;外杆件的横截面形成为C形;外杆件的内周形成有内螺纹,外杆件通过螺纹结合方式可旋转地结合在内杆件的外周上;

所述第一切槽与第二切槽正对时,所述用于克氏针的固定装置可经由所述第一切槽与第二切槽而套在克氏针上;所述第一切槽与第二切槽错位时,所述用于克氏针的固定装置保持在克氏针上;

外杆件的第一端用于抵靠至克氏针的牵引弓的端部的内侧,内杆件的第二端用于抵靠在患者的穿刺点上。

优选地,所述外杆件的第一端进一步通过连接条连接有盖帽,用于盖在克氏针的端部。

优选地,所述纱布或棉球中吸附有医用酒精。

通过在牵引弓的端部与患者的穿刺点之间设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克氏针的固定装置,可以防止患者的被穿刺部位在克氏针上滑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克氏针的固定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克氏针的固定装置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克氏针的固定装置的内杆体的左视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克氏针的固定装置的内杆体的主视图;

图3c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克氏针的固定装置的内杆体的右视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克氏针的固定装置的外杆体的左视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克氏针的固定装置的外杆体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克氏针的固定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克氏针的固定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图7为克氏针与牵引弓配合使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克氏针的固定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克氏针的固定装置,其包括:内杆件20和外杆件10。

沿内杆件20的纵向形成有第一切槽23;内杆件20的外周形成有外螺纹;内杆件20的第二端形成有罩子21,罩子21内固定有纱布或棉球22;罩子21 和纱布或棉球22上对应地开设有切口25,切口25与第一切槽23联通且在一条直线上。切口25可以是可关闭的,例如罩子21具有一定弹性,可以在外力作用下张开,外力撤除后恢复原状而闭合。纱布或棉球22延伸超过罩子21的边缘而伸向外部,由此可以与患者的穿刺点接触。纱布或棉球22中吸附有医用酒精,这样可以防止穿刺点感染。

沿外杆件10的纵向形成有第二切槽11;外杆件10形成为管状,外杆件 10的横截面形成为C形;外杆件10的内周形成有内螺纹,外杆件10通过螺纹结合方式可旋转地结合在内杆件20的外周上。通过旋转,可以调整外杆件10 与内杆件20之间的相对位置,由此根据需要调整整个固定装置的长度。

第一切槽23与第二切槽11正对时,用于克氏针的固定装置可经由第一切槽23与第二切槽11而套在克氏针上;第一切槽23与第二切槽11由于旋转而错位时,用于克氏针的固定装置保持在克氏针上而不会掉下。

外杆件10的第一端用于抵靠至克氏针的牵引弓的端部的内侧,内杆件20 的第二端用于抵靠在患者的穿刺点上。

在第二实施例中,外杆件10的第一端进一步通过连接条12连接有盖帽13,用于盖在克氏针的端部,以避免其端部外露而刺伤周围的人。

使用时,首先是的第一切槽和第二切槽正对,如图图1、5所示,将固定装置套在克氏针上;然后旋转外杆件,使得外杆件的第一端抵靠在牵引弓的端部的内侧而内杆件的第二端地靠在患者的穿刺点上,这样,就完成了防止患者的穿刺部位在克氏针上滑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