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儿斜疝微创导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30713发布日期:2019-06-05 23:01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儿斜疝微创导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儿斜疝微创导线装置。



背景技术:

小儿斜疝,俗称“疝气”,多因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未能闭塞所致,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为小儿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手术治疗为最佳治疗方式,最为安全可靠,复发率也较低。传统手术方法对腹股沟管解剖结构和精索各层均造成损伤,而且切口瘢痕明显,目前已逐渐被腹腔镜微创手术取代。腹腔镜微创手术需高位结扎内环口,结扎线需环绕内环口一周(360度)才能完成结扎。目前导引结扎线的导线针均为直针,无法一次完成360度环绕内环口:必须将带有结扎线的导线针,先绕内环口180度后刺破腹膜,使导引线停留在原位;然后退出导线针,将其沿反方向再绕180度,勾取导引线,退出导线针才能完成结扎线360度环绕内环口。该方法不仅操作步骤繁琐,需二次进针;而且勾取导引线时需较高精确度及稳定性,有时需反复尝试多次才能勾住,延长了手术时间;更为重要的是,需刺破腹膜才能使导引线停留在原位,明显增加了手术损伤。因此目前急需一种仅需一次进针、不需二次勾线、无需刺破腹膜的导线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小儿斜疝微创导线装置,操作时仅需一次进针,不需二次勾线,无需刺破腹膜,降低了手术创伤,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小儿斜疝微创导线装置,包括内部具有空腔的直线导杆、第一弧形导杆、第二弧形导杆及第三弧形导杆,所述直线导杆一端与第一弧形导杆连通,另一端设有阀门,所述第一弧形导杆内部可滑动的安装第二弧形导杆,所述第二弧形导杆内部可滑动的第三弧形导杆,第二弧形导杆沿第一弧形导杆伸出、第三弧形导杆沿第二弧形导杆伸出后,第一弧形导杆、第二弧形导杆及第三弧形导杆构成完整的圆形结构,所述第一弧形导杆、第二弧形导杆及第三弧形导杆上均安装有互锁装置,用于防止第二弧形导杆从第一弧形导杆内脱落、第三弧形导杆从第二弧形导杆内脱离。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弧形导杆、第二弧形导杆及第三弧形导杆的弧度均为120°。

进一步的,安装于所述第一弧形导杆的互锁装置包括固定于第一弧形导杆首端的第一挡板及固定于第一弧形导杆末端内圆周表面的第二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板上具有多个第一通孔,用于液体从直线导杆流入第一弧形导杆,所述第二挡板中心处具有第二通孔,用于第二弧形导杆的穿过,并用密封圈进行密封。

进一步的,安装于所述第二弧形导杆的互锁装置包括固定于第二弧形导杆首端外圆周表面的第三挡板、首端内圆周表面的第四挡板及固定于第二弧形导杆末端内圆周表面的第五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挡板中心具有第三通孔,用于第三弧形导杆的穿过,并用密封圈进行密封,所述第四挡板具有多个第四通孔,用于液体从第一弧形导杆流入第二弧形导杆。

进一步的,安装于所述第三弧形导杆的互锁装置包括固定于第三弧形导杆首端外圆周表面的第六挡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挡板及第三挡板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六挡板及第四挡板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弧形导杆末端封闭,安装有导线针头,所述导线针头为弧形扁头结构,具有穿线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导线装置通过生理盐水的液压作用使第二弧形导杆及第一弧形导杆逐渐伸出,引导结扎线完成360°内环口环绕,避免了二次进针,无需二次勾线,简化了操作流程,节省了手术时间,而且无需刺破腹膜,降低手术创伤,减少手术并发症。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未使用状态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A向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未使用状态下第一弧形导杆、第二弧形导杆及第三弧形导杆配合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直线导杆,2.第一弧形导杆,201.第一挡板,202.第二挡板,203.第一通孔,204.第一密封圈,3.第二弧形导杆,301.第三挡板,302.第四挡板,303.第五挡板,304.第二密封圈,305.第四通孔,4.第三弧形导杆,401.第六挡板,5.阀门,6.第一弹簧,7.第二弹簧,8.导线针头,801.穿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的内环口结扎方法不仅操作步骤繁琐,需二次进针;而且勾取导引线时需较高精确度及稳定性,有时需反复尝试多次才能勾住,延长了手术时间;更为重要的是,需刺破腹膜才能使导引线停留在原位,明显增加了手术损伤,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小儿斜疝微创导线装置。

本申请的一种典型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一种小儿斜疝微创导线装置,包括内部具有空腔的直线导杆1、第一弧形导杆2、第二弧形导杆3及第三弧形导杆4,所述直线导杆一端与第一弧形导杆连通,另一端设有阀门5,所述第一弧形导杆内部可滑动的安装第二弧形导杆,所述第二弧形导杆内部可滑动的第三弧形导杆,所述第一弧形导杆、第二弧形导杆及第三弧形导杆的弧度均为120°,第二弧形导杆沿第一弧形导杆伸出、第三弧形导杆沿第二弧形导杆伸出后,第一弧形导杆、第二弧形导杆及第三弧形导杆构成完整的圆形结构,所述第一弧形导杆、第二弧形导杆及第三弧形导杆上均安装有互锁装置,用于防止第二弧形导杆从第一弧形导杆内脱落、第三弧形导杆从第二弧形导杆内脱离。

安装于所述第一弧形导杆2的互锁装置包括固定于第一弧形导杆首端的第一挡板201及固定于第一弧形导杆末端内圆周表面的第二挡板202。

所述第一挡板上具有多个第一通孔203,用于液体的流通,所述第二挡板中心处具有第二通孔,用于第二弧形导杆的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二弧形导轨之间设置第一密封圈204进行密封。

安装于所述第二弧形导杆3的互锁装置包括固定于第二弧形导杆首端外圆周侧面的第三挡板301、内圆周侧面的第四挡板302及固定于第二弧形导杆末端内圆周表面的第五挡板303。

所述第五挡板中心具有第三通孔,用于第三弧形导杆的穿过,所述第三通孔与第三弧形导杆之间设置第二密封圈304进行密封,所述第四挡板302具有多个第四通孔305,用于液体的流通。

安装于所述第三弧形导杆4的互锁装置包括固定于第三弧形导杆首端外圆周表面的第六挡板401。

所述第一挡板201及第三挡板301之间连接有第一弹簧6,所述第六挡板401及第四挡板302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7。

注入生理盐水后,生理盐水通过第一通孔流入第一弧形导杆,并推动第三挡板,使第二弧形导杆在第一弧形导杆的空腔中滑动,并利用第三挡板进行导向,第二弧形导杆的第三挡板沿第一弧形导杆的空腔滑动一定距离后与第二挡板接触,防止第二弧形导杆从第一弧形导杆内脱落,生理盐水通过第四通孔进入第二弧形导杆的空腔,并推动第六挡板,进而推动第三弧形导杆在第二弧形导杆的空腔中滑动,第六挡板对第三弧形导杆的滑动进行导向,第三弧形导杆的第六挡板沿第二弧形导杆的空腔滑动一定距离后,与第五挡板接触,防止第三弧形导杆从第二弧形导杆中脱落。

抽出生理盐水后,第一弹簧拉动第三挡板,使第二弧形导杆重新套入第一弧形导杆中,并利用第一挡板进行限位,第二弹簧拉动第六挡板,使第三弧形导杆重新套入第二弧形导杆中,并利用第四挡板进行限位。

所述第三弧形导杆末端封闭,安装有导线针头8,所述导线针头为弧形扁头结构,具有穿线孔801,穿线孔直径约为1mm,可穿过4#结扎用丝线,其圆心距针头前端距离为2mm。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小儿斜疝微创导线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患儿麻醉后取仰卧位,经脐进腹腔镜观察有斜疝一侧的内环口,确定起始进针点。

步骤2:导线针头的穿线孔内穿过4#结扎用丝线。

步骤3:手术操作人员手持直线导杆,在腹腔镜直视下,使处于重叠状态的第一弧形导杆、第二弧形导杆及第三弧形导杆在斜疝内口腹膜外间隙潜行,完成绕内环口120°。

步骤4:另一名手术操作人员打开液压阀,通过阀门向直线导杆的空腔内注入生理盐水,(此步骤中,预先将液压阀与盛有生理盐水的注射装置连接),在生理盐水液压的作用下,第二弧形导杆克服第一弹簧的拉力,逐渐从第一弧形导杆内伸出,第三弧形导杆克服第二弹簧的拉力,逐渐从第二弧形导杆内伸出,伸出过程中,手术操作人员手持直线导杆控制第一弧形导杆、第二弧形导杆及第三弧形导杆的前进方向。

步骤5:第二弧形导杆从第一弧形导杆内完全伸出,第三弧形导杆从第二弧形导杆内完全伸出,第一弧形导杆、第二弧形导杆及第三弧形导杆引导结扎线完成360°环绕内环口

步骤6:将结扎线从起始进针点提出,抽回生理盐水,在第一弹簧及第二弹簧的作用下,第二弧形导杆重新套入第一弧形导杆中,第三弧形导杆重新套入第二弧形导杆中,取出导线装置,将结扎线打结收紧,完成内环口的结扎。

步骤7:退出腹腔镜,完成结扎内环口手术。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