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固定静脉输液针的自粘式敷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9775发布日期:2019-02-26 18:01阅读:751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固定静脉输液针的自粘式敷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固定静脉输液针的自粘式敷贴。



背景技术:

现有的敷贴包含有敷贴本体和附着在敷贴本体一侧的胶粘结层。静脉输液时,通常都是单人操作,输液针成功刺入血管后,操作者需要取敷贴以固定输液针,取敷贴过程中,操作者需要用一只手按住输液针,另一只手取敷贴并进行黏贴使输液针固定在患者身上,若患者血管较小,输液针刺入血管后相对患者皮肤表面常常具有一个倾角,为了保证输液顺畅,需要在黏贴敷贴之前在针柄后方填充棉纱,以保持输液针的倾斜状态。采用现有敷贴固定静脉输液针时,若输液针按压不适,容易引起针柄旋转,严重时会致使输液针脱出,填充棉纱过程中,棉纱的填充量不当也可能会导致输液针脱出和刺伤患者,操作不便,且容易引起患者不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优化现有自粘式敷贴,以提高固定静脉输液针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自粘式敷贴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固定静脉输液针的自粘式敷贴,包括敷贴本体、第一粘黏层、第二粘黏层、第一隔离纸层、第二隔离纸层;该敷贴本体整体呈长条片状,第一粘黏层和第二粘黏层分别一体设置在敷贴本体的正面和反面,第一粘黏层布置在敷贴本体中间位置用于将静脉输液针的针柄粘黏在敷贴本体上,第二粘黏层布置在第一粘结层两侧用于将敷贴本体黏贴在患者皮肤表面,所述第一隔离纸层覆盖在第一粘黏层表面,所述第二隔离纸层覆盖在第二粘黏层表面。

进一步,还包括软垫层,该软垫层一体设置在敷贴本体的反面,且该软垫层的位置与第一粘黏层的形状和位置对应。该软垫层能够避免针柄和针尖未刺入部分直接接触患者皮肤,避免患者因与针柄和针尖产生冷硬顶压等局部不适感,则无需取棉纱,进一步降低了针尖脱出的风险,更可靠。

进一步,所述软垫层的厚度为2mm,能够使得针柄处于合适的高度,保证输液顺畅。

进一步,该敷贴上用于黏贴针柄的部位与针柄具有相同的大小和形状,以便于穿刺时手指握紧。

进一步,该针柄整体呈T字型。

进一步,所述敷贴本体沿长度方向一体延伸设置有用于加强固定针柄和针管的延伸部,该延伸部上一体设置有第三粘黏层,该延伸部与敷贴本体对折后,该第三粘黏层面向敷贴正面,该第三粘黏层上覆盖有第三隔离纸层。当针柄穿刺和固定完成后,撕掉第三隔离纸层,将延伸部相对敷贴本体对折,以对加强针管和针柄的固定。

进一步,所述延伸部的长度为50mm,宽度为15mm。

进一步,所述敷贴本体的总长为50mm,总宽为15mm,能够使得针柄被稳固的粘在皮肤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自粘式敷贴,先撕掉第一隔离纸层,将针柄黏贴在第一粘黏层上,然后进行穿刺,穿刺完成后,只需撕掉针柄两侧的第二隔离纸层,针柄两侧的第二粘黏层经按压后就能将整个敷贴粘贴在患者皮肤表面,实现针柄固定,无需取放胶布,避免了因为取放胶布导致的针尖脱出的状况,使用更方便、更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增加延伸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示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针柄1、针尖2、标记21、敷贴本体31、第一粘黏层32、第一隔离纸层33、软垫层34、第二粘黏层35、第三隔离纸层36、延伸部37、腰型孔38、第二隔离纸层39、第三粘黏层3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固定静脉输液针的自粘式敷贴,包括敷贴本体31、第一粘黏层32、第二粘黏层35、第一隔离纸层33、第二隔离纸层39;该敷贴本体31整体呈长条片状,第一粘黏层32和第二粘黏层分别一体设置在敷贴本体31的正面和反面,第一粘黏层32布置在敷贴本体31中间位置用于将静脉输液针的针柄1粘黏在敷贴本体31上,第二粘黏层35布置在第一粘黏层35两侧用于将敷贴本体31黏贴在患者皮肤表面,所述第一隔离纸层33覆盖在第一粘黏层32表面,所述第二隔离纸层39覆盖在第二粘黏层35表面。本实施例中,所述敷贴本体31的总长为50mm,总宽为15mm,能够使得针柄1被稳固的粘在皮肤表面。

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自粘式敷贴,先撕掉第一隔离纸层33,将针柄1黏贴在第一粘黏层32上,然后进行穿刺,穿刺完成后,只需撕掉针柄1两侧的第二隔离纸层39,针柄1两侧的第二粘黏层35经按压后就能将整个敷贴粘贴在患者皮肤表面,实现针柄1固定,无需取放胶布,避免了因为取放胶布导致的针尖2脱出的状况,使用更方便、更可靠。

在一个优化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还包括软垫层34,该软垫层34一体设置在敷贴本体31的反面,且该软垫层34的位置与第一粘黏层32的形状和位置对应。该软垫层34能够避免针柄1和针尖2未刺入部分直接接触患者皮肤,避免患者因与针柄1和针尖2产生冷硬顶压等局部不适感,则无需取棉纱,进一步降低了针尖2脱出的风险,更可靠。具体的,所述软垫层34的厚度为最好为2mm,能够使得针柄1处于合适的高度,保证输液顺畅。

在一个优化的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该敷贴上用于黏贴针柄1的部位与针柄1具有相同的大小和形状,以便于穿刺时手指握紧。如:该针柄1整体呈T字型时,敷贴上对应部位也为T字型。

在一个优化的实施例中,参见图3、图4,所述敷贴本体31沿长度方向一体延伸设置有用于加强固定针柄1和针管的延伸部37,该延伸部37上一体设置有第三粘黏层310,该延伸部37与敷贴本体31对折后,该第三粘黏层310面向敷贴正面,该第三粘黏层310上覆盖有第三隔离纸层36。当针柄1穿刺和固定完成后,撕掉第三隔离纸层36,将延伸部37相对敷贴本体31对折,以对加强针管和针柄1的固定。此处,所述延伸部37的长度为50mm,宽度为15mm。

优化的,参见图4,该延伸部37与敷贴本体31的连接位置排列设置有镂空的腰型孔38,该腰型孔38使得延伸部37与敷贴本体31更易对折。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