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合器动力手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51075发布日期:2019-02-22 22:00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吻合器动力手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吻合器动力手柄。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切割吻合器由于操作方便,便于控制,而应用广泛。电动切割吻合器主要包括动力手柄、连接杆和钉匣组件,动力手柄前端通过连接杆连接钉匣,从而驱动钉匣完成切割、缝合等动作。

其中,动力手柄为核心部件,为整个器械提供动力,动力手柄主要由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的电机、动力头、电池、电路板等组成,其中壳体又包括上部的壳身和下部的握把。现有技术中用于驱动吻合器切割吻合、弯曲和旋转的多个电机都布置在壳身内,布置结构复杂,传动机构繁多,并且导致壳体上部体积增大,使整个动力手柄变得笨重。多个电机拥簇在壳身内,发热量大,在封闭的壳体内不易散热,影响电子元件等其他部件的正常工作。

现有技术中,采用多个支撑部件对电机、动力头、电路板等进行支撑固定。由于支撑部件较多,零件分散,导致安装过程繁琐,支撑部件之间以及支撑部件与壳体之间的装配精度难以保证,对操作者的要求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吻合器动力手柄,各动力机构分别形成模块化组件,便于与壳体装配。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吻合器动力手柄,包括壳体和动力机构,所述壳体包括壳身以及与壳身连接的握把,所述动力机构包括设置在壳身内的第一动力单元和设置在握把内的第二动力单元,所述第一动力单元包括支架以及设置在该支架上的上部电机、动力头、接线端子和用于接入第二动力单元动力的输入机构,所述第二动力单元包括支座以及设置在该支座上的下部电机和用于将下部电机动力输出的输出机构,所述输出机构和输入机构连接,所述支架和/或支座上设置有电路板。

采用上述结构,第一动力单元的各个部件安装在支架上形成模块化组件,第二动力单元的各个部件安装在支座上形成另一模块化组件,电路板设置在第一动力单元和/或第二动力单元内,从而将动力机构分为上下两个模块化组件,在于壳体装配前,先将各单元组装完成,再与壳体进行装配。实现了各动力单元的集成化,便于与壳体之间的安装定位,以及两个模块化组件之间的连接,从而简化了安装结构,提高了装配效率,保证了精度。

进一步,所述输出机构的输出部和输入机构的输入部均水平设置,所述输出机构将所述下部电机的动力水平输出至输入机构,且所述输出机构和输入机构之间通过孔、轴配合的方式传递扭矩。

进一步,所述支座上部伸入所述壳身内,支架与支座上部之间设置有用于输出机构和输入机构对接时定位的导向结构。

进一步,所述输出机构包括相啮合的第一传动部件和第二传动部件,所述第一传动部件与下部电机输出端连接,第二传动部件可沿自身轴线转动且水平设置在支座上部,所述输入机构包括输入轴以及相啮合的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所述输入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部件同轴套接,输入轴的第二端通过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与下部电机对应的动力头连接。

进一步,在所述支座的侧壁和握把上对应开设有按钮组件安装孔,按钮组件通过穿设在握把和支座上的螺钉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

进一步,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第一电路板,支座上设置有第二电路板,所述上部电机安装在所述支架的后部,第一电路板位于上部电机上方,所述动力头位于上部电机前方,所述接线端子位于所述动力头上方,所述第二电路板位于下部电机的一侧。

进一步,所述握把下部内设置有用于对下部电机和第二电路板进行纵向或横向限位的限位机构。

进一步,所述上部电机为平行设置的两个,所述动力头为三个,其中两个动力头与所述上部电机对应连接,另一动力头与所述下部电机通过所述输出机构和输入机构传递动力;所述接线端子和动力头前部与支架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支架上位于所述密封圈的前方设置有用于直接或间接压紧所述密封圈的压紧件。

进一步,所述支架为回转体结构,所述支架前端具有用于与连接杆对接的连接部,所述支架外壁与壳身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支架外壁上设置有止挡件,该止挡件抵在所述壳身的前端,以限定所述支架在壳身前后方向上的安装位置。

进一步,所述壳身的前端设有第一装入口,握把下端设有第二装入口,所述壳身上部对应于握把的位置开设有窗口,并安装有封盖,所述壳身后部位于所述第一动力单元的后方设置有电池仓。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第一动力单元的各个部件安装在支架上形成模块化组件,第二动力单元的各个部件安装在支座上形成另一模块化组件,电路板设置在第一动力单元和/或第二动力单元内,从而将动力机构分为上下两个模块化组件,在于壳体装配前,先将各单元组装完成,再与壳体进行装配。实现了各动力单元的集成化,便于与壳体之间的安装定位,以及两个模块化组件之间的连接,从而简化了安装结构,提高了装配效率,保证了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3和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动力单元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动力单元的主视图;

图6为实用新型第一动力单元的仰视图;

图7为图5中A-A剖视图;

图8为图6中B-B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支架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动力单元的剖视图;

图12和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动力单元的立体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支座剖视图;

图15至图17为本实用新型支座各个角度的立体图。

零件标号说明

11-壳身;12-握把;13-电池仓;14-窗口;15-封盖;16-按钮组件;

100-支架;101-电机安装孔;102-动力头安装孔;103-接线端子安装孔;104-输入轴安装孔;105-导向柱安装孔;106-槽;107-支撑平台;108-固定孔;109-止挡件;110-密封槽;111-锁紧孔;112-限位孔;

200-第一动力单元;201-上部电机;202-第一电路板;203-输入轴;204-导向柱;205-主动齿轮;206-从动齿轮;207-接线端子;208-动力头;209-螺套;210-压盖;211、212-密封圈;213-螺钉;214-轴承;215-密封圈;216-轴承;

300-第二动力单元;301-支座;302-第一安装孔;303-安装槽;304-轴孔;305-导向孔;306-第一连接孔;307-第二连接孔;308-耳座;309-第一固定孔;310-第二固定孔;311-第一锁紧孔;312-第二锁紧孔;313-第三锁紧孔;41-下部电机;42-第二电路板;43-第一传动部件;44-第二传动部件;45-轴承;46-保护罩;47-第一法兰;48-第二法兰;

50-支撑块;51-锁紧螺钉;52-密封圈;53-凹槽;54-圆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实施例

本例中所述前后方向,以操作吻合器时,吻合器正对方向为前方,背对方向为后方。

如图1、图2和图8所示,一种吻合器动力手柄,包括壳体和动力机构,壳体包括壳身11以及与壳身11连接的握把12,所述动力机构包括设置在壳身11内的第一动力单元200和设置在握把12内的第二动力单元300,其中,第一动力单元200包括支架100以及设置在该支架100上的上部电机201、动力头208、接线端子207和用于接入第二动力单元300动力的输入机构,所述第二动力单元300包括支座301以及设置在该支座301上的下部电机41和用于将下部电机41动力输出的输出机构,其中上部电机201和下部电机41分别设置有对应的动力头208,上部电机201与其对应的动力头208连接,所述输出机构和输入机构连接,将下部电机41动力传递至其对应的动力头208,所述支架100和支座301中,至少其中之一设置有安装位并安装有电路板。其中,通过对应的动力头将上部电机、下部电机输出的动力传递给执行机构,通过接线端子将动力机构与电路板相连,以通过电路板控制动力机构。

第一动力单元200的各个部件安装在支架100上形成模块化组件,第二动力单元300的各个部件安装在支座301上形成另一模块化组件,电路板设置在第一动力单元200和/或第二动力单元300内,从而将动力机构分为上下两个模块化组件,在于壳体装配前,先将各单元组装完成,再与壳体进行装配。实现了各动力单元的集成化,便于与壳体之间的安装定位,以及两个模块化组件之间的连接,从而简化了安装结构,提高了装配效率,保证了精度。

作为优选,所述输出机构的输出部和输入机构的输入部均水平设置,以便输出机构将所述下部电机41的动力水平输出至输入机构,且所述输出机构和输入机构之间通过孔、轴配合的方式传递扭矩。即,所述输入机构和输出机构中,其中一个具有传动轴,另一个具有与传动轴同轴的传动套,所述传动轴伸入传动套中通过止转结构同步转动。其中止转结构为扁方等结构,保证两者同步转动。通过轴、孔配合的方式便于输出机构和输入机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对接,连接装配方便,且传动稳定。

为便于第一动力单元200和第二动力单元300连接时支撑和导向定位,支座301上部伸入所述壳身11内,支架100与支座301上部之间设置有用于输出机构和输入机构对接时定位的导向结构。

如图8所示,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动力单元200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上部电机201,所述动力头208为三个,其中两个动力头208与所述上部电机201对应连接,另一动力头208与所述下部电机41通过所述输出机构和输入机构传递动力。

如图3至图6所示,上部电机201和第一电路板202安装在支架100后部,第一电路板202位于电机201上方,三个动力头208位于电机201前方,接线端子207位于动力头208上方,输入机构设置在支架100下部,该输入机构包括输入轴203以及相啮合的主动齿轮205和从动齿轮206,支架100下部开设有输入轴安装孔104,输入轴203通过轴承214安装在输入轴安装孔104内,输入轴203第一端具有扁形结构,与输出机构配合,所述主动齿轮205套在输入轴203的第二端,从动齿轮206安装在下部电机41对应的中间动力头208上。

支架100的结构如9和图10所示,支架100上设置有接线端子安装孔103和两个动力头安装孔102,接线端子安装孔103位于动力头安装孔102上方,用于安装接线端子207;动力头安装孔102用于安装动力头208,通过动力头208向连接杆传递动力,支架100后部设置有用于安装电机201的电机安装孔101,电机安装孔101位于对应的动力头安装孔102后方,以便电机201与对应的动力头208连接传递动力。其中,动力头安装孔102为并排设置的三个,电机安装孔101为两个,并分别与其中两个动力头安装孔102对应,所述上部电机201、动力头208和接线端子207设置在对应的孔内;其中动力头208通过轴承216可转动地安装在动力头安装孔102内,通过卡圈等部件轴向限位。本例中两个上部电机201与外侧的两个动力头208对应连接,中间的动力头208与下部电机41对应。

支架100后部位于电机安装孔101的上方设置有电路板安装位,本例中,电路板安装位为在支架100上端以去除材料的方式形成的支撑平台107,支撑平台107上设置有多个固定孔108,第一电路板202通过螺钉213固定在支撑平台107上。

为便于齿轮的布置,且所述支架100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槽106。

通过一体式支架100安装电机201、动力头208、接线端子207、第一电路板202等部件,便于各部件在支架上的安装布置,形成模块化结构,便于与吻合器手柄壳体装配,支架100还集成了与吻合器连接杆对接的连接部,不用单独设置连接件对接。一体式支架100结构,减少了支撑机构的数量,从而简化了安装过程,降低了安装难度,安装精度容易保证。

作为优选,支架100包括前后连接为一体的圆筒段和圆柱段,所述上部电机201、动力头208、接线端子207和第一电路板202安装在圆柱段上。第一电路板202和上部电机201安装在圆柱段的后部,第一电路板202位于上部电机201上方,接线端子207和动力头208安装在圆柱段的前部,动力头208位于上部电机201前方,与对应的上部电机201连接,所述接线端子207位于所述动力头208上方。

圆筒段的一部分形成所述连接部,连接部设置有用于安装锁紧钢球的锁紧孔111和用于安装防转结构的限位孔112,其中锁紧孔111沿周向分布多个,在动力手柄与吻合器连接杆连接时,通过锁紧钢球锁紧连接杆,限位孔112用于安装导向防转定位销,以限制连接杆转动方向。

如图7所示,作为优选,所述接线端子207前部与接线端子安装孔之间设置有密封圈212,各动力头208前部与动力头208安装孔之间设置有密封圈211,以保证动力头208、接线端子与支架100之间的密封性;在支架100上位于所述密封圈的前方设置有用于压紧所述密封圈211和密封圈212的压紧件。

其中,压紧件包括压盖210和螺套209,所述螺套209与支架100的套筒段螺纹连接,通过压盖210向后直接或间接压紧所述密封圈211和密封圈212。

作为优选,支架100为回转体结构,其外壁上设置有用于安装密封圈215的密封槽110以及用于与壳身11安装时进行前后方向定位的止挡件109,所述密封槽110位于止挡件109后方。

支架100外壁与壳身11内壁之间设置有密封圈215,密封圈215位于密封槽110内,所述支架100外壁上设置有一圈止挡件109,该止挡件109抵在壳身11前端,限定所述支架100在壳身11前后方向上的安装位置。

与壳身11安装前,第一动力单元200组装形成一个整体结构,简化与壳身11的安装过程,降低与壳身11的安装难度,通过止挡件109实现前后方向定位,提高装配速度和准确性,通过密封圈保证第一动力单元200与壳身11之间密封效果;结合动力头208、接线端子207与支架100之间的密封,防止水汽由前端进入壳体内。

进一步如图11至图13所示,所述第二动力单元300还包括第二电路板42,第二电路板42与支座301下部连接,并位于下部电机41的一侧。所述支座301侧壁和握把12上对应开设有按钮组件安装孔,按钮组件16通过穿设在握把12和支座301上的螺钉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一方面将按钮组件16与支座301连接,另一方面将支座301与握把12之间固定。

通过支座301为下部电机41、第二电路板42、按钮组件16等部件提供安装位置,将第二电路板42、下部电机41、输出机构等安装在支座301上形成模块化结构,便于与吻合器手柄壳体下部装配。从而简化了安装过程,降低了安装难度,安装精度容易保证。

结合图14至17所示,所述支座301上倾斜或竖直地开设有第一安装孔302,下部电机41设置在第一安装孔302内并与支座301紧固,所述支座301下部设有安装槽303,第二电路板42设置在安装槽303内。本例中第一安装孔302优选为倾斜设置,所述安装槽303位于第一安装孔302的前侧,以便于第二电路板42从下部装入支座301。

在支座301上对应于安装槽303的位置开设有第一锁紧孔311,第二电路板42上部插入所述安装槽303内,并通过螺钉锁紧在支座301上;作为优选,该第二电路板42封装后再装入所述安装槽303,以便对第二电路板42进行保护。支座301下端面设置有用于锁紧下部电机41的第二锁紧孔312,下部电机41装入第一安装孔302后通过第一法兰47和螺钉与支座301连接紧固。

作为优选,所述支座301前侧和左右侧设置有用于安装按钮组件的连接孔。具体地如图16所示,所述支座301前侧开设有第一连接孔306,第一连接孔306内壁设置有多个耳座308,耳座308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309,用于安装按钮组件或其对应的电板等,耳座308用于支撑定位,第一固定孔309用于安装螺钉,以便锁紧。

所述支座301左侧和/或右侧开设有第二连接孔307,本例中左右侧均设置有第二连接孔307,第二连接孔307边缘形成内沉的台阶,用于按钮组件16的支撑定位,支座301上位于第二连接孔307的外围设置有第二固定孔310,用于安装螺钉锁紧按钮组件16。

其中,所述输出机构包括相啮合的第一传动部件和第二传动部件,所述第一传动部件与下部电机41输出端连接,第二传动部件可沿自身轴线转动地水平设置在支座上部,并位于所述壳身11内,所述输入轴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传动部件同轴套接,输入轴的第二端通过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与下部电机41对应的动力头连接。

第一传动部件43将下部电机41的动力传递至第二传动部件44,第二传动部件44接收来自第一传动部件43的动力,并将该动力水平输出。其中下部电机41包括电机及其减速机构,第一传动部件43与减速机构输出轴连接。

输出机构用于下部电机41动力的输出和变向,将下部电机41和动力传动机构集成到支座301上,可将下部动力组件预先组装为一体后再装入壳体下部的握把12内,并且将第一传动部件43和第二传动部件44均设置到支座301上,形成一个整体后再对外输出,保证传动的稳定性。第二传动部件44水平设置便于与输入机构在水平方向对接,传递扭矩。

如图11和图14所示,所述支座301上部水平开设有轴孔304,第二传动部件44通过轴承45可转动地水平安装在轴孔304内,并通过卡圈进行轴向限位。

所述第二传动部件44主体为轴或轴套,其输入端与所述第一传动部件43为锥齿副配合或蜗轮蜗杆配合,第二传动部主体上设置有用于传递扭矩的结构。

优选地,第一传动部件43套在下部电机41输出轴上,第一传动部件43输出端具有锥齿轮,第二传动部件44输入端具有锥齿,第一传动部件43和第二传动部件44通过锥齿轮副传递动力和实现动力的改向。本例中第二传动部件44主体优选为轴套,轴套内壁设置有扁方结构,用于传递扭矩。输入轴伸入轴套内,与轴套通过扁方结构同步转动。

为便于支座301与支架对接时定位和导向,所述导向结构为相配合的导向柱204和导向孔305,所述导向柱204和导向孔305其中之一设置在支架100,另一个设置在支座301上。本例中导向孔306设置在支座301上,导向柱204设置在支架100上,导向柱204与输入轴203平行,可在输入轴203一侧或两侧设置导向柱204,对应的导向孔305也为一个或两个,与所述轴孔平行。通过导向柱204与导向孔305配合,一方面起定位导向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对支座301进行支撑,从而保证支架100和支座301、输入轴203和轴套的位置关系,从而实现稳定的传动。

为便于安装,输入轴203和导向柱204端部均可设计为锥形,其中导向柱204可为圆形也可以为扁形,本例中在支架100下部位于输入轴安装孔104的两侧设置有导向柱安装孔105,导向柱204安装在该导向柱安装孔105内。

本例中,为便于动力传动机构的安装,支座301上端的前部高于后部,轴孔304和导向孔前后贯通地开设于支座301前部,支座301后部上端面通过第三锁紧孔313、第二法兰48和螺钉安装有保护罩46,该保护罩46罩住所述第一传动部件43与第二传动部件44连接处,以便保护两者的结合处。

作为优选,所述握把12下部内设置有用于对下部电机41和第二电路板进行纵向或横向限位的限位机构。本例中,限位机构为支撑块50,支撑块50通过锁紧螺钉51安装在握把12下端内,并与握把12之间设置有密封圈52,支撑块50上端开设有对应于第二电路板42的凹槽53以及对应于电机下端的圆形槽54,支撑块50对第二电路板42起支托和防止偏摆等作用,电机下端伸入圆形槽54内,主要通过圆形槽204防止电机径向摆动。

作为优选,所述壳身11前端设有第一装入口,握把12下端设有第二装入口,所述壳身11上部对应于握把12的位置开设有窗口14,并对应安装有封盖15,封盖15与壳身11之间设置有密封圈,壳身11后部位于所述第一动力单元200的后方设置有电池仓13,电池仓13内安装有电池。

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