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用胸腹腔引流连接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9187发布日期:2019-01-22 22:35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用胸腹腔引流连接接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具体说是涉及到一种医用胸腹腔引流连接接头。



背景技术:

胸腔积液和腹腔积液是许多疾病的常见表现,临床医务人员通常采用胸腹腔穿刺的方法,既能缓解由胸腹腔积液导致的相关临床症状如胸闷、腹胀等,又能留取标本送检以协助诊断。但对于大量胸腹腔积液的患者,往往需要多次反复穿刺,传统的穿刺引流方法会给患者带来痛苦,增加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也增加医源性损伤的风险。采用胸腹腔置管引流术可避免反复穿刺的相关医疗风险。近年来,医务人员多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入体腔内,再与普通引流袋连接进行胸腹水的引流。静脉导管可在体内留置较长时间,可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持续或间歇引流,控制放液速度,也可反复多次留取新鲜标本送检,还可通过导管向体腔内注射治疗药物。中心静脉导管置入体内的部分为细硅胶管,创伤较小,导管柔软,生物相容性好,患者易耐受并可自由活动,导管护理也较简单。但是,该引流方法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中心静脉导管末端接头为中空圆柱形硬质接头,而普通引流袋的引流管接头为半圆锥型硬接头,两者在连接上并不配套,衔接困难。医务人员一般采用橡胶软管将两者连接,上述连接方式操作复杂,有时连接不牢易脱开,且难以严格保证无菌原则。若治疗过程中需要向体腔内注入药物或留取新鲜标本,则需将引流袋先取下,完成注射药物或留取标本操作后,再次取用全新的引流袋进行重新连接,反复操作不仅会增加医疗费用,还会增加感染、气胸等医源性风险。研发一种结构简单、衔接紧密、避免反复重复连接导流管、使用方便的中心静脉导管与引流袋的连接接头,是本领域临床工作中急需完成的任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衔接紧密、避免反重复连接导流管、使用方便的医用胸腹腔引流连接接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医用胸腹腔引流连接接头,由导管接头、三通阀、圆筒底座、锥形弹性体及橡胶底板组成,其特点是:所述导管接头为中空圆柱塔型体,塔型体的顶端圆柱导管垂直向下密封连通三通阀圆柱上立管,塔型体中部的外圆柱面上设有连接螺纹,三通阀圆柱下立管垂直向下穿入圆筒底座顶端,三通阀的圆柱横管悬空,通过圆形旋钮转动控制三通阀上下立管与横管的连通及断开,圆筒底座内壁环绕粘贴固定中空锥形弹性体,中部带有通孔的橡胶底板固定在圆筒底座底端,构成一种医用胸腹腔引流连接接头。

上述所述导管接头的圆柱导管与上下立管、锥形弹性体及橡胶底板通孔的垂直中心线重合共线。

上述所述穿入圆筒底座顶端的三通阀圆柱下立管管口端被中空锥形弹性体上端口间隙包围。

上述所述中空锥形弹性体锥形内壁为凹凸弹性皱襞结构面。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将中空圆柱塔型体通过外螺纹直接旋拧连接在中心静脉导管尾部的螺纹接口上,将引流袋导流软管接头穿过橡胶底板的的通孔及中空锥形弹性体锥形空间套接在三通阀圆柱下立管管口端,中空锥形弹性体的弹性皱襞样结构面利用摩擦力缩紧引流袋软管接头,使得引流袋软管接头稳固套接在三通阀圆柱下立管管口端上,而橡胶底板上通孔内壁的弹性摩擦力也对引流袋软管起到支撑和固定作用。悬空的三通阀圆柱横管可连通注射器接口,并通过旋钮转动控制三通阀上下立管与横管内液体流动的方向,方便注射药物及留取新鲜标本,而不需反复取下引流袋。

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原理,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衔接紧密、避免反复重复连接导流管、使用方便的中心静脉导管与引流袋的连接接头,达到了发明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述本实用新型,从图1可看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一种医用胸腹腔引流连接接头,由导管接头3、三通阀5、圆筒底座9、锥形弹性体10及橡胶底板11组成,其特点是:所述导管接头1为中空圆柱塔型体,塔型体的顶端圆柱导管1垂直向下密封连通三通阀5圆柱上立管4,塔型体中部的外圆柱面上设有连接螺纹2,三通阀5圆柱下立管8垂直向下穿入圆筒底座9顶端,三通阀5的圆柱横管6悬空,通过圆形旋钮7转动控制三通阀5上下立管4、8与横管6的连通及断开,圆筒底座9内壁环绕粘贴固定中空锥形弹性体10,中部带有通孔12的橡胶底板11固定在圆筒底座9底端,构成一种医用胸腹腔引流连接接头。

上述所述导管接头3的圆柱导管1与上下立管4、8、中空锥形弹性体10及通孔12的垂直中心线重合共线。

上述所述穿入圆筒底座9顶端三通阀5圆柱下立管8的管口端被中空锥形弹性体10上端口间隙包围。

上述所述中空锥形弹性体10锥形内壁面为凹凸弹性皱襞结构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