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无创充电的新型心脏起搏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55406发布日期:2019-02-22 22:22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无创充电的新型心脏起搏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无创充电的新型心脏起搏器。



背景技术: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于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由电池提供能量的电脉冲,通过电极导线的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心肌,使心脏激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的目的。现常见的心脏起搏器主要由起搏器、电极导线、蓄电池和程孔组成,电极导线通过静脉穿刺置入心脏的心房和心室中,而与之连接的起搏器则埋设于胸大肌与皮肤层的囊袋中,脉冲发生器和蓄电池均封装于起搏器的壳体中,且脉冲发生器发出的电脉冲需要蓄电池提供能量,而蓄电池存储的电能有限,在电能使用完毕后需要更换电池才能使起搏器保持正常的工作。由于起搏器埋设于人体内,更换蓄电池必须对患者进行外科手术并将起搏器取出,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导致其后期医疗费用的增加而给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同时与起搏器连接的程控仪体积较大,造成患者外出时难以携带而对起搏器的工作情况以及蓄电池的电量进行有效监控和提示,增加了患者的外出风险;由于现有的起搏器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外界的电磁干扰极易影响起搏器发出正常的电脉冲;现有的电极导线为単极导线,即电极导线只有端部的阴极,脉冲需要经体液和组织返回至脉冲发生器中,而这将会导致过感知和肌肉及神经的刺激,造成肌肉局部抽搐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可无创充电的新型心脏起搏器,该起搏器对壳体进行了电磁屏蔽,减少了外界的电磁干扰对起搏器正常工作造成的影响,同时采用两根双极电极导线,避免出现过感知以及肌肉受刺激而发生抽搐的问题,且该起搏器利用电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对起搏器进行隔离充电,克服了手术更换蓄电池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以及经济方面的负担,同时便携式充电装置可随时随地对起搏器进行充电,增加了患者的出行半径,且该充电装置固定方便,佩戴好即可进行充电;该起搏器与智能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等无线连接,可实时监测起搏器的运行状态以及蓄电池的电量,防止出现蓄电池无电而出现的意外事故。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可无创充电的新型心脏起搏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起搏器、电极导线和无线充电装置,电极导线与起搏器插接连接,所述起搏器包括壳体和封装于壳体内的微处理器、体动传感器、脉冲发生器和蓄电池,体动传感器、脉冲发生器和蓄电池均与微处理器连接,壳体由封装壳和接线壳组成,封装壳上设有电磁感应区,接线壳的一侧设有电极导线插接口,所述的电极导线包括插接头、导线本体和放电卡持头,导线本体为同轴双极导体结构,其从外向内依次包括外层绝缘层、阳极线圈、内层绝缘层和阴极线圈,放电卡持头的左侧设有近侧环状电极,近侧环状电极与阳极线圈相接,放电卡持头的右端部设有远侧头端电极,远侧头端电极与阴极线圈相接,远侧头端电极左侧的放电卡持头上设有叉状卡持翼条;

所述的蓄电池还与电量检测模块和逆变器连接,逆变器与感应线圈连接,微处理器通过通信模块与智能监测终端连接;

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包括充电壳体和内置与充电壳体中的直流蓄电池、逆变器和供电线圈,直流蓄电池与逆变器连接,逆变器与供电线圈连接,所述的充电壳体的一侧面设有充电感应区,充电壳体上还设有尼龙绑扎带。

进一步的,所述的脉冲发生器封装于接线壳中,接线壳上设有2 个电极导线插接口,所述的电极导线的数量为2根,分别为心房“J”型导线和心室除颤导线。

进一步的,所述的壳体的外表面除电磁感应区外的区域涂有电磁屏蔽层。

进一步的,所述的起搏器通过通信模块与智能监测终端无线连接,通信模块与智能监测终端采用的通信协议为 2G/3G/4G/WiFi/ZigBee中的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起搏器对壳体进行了电磁屏蔽,减少了外界的电磁干扰对起搏器正常工作造成的影响,同时采用两根双极电极导线,避免出现过感知以及肌肉受刺激而发生抽搐的问题,且该起搏器利用电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对起搏器进行隔离充电,克服了手术更换蓄电池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以及经济方面的负担,同时便携式充电装置可随时随地对起搏器进行充电,增加了患者的出行半径,且该充电装置固定方便,佩戴好即可进行充电;该起搏器与智能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等无线连接,可实时监测起搏器的运行状态以及蓄电池的电量,防止出现蓄电池无电而出现的意外事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所述的起搏器的各组成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所述的电极导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所述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可无创充电的新型心脏起搏器的结构框图;

图5是可无创充电的新型心脏起搏器的使用状态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起搏器,2-电极导线,3-无线充电装置,4-智能监测终端;11- 微处理器,12-体动传感器,13-脉冲发生器,14-蓄电池,15-通信模块,21-插接头,22-近侧环状电极,23-远侧头端电极,24-卡持翼条, 31-直流蓄电池,32-逆变器,33-供电线圈,101-接线壳,102-电极导线插接口,103-电磁感应区,141-逆变器I,142-电量检测模块, 143-感应线圈,201-外层绝缘层,202-阳极线圈,203-内层绝缘层, 204-阴极线圈,301-充电感应区,302-尼龙绑扎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5所示,一种可无创充电的新型心脏起搏器,包括起搏器1、电极导线2、无线充电装置3和智能监测终端4,电极导线2 与起搏器1插接连接,起搏器1包括壳体和封装于壳体内的微处理器 11、体动传感器12、脉冲发生器13和蓄电池14,壳体的外表面除电磁感应区103外的区域涂有电磁屏蔽层,体动传感器12、脉冲发生器13和蓄电池14均与微处理器11连接,壳体由封装壳和接线壳101 组成,封装壳上设有电磁感应区103,接线壳101的一侧设有电极导线插接口102,脉冲发生器13封装于接线壳101中,接线壳101上设有2个电极导线插接口102,电极导线2的数量为2根,分别为心房“J”型导线和心室除颤导线,电极导线2包括插接头21、导线本体和放电卡持头,导线本体为同轴双极导体结构,其从外向内依次包括外层绝缘层201、阳极线圈202、内层绝缘层203和阴极线圈204,放电卡持头的左侧设有近侧环状电极22,近侧环状电极22与阳极线圈202相接,放电卡持头的右端部设有远侧头端电极23,远侧头端电极23与阴极线圈204相接,远侧头端电极23左侧的放电卡持头上设有叉状卡持翼条24;

蓄电池14还与电量检测模块142和逆变器I141连接,逆变器I141与感应线圈143连接,微处理器11通过通信模块15与智能监测终端4连接;

无线充电装置3包括充电壳体和内置与充电壳体中的直流蓄电池31、逆变器32和供电线圈33,直流蓄电池31与逆变器32连接,逆变器32与供电线圈33连接,充电壳体的一侧面设有充电感应区 301,充电壳体上还设有尼龙绑扎带302。

本装置的使用流程和原理如下:第一步、安装:置入起搏器术前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少量镇静剂,尤其对于精神紧张的病人,可注射0.5%-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然后行静脉穿刺术,此时患者取头低脚高位,穿刺部位在锁骨下第一肋骨下缘,相当于锁骨中点1/2 处;用18号穿刺针紧贴皮肤或与皮肤成30度角,针头方向指向胸骨上凹或喉结刺进皮肤,当针刺入静脉,可见回血通畅地进入注射器,有轻微的压力释放感;将体外的穿刺导丝简单固定后,开始分离囊袋,使用碘伏纱布于术区消毒3次,囊袋口位于穿刺点下方约1cm处,内侧起自胸骨约两横指处,向外水平延伸3-4cm切口,然后切口逐层向下分离至胸大肌深筋膜面;当分离至胸大肌表面后,沿筋膜在皮肤下钝性分离一大小适宜的囊袋,囊袋分好后彻底检查有无活动性出血点并及时进行止血;囊袋分离了完成后,沿穿刺导丝置入撕开鞘,退出导丝,沿撕开鞘送入电极导丝2至下腔静脉,退出并撕掉撕开鞘即可;在固定心室除颤导线时,心房“J”型导线应置于下腔静脉,当心室除颤导线固定完毕后固定心房“J”型导线;打开起搏器1外包装,取出起搏器1,将两根导线的插接头21完全插入起搏器1的电极导线插接口102中,然后使用螺丝刀拧紧固定螺丝,拧紧后可听到连续的咯咯声;最后缝合囊袋,起搏器1和电极导丝固定完成;

体动传感器12可将患者的运动时的通气量和潮气量信息传输至微处理器11,微处理11根据通气量和潮气量的数值实时调节脉冲发生器发出脉冲频率不同的电脉冲,电脉冲通过电极导线分别传输至心室和心房,通过电脉冲刺激心房壁和心室壁从而调节心脏扩张和收缩的频率,防止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心跳过缓而出现意外,实现实时调节心脏搏动的目的。

第二步、充电:当起搏器1中的蓄电池14出现电量不足时,电量检测模块142将检测的电量信息传输至微处理11中,微处理11将电量信息通过通信模块15实时传输至智能监测终端4中,此时患者可通过智能监测终端4,如手机或其他智能设备得知蓄电池14的电量信息,然后患者将无线充电装置3的尼龙绑扎带302缠绕肩部位置一周后尼龙搭接,然后打开无线充电装置3的电源开关,此时无线充电装置3中的直流蓄电池31开始放电,放出的直流电经过逆变器32 转换为交流电,交流电再供电线圈33上产生交变磁场,起搏器1的感应线圈143应通过的磁通量发生变化而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经过逆变器I的逆变后变为直流电对蓄电池14进行供能,当蓄电池14 电能饱和时,电量检测模块142将电量信息传输至微处理14并通过通信模块15传输至智能监测终端4中,患者得知蓄电池14充满电后,关闭无线充电装置3的电源开关并取下,整个过程为无创式无线充电方式,无需手术更换电池,减少患者的生理和经济上的负担,同时无线充电装置携带方便、固定方便,提高了患者的活动半径;起搏器1 的外壳上除了电磁感应区103之外的表层涂有电磁屏蔽层,可防止外界的电磁干扰而影响起搏器的正常工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留言
  • 访客 来自[中国] 2022年05月01日 10:15
    你好,这项技术投入临床使用了吗?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