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患者行走复健系统及其助行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06444发布日期:2019-07-06 11:41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偏瘫患者行走复健系统及其助行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帮助病人或残疾人走动的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病人或残疾人用的带轮的行走辅助器具,特别是指是偏瘫患者行走复健系统及其助行器。



背景技术:

助行器是指一种辅助人体支撑体重、保持平衡和行走的器具。它一般采用质量轻的铝合金材料制作,并依使用方式为前侧支撑或单侧支撑进行设计的一种金属框架,用以在前侧支撑的使用状态下,将患者保护在前框及左右框构成的三面支架中,或者,在单侧支撑的使用状态下,固设于患者的腋窝下形成单侧拐杖,起到支撑体重便于站立或行走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大部分助行器的使用方式都是患者每移动一步就要提、放助行器,对于是老人或偏瘫患者使用时,很容易由于身体不适或虚弱无力造成无法顺利提起助行器,使得行走非常不便。是以,目前市面上已有支架底部设置脚轮的助行器,能够以推动取代提放动作而易于操作助行器。然而,带有脚轮的助行器也由于移动时要制动,容易造成手控和移动时经常误操作而发生摔倒,造成二次伤害,显然使用安全性仍是不足的,有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偏瘫患者行走复健系统及其助行器,通过在带有脚轮的移动支架上设置能够自动提升复位的平衡支脚,解决了带脚轮助行器的使用安全性不足的技术问题,达到有效提供支撑帮助患者身体平衡以防止跌倒,实现提升带脚轮助行器的使用安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助行器,包括:移动支架,成形有顶部支撑以及底部支撑,所述顶部支撑的顶部两端设有二中段三通关节;所述底部支撑向下延伸形成有二内侧支脚以及一外侧支脚,所述二内侧支脚对应位于所述二中段三通关节下方,所述外侧支脚与所述二内侧支脚呈等腰三角形排列;所述内侧支脚上分别固设有转接三通关节;万向轮,组设于所述二内侧支脚的末端以及所述外侧支脚的末端上;平衡支脚,包括靠置横杆、二顶端三通节关、二支撑长杆、二底端三通关节、以及设于各所述支撑长杆底部的弹性平衡组件;其中,所述二支撑长杆的顶端通过所述二顶端三通节关分别与所述靠置横杆的两端铰接;所述底端三通关节与所述移动支架的转接三通关节铰接;所述二支撑长杆的中段及底端分别穿置于所述中段三通关节及所述底端三通关节内并形成能够轴向相对移动的活塞连接;所述弹性平衡组件包括弹簧及限位套环,所述限位套环固设于所述支撑长杆上并位于所述底端三通关节上方,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支撑长杆上且两端顶抵于所述限位套环及所述底端三通关节上。

本实用新型的助行器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支架的顶部支撑具有上横杆以及与所述上横杆呈T形连接的支撑杆,所述上横杆位于移动支架的顶端且两端分别设有所述中段三通关节;所述移动支架的底部支撑具有U形连杆及L形连杆,所述U形连杆倒置设置,且所述U形连杆的二自由端向下延伸形成所述二内侧支脚;所述L形连杆倒置设置并形成横杆部及竖杆部,所述横杆部与所述U形连杆的中段固接,所述竖杆部向下延伸形成所述外侧支脚。

本实用新型的助行器实施例中,所述U形连杆与所述L形连杆之间还设有加强杆。

本实用新型的助行器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杆为U形杆件,所述加强杆的二自由端水平延伸且末端与所述二内侧支脚焊接固定,所述加强杆的中段靠近所述L形连杆的弯折处并位于所述L形连杆的横杆部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助行器实施例中,所述弹簧为压缩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助行器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支架的顶部支撑顶端设有上横杆;所述中段三通关节成形有套筒部及连接部,所述套筒部活动套置于所述支撑长杆中段外部,所述连接部成形为中空套管以紧固结合于所述上横杆的端部上。

本实用新型的助行器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支架的顶部支撑顶端设有上横杆,所述上横杆的两端成形为铰接耳板;所述中段三通关节成形有套筒部及连接部,所述套筒部活动套置于所述支撑长杆中段外部,所述连接部成形为铰接耳板以和所述上横杆的铰接耳板对合铰接。

本实用新型的助行器实施例中,所述靠置横杆的两端成形为铰接耳板;所述顶端三通节关成形有套筒部及连接部,所述顶端三通节关通过所述套筒部固定套置于所述支撑长杆的顶端外部,所述顶端三通节关的连接部成形为铰接耳板并与所述靠置横杆两端的铰接耳板铰接结合;所述转接三通关节成形有套筒部及连接部,所述转接三通关节的套筒部固定套置于所述内侧支脚外部,所述转接三通关节的连接部成形为铰接耳板;所述底端三通关节成形有套筒部及连接部,所述底端三通关节的套筒部活动套置于所述支撑长杆底端外部,所述底端三通关节的连接部成形为铰接耳板并与所述转接三通关节的铰接耳板铰接结合。

本实用新型的助行器实施例中,所述平衡支脚的支撑长杆底端套设有防滑脚垫。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偏瘫患者行走复健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如前所述的助行器以及足下垂刺激仪。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助行器通过采用三个万向滚轮,能够节省患者抬拿支架的力量,同时给予患者稳定支撑,帮助患者身体平衡;通过采用平衡支脚,在身体倾斜时重心偏向助行器时,可借由压缩弹簧,促使平衡支脚落地起到防滑支撑作用,防止患者跌倒。

(2)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万向轮,使得患者不用太大力量就可以移动助行器系统,且所述万向轮可以随动、偏移角度,适应地面小台阶或轻微不平,有效节省患者体力,减少患者因力量不够而倾倒的风险。

(3)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弹力结构(如弹簧或弹性元件)配合平衡支脚,在患者将倾倒时,患者重心会发生偏移,重量落在支架上,从而压缩弹簧,使得支脚下移而落地,起到支撑作用,有效防止了患者倾倒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助行器的外侧视角(背离使用者的一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右侧底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内侧视角(朝向使用者的一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与部件的对应关系如下:

移动支架10;顶部支撑101;上横杆11;支撑杆12;中段三通关节13;底部支撑102;U形连杆14;内侧支脚141;L形连杆15;外侧支脚151;转接三通关节16;套筒部161;铰接耳板162;对合平面163;加强杆17;万向轮20;平衡支脚30;靠置横杆31;顶端三通节关32;支撑长杆33;底端三通关节34;套筒部341;铰接耳板342;对合平面343;弹性平衡组件35;弹簧351;限位套环352;防滑脚垫36。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于对本实用新型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偏瘫患者行走复健系统及其助行器。其中,所述系统包括所述助行器以及足下垂刺激仪,以在偏瘫患者使用本实用新型助行器进行复健时,同时通过设于患者腿部的足下垂刺激仪进行刺激,以形成完整的复健系统,提高偏瘫患者的复健效果。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助行器具体包括移动支架10、万向轮20及平衡支脚30;本实用新型助行器用以安置在偏瘫患者的腋窝下使用,其中,所述移动支架10主要起到偏瘫患者行走时的左右平衡支撑作用,所述平衡支脚30主要起到偏瘫患者行走时的前后平衡支撑作用;所述万向轮20仅设于所述移动支架10底部以便于偏瘫患者移动整个助行器。

如图1所示,所述移动支架10成形有顶部支撑101以及底部支撑102;所述顶部支撑101具有上横杆11以及与所述上横杆11呈T形连接的支撑杆12,所述上横杆11位于移动支架10的顶端且两端分别设有一中段三通关节13;所述底部支撑102具有U形连杆14及L形连杆15,所述U形连杆14倒置设置,且所述U形连杆14的二自由端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移动支架10的二内侧支脚141;所述L形连杆15倒置设置并形成横杆部及竖杆部,所述横杆部与所述U形连杆14的中段固接,所述竖杆部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移动支架10的外侧支脚151;所述二内侧支脚141对应位于所述二中段三通关节13下方,所述外侧支脚151与所述二内侧支脚141呈等腰三角形排列;所述二内侧支脚141上分别设有一转接三通关节16。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12的顶端与所述上横杆11的中段焊接固定,底端与所述L形连杆15的转折处焊接固定;所述L形连杆15的横杆部末端与所述U形连杆14的中段焊接固定。

较佳地,所述U形连杆14与所述L形连杆15之间还设有加强杆17,所述加强杆17为U形杆件,所述加强杆17的二自由端水平延伸且末端与所述二内侧支脚141焊接固定,所述加强杆17的中段靠近所述L形连杆15的弯折处并位于所述L形连杆15的横杆部下方。应被理解的是,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杆17的加强结构态样不限于前述,也可以是其他能够对U形连杆14及L形连杆15起到有效结构加强作用的形态。

如图1所示,所述万向轮20组设于所述二内侧支脚141的末端以及所述外侧支脚151的末端上。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万向轮20是指用于结构允许水平360度旋转的活动脚轮。

如图1所示,所述平衡支脚30包括靠置横杆31、二顶端三通节关32、二支撑长杆33、二底端三通关节34、以及设于各所述支撑长杆33底部的弹性平衡组件35;其中,所述二支撑长杆33的顶端通过所述二顶端三通节关32分别与所述靠置横杆31的两端铰接;所述底端三通关节34与所述移动支架10的转接三通关节16铰接;所述二支撑长杆33的中段及底端分别穿置于所述中段三通关节13及所述底端三通关节34内并形成能够轴向相对移动的活塞连接;所述弹性平衡组件35包括弹簧351及限位套环352,所述限位套环352固设于所述支撑长杆33上并位于所述底端三通关节34上方,所述弹簧351套设于所述支撑长杆33上且两端顶抵于所述限位套环352及所述底端三通关节34上;所述支撑长杆33的底端还套设有防滑脚垫36。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弹簧351为压缩弹簧,所述弹簧351在常态未受到压力时,呈拉伸展开状态,并在受力压缩时蓄积形成将支撑长杆33上提的复位力量。

借此,本实用新型助行器通过所述顶端三通节关32铰接组成所述平衡支脚30,以及通过所述底端三通关节34及所述转接三通关节16使支撑长杆33可轴向移动地与所述移动支架10活塞连接,实现助行器受力不平衡时可略为变形使支撑长杆33抵压于地面,起到止滑作用。

此外,所述平衡支脚30在未受力的状态下,所述支撑长杆33通过所述弹簧351两端顶撑于限位套环352及底端三通关节34之间,从而将支撑长杆33往上提,避免支撑长杆33的底端与地面接触,便于偏瘫患者通过万向轮20移动整个助行器进行行走复健。当所述平衡支脚30的靠置横杆31前后受力不平衡时,位于受压侧的支撑长杆33将被向下压,并在支撑长杆33的底端顶抵于地面上时起到止滑支撑作用,避免偏瘫患者前倾或后倾跌倒。且当偏瘫患者朝向偏瘫侧倾倒时,将对所述平衡支脚30的靠置横杆31施予前后相当的力量,能够使二支撑长杆33同时下压抵于地面,配合移动支架10的内侧支脚141、外侧支脚151,令本实用新型助行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避免偏瘫患者朝向偏瘫侧倾倒。

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中段三通关节13、转接三通关节16、顶端三通节关32及底端三通关节34为结构相近的关节零件。具体地,所述三通关节的结构主要包括套筒部及连接部,所述套筒部成形为两端贯通的圆筒结构,用以穿置杆件,以和杆件固定连接或者形成可相对轴向移动的活塞连接;所述连接部呈T形连接地形成在套筒部一侧,用以和另一三通关节或者杆件端部形成铰接或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中段三通关节13、转接三通关节16、顶端三通节关32及所述底端三通关节34皆成形有套筒部,用以套置于内侧支脚141或支撑长杆33上。

其中,所述中段三通关节13的连接部成形为中空套管,用以和圆杆末端(如上横杆11的两端)紧固结合。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中段三通关节13的连接部以及所述上横杆11的两端端部也可以分别成形为铰接耳板以形成能够相对活动的铰接结合形态。

其中,所述顶端三通节关32、转接三通关节16、底端三通关节34的连接部成形为铰接耳板,用以与另一三通关节的铰接耳板对合铰接(如转接三通关节16及底端三通关节34),或者用以与其他构件的铰接耳板对合铰接(如靠置横杆31的端部与顶端三通节关32);所述铰接耳板是形成在圆柱形连接部末端的半圆结构,具有对合平面用以和另一铰接耳板的对合平面贴合后,通过销轴穿置铰接。

更具体地,如图2、图3所示,以转接三通关节16及底端三通关节34为例说明三通关节的铰接结构。所述转接三通关节16具有套筒部161套置于所述内侧支脚141外部,并通过二销轴穿置固接转接三通关节16与内侧支脚141,所述转接三通关节16的铰接耳板162上成形有对合平面163。所述底端三通关节34具有套筒部341可沿支撑长杆33轴向移动地套置于所述支撑长杆33底部,所述底端三通关节34的铰接耳板342上成形有对合平面343。令所述转接三通关节16与所述底端三通关节34的对合平面163、343相贴对合,并通过一销轴穿置铰接,形成可相对转动的铰接结构。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助行器的具体结构,以下请复配合参阅图1至图3,说明本实用新型助行器的使用方法。

本实用新型偏瘫助行器用以放置在患者的病患侧,可通过绑带固定及/或腋窝夹持于靠置横杆31处,使得患者可以扶着助行器行走;例如,左边偏瘫则将本助行器固定在患者左边;右边偏瘫则把本助行器固定在患者右侧。

本实用新型助行器在使用时的前后方向设有分别连接万向轮20的二内侧支脚141,可以保证前后方向的有效支撑,患者不会前后倾倒;本实用新型助行器在使用时的左右方向上外伸形成设有万向轮20的外侧支脚151,可以保证侧向外翻的有效支撑,确保患者不会倒向外侧。

当患者在使用本助行器时,如果患者前后向倾倒,则其重心会落在助行器的靠置横杆31上,压迫靠置横杆31及支撑长杆33底端的弹簧351,最后由支撑长杆33带动防滑脚垫36落地而起到防滑支撑作用,从而防止患者倾倒。此外,患者在向左右外侧(病患侧)倾倒时,刚开始由外伸的外侧支脚151万向轮20起到支撑作用;当万向轮20作用不足以防止倾倒(滚轮滑动)时,患者重心会继续向外偏移,进而压迫靠置横杆31及支撑长杆33底端的弹簧351,最后由支撑长杆33带动防滑脚垫36落地而起到防滑支撑作用,使得患者最终不会倾倒。

此外,在使用本实用新型助行器时,还可同时辅以足下垂刺激仪治疗病患,改善患者步态,以形成偏瘫患者行走复健系统,使患者获得更佳的助行器复健效果。

以上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可根据上述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出种种变化例。因而,实施例中的某些细节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将以所附权利要求书界定的范围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