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球囊的血栓抽吸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61223发布日期:2019-12-10 20:05阅读:4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球囊的血栓抽吸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球囊的血栓抽吸导管。



背景技术:

人体的血管中通常会因为血栓的存在而堵塞血管,从而导致局部组织因为缺血而形成组织坏死,极大的影响人体健康,为了解决因血栓堵塞带来的问题,医学领域经常会用到血栓抽吸导管。

现有的血栓抽吸导管一般都采用双腔管,其内腔用于通过导丝,外腔用于抽血栓,此种方式,会使血栓向远端方向扩散,甚至向近端方向扩散,容易引起并发症。正因为如此,为了预防血栓扩散带来的风险,有的手术需要安放腔静脉滤器而腔静脉滤器的价格较为昂贵,并且在手术时放置麻烦增加了手术的时间和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球囊的血栓抽吸导管。具有结构简单,手术时容易安装操作,大大增加了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

为达到上述效果,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球囊的血栓抽吸导管,包括第一球囊、第二球囊和四腔管,所述四腔管包括均从近端出口延伸至远端入口的补液腔、负压抽吸腔、球囊加压腔和导丝腔,所述导丝腔伸出血栓抽吸导管的远端入口,补液腔、负压抽吸腔和球囊加压腔的远端入口封堵;所述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纵向也可称轴向方向连接在四腔管上,且四腔管的管壁上设有贯通球囊加压腔的两个第一通孔,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分别通过第一通孔贯通球囊加压腔。

四腔管中的导丝腔伸出比补液腔、负压抽吸腔和球囊加压腔稍长的远端入口,用于指引导管进入血栓病变处,另外补液腔、负压抽吸腔和球囊加压腔的入口堵住且不延伸到导丝腔远端的最前端,避免影响导丝腔的导向,设于四腔管管壁上贯通球囊加压腔的两个第一通孔用于给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加正压液体,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不工作时处于折卷状态,只有在达到病变处才会被球囊加压腔处的正压液体打开进入工作状态,从而实现封闭病变血栓处的近端和远端,阻止两端血栓扩散引起并发症的目的。另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在手术时相当于腔静脉滤器的作用,避免了在手术时安放腔静脉滤器带来的麻烦和风险以及腔静脉滤器昂贵的问题。

优选地,所述四腔管的管壁上分别设有贯通补液腔的第二通孔和负压抽吸腔的第三通孔,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均设于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之间,补液腔的作用是补充肝素水,平衡被抽走的血栓留下的空间,并且可用于在球囊打开之前注射尿激酶等液体进行溶栓,负压抽吸腔的作用主要是进行增加负压抽吸血栓。

优选地,所述血栓抽吸导管还包括管座,所述管座与四腔管的近端出口相连接,且管座与四腔管连接位置设有四个腔道分别与补液腔、负压抽吸腔、球囊加压腔和导丝腔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负压抽吸腔的横截面是“y型”并形成三个槽,补液腔、球囊加压腔和导丝腔分别设于三个槽内,设计成“y型”管道减小了导管的横截面积即占地面积。

优选地,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均为球型可充压气囊,球型方便在抽吸气压时囊体迅速收缩。

优选地,球囊加压腔采用的是鲁尔接头与两个第一通孔连接,导丝腔与管座的近端出口连接处采用“y型”止血阀。鲁尔接头能够在不插拔患者输液针的前提下切换四个输液袋,从而减少患者身上的创口,“y型”止血阀为三通接口,配合紧密、使用可靠、操作性佳,可单手操作,减少失血量。

优选地,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内部均设有显影环,用于指示球囊到达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阻止血栓向近端和远端扩散,降低并发症的出现;

2.平衡缺失的血栓,提高手术的效率及安全性;

3.减少了腔静脉滤器的使用,降低了手术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四腔管的截面图。

图中:1-管座;2-第一球囊;3-第二球囊;4-导丝腔;5-四腔管;6-负压抽吸腔;7-球囊加压腔;8-补液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球囊的血栓抽吸导管,所述导管包括:管座1、第一球囊2、第二球囊3、四腔管5,所述管座1与四腔管5的近端出口相连接,且管座1与四腔管5连接位置设有四个腔道分别与四腔管5的四个腔道相连接;所述四个腔道分别是补液腔8、负压抽吸腔6、球囊加压腔7、导丝腔4,导丝腔4伸出血栓抽吸导管的远端入口,且四腔管5的远端入口伸出处只有导丝腔4;所述四腔管5中的导丝腔4伸出比补液腔8、负压抽吸腔6和球囊加压腔7稍长的远端入口,另外补液腔8、负压抽吸腔6和球囊加压腔7的远端入口堵住且不延伸到导丝腔4远端入口的最前端,方便导丝指引导管到达血栓病变处;所述第一球囊2和第二球囊3纵向也可称轴向方向连接在四腔管5上,用于阻断病变血栓的扩散,两个球囊平时处于折卷状态,只有在达到病变处才会被球囊加压腔7处的正压液体同时打开进入工作状态,实现了封闭病变血栓处的近端和远端,阻止两端血栓的扩散,降低引起并发症的机率。

本实施案例中,所述四腔管5的管壁上设有贯通球囊加压腔7的两个第一通孔,第一球囊2和第二球囊3分别通过第一通孔贯通球囊加压腔7,此时第一球囊2和第二球囊3与球囊加压腔7相互连通,通过球囊加压腔通道给球囊加正压液体,使平时处于卷折状态的球囊打开,以阻断血流;所述四腔管5的管壁上分别设有贯通补液腔8的第二通孔和负压抽吸腔6的第三通孔,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均设于第一球囊2和第二球囊3之间,补液腔8的作用是补充肝素水,平衡被抽走的血栓留下的空间,并且可用于在球囊打开之前注射尿激酶等液体进行溶栓;负压抽吸腔6的作用主要是增加负压抽吸血栓。所述四腔管5在现有腔道中增加了补液腔和球囊加压腔,现有的血栓抽吸导管基本都是双腔管,内腔用于通过导丝,外腔用于抽血栓,本实施案例中增加的球囊加压腔7可在手术前迅速对球囊进行加压使其立即进入工作状态,不用再通过连接其他的通道来实现,减少了手术的时间和风险。而当血栓被抽走后人体血液中会留下一些缺失的空间,时间过长的话会造成人体的不适甚至生命危险,此时可通过补液腔8补充肝素水,平衡被抽走血栓留下的空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本实施案例中,针对现有技术中的血栓抽吸导管对近端和远端的血栓扩散难以控制,导致抽吸血栓的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双球囊的血栓抽吸导管,所述远离远端入口的第二球囊3,在进行血栓抽吸前,囊体充气可阻断血流,减小血液的流动性,且在进行抽吸时可增加抽吸压力,极大地提高了血栓抽吸效果,同时第二球囊3主要用于控制血栓向近端扩散,相当于腔静脉滤器的作用,可避免在手术时安放腔静脉滤器带来的麻烦和风险以及解决了腔静脉滤器昂贵的问题,降低了手术成本;所述第一球囊2和第二球囊3均为球型可充压气囊,球型方便在抽吸气压时囊体迅速收缩,顺应性较好,在充压后可扩充,在未充压时紧紧裹在血栓抽吸导管上并不增加血栓导管的大小,在充进一定压力后囊体会随着压力的增加面积有所增加,达到封闭血栓的效果。

优选地,所述负压抽吸腔6的横截面是“y型”并形成三个槽,补液腔8、球囊加压腔7和导丝腔4分别设于三个槽内,设计成y型管道减小了导管的横截面积即占地面积,方便了仪器的搬运。球囊加压腔7采用的是鲁尔接头与两个第一通孔连接,导丝腔4与管座1的近端出口连接处采用“y型”止血阀,鲁尔接头能够在不插拔患者输液针的前提下切换4个输液袋,从而减少患者身上的创口;“y型”止血阀为三通接口,配合紧密、使用可靠、操作性佳,可单手操作,减少失血量。

优选地,所述第一球囊2和第二球囊3的内部均设有一个显影环,可用于指示球囊到达的位置。该显影标记主要是用于显示当导丝指引导管进入病变体时的位置,进入病变体的位置,可根据显影位置进行调节,同时可用于观察当球囊加压腔7给两球囊加正压液体时对近端和远端血栓扩散程度进行对充压液体的多少进行调整,控制球囊的直径大小。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所述双球囊血栓抽吸导管在工作时,导管沿着导丝腔道中导丝的指引进入指定位置,当导管到达病变处后,球囊加压腔7给第一球囊2和第二球囊3充正液压,至球囊封堵所需的压力,此时两球囊同时打开,进而阻塞血流,封住近端和远端处的病变血栓,然后在负压抽吸腔6的作用下将病变部位的血栓抽吸至抽吸装置中,同时通过补液腔8的作用补充肝素水,填充缺失的水分,平衡被抽走的血栓留下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